第三期非遗传承人:罗守成
罗守全有一个梦想:让这山沟里再次响起石灰遇水时的沸腾声、碾子滚动与地面发出的摩擦声和手艺人们的欢笑声。
对于罗家而言,这项手艺是他们的“饭碗”。罗守全家有着全村最大的“造纸工厂”,从他爷爷那辈开始就习得了“古法造纸”的技艺,尔后口耳相传,子承父业,到罗守全这代已是第三代。
30年来,罗守全每天要在“沟里”呆上十来个小时,一天做的纸堆起来有一个8岁小孩那么高。“那时候,5家人共用一个煮缸,每个作坊之间只相隔几米远。每家每年产2万斤,能赚3万元左右。”想起当时的情景,罗守全嘴边泛起一丝笑意。
香纸沟的“古法造纸”,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全部完成要耗费1个多月的时间。许多道工序都直接关系到纸的好坏,比如碾压时间的长短、桦叶水的稀稠程度、晾晒时间的长短等。
“‘抄纸’的要求最高,要把控好力度和次数,才能做出厚薄、颜色都不错的纸张。”老罗随手抄起帘子,探进大水缸里,再将帘子平平地端起来,再轻轻地筛几下。在他心中,每一个步骤都如刀刻般清晰深刻。
造纸的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可总是在重复。在山里,造纸人会与一些前来订纸的生意人打交道,但算来算去也就那几个。对于年轻人而言,生活单调,不能认识新朋友足以成为他们呆不下去的理由。对于罗守全而言,守得住寂寞,才造得出好纸。
别让技艺成为记忆
罗守全意识到这项曾经令中国人为之自豪了几千年的技艺有可能“说没就没了”,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失传。
“让技艺不失传办法总会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罗守全做梦都想把大伙集中起来,变记忆为现实。他试图向当地旅游局反映当前的情况,并告知自己的设想,希望争取到一个属于传统技艺的空间,形成一个传承的氛围,讨论怎样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他还打算出一本册子,记录造纸的工序,以及60年来他与这一工艺结下的情缘。他在想办法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在尽力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