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非遗传承人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非遗传承人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遗产传承协会即将开辟非遗传承人介绍板块,让大家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真正的爱上它。请大家敬请期待,这里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5-5 18:34 编辑 ]

TOP

第一期非遗传承人介绍:龙从发

   浩瀚辽阔的海域、蜿蜒绵长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湖泊,哺育了亿万中国人,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船文化。
  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船千姿百态,承载民族的卓越智慧与独特美感。
  如何追寻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船运记忆?木雕船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从发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种途径。
    龙从发,武汉木雕船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种家族祖传的木雕船模技艺,至龙从发已是第四代,他享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其作品代表了湖北木雕船模工艺的崭新风貌,令我省木雕船模技艺名扬海外。作品风格清晰细腻、雄壮气派,集观赏性、思想性、收藏性于一体,代表作有《龙凤舫》、《大柏木鼓船》、《端午龙舟》、《五牙战舰》等。
  8岁时给父亲打下手,拉锯下料,12岁正式学艺。60余载风雨历程,龙从发见证木雕船模的兴衰更替。
  1936年,父亲龙云华创立了“龙鸿兴玩船厂”。龙氏船模,从此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品牌。
  1939年,“龙鸿兴”制作的法国兵船“小钢箭号”和炮舰“柏年”、“都大”传至异域,湖北木雕船模享誉海外。
  21岁时,龙从发随父亲从宜昌来到武汉,完成一项政治任务——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摆件。父子合作的《大柏木鼓船》和《端午龙舟》,至今仍珍藏在湖北厅。
  随后,龙从发留在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工作,带徒授艺。
  1984年,武汉与德国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武汉市长就是以他创作的《东海龙舟》作为礼品相赠。
  1988年,龙从发倾心制作的复古战舰《五牙战舰》,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1994年,由于木料价格上涨过快,海外市场逐步萎缩,龙从发所在的武汉市工艺雕刻厂被迫放弃传统木雕船模的生产,转而依靠完成国外小批量的现代游艇船模订单维持生存。苦苦支撑,2010年雕刻厂宣告倒闭。
  在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工作期间,他教授过不少徒弟,其中不乏天资聪颖的,但是改革开放过后纷纷奔走他乡,谋求他职,放弃了这门手艺。
  时光轮回,只有龙家人依然坚守这门传统技艺。
  “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思考。”龙从发介绍,在设计《郑和宝船》时,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当时的制船工艺、船舶设施、文化内涵。“郑和宝船,严格按照历史的记载制作,九桅十二帆。”
  如果把龙从发的船模同比例放大,是可以下水的真家伙。他制作的船模并非形似,还追求神似,展示了原始的行船方式,如风帆、掌舵等。
  制作一件木雕船模,设计、下料、出样、雕刻船形、制作零部件、组装、上漆……一系列流程下来,少则数月,多则几年。
  “祖上传下来的木雕船模,与国外拼接船模大相径庭。”龙从发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舟,都是一刀一刀精雕细琢。在雕刻技法上讲究“浅浮雕去皮不伤面,深浮雕功深显活不伤底”。还追求镂空精梭,梭花纹是一件精细活儿,眼不能花,手不能抖,“连呼吸的节奏都不能乱,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
  在继承家族木雕船模的基础上,龙从发还将雕刻工艺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中华巨龙》是龙从发的最新作品,也是迄今最大的作品。他将黄鹤楼、古琴台、行吟阁等湖北美景浓缩,错落有致分布在船身,取名“中华巨龙”寓意湖北中部崛起。
  伴随文化强省的春风,龙从发的木雕船模也日渐复苏。目前,他与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拟将民间木雕船模深度推向市场。
  谈起传承,74岁的龙从发心急如焚,急切盼望收徒授艺,“老祖宗传下的文化瑰宝,必须后继有人。”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5-7 12:2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二期非遗传承人:周淑英

又跟大家见面了,今天向大家介绍第二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老师,也是一位民间剪纸的传承人哦,爱好剪纸的同学更要关注哦。
   周淑英出生于河北蔚县剪纸世家,师从其父周永明,是目前蔚县剪纸仅有的两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为传承剪纸技艺,周淑英45岁时才结婚,遵从了父亲临终前对她的嘱托—“晚些再结婚”。

  剪纸艺术源起窗花,“过春节,贴窗花”是中国南北方都有的传统习俗。“中国剪纸看蔚州”,蔚县剪纸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蔚县剪纸的历史可追至明代,不是“剪”而是“刻”,其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

  在石家庄“周淑英剪纸艺术博物馆”内,周淑英向记者打开话匣,回忆起她儿时春节前卖剪纸的场景。她说,“每年一进腊月,在蔚县一条南北向的十里大街上挤满了摆摊卖剪纸的,十分壮观。剪纸艺人都会摆个方桌,做块儿窗户样式的展板,在每个窗格里贴上剪纸,供人们挑选。刚摆出的剪纸颜色鲜艳活泼,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惹眼。”

  在周淑英剪纸博物馆内展出的剪纸作品题材、样式丰富多样,其中一件名为《生命之树》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难以想象,一幅剪纸作品由十多种色彩染制而成,包含牡丹、灵芝、阴阳鱼、奇异花朵、吉祥娃娃等50多种中国传统吉祥符号。

  “记得小时候,村子有棵挺拔的松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人时常遭受不公平对待。自己感觉压抑、不服输时,便爬上那棵松树,心里顿时就能开阔起来。”周淑英述说着《生命之树》的创作源头。

  周淑英说,这幅作品中心位置的吉祥娃娃其实是她对自己的一种艺术想象,“《生命之树》创作完成时,我忽然发现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根白发。”

  据周淑英讲,她刚接触剪纸这门技艺是从染色开始,在样式固定的一副剪纸作品中,花是红色就必须按照父亲的要求染成红色。有一次,性格执拗的她在创作中趁父亲不注意便偷换了花色,父亲见后眼前一亮,非但没有生气反倒特别欣喜,还夸她“前世就是画画的”。自此,周淑英慢慢学着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色、染色,直至设计创作。

  如今蔚县剪纸中的牡丹姹紫嫣红,一改早年间牡丹只有粉、黄两色的单调,带来这一变化的就是周淑英。周淑英说,她小时候就琢磨想让牡丹色彩更丰富,以前蔚县剪纸里没有紫色,有一天她突然看到一只蜘蛛从一种颜色爬到另一种颜色上,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爬过宣纸时,留下的印迹特别好看,那颜色就是紫粉紫粉的。

  “突破传统的剪纸创作一开始还担心别人不喜欢,结果一上市卖得特别好。后来有同行打听方子,家里人半开玩笑说加了砒霜,结果有人出书说蔚县剪纸染色要加砒霜,真是个误会。”周淑英笑着说。

  近年蔚县剪纸逐步产业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剪纸技艺正面临机器剪纸、电脑剪纸带来的冲击。对此,周淑英说,“手工剪纸作品细腻柔和,生动活泼,色彩明艳亮丽,这是机器做不到的。我们必须保护这些手艺,让大家明白这些手艺所蕴涵的文化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这是中国人的一块宝。”

  周淑英也因此开始作为一个文化使者,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发挥着她的价值和作用。她曾作为代表参加联合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曾到法国、德国、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她骄傲地说:“我做梦都想不到蔚县剪纸能释放出这样的光芒,做梦也想不到我一个农家女能有今天的成就。”

  周淑英说,“为了剪纸,我们兄妹七人的子女都学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她表示,希望能够建立一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校,聘请各类技艺的传承人来做老师,踏踏实实地将中国传统的、优秀的手工技艺传下去。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5-12 22:1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