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术共同体的划分比学科划分更清晰

王京兄所言极是,施兄所言“以钟先生的号召力尚且是失败的,你认为我辈会有成功的可能性吗?”学科的发展,指引人的“筹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引”之后,是否能推动和发展本学科,是后学跟进拓展之事,非前人指引所能掌控的,若后学能继前贤而展新图,则为此学科各“指引”领域的领军之人,君不见现代学科之发展即由少变多之过程乎。

历史发展进程中,出一举世之豪杰,盖世之英雄,百年或数百年方一二人,就民俗学科而言,钟先生之大旗方过,余音犹在,所谓后钟敬文时代也,此正是群雄逐鹿之期,亦是孕育新人之时,更是民俗学更新发展之际,到一定时段,或有同仁登高一呼,群情响应,此或曰“宫田登时期”之到来矣,只是不知这个时期到来之长短矣。

施兄以一短时段言长时段发展之脉络,似乎有些偏颇啊。

呵呵,看到王京兄之言,同感,同感喔。

[ 本帖最后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11:15 编辑 ]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TOP

施兄所言学术领袖产生问题,言及我国学术体制的问题,非我等能解决之事了,但“不能解决之事”并不意味着不去讨论。

“领袖”这个词,个人怎么看着有些政治意味,呵呵,可能向往“自由”吧,还是用“领军人物”吧,不要见怪。

民俗学“学术领军人物”的确存在施兄所说的哪些问题,哪是因为我们的梯队建设本身就存问题,人类学能出王铭铭式的领军人物(即使出了抄袭门之类的事,还能让其最后抗上人类学的大旗),似乎值得我们思考。王氏本身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已经为其提供成长为领军人物的良好“生境”。

1.王氏本身的才学足以担当.
2.王氏本身的德性足以担当.
3.王氏本身的学术责任感足以担当(先不管现实生活中如何,先说从其书中读出气质).
4.人类学界自我诉求(如施兄现在做的)
5.人类学话语权表达的平台(杂志,学术交流等).

呵呵,一时所想。

我们当然不是等圣人的出现,而是为圣人的出现营造更好的“生存”,继而“发展”的环境,民俗学是否有这种的“生境”(这个问题是国内诸多学科没有出现大师共同的问题)。当然这个所谓的圣人也要有圣人所具备的素质。

[ 本帖最后由 人生一世 于 2010-1-16 12:49 编辑 ]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TOP

呵呵,可不敢制造“大师”成长环境喔,更不敢妄评某人如何云云,但事实就是事实(费孝通、林惠祥、林耀华等人谁又是NO.1,呵呵),对此我不想争论。本人原意仅想借人类学的发展之路来反观民俗学,强调一种学术环境问题,非某一圣人出现的具体环境,试观钟先生最终舍文学之路,走上民俗之路,王氏舍考古之路,走向人类学之路,其学术大环境使然,非现实学术环境能造就(可能有点跑题了,但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就其内核来说或许是一样)。呵呵,还是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TOP

同问。吕文并不能证明钟先生关于中国民俗学的构想。仅是借用索绪尔的理论为民间文学的应用性或称之为“有用性”张目(呵呵,自已的感受)。

当然主体问题意识部分除外。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