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只是这意外让我们近乎崩溃。
从7月11日到今天,14日,我在的城市每天都在下雨,连老天都在为乌先生的离世而哭泣。
尽管从去年起便有着许多不详的预感,但我始终将这些视为我的错觉,毕竟您是那样精神矍铄,始终以一颗乐观的心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与希望。
前些日子写毕业论文致谢时,我便开始回忆与您相遇的这些年。
故事从2013年开始,那年的硕士论文答辩,您兴致勃勃地讲着安代舞,讲着蒙古语。再见已是2015年,您送给师兄一本书,调侃“如果拿到孔夫子旧书网上去卖,应该能多卖好几块钱。”乐观是您给我的第一印象,而这种情绪也传染到身边的每个人。
硕士的三年,我去过很多个城市,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只要您也到会,一定会拉着我向周围的人介绍说,“这是我们辽大的孩子,他们叫我乌爷爷。”依然记得16年在华东师大都市民俗学论坛上,我上台发言,您拿着手机认真拍照,群里有人问,“爷爷在拍谁?”您在里面回复:“我拍辽大研一洪展。”那一刻,我觉得很感动,辽大学生那么多,我与您的交流非常少,但是您却能清晰地记得我的名字和年级。南京年会的前一天是您的生日,我们一起在沈阳为您庆祝生日,送您走的时候,您对我说,“他们到南京还要给我过生日,你的生日是明天,晚一天过,到时候你也一起来吃蛋糕。”可能您就是这样,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上。
这三年,我去过您的家,一起在小区里漫步,欣赏美景;和您一起吃过饭,听您讲辽大民俗学“创业”的艰辛以及对我们的期许。您常说您是“一手托两家”,一边是中国民俗学会,一边是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于是不管年会开在多远的地方,您依然都会坚持到场,看到后辈们的进步是您最开心的事;于是九十岁高龄的您依然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从浑南到沈北,风雨无阻地为我们上课,您的课堂永远那么生动有趣,吸引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老师、同学们前来聆听。您最开心的事是与我们分享您与刘老师的爱情故事,每每讲起,都露出少年人的骄傲与羞涩的神情;当然,还有您可爱的小孙女,她无数次出现在我与您的聊天记录中,多才多艺的小姑娘还没长大,她的爷爷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个夏天,您还是抛下我们所有人,带着红玫瑰去找您最爱的刘老师了。所有没来得及表达的情意终究只能隐藏在心里,待您魂魄入梦,再与您说。
——洪展(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