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40课堂孙修远小组——归元寺

从归元寺“数罗汉‘看中中国当代佛教信仰的价值取向

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会加快,城市化将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说,所谓城市化,就是人类在经历自然生态的过程中组合成高密度的会聚地,以此来建构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城市是创造新文化、新知识、新理念的场所,城市中汇集了知识、人才和科技,起着文化主导的作用,代表着现代文明。而“都市佛教”是随着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伦理而形成的,无论其存在的实体模式,还是教义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市佛教除了具有佛教的一般特点之外,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信徒以综合素质较高的居士为主,二是信念以实践人间佛教为核心,因此呈现出现代、积极、开放、活跃的气象。

TOP

回复 131# 的帖子

年来,中青年信仰佛教的机缘和目的是有些不同的,并且这部分人数不断增加。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阅历、生活处境,接触并信仰佛教的原因是不同的。突出的有:

  一、想了解佛教,学习佛教知识。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居士初人佛门的基本目的。在参加寺院研修班的学生中,占三分之一多属於想学习佛教知识而後皈依佛教的。他们因此与以往的居士不同,对教学要求很高,理辩性很强,不盲从。但同时也存在缺乏真实体会和信仰,信仰的变化性比较快。

  二、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寻求群体归属感。移民信仰者普遍认为,身在异乡很孤独,工作之余希望生活在群体之中,精神上生活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安慰和帮助。参加信仰活动成为结交朋友的机会,而且多些信任感。当前居士群体自发的“学修沙龙”等,多数参加者是独身的移民。由於他们定期不定期的采取聚餐、游园等方式,期间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学习生活心得,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更多的信仰者。

  三、期求佑护,寻求精神激励力量。这是最基本的信仰意识,也是宗教信仰的一般特点。社会变化不断,工作、爱情等的难以把握,给精神意志的巨大压力和冲击力,促使他们都希望从佛教信仰活动中得到释放和安慰。这是很现实的。也是与过去老年信仰者气球来世报应是不同的价值倾向,而且更加具体。

TOP

回复 132# 的帖子

 四、佛教信仰活动的价值期待

  有了信仰,但信仰活动与社会影响,才是信仰价值与品味的验证者。就个人修行来讲,佛教信仰活动形式繁多,四万八千法门只是个概数,随着众生的根基与缘分,而千变万化的。但是,大乘佛教主要是为了利益社会的,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信仰活动的价值最终要由其社会意义来鉴定的。大乘佛教不排斥追求个人修行与解脱,而且特别强调个人道德品格的提升与人格形象的塑造,但是,倡导在服务於社会的人间佛教的实践中去实现,而反对消极避世的自娱自乐自说白话的所谓解脱。这一点,在居士们的问卷回复中,表达的很明白。他们对佛教信仰活动的社会作用很是关注,可以说表达了强烈的信仰价值期待!有关问题的回答如下:

TOP

回复 133# 的帖子

 1、佛教能否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能够151。67.41%/很大23。10.26%/说不清34。17.86%/不大6。4.47%

  2、发挥作用最主要在:社会道德规范123。54.91%/文化艺术创造1。/个人修身养性96。42.86%/休闲旅游服务2。  /国际友好交往1。/

  3、在现阶段佛教最需要:建更多的寺院3。/更多的出家人5。/更多的法会5。/切实的信仰建设(虔诚的信仰、如法的修行、综合的素质、高尚的品质等208。92.86%/

  4、目前佛教界服务社会最需要:积极的思想意识117。52.23%/强有力的带头人58。25.89%/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30。13.39%/雄厚的物质基础9。0.40%/

TOP

回复 134# 的帖子

5、佛教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僧人专注赶经忏,一切向钱看,不弘扬正法,损害佛教的社会形象105。46.88%  /教徒特别是居士活动的迷信色彩太浓,功利心太重,缺乏真切的信仰56。25%  /寺院不讲经说法,不弘扬佛法,忙於应付旅游招待,变成了商业场所43。19.20%/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方法死板,态度消极8。0.36%/

  6、最关键的是:在保持纯正信仰的前提下,转变观念,消除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的思想、形式等72。32.14%/提高佛教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弘法人才92。41.07%  /利用现代传媒积极宣传佛教18。0.80%  /开展积极的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42。18.75%/

TOP

回复 135# 的帖子

 7、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再说出几点,为佛教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出谋划策:意见汇总——

  (1)多做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佛教在大众中的形象。

  (2)寺院要多讲经说法,以弘法为主,以作佛事为辅,提高寺院的品质。

   (3)僧人要加强自身的道风建设,居士要注重正知正信的建设。

TOP

回复 136# 的帖子

(一)集中善信的功德,成立一些义工组织,济世救人。

  (5)对居士进行系统的完整的佛学知识教育,多培养能够真正理解佛教的人才。

  (6)应利用政府行政手段与寺院出家规范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控制出家人的数量和素质,防止僧伽队伍的混乱,避免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7)要严肃对待一些常住寺院的僧人背地裹有家庭的问题,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8)希望成立临终关怀组织(如“爱心念佛团”),帮助教徒临终念佛,安详往生;同时也可以防止不良现象的蔓延(如,居士中也有人赶经忏赚钱)。

  (9)利用讲经和法会等机会,提倡居士也自愿忏悔,从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TOP

回复 137# 的帖子

 (10)弘扬大乘佛法,必须符合中国社会实际。

  (11)力求使佛教能够解决各种阶层和类型人的实际问题,而认识到佛教的有用有效。

  (12)要培养有威仪有智能的法师,争取社会的尊重。

  (13)不要在寺院裹宣扬具有迷信色彩的观念。

  (14)纠正信徒归依拜师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制止因为不同的师徒关系而形成互相矛盾小团体。

  (15)居士可以模仿泰国临时出家的方法,在寺院进行培训。

  (16)弘法应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信仰倾向等,分出不同的组织形式。

  (17)应对居士进行佛教礼仪、纪律的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防止信仰活动的一盘散沙。

  (18)弘法要结合社会现实,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透彻,生动易懂。

  (19)要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如网络传媒等,积极地宣传佛教;

  (20)要根据信徒们实际的修行和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评比,树立先进,以激发大家为现实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TOP

回复 138# 的帖子

信徒的信仰活动是多层面多形式的。根据大乘佛教的信仰活动特点,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纯宗教意义的信仰活动,这是教徒的本分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比如,佛教徒的礼佛诵经、持戒修行等。另一方面是社会意义的现实活动,这是教徒在信仰观念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服务现实人群的行为方式。

TOP

回复 139# 的帖子

数罗汉俨然就成了一种具有社会意义上的现实活动,我们可以在了解罗汉甚至佛教文化的同时,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学会用正确的信仰净化自己,同时用对待荣辱,对待他人,对待世界,对待生命。

TOP

回复 140# 的帖子

在信仰行为的变化中,肯定自己在精神和行为两方面都有积极的改变。突出的是助残扶困,培养了良好的处世方式。在被调查的居士中,多数是近几年信仰佛教的,他们的感情是纯真的。尽管他们的信仰心态中很自然地保持对来世的憧憬和佛菩萨保佑的期求,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对自己精神的提升和陶冶,更加热心对社会有益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他们期望通过佛教信仰活动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确立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一部分人存在着消极倾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对信仰期望较高,不满足於一般性的或者是传统的信仰活动,产生了失望等情绪所致。把自己的信仰行为与社会人生价值联系起来,并且积极寻求贡献社会人群的途径,是值得高度重视和热情鼓励、有效引导的大好事,是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良好行为,是大乘佛教精神的实践趋向。积极人世,展现个性,服务社会,是居士佛教信仰活动中的突出品质。

TOP

小组展示后对于佛教的一点感悟

中国佛教在古代文化领域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中国士大夫精英向佛教的融人,对于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扩大与加速传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是士大夫精英向佛教的融人,一方面是佛教知识僧侣精英向土大夫精英之间的渗透。出现于这两类精英之间的双向接纳现象,形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组合的特殊景观。名僧升格为名士,名土获得了僧侣品貌,是双向接纳的表层结构,是进入接纳语境通道上的第一道大门。在东晋,进入这第一道大门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具体地看既有作为世家大族的王导、王敦、庾亮、谢安、谢石、郗超、谢琨、桓彝、周凯、周嵩和王导之子王洽、王珣、王珉,及其孙王谧。又有著名的名士及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如:许I龟、戴逵、王羲之、顾恺之、谢灵运等等。
  尤应注意的是在士大夫精英与知识僧侣精英整合而成的双向接纳结构中,是以儒、释、道三教在理论上的互融互补为深层结构和建构的基础的。

TOP

回复 537# 的帖子

士大夫知识精英向佛教的融人和佛教知识僧侣向土大夫知识精英的渗透,此种双向接纳结构的建构,同时即意味着建构起了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文化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桥梁。虽然,中国佛教知识僧侣的产生,便意味着并且也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开端,但若没有佛教知识僧侣同士大夫知识精英的双向接纳和双向渗透的过程和建构,便不可能产生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文化同中国文化之间的融合。

TOP

回复 538# 的帖子

说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因为佛法能使我们摆脱无明和蒙昧的状态,如实认识世界,解决内心困惑,使人生趋向光明。说佛法是真理的指南,是因为通过经教的学习,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佛法认为,无明使人类沉溺于生死流转,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对生命的错误认识,而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就是通达真理的基础。所以佛法非常重视正见的作用,修行中的见道位,便是体证诸法实相的过程。说佛法是完善的道德,是因为学佛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趋向解脱,而实现这个目标要以善行为基础。佛教所说的善行不同于神教的以神为本,也不像唯物主义者那样,仅仅基于社会安定的需要。佛教的道德是建立在真理基础上,是依因缘因果的规律建立德行。说佛法是解脱的途径,是因为佛法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人生有种种困惑、烦恼和痛苦,所以才需要修学佛法,才需要通过对佛法的实践获得究竟解脱。

TOP

回复 539# 的帖子

试图解决人生痛苦,是文明发展的原动力。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当今的科技时代,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寻求幸福。但这些努力只能使外在世界得到改变,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而其他宗教则是通过对神的祈祷获得救度,通过对神的信仰最终获得幸福。和一般宗教不同,佛教认为人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对人生的困惑,在于我们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在于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烦恼。因而,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在解决方式上,佛教的着重点是自力,虽然也有他力的成分,但他力也是建立在自力的基础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