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40课堂孙修远小组——归元寺

罗汉概念的由来 邓安琪

罗汉概念的由来,最早见于汉末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己免忧苦,存亡自在。”

      《佛祖统记》有关阿难证得阿罗汉果的记载,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蕴:“迦叶入定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手牵令出。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定力少,故不得道。后夜欲过,疲极偃息,仰卧就枕,霍然即悟。”这里所指的便是那种断除轮回,诸漏已尽,六通具足的罗汉圣者。

      这是典型狭义上的“罗汉”,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是罗汉最早的意义。

TOP

回复 122# 的帖子

“数罗汉”原来是佛教徒的一种习俗。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两个教派:大乘主张“普渡众生”,小乘主张“自我解脱”。罗汉是小乘教徒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因此,有些佛教徒到罗汉堂去指指点点, 然后站到某一罗汉座前。虔诚凝视,希望自己将来也修到这样的果位。佛教徒的这种习俗, 后来逐渐传到民间, 许多“善男信女”也跟着学了起来。

TOP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人间佛教的社会承担

佛教作为宗教,必须直面出世( 超人间性) 与入世( 人间性) 的关系问题。从基本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角度来看,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性是相互圆融统一的。

一方面,只有超人间性才能使这种人间性变成宗教性的人间性; 另一方面,也只有人间性才能使这种超人间性具有现实的基础和真正的价值。

而这种圆融和统一,也就是从宗教的角度突出强调现世与人生,直接决定佛教在社会控制方面注重“出世不离入世”,重视对信徒此岸世界的引导与教化,以至后来出现了主张“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的大乘佛教禅宗。实际上,“宗教活动与宗教观念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另一个重要事实———宗教的根源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事务中。如果把宗教合理化论证设想为理论家的成果,它们是在事后被用于特定的各种活动的,那么,宗教合理化论证,或者至少是大多数宗教合理化论证就丧失了意义。”

简言之,佛教的“神圣”是入世的神圣,佛教的“入世”是神圣的入世。这是理解佛教
社会控制的基点。

TOP

回复 149# 的帖子

就价值引导来说,佛教立足于菩萨精神,秉持慈悲为怀,要求信众以慈悲之心为人处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实现社会和谐。“慈悲的理想甚至促使佛教徒在他们的宗教发展方向上做出重大的改变,而把奉献引介到佛陀和菩萨的概念中。……除非整个社会能够施行更公正、更慈悲的风尚,否则神祗的崇拜是没有用的。”于是有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百姓得离苦”的菩萨精神。“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
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可见,佛教认为慈悲心是成佛之必备德性,教化世人心怀善念、多行善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并在无形中使人际关系趋于融洽,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进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TOP

回复 150# 的帖子

就伦理约束来说,佛教尊重并认同世俗伦理中关于个人、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佛教关于个人修习最基本的“五戒”,即不杀生、不与取、不邪淫、不妄语、不饮( 造成麻痹懈怠的) 酒,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佛教肯定并强调家庭关系,告诫普通信众要保持家庭的纽带,也要保持家庭作为社会单位的荣誉和尊严。佛教要求信徒赡养父母、尊敬长者,言语温和、乐于分享,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形成稳固的家庭秩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种种社会关系,佛教也有诸多伦理教诲,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佛教提倡过符合人性的生活,主张人可以通过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修行上的圆满,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并行不悖的。

TOP

回复 151# 的帖子

就心理慰藉来说,佛教主张通过心灵的解脱消解现实的苦难,尤其注重对信众心理的舒缓和引导,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息是非、化解矛盾的社会作用。佛教认为世间无时不苦、无事不苦,但苦的根源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无明”、人的执着、人的欲望。只有“转识成智”,领悟“无常”、“无我”,才能驱除烦恼,获得解脱。禅宗有言,“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能否觉悟,全仗一念之间。现代社会种种弊端,很多出于人的“贪、嗔、痴”三念,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心态,由此而来的心浮气躁甚至心理扭曲,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佛教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解答,无疑有如抚慰心灵的鸡汤,为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着可以借鉴的精神资源。

TOP

回复 152# 的帖子

就社会控制来说,佛教展现出强烈的东方文化特质,形成了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伊斯兰教为代表的阿拉伯文明截然不同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人本精神、内化理念和包容意识。

TOP

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社会承担 邓安琪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至隋唐达到顶峰,中国化佛教各大宗派群星闪耀、法脉绵延,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明清以降,佛教在中国日渐式微,但其思想观念已深入国人内心世界,并通过种种原创性实践活动渗透至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时至今日,佛教依然对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难以统计、规模庞大的信众群体产生不容忽视的社会控制作用。

TOP

回复 154# 的帖子

( 一) 淡化了对彼岸世界的认同和追求,将注意
力转向“人间天国”,为佛教适应社会找到了理论契
合点

TOP

回复 154# 的帖子

( 二) 通过价值引导实现信教群体的内部整合

TOP

回复 156# 的帖子

( 三) 佛教伦理对世俗道德的吸纳和升华并构成对世俗伦理的补充和促进

TOP

回复 154# 的帖子

( 四) 可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调适和慰藉,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TOP

回复 154# 的帖子

( 五) 就当前中国的具体实际而言,人间佛教在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TOP

回复 160# 的帖子

采访提纲:
1、数罗汉的规矩是怎么样的,有什么讲究?这些讲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讲究?老百姓在数罗汉时都是祈求什么的?
2、五百罗汉的故事在那些佛教经典中有过记载?如果有多部经书中有过记载,分别是怎么记载的?中国汉代佛教尊崇五百罗汉是不是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的?
3、每一个罗汉是否有自己的名字,这名字是一开始就有还是后人附会的?每一个罗汉有没有自己的故事?或者是否有几尊最具代表性的罗汉有其背后的故事?
4、关于塑造这五百罗汉的黄陂王氏父子有什么传说故事吗?
5、罗汉塑好之后的几百年间有什么故事?(如几次水灾后罗汉经历了怎样的修复?)
6、老百姓对五百罗汉的故事有什么认识?
7、请法师为我们介绍罗汉堂的楹联、牌匾等。

TOP

回复 161# 的帖子

我觉得PPT应该淡雅一点,能跟佛教主题相映衬,所以PPT还需要进一步修改,精益求精。而且每一张字数不应该太多,根据前几组展示的结果可以发现,当字数和内容太多的时候,整个主题不明确,下面的观众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时间很难控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