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我来把咱们的调查小结发一下

TOP

1、从故事的本源来看  
人们对故事本源的关心度不高,同时对于小吃传说来源的说法有很多不同的误读。以热干面为例,对于热干面的来源的三个选项:“A、商贩李包由于制面过程中的失误做成了第一碗热干面”,“B、蔡林记最先制作出热干面并广受欢迎,流传至今”,“C、户部巷的一个买面的婆婆买的面”,三个选项的人数分布比例比较平均。其中,选项A是本题的正确选项,但是选择正确的人数比例只有28.61%,这表明人们对于小吃故事的本源关注度不够。同时,B、C两个干扰选项的选择比例高达61.76%,说明人们对于小吃背后的传说故事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读,需要加大对于小吃故事的宣传。

TOP

2、从故事的发展与演变来看
故事在演变过程中演变出较多版本的故事,各版本之间故事细节有很多出入,比如在对热干面故事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就有所体现。有些版本的故事是商家为了促销与广告效应,而有意为之的。并且,商家在商业化小吃故事的过程当中肆意篡改故事的重要内容与细节,导致商业化之后的版本与真正的故事本源已经相距甚远、大相径庭。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对于小吃背后的故事多数处于一般了解甚至不了解状态的人数比例有61.13%,并且有54.28%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去主动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和传说,表明小吃的传说故事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不强,人们对故事的关注度不高。同时,故事传播的方式影响了故事传播的效果。29.47%的人是通过口口相传的途径了解到小吃故事,表明小吃故事符合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基本特征,在小吃故事的发展流传过程中能够通过口口相传将故事的基本风貌保留下来。但另外有70.53%的人是通过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渠道了解到小吃故事的。由于许多商家出于宣传的需要而不得不编造故事,最终导致对故事真实性的破坏,使故事在流传中受到比较大的阻碍甚至出现中断现象。
如今现存的关于小吃故事的历史资料较少。一般能得到的一些资料诸如牌匾、招牌、题字等由于年代较近,并且用于商业宣传的较多,所以研究价值都相对较低。

TOP

回复 121# 的帖子

对,吉庆街已经不太行了。现在的吉庆街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热闹了,重点就在户部巷

TOP

回复 127# 的帖子

不是一般的流于物质层面。现在更多的是商业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