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引用:
原帖由 李卓璇 于 2014-11-12 00:40 发表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查找儒家文化中关于孝的论述,来探索董永孝行的精神基因的来源?
对,儒家文化中孝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而且几千年来中国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都是儒家思想。

TOP

在这里我想提一个理论性的知识,就是母题。我们研究的“孝”实际上就是文学批评中的母题。

TOP

母题主要是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它是从国外引进的。它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

TOP

在具体的民俗学、神话学研究中,人们也在探索新的定义。比较神话学中的“母题”概念表述为:“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这个定义是源于汤普森定义的,但又增加了一些内容。这增加部分其一就是将母题与原型划上了等号:“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其二将母题与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联系起来,增加了母题的范围。这种扩大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的,但缺乏实际的研究作基础显得是有点空泛。其三,将汤普森的“最小成分”改成“基本元素”,意义不大且不具体。(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

TOP

我们可以研究中国神话母题中的“孝”和外国神话母题中的“孝”的异同,以及中国神话中”孝“这个母题的各种不同表现方式。比如开山救母,卧冰求鲤等等

TOP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研究出现了许多重复的地方,可以传唤观点从理论出发看实际。根据文学理论中母题的意义寻找董永传说中”孝“的意义。

TOP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有些版本的故事里,董永竟然有抱怨自己命运悲苦的部分,甚至听上去是在怪自己的父亲,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社会思想转变引起的民间文学的变化呢?

TOP

中国古代孝道有许多安老、养老、敬老的思想和实施方法。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使“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内容。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孔子的孝论不仅包括孝养,还包括敬亲,它强调的是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为政》篇记载,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安老”思想。首先,他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从人的本性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中国传统孝道中许多养老敬老的思想和措施,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但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

TOP

孝文化包括三方面:养老、敬老、送老(送终)。养老,物质上奉养。这种奉养要求子女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是谓“善养”。敬老,精神上尊老。指在社会上要形成尊老的风气。送老,依礼送葬。当老人百年之后,依据礼仪为其送葬、尽孝。

TOP

面对现实,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个性解放,及我国教育制度的缺失,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减弱,家庭养老观念淡漠,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我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近年来家庭赡养纠纷增加,有的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而对那些自身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子辈对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子女对老人往往是使用多,关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独、凄凉。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仅仅表达了儿女的心声,也是寂寞父母的念头,它更包含了子女对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不孝”反映的是人性的异化,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出了问题。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外,还需要唤起人们的真情良知,一方面要弘扬中国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另方面,要改造传统孝文化,赋予其时代精神。

TOP

现在说一个关于董永孝文化附加品的故事:博兴县是老粗布工艺文化积淀丰厚的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老粗布,自九十年代又开始复苏。 博兴老粗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地域的习俗和纺织文化,在博兴县,它更是孝文化的象征。因为根深蒂固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老粗布反映的生活气息是美丽鲜活的,既有对董永的怀念与热爱,又有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也是精神生活的寄托。

TOP

董永是一个以孝行著称天下,虽举过孝廉得到过全国性的荣誉,却没有作过官的普通百姓。朝廷、官方出于统治人民的需要,把他作为孝道的典型来加以拔高、塑造与神化,最终把他塑造成了孝的化身,民间百姓把董永当成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家贫母丧,辘车载父,肆力田亩,及至父死却无钱下葬,唯有典卖自身才能安葬老父。这样的故事是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他的故事最能引起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强烈的思想共鸣,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广大劳苦大众中间代代相传。
    出于官方和百姓的各自需要与共同合力,董永已不再是原来真的董永其人,他成了无数个孝子的集大成者,已成了诠释“孝”字的不朽的艺术形象。董永的名字在全国各地人人皆知,已成了人们心目中“孝”的代名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