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钱治昌组(第一组)

鱼文化

关于武昌鱼的民间故事:


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





,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鄂城(今鄂州市)古称武昌,其西南有个六十万亩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丰鱼美。它的通江处为樊口。这里水势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武昌县志》)。唐代的元结有歌曰:“樊口欲东流,大江欲北来,樊口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约勾。漫欲作渔人,终焉得所水。”歌中所说的:“回中鱼”,即是武昌鱼。由此可知,武昌鱼喜欢生活在回流之中。






                                                                                                                                                               -----雷天琦

TOP

讨论内容

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就一项内容,发表见解,然后再整理出来撒?

                                                                                            --------雷天琦

TOP

鱼文化主要是指一般意义的鱼及鲤鱼、金鱼等。渔业的渊源及其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渔船、渔具、渔法,养殖和加工的技术与方法。

TOP

鱼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作为吉祥物的鱼
主要是指一般意义的鱼及鲤鱼金鱼等。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养鱼的说法。但系统的文字记载,最早还是见于春秋时范蠡所写的一本《养鱼经》。早在上古时代,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人们在捕食鱼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种种与鱼有关的风俗。《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妻。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以黄河的鲂、鲤喻宋、齐两地的女子,将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鱼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象征着家族兴旺、人丁众多。

TOP

鱼文化的内容主要有:渔业的渊源及其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渔船、渔具、渔法,养殖和加工的技术与方法;各地渔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与习俗;有关鱼和渔民的故事传说、文学艺术品;食鱼的技术和方法;渔业与宗教结合的衍生品等等。

TOP

鱼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
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在《说文解字》上说鱼尾与燕尾相似。

TOP

雷天琦

鱼的传说
  千百年来,海岛淬着许许多多有关鱼的传说。例如"梅童鱼成亲,虾蚕鱼哭掉了下巴"、"咬尾巴带鱼找银剑","东海龙女嫁渔郎,献出双目为船眼"等等,这些来自渔民的捕鱼生产实践,加以想象和创造的鱼类故事,既是美丽坳人的传说,又是鱼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TOP

鱼类故事源远流长,是广大渔民在海上艰险作业环境中产生的口头创作。故事以鱼类为主人公,并把它人格化,赋予鱼以人的特点,带有寓言和童话性质,从而曲折地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了广大渔民的生产斗争与社会斗争的经验。许多故事经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整理逐渐完整,大都成了能反映海洋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因而得到长期传播。

TOP

 在舟山海岛民众中,流传甚广的《癞头黄鱼》、《梅童鱼成亲》、《海蜇行走虾当眼》、《箬鳎做媒》等故事,都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TOP

雷天琪

《癞头黄鱼》

大家都讲黄鱼游得最快,是游泳健将。黄鱼听到这恭维话,交关得意,就骄傲起来了。
    有一日,黄鱼在礁石边找食,东一撞,西一碰,寻来寻去寻勿到吃的,正想另找地方,突然游来一条虾潺,黄鱼满心欢喜,这条虾潺又肥又嫩,正好饱餐一顿,便摇摇尾巴,飞快向虾潺扑去。虾潺吓煞了,想逃已经来勿及了,他急中生智,对黄鱼说:“别急,我是给侬报信来的,等我把话讲完,侬再吃我也勿迟!”
    黄鱼忖,我是东海有名的游泳健将,虾潺想逃也逃勿走。便傲慢地说:“有话快讲!”
    虾潺朝四周看看,悄地说:“侬是有名的游泳健将,啥人勿晓得?可是有人在背后讲侬坏话!
    “啥人?”
    “鰙鳎讲啥人也没见过侬游得最快,游泳健将是侬自己吹牛!”
    黄鱼气得咕咕叫:“啊,他胆敢在背后讲我坏话?”
    虾潺火上浇油地说:“是我亲耳听见,他还说要和侬比个高低!”
    黄鱼说:“丑鰙鳎,走路一摇三摆,敢和我比?勿是我吹牛,就是闭上眼睛也比他游得快!”
    虾潺故意用话激他:“侬千万勿可大意!”
    黄鱼说:“我讲话算话,从勿反悔。侬去告诉鰙鳎,要是他输了。莫怪我对他勿客气!”
    虾潺连忙讨好地说:“好,我马上去告诉鰙鳎,约定比赛日脚。鰙鳎自勿量力,是要给他点厉害看看!”
    黄鱼很不耐烦地说:“少哆嗦,快去!”
    虾潺尾巴一晃,溜走了。他边游边暗自庆幸,亏得嘴巴活络,今朝总算免遭一场杀身之祸!虾潺东游西寻找到了鰙鳎,便大惊小怪地喊着:“鰙鳎,侬闯大祸了,勿知是啥人在黄鱼面前讲侬的坏话,黄鱼到处在寻侬,要跟侬算帐!”
鰙鳎一听,魂灵也吓出了,苦苦哀求虾潺帮忙。虾潺说:“我在黄鱼面前替侬讲了蛮多好话,可黄鱼勿肯歇,一定要和侬比个高低,还说他闭上眼睛同侬比,要是侬比他游得快,他就饶了侬!”
    鰙鳎还是勿敢比,求虾潺去说情。可是虾潺说:“黄鱼闭上眼睛游得慢,可能侬还会赢。要么,只好在这里等死了!”鰙鳎忖忖无办法,只好答应了。
比赛开始了,黄鱼紧闭双眼,一个劲地往前游;鰙鳎哪里是黄鱼的对手,使出全身气力,还是远远落在后面。虾潺虚张声势大喊起来:“鰙鳎加油呀!再加把劲,便能赶上黄鱼了!”观众也跟着凑热闹,齐声呐喊起来。
    黄鱼听到喊声,以为鰙鳎真的赶上来了,心里一慌,游偏了方向,只听见“轰”的一声,一头撞在岩礁上,撞得头破血流。后来虽然医好了,却结了一个大疮疤,变成了癫头黄鱼。
引用:
原帖由 2012213256 于 2014-11-13 22:05 发表
 在舟山海岛民众中,流传甚广的《癞头黄鱼》、《梅童鱼成亲》、《海蜇行走虾当眼》、《箬鳎做媒》等故事,都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TOP

雷天琦

朝拜小姑山
  长江里有座小姑山。传说,小姑山上有位小姑娘娘,是位仙人。不管什么鱼,由海里进了长江,都是来朝拜小姑娘娘的。
  每年开春,刀鱼、河豚、鲥鱼,从东海里进了长江口,就往小姑山赶了。
  河豚鱼又肥又胖,只有两只小鳍,划得慢,它怕争不了第一,总是超前出发;但是走到半路上,就给灵活的刀鱼赶上来了。河豚一看,这不行,就咬住刀鱼的尾巴往前划,结果还是没有刀鱼游得快。
  鲥鱼一看,你们游得快,我比你们还要快,它不走直水,而是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在江里这么VVV走。这一来走的路程更多,游得更慢。渔民掌握了它的习性,所以打鲥鱼的网总不是直水挂,而是斜在江心里,鲥鱼一头撞进网眼里了。
  这样,每年第一个游到小姑山的总是刀鱼。小姑娘娘在刀鱼头顶上点朵红,刀鱼就高高兴兴又往回头游了。不信,你看五月份以后的刀鱼,头上总有一点红哩!

TOP

民间传说故事感觉趣味性都比较强,有一些甚至还可以做成动画的形式传承下去,无论是小孩和大人都会喜欢看,潜移默化中还会增强自己的知识。


不过,我还真的没注意五月之后的刀鱼会有一点红色。。。
引用:
原帖由 2012213256 于 2014-11-13 22:12 发表
朝拜小姑山
  长江里有座小姑山。传说,小姑山上有位小姑娘娘,是位仙人。不管什么鱼,由海里进了长江,都是来朝拜小姑娘娘的。
  每年开春,刀鱼、河豚、鲥鱼,从东海里进了长江口,就往小姑山赶了。
  河 ...

TOP

现在有好多地方在过年的时候餐桌上都有吃鱼的传统,起源于原始崇拜鱼。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忧郁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有鱼餙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看来,除夕的鱼,在餐桌上是招财,餐桌外是镇邪,只是后一种功能其隐义,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所以,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多吃点,既吉利又美味!!

TOP

过年吃鱼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似乎有一个潜规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讲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TOP

鱼米之乡的形成,有赖于江南有利的气候和土地环境,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孕育出了这么优秀的民间文化。
引用:
原帖由 李纯泽 于 2014-11-13 22:22 发表

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那个地区,“鱼米之乡”总有丰富的鱼类文化,这一点正好与武汉湖北一脉相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