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民间叙事主题中的婚恋主题展示了社会心理结构需求,婚姻是人类延续的根本需求,婚姻是构成民间叙事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力,我认为董永故事的变化也与这种婚恋主题离不开,出于人们对美好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孝子感动天地,得到补偿的故事,董永孝子故事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TOP

董永的“孝”的时代性内涵也有变化,过去的“孝”是在小农经济制约的大家庭制度下的“孝”,给父母衣食无忧的生活,能给他们养老送终就是“孝”,但现代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家庭制度,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父母需要的与过去已有很大区别,对孝的要求,由于个体差异,自然有更多的区别,不只要在经济上,更要在心灵上给他们安慰,解决空巢老人、老龄化问题是时代性的体现。

TOP

引用:
原帖由 李卓璇 于 2014-11-12 00:23 发表
我觉得在我们的研究中,除了对董永“卖身葬父”这一孝举作出解释外,还是应该由此牵涉或者说引申到我们对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因为毕竟在当代,由于时代的巨变,卖身葬父这样的举动已经并不多见了,我们的关注点更多 ...
我也认为我们对董永孝的行为应该扩展到其他孝的行为,不只拘泥在这方面,当代孝文化的传承与改变也应该使我们有所领悟、反省,进而拓展到文化继承的整个过程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宋月 于 2014-11-12 21:55 发表
我认为研究董永的“孝”一定不能拘泥于古代的道德观点,因为封建制度要求的“孝”带有愚孝的意味,而当代社会应当奉行的孝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民主基础上的,这二者的区别十分重要。
我同意,每个时代都有与它的时代相符合的行为规范,今天再提倡卖身救父也不正常,今天物质生活已不再是问题,我们更需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空巢老人的现象更值得人们关注,需要经常打个电话,回家看看父母,更适应今天的社会规律。

TOP

引用:
原帖由 明淇 于 2014-11-12 22:00 发表
我还有一个想法:董永因孝行感天受到奖赏,天帝派织女下来相助。将此作为孝行故事来颂扬,其中的功利心理比彩衣娱亲等故事要重得多啊。上层似乎在利用民众的这一心理,强化他们关于善有善报、奖惩分明的意识。这样的 ...
我觉得应该有这种政治意识在内,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所提倡的行为都含有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也是目的之一。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我觉得这可能与山东的某些传统有关,上门女婿在我们那还有很多,他们或许只是家里经济不好,但在女方家还是顶起一片天的,他们也是家里的一份子。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与小姐私定终身的穷小子始乱终弃的例子,董永卖身到傅员外家,与傅小姐暗生情愫,并且得到完满的结局,是否也侧面烘托了至“孝”的人在其他方面也是值得信赖的。

TOP

现在影视剧中也多强调董永行孝后得到的美满爱情,与最初卖身救父的联系已经相当淡化。

TOP

在今天董永故事的传承中,董永故事虽为人称道,但个人意识的加强恐怕只能是远观,甚至有自己的批判性在,认为是像郭巨埋儿那样的愚孝,卖身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了。

TOP

市民意识则体现在,从织女求为永妻,织縑还债帮助赎身后又凌空而去,到织女在民间与董永生活直至不得不回,再到董永与平凡富家女子相爱,获得美满结局。

TOP

当然也不能忽视这种孝道故事背后的意义,在文化搭桥的今天,这不失为一个宣传自己地方的手段,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业绩,发展地方经济。像孝感的董永主题公园。

TOP

回复 26# 的帖子

现代社会的大众需求,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已经盖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TOP

回复 176# 的帖子

这种方式在社会上也很常见,行乞者把自己的背景描述得无比可怜,可到了晚上人潮散去时,他又像没事一样收摊去享受生活了。

TOP

董永《搜神记》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葬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 “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TOP

但不得不回到之前的问题,可能在很久之前对于“孝”的传承已经跟利益挂钩了,因为“孝”而得到天帝的帮助,而孝却是人应该做的,这两种行为有些矛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