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四小组(高松朝)

黄鹤楼下因此建了一座仙桃亭,武汉的百姓

也世代传诵着轿夫孝母的故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孝字最早见于殷商卜辞,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而来,寓意青年

人扶着老年人,引伸为子女和父母、晚辈和长辈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辞海》中

解释说:“善事父母曰孝”,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自然行、人本性,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珍宝。而在荆楚文化里,孝文化散发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TOP

千百年来,在浓

郁的楚文化滋养下,荆楚地区成了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热土。“孝感”因董永孝心

感天动地而来,《二十四孝》中董永(孝感)、黄香(云梦)、孟宗(孝昌)三

大孝子的动人传说奠定了荆楚大地上坚实的孝文化基础,可以说,孝文化是盛 在

荆楚大地上的一朵格外艳丽的奇砲,荆楚人民对孝道的追求也是不言而喻的。

TOP

仙桃亭的传说体现了荆楚文化中浓郁的孝文化基因。

三、石照洞的传说:传说黄鹤山腰有个怪石丛生的石洞,洞口有个亮得能照出

人影的石壁,旁边还刻着吕洞宾留下的石照诗。有位老翁自愿每日打扫照料石照洞。

有一天晚上,老翁偶遇三位仙人,并向仙人求得一块毛毛糖糖的石头,供奉在桌上。

谁知一觉醒来后,石头变成了金子,老翁因此富裕起来。武昌知府知道抢走那块金

子,威逼老翁说出了金子的来历。后来,那块金子又变成了石头。这个传说曾被苏

东坡写成一首长诗赠与鄂州知府,诗的最后写道:“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

可怜。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用传说来忠告朋友要保持清正廉洁的

作风。后来,南宋文学家陆游在其《入蜀记》中也提到这个传说:"出汉阳门,游

仙人洞……旧传有仙人隐其中,尝启洞出游,老兵遇之,得黄金数饼,后化为石。

东坡先生有诗记其事”。可见,这个关于凡人偶遇神仙的传说,被苏东坡阐释成为

了一个反贪倡廉的优秀传统。这个传说被落实到石照亭和吕仙洞上,石照亭始建于

宋代,期间石和亭都曾丢失、被毁,清康熙年间得以重建,到嘉庆年间无存。如今

的石照亭依山而立,背靠岩石,亭内岩壁镶有一块黑砂石,代表传说中的石镜。但

苏东坡诗中的关于仙人洞的传说,并没有真实景点,只有一个“吕公洞”,是依据

传说中的吕洞宾的故事而建的。有关黄鹤楼的很多传说的主角都附会成了吕洞宾,

所以黄鹤楼园林中的很多景点、名胜都附会到吕洞宾身上,吕仙洞也是因此而来的。

华元先生曾提到可以考虑根据苏东坡诗中的传说重建一个“仙人洞”,把传说的情

节制成实景雕塑,并配上声光效果,以这样的形式宣传民间传说和反贪倡廉的优秀

传统。笔者认为,华元先生的提议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黄鹤楼园林是黄鹤楼传说的

重要物质载体,准确地将民间传说和实体景物结合起来,对保护和传播黄鹤楼传说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TOP

四、白龙池的传说:传说在明朝时期,武昌地区频发火灾,差点就烧到了黄鹤

楼。人们想方设法保护这座千古名楼却苦无良策。后来吕洞宾化身老道,提示人们

黄鹤山上下的火灾频发是火神祝融在作怪,只要请来江中白龙相助,就能保岁岁平

安。人们听了老道的指点之后,连夜修造铁池,注满江水,经月不败,以供奉白龙。

从此黄鹤肌上下再也没有发生火灾,黄鹤楼也因此平安吃立在黄鹤机上。人们为了

纪念吕洞宾的点化和白龙的帮助,把铁池取名为“白龙池”。现在的白龙池是1986

年重新挖凿的,白龙池壁上的四个石雕龙头是建设黄鹤楼园林时从地下挖掘出土的

明代楚王宫建筑遗物。这些石雕龙头龙颜眉骨圆起,双目凸挺,龙须清晰,造型雄

浑、逼真,为白龙池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

TOP

这些是黄鹤楼园林里主要景点传说,此外还有很多诸如“跨鹤亭”、“费讳亭”、

TOP

“鹪碑亭”、“岳武穆遗像亭”等等与民间传说结合起来的景观实景,这些景点都是

近代重建黄鹤楼园林时根据民间传说补建的。由于民间传说的产生和流传必须依附

于某些物质形态,一旦缺失了这些物质形态的客观基础,民间传说就无法产生和传

播。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也强调“传说的中心必有纪念物存在”,如今的黄鹤楼

把这些一度缺失了的传说“纪念物”增补起来,使得民间传说和现实风物有机结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

TOP

另外,黄鹤楼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同于其他的传说,它是一

个由不同的传说类型组成的一个系统,它们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散落的与黄鹤

楼有关的传说如众星拱月般围绕着黄鹤楼,增添它的光彩和魅力。但是,民间文学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作为“传统的”、“历史的”、“过去的”、“颜临的”、"需要抢

救”的文化事物,它主要是由过去历史延续下来的、带有乡土性质的民间文化,具

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遗留物的色彩。这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是建立

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而“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它存在一个文化

时空上的特殊界定:“在时间上主要指的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林、牧。副、

渔业)、商品经济意识淡薄的非工业时代。

TOP

在这个文化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比

较密切,生产力并不发达,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相对较为缓慢。在空间上主要指的

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村落和聚居地,区域之间交通并不发达,人口流动率低;人与人

因为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互交织,从而建立情感密切的人际社交” 。

TOP

而如今,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由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传播媒介的改变,人们不再生活

在那个“传统”、“民间”和“集体”的社会,颠覆了 口耳相传的信息交流模式,因

此也渐渐远离了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样式,保护民间文学非物质文

化遗产这项任务显得格外迫在眉睫。因此,把民间传说与现实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即使是人为地补救,对保护和传承黄鹤楼传说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来说依然是

一个颇有现实意义的办法。

TOP

黄鹤楼传说中有一部分是一些是与黄鹤楼有关的轶事杂谈,由于内容较难分

类,笔者把它们归类为黄鹤楼铁事杂谈。这一类传说故事性比较强,但因为都依附

于黄鹤楼,所以也被列入黄鹤楼传说。《黄鹤楼志》收入这类传说7篇,传说都发

生在黄鹤楼,主人公不定,情节曲折巧妙,传说多揭示哲理或宣扬美德。

TOP

《神笛》讲的是一个卖竹笛的生意人,夸口自己的笛子举世无双,一位老人却

以出神入化、奇妙非凡的笛声胜过了他,并告诫卖笛人“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胡乱夸海口。这个传说后来被唐朝诗人刘禹锡写成了一首诗

《武昌老人说笛歌》。

TOP

《一鹤除双害》艇斥了贪官污吏的丑陋行径,说的是宋朝末年的一个武昌贪官,

在黄鹤楼下设伏捕捉幼鹤,送给自己当官的干儿子。结果干儿子把幼鹤杀了孝敬贪

官,贪官被骨头卡死了,他的干儿子也因此被抄家革职了,这两个作威作福、欺压

百姓的祸害被除掉了。

TOP

《黄鹤楼下听“仙乐”》也是一则弘扬正气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白毛老头在

黄鹤楼下卖“仙乐”,人们纷纷交钱排队听“仙乐”。有个将军也交了银子,却发现

了老头的骗局,原来老头对每个听“仙乐”的人说“如果你说听到了仙乐,你就是

我的爹;如果你说没听到,你就是我儿子”,人们为了怕当儿子,都承认听到了仙

乐,害得大家都跟着上当。接着这位将军当场揭穿了老头的骗局,老头立刻消失得

无影无踪。

TOP

《黄鹤楼飘金》是一个教育人们自强自立的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汉正街的沈

元喜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但他的苕儿子沈腊狗却好吃懒做,挥金如土。沈元

喜去世之后,沈腊狗坐吃山空,最后横尸街头。

《督军修楼成笑谈》讲的是一件关于重修黄鹤楼的轶事。传说中早在1922年4

月,湖北督军萧耀南和湖北省长刘承恩就下达训令要求拆除武昌旧城墙,然后建马

路,重修黄鹤楼。但这个训令最后却石沉大海,无声无息了,武汉三镇因此传开一

首讽刺官员办事不力的民摇:“督军一纸成空文,省长一事无成。马路冇修城还在,

问黄鹤几时来临”。

TOP

《半截插在云里头》是一则宣传黄鹤楼之雄伟高大的笑话,“武昌有个黄鹤楼,

半截插在云里头”,把黄鹤楼的名声越传越远。

这些传说不仅生动有趣,还富有深远的寓意,是黄鹤楼传说群中独具特色的一

类。这些传说饱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渗透着楚文化中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锐意

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诚实守信、惩恶扬善的美好品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