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令人心碎的论争:谁在给英雄抹黑?

荆州宝塔湾是否有“捞尸”习俗?建议长江大学非遗学社的同学可以作一番田野调查!调查过程中注意方式和方法,尤其是要注意人身安全!或许是民俗学研究很好的一个个案。

TOP

回复 23# 的帖子

爱东老师所言极是!渔民在水中作业、航行时不救活人是旧时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这背后有复杂的信仰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水鬼找替身”的说法。我没有去过荆州宝塔湾,但从报道来看,这个地方是经常淹死人的地方,估计这个传说也会流行(只是猜测),而且有专业的捞尸船,说明这种信仰也应该是存在的。问题是:这样一种习俗,为什么在当下会演化为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现在所听到的言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从“道德”“社会公德”的角度进行的“审判”,甚至是“愤青”。这当然需要,但远远不够。应该可以从其根源去去挖掘,应该听听“捞尸者”们的真实想法。民俗学人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以防止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宝塔湾事件”!从民俗学学科自身的研究来说,我想此事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一种在某个特殊群体中流传的习俗、一种在过去被许多人认可的习俗,为什么到今天就会演变为一个恶性社会事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TOP

回复 24# 的帖子

长鸿,加油!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8-23 12:26 发表
在宝塔湾这个事件中,渔民的表现非常麻木。
参与救人的,不是渔民,而是冬泳队员。

我们站在一个文明人的道德高度来看,冬泳队员无疑有着更为健全的人格,
如果我们把行业习俗的问题也纳入考察范围,就会发现, ...
所以,调查工作可能还要抓紧。时间久了,那些在现场的人就不好找了!

TOP

回复 33# 的帖子

哈哈,知遥老弟,您好!我吃了一餐饭,爱东兄已很好回答了你的问题。的确我们是以“民俗学”为生的,有时会犯爱屋及乌的毛病,但必须承认民俗中有陋俗(暂且用此名),有些陋俗甚至危害是极大的。作为民俗学从业者,我想我们的职责是了解、剖析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文化观念,以一种比较能让人接受的、能说服人的方式引导、逐渐改变有害的陋习。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调查研究“宝塔湾事件”,目的也在此,一方面是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真相,另一方面从专业的角度作更加深入、彻底的分析,绝不意味着为“捞尸者”开脱。“找替身”的观念不改变,渔民还是不会救落水者。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8-23 13:01 发表
建议长鸿以非遗学社的名义去找一下李部长,要求立一个课题。
如果李玉泉不是个傻瓜,我相信他一定会帮助你,因为这是在替他和他背后的当地政府寻找一个“习俗”的替罪羊,也是帮他解“困”的最好的一招。
如果得到 ...
好建议!

TOP

围绕这一事件,政府官员,学校领导,新闻记者,学生,捞尸船老板,捞尸者,摄影者,渔民,冬泳者,市民,现场目击者,不在现场者(包括我们),各色人等,表现出许多迥异的观点,除了立场不同外,还有观念的差异,这应该是本事件有意思、有研究价值的地方。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8-23 15:51 发表
土有兄已经给出了此次事件的民俗学调查思路,多好啊。是的,当把事件当做一次典型的民俗事项作为深描对象的时候,其学理的价值凸现了。这需要眼光。

老弟在此学习了。
老弟客气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