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

洪山菜薹,又写作菜薹,或者红菜薹,古时又称为“芸菜薹”。长得像油菜,带花,只是颜色呈紫红色、紫黑色,汤汁呈紫黑色,如果是青白色的就是白菜薹,产出的季节比红菜薹晚,要到开春以后。和湖北同纬度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产红菜薹,四川也产红菜薹,但是品种和味道都不同,比较矮一些,梗子很粗。洪山菜薹的茎干部分呈喇叭状,从下及上,逐渐收小,而其它地方出产的菜薹茎干则上下粗细一致。正宗的洪山菜薹除外形肥壮外,色泽也较浅红,口感较清。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

TOP

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曾被封为“金殿玉菜”。清代的<武昌县志>、《汉阳县志》中有洪山紫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之类的记载,而“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询别种也”。目前正宗洪山菜薹产量萎缩,且大半销往外地。武汉人平日吃到的菜薹,几乎没有“正品”洪山菜薹,洪山菜薹目前主要外销北京、广州等地,价格高达16元每公斤,而武汉人平日吃到的2元多每公斤的菜薹,多是东西湖等地出产的。

TOP

没有吃过洪山菜薹的人,可能会吃过紫菜薹,后者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一带比较常见的冬令蔬菜,有些地方也叫它红菜薹或者油菜薹。洪山菜薹其实就是紫菜薹的一种,特指原产于武汉洪山区的紫菜薹,它的身形、质地、口感却又和一般的紫菜薹大不相同,在尝过洪山菜薹以后你就会明白,以前你吃到的都是普通菜薹或者二逼菜薹、苦逼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是响当当的文艺菜薹:薹茎状伟、肥嫩脆爽自不必说,最难得的是它不但没有一般紫菜薹的苦味,反倒有一股难以捉摸的清甜,入口之后像文艺女青年一样回味无穷却又难以驾驭。性急的人,生吃洪山菜薹都会觉得比水果还可口。

TOP

武汉人民怀着无比豪迈的菜薹自豪感,结合民间传说和史料附会,为洪山菜薹修订出了一整套辉煌的身世:把汉唐古籍中的“芸薹”指认为洪山菜薹,并且铺陈出了从孙权、尉迟敬德、苏东坡到慈禧、黎元洪等史上知名的加了V的ID和洪山菜薹不得不说的故事。但是,“芸薹”是典籍中可食用薹茎的白菜型油菜的古称,而不是今天植物分类上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所以它是不是特指武汉洪山菜薹是不确定的。

TOP

回复 28#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不可信,就洪山菜薹来说,它十一月份下旬才会抽薹,而且叶子并非一般的绿色,而是带点红色的大叶子。

TOP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它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民歌种类繁多﹐因分类标准不一﹐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五类。又因服务对象的不同﹐又有儿歌一类。

TOP

首先,劳动歌就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礼仪歌则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的歌。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之类。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
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
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
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
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则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关于农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著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资本主义兴起后的近代歌谣中﹐常迸发出反抗的时代强音。
情歌则是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歌谣。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是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儿歌的特点:一是,在语言形式上适合儿童说话发音的习惯,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而形象,有些富于魔幻色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TOP

民间歌谣在用韵方面﹕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勒脚欢”﹐西北各族的“花儿”﹐有特殊的押韵法。

TOP

洪山菜薹调查采访录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4日下午一点半
采访地点:洪山区宝通禅寺、洪山区洪山菜市场
采访人:孟莹、黄龙云、王舲、王银
被采访人:宝通寺收门票叔叔、菜薹施药工人、菜场阿姨
采访目的:了解洪山菜薹种植信息和特点、深入挖掘洪山菜薹民间传说民俗文化


采访过程:
(与收门票大叔的话)
学生:大叔你好。我是华师的学生,想问一下你那个洪山菜薹是在宝通寺里面吗?
叔叔:是啊。就往里面走,在洪山宝塔那边。
学生:那请问你知道关于洪山菜薹的一些传说吗?
叔叔:那我就不知道了。
学生:哦!那你知道洪山菜薹公司吗?
叔叔:好像就在那边吧!
学生:哦!好哒。谢谢叔叔啦!


(与菜薹施药工人的对话)
学生:叔叔,你好!请问你这施的是什么药啊?
工人:我打的是防腐剂。
学生:咦?人家一般都是用杀虫剂、除草剂之类的啊,为什么你用的是防腐剂呢?
工人:我打得是防腐剂,防止这个叶子腐烂,我们这都是人工除草的。
学生:那你是天天都会来这里管理这块地吗?
工人:是的。我天天都来。
学生:那这个洪山菜薹是怎么种植的呢?
工人:它是在八月份的播种,九月份的时候长苗了栽种,一直到十一月份的时候才能采摘。
学生:这里就这一块地啊?有多大啊?
工人:不止这一块地,这一块地有三亩,上面还有一块地,有两亩呢。
学生:那这里一年能产都少斤菜薹啊?
工人:有四千多斤。
学生:这些有的好像已经在抽薹了呢?
工人:嗯,有些开始抽薹了。不过这些菜薹的第一茬都会被掐掉不要。
学生:第一茬不要啊?为什么?
工人:这第一茬都是苦的啊。吧它掐掉以后,一茬会生出两茬,两茬摘收后生出四茬,就这样成对地长。
学生:那你自己吃过这里产的菜薹吗?
工人:吃过。吃过。
学生:那它与市面上的菜薹有什么差别吗?
工人:它的口感很好,很甜,外面的菜薹都带点苦味的。
学生: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菜薹那么有名吗?
工人: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长出来的菜薹不一样。听说下面的这块菜薹是听着洪山宝塔的钟声和旁边婆汤生长的,而上面那块菜薹呢则是有与有洪山宝塔的阴影覆盖庇佑 吧!
学生:这些菜都卖得很贵吧?他们都是怎么卖的?
工人:嗯,是很贵的,价格都是公司定的,我不知道啊。他们是根据菜薹的质量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礼品盒包装出售。
学生:那你知道有关洪山菜薹的传说或者故事吗?
工人:听说这里的菜薹在几千年前曾是皇宫的贡品呢。听人说很多年以前洪山脚下的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亲漂亮,与隔壁村的田勇相爱。他们去洪山游玩,被恶人杨熊撞见叫手下她抢走。田勇就出玉叶,杨雄就将两人乱箭射死。那时,田勇和玉叶的血就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后来,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他们死的地方,坟堆周围就长满了紫红色的苗,村民就给它们浇水施肥。那年秋天发生虫灾,庄稼都没了,村民就摘了坟堆的紫菜薹秆来食用,就这样渡过了荒年。秋天他们就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有多的就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对这种蔬菜赞不绝口,就这样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学生:好精彩啊!还有没有啊?
工人:还有就是与洪山宝塔有关的故事。说是当年唐朝尉迟公,路过江夏,当地刺史就让家人准备了一桌酒菜替尉迟公接风。尉迟敬德对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特别感兴趣,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光了。临走的时候,尉迟公要了一框菜薹去还请刺史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公都没有收到菜薹,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说,有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公不信,就带领一班人马来到江夏,真的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公来了,对他说建一座塔就可以除掉这些妖怪了。尉迟公就急忙进京请皇帝建塔。李世民当即下诏让尉迟公建塔。后来宝塔建成了,妖怪也镇住了,但尉迟公却由于操劳太多,没吃上新长出来的菜薹就死了。
学生:还有没有啊,叔叔?你讲得真好。
工人:我也只是个工人啊。一直有人过来问,我也就只好到处问这里的人才打听到的。
学生:好吧!我们听说还有慈禧和黎元洪的故事,叔叔你有没有听过啊。
工人:这个倒是知道一点。听人说慈禧太后在饮食上特别奢侈,酷爱洪山菜薹,经常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冬天的时候每天都要吃洪山菜薹不可。受她的影响,后来一些大官们,都想方设法对洪山菜薹巧取豪夺,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还上演了一场“刮地皮”的闹剧呢。至于黎元洪的那就简单了。听说他喜欢吃洪山菜薹,就专门弄了些泥土回去种植菜薹,结果不好吃,最后只好采用火车运输菜薹了。
学生:哇塞,好有趣啊!谢谢叔叔,我们今天收获很多。




(与菜场阿姨的对话)
学生:阿姨,你这红菜薹怎么卖啊?
阿姨:五元已经小姑娘。你要买吗?
学生:不是不是,我们是学生,到这里采访一下洪山菜薹的事
阿姨:哦。
学生:你这菜薹是在宝通寺进的货吗?
阿姨:那不是。我们哪能从那里进到货呢。
学生:那你这是?
阿姨:我这是洪山菜薹,但不是在宝通寺进的货,我们这是那里的种子种植的,是洪山周边的农场采摘的。
学生:这样啊。那你知道宝通寺的菜薹吗?
阿姨:知道啊。那个是天价菜啊,不止1600元一斤的,一般直接包装好就送到高级素菜馆或大型酒楼了。一般人都买不到的。
学生:这么贵啊!那谢谢你啦啊。谢谢阿姨。


采访总结: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市民口中的洪山菜薹并不都是指宝通寺里特产的菜薹,多数都是洪山这附近的菜薹;其次,宝通寺特产的菜薹并不只有一块,而是两块一共有五亩地的菜薹,一块是手钟声影响、一块受塔阴影的影响;再者,洪山菜薹的价格真的是天价菜,一斤超过1600元;最重要的是,关于这里菜薹的传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连寺内的和尚、婆婆、守门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对它的文化内涵的关注极少,洪山菜薹文化业只是菜薹公司为盈利而进行宣传的,更趋向利益化了,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惋惜。

TOP

我们一直错误地认为洪山菜薹很有名,是的,关于它的传说都是高官显贵,但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它这种出名的方法就是一种爬树干儿,树有多高,它就能爬多高。而我们普通民众呢,则只能在平平的地上,目视前方,更本就不知道上空还有个高高在上的它,我们也许知道它在上空,但我们不会去关注,因为我们根本触碰不到它,它爬得太高,已经不接地气。在我们做调查的时候,就连寺院的有年资的和尚都不知道洪山菜薹的有关事情,就是说,即使是和它整日相处得那么近的人,也将它忽略,它还算是正真的有名吗?

TOP

[url= www.1688.com] www.1688.com[/url]
   
看上面的连接可以发现,可以看出在网上也有洪山菜薹卖,但那些价格都不太一样,而且并不是我们所采访到的1600多一千克的那种菜苔,也就是说不是宝通寺特产的菜薹。

TOP

民间谚语
简练通俗富于经验或哲理的语句。《汉书·五行志》:“谚,俗所传言也。”《国语·越语》韦昭注:“谚,俗之善谣也。”《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诸说从不同方面概括了谚语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它是一种民间传世常言,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表现上采取直接陈述的方式。

TOP

中国民间谚语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春雨贵如油”,“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如先秦古谚:“兽恶其网,民恶其上。”汉谚:“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又如“一正压百邪”,“有钱能使鬼推磨”,“挂羊头,卖狗肉”等。
③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如“七十二行,种田为王”,“人穷志不穷”,“自称好,烂稻草”,“若要精,人前听”,以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现代流传的谚语多数是从旧社会来的,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谚语。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汗水浇,官气消”,“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等等。旧谚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误观念。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命定八尺,难求一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
民间谚语形式短小,有的还押韵,讲究对称,具有诗的外形。研究谚语的专著有郭绍虞的《谚语的研究》(1948)等。

TOP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柯尔克孜族谚语

  汉族
  结伴好,起身早;行李少,川资饱
  进哪里乡,喝哪里汤
  破柴破大头,问路问老头
  莫用棍子搅牛屎,莫与蛮汉论道理
  席不正不坐,门不正不入

  白族
  出门莫问人,问人去不成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一坡草一样色,一方人一方俗

  瑶族
  在家不看公鸡卦,出门不听老婆话
  基诺族
  大水淹不死游鱼,山高挡不住鸟飞

  彝族
  飞出大山的是鹰,冲出山谷的是水
  进山听鸟音,进寨看习俗
  入乡问俗,出门问路
  山中的豹子可以打,路边的东西不能拣
  坐在灶前不言情,对着火塘不撒尿

  傣族
  勇敢的人是纹身的人,勇敢的牛是缺鼻的牛
  入何方,以该地的竹做绳;离何乡,以该乡的粮包饭
  人家帮助,要记着报答;人家伸手,要及时去拉;人家撑船,要帮着划浆
  出门遵祖训,在家循家规
  串寨子要守规矩,串地方要遵勐规
  剑在上,脖在下
  今日欲怒,忍到明日再怒
  莫挡主人道,担心头起泡
  不要在白天睡懒觉,不要在晚上吹口哨
  没有源头的死水不能洗澡

  僳僳族
  火镰碰石头不会起火花,男人不敢冒险不是汉子
  獐子不走回头路,水獭不在旧水湾
  火塘边不能吐唾沫,女人在不能说粗话

  哈尼族
  没有公牛走不到的山岭箐沟,没有汉子走    不到的地角天涯
  猴子没有不上的树,男人没有不走的路
  鸟宿枝头,人于法下

  苗族
  隔条江,不同俗;隔座山,不同腔
  走入他人萝卜地,不要弯腰系鞋带

  回族
  守国法,如遵天命

  布朗族
  进寨居住要先问寨主,登楼借宿要先问主人
  娃娃的头摸得,和尚的头摸不得
  锅碗动得,铁三脚动不得

  拉祜族
  过寨无规,人要遭难

  佤族
  牙硬会落,舌软常在
  角断于斗,财损于色

  纳西族
  云中大雁射得,路上的东西拣不得
  舅舅面前走得,火塘上面跨不得
  女人不能在火塘边梳头,男人不能在母房里剃头

TOP

人要有志气,树要有硬皮。
 聪明人办事爱与人商量,愚昧人一切自作主张。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这些都是押韵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