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孔子有一句富有智慧的格言:"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忽略了供品,鬼魂就会发怒,接着就要报复。崇拜它们就是一种较保险的方式,这似乎就是各种崇拜死人观念的核心。

TOP

活人之间,推理也同样简单。儿子孝顺老子,也要求自己的儿子尽孝,这就是养孩子的目的。"种树遮荫,养儿防老。"无论是老子,还是儿子,都很清楚这一点。"没有尿床的孩子,就没人坟前烧纸。"每一代都要偿还上一代的养育债,也要求下一代最大限度地偿还自己。因此,孝顺的品行就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传了下来。

TOP

回复 147# 的帖子

关于当代对于孝的宣传,或者说,对于中国一些所谓传统美德的宣传,都有同一个趋向,那便是煽情。为了赚人眼泪而宣传,这种刻意的煽情越来越与当代个人意识觉醒相冲突,也就间接导致了当代人对其所要宣传的美德的反感。

TOP

引用:
原帖由 许师洁 于 2014-12-7 22:34 发表
为了广泛推行和强化孝义,于是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孝文化,孝文化中很需要有典型人物,因为各种因素产生了共同合力,能为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共同接受,所以这个典型便被圈定了董永。
恩这个看法我赞同,更多时候我感觉是社会选择了董永,其实他就是“孝”这一观念的一个载体,一种表现形式。

TOP

孝道观念从汉代开始便强有力地推进与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的孝文化,是驯服民众的一种政治文化。孝子的孝养、孝敬,在汉代已开始被理解为或被宣传为对父母无条件的侍奉、听命。”孝由此具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强制性。父母可以不慈,而子女却不能不孝。单方面的服从自然容易导致盲从甚至盲孝。又因孝行与仕途直接相关,伪孝便不可避免地出现。

TOP

统治者在政治运作中关注的是移孝为忠,士大夫强调的是自身的立身扬名以及孝悌移风易俗的功能,百姓则关心的是儿孙孝敬,家族昌盛。由此便有了孝道观念多元呈现的复杂状态。

TOP

有学者指出,“一般受儒家传统熏陶的中国人,在不同的时空下,会以自己身份角色的不同,表现其应有的适当孝行;其实,这根本就是中国文化的另一德目——‘礼’作用机制的展现。在保守稳定的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礼的制约及服从权威观念的影响,通常会使中国人养成固定模式的孝道观。”

TOP

一般受儒家传统熏陶的中国人,在不同的时空下,会以自己身份角色的不同,表现其应有的适当孝行;其实,这根本就是中国文化的另一德目——‘礼’作用机制的展现。在保守稳定的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礼的制约及服从权威观念的影响,通常会使中国人养成固定模式的孝道观。

TOP

古代孝道,从积极方面来看,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从消极方面看,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用尊者支配幼者的孝道来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在家则孝,在国则忠、移孝作忠、忠孝一体的目的,是成本较低、简便易行的统治方式。

TOP

而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和智力,生活节奏快,年轻人优势较为明显,古代强调长者统治幼者的孝道缺乏经济方面的理据;社会以个体家庭为细胞,以夫妻关系为主干,男女的社会地位生产地位都不同于古代,强调纵向服从的古代孝道如今缺乏社会方面的理据;民主人权乃当今历史发展趋势,强调专制义务的古代孝道缺乏政治方面的理据。

TOP

简而言之,古代孝道总体不适应于当代社会,是因为两者存在等级与平等、奴役与自由、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的根本对立,这是时代不同决定的。

TOP

饶阳说的很有道理,其实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非常现实的,然而也是无解的,我们的研究和探讨最终可以给人一个方向上的导引,但是选择权并不在我们而是在大众中的每一个个体。

TOP

现代社会个人意识逐渐浓重,政府作为很大程度上被大众视作假大空,而不屑于去遵循,但其实大部分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于这些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些是没办法得到统一的。

TOP

我们做调查、研究,也只能是窥其一隅而无法见之全貌,所以我们也不必太过于强求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而最多,或者说最大程度上,我们也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些选择,或者给他们一些意识上的引导。

TOP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同样获得了自己的收获,对于平时一些我们自己不会太在意的事情、观念,因为这样一个契机而去对其施以注意、探究,使自己得到观念上的革新,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积极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李卓璇 于 2014-12-15 00:23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