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武汉人过早时很喜欢的甜食欢喜坨原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其名由来是说清末荆州城内有陶肉、鲜蛋、鲜虾馅料的美食时,心中还会油然升起对故去的领袖的怀念之情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
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TOP

三鲜豆皮,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老通城酒楼制作的最为出名,有着“豆皮大王”的美誉。毛泽东曾经四次品尝,每次都赞不绝口。至今许多年长的市民品尝这种以绿豆、大米
混合磨浆,摊成薄皮,内包糯米佐以鲜肉、鲜蛋、鲜虾馅料的美食时,心中还会油然升起对故去的领袖的怀念之情。

TOP

池莉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写夏天晚上“武汉市人最爱的菜”“:一是鲜红的辣椒凉拌雪白的藕片, 二是细细的瘦肉丝炒翠绿的苦瓜, 三是筷子长的鲦鱼煎得两面金黄又烹了葱姜酱醋, 四是卤出了花骨朵朵的猪耳朵薄薄切了一小碟子。汤呢, 清淡, 丝瓜蛋花汤。汤上漂一层小磨麻香油。”( 可与《风流巨贾》中有关描写比较: 夏天的“宵夜”:“一鼓子绿豆稀饭、一碗酸豆角、一盘油炸花生米、一碟油煎蹿子鱼或者凉拌毛豆, 或者用小麻油将那剁得极细的榨菜浇得明亮亮, 香喷喷”) ———由此可见武汉小吃的经济、实惠, 也可以看出武汉小吃的地域特色( 例如藕就是湖北一带的特产) 。

TOP

热干面应该是地道的武汉小吃了。武汉的青年下乡后,将《我爱祖国的蓝天》一歌该词为《我爱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遂成为家乡的象征。老知青们的聚会上,此歌一唱,众友皆合,恍惚中如闻芝麻酱之香味。
关于热干面的来历,曾有过有趣的传说。那是在六十多年前,汉口的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一姓李的熟食小贩,因其脖上长一肉瘤,人称“李包”。李包所卖,为凉粉和汤面。某年夏日,其收摊回家,面条尚剩不少,他怕面馊,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撩起晾于案板。谁知不小心撞翻了麻油壶,油全泼在面上。李包灵机一动,便将面与麻油搅匀,第二天一早,将此面在滚烫中烫热,捞起来加上佐料,竟大受欢迎。人问此名,李包脱口而出“热干面!”于是江城之独创小吃就此诞生。

TOP

课题进行到现在接近尾声,大家把自己的成果进展跟组员分享汇报一下吧

TOP

回复 49# 的帖子

我觉得没有关系,都是因为早晨的关系吧,武汉人用了过这个字是动词,我们说的早点是名词,但是其中的早都是早晨早上的意思吧

TOP

回复 34# 的帖子

没错这就是我们论文的切入点啦   我们要在讨论想一想具体怎么写

TOP

引用:
原帖由 欧阳国婷 于 2014-12-15 14:05 发表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和他最大支流的交汇处,被河流分为三部分。武昌,汉口,汉阳。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但最低气温高于0°C,这让武汉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很传统的中原饮食文 ...
从故事当中看到精神和思想,赞,我觉得这个点可以在做深入的思考

TOP

我给大家看几张咱们出去调研的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引用:
原帖由 欧阳国婷 于 2014-12-15 14:23 发表
对的~,我查找了很多的资料想从这个方向去看,但是现有的资料更多的从中国的饮食文化的角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征的的角度来研究,关于武汉的地理位置和饮食文化的关系的前人研究较少,所以一方面打算再查资料 ...
恩恩   想法很好啊  操作起来虽然有些困难  不过能做出来的话肯定不错

TOP

欧阳在访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采访小吃手工作坊的阿姨

[ 本帖最后由 李雅欣 于 2014-12-15 14:3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采访进行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引用:
原帖由 何莉 于 2014-12-15 14:33 发表
东坡肉是古黄州一带的名菜.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后传入武汉。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此期间他常亲自烹制各式菜肴与诗友、棋友对酌。一次他同客人下棋.直至局终才想起锅里的肉,急忙跑进厨房觉香气扑鼻揭开锅一看 ...
我觉得东坡肉不算是咱们研究的范围吧,他是武汉的小吃吗

TOP

蔡林记门口的雕塑,应该是根据李包的故事刻画的吧,跟故事描述的很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