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五小组(卢爱华)

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300年。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将汉津县改名为汉阳县以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因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而改名为汉阳的。在这以前,汉阳也叫过石阳、曲阳、沌阳、汉津。

TOP

汉阳的建城史还要早于武昌。它最早的城叫谷卩月城,是东汉一位姓戴的监军御史所修,由刘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黄祖所守。它的位置在龟山以北靠近月湖的汉水入江口的河床处,大约就在现在的江汉一桥之下的河道中。它是武汉地区最早的一座城。

TOP

三国以后,汉阳还建过9座古城,这些城中,仅有唐代所建的汉阳城保留下来了,直到1928年拆除。汉阳城先后开过8个和3个城门,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门地名。从以上建而又废,废而又建城堡可以看出汉阳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它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TOP

汉阳在武汉三镇之中,是古今变化最大的地区。这主要决定于大自然在这里使用了许多"大手笔",而这都能从地名中体现出来。例如,汉阳本应处在汉水以北,才叫汉阳,现在却处在汉水的南面,这分明是汉水曾经改道。而汉水果然是改道过,其结果是使汉阳的版土几乎失去了一半。学术界认为,汉水改道是在明成化年间,它从原龟山以南入江,改为从今龟山以北入江,这就将原来汉阳、汉口连成一片的版图一分为二了。汉水的这一"大手笔"虽然使汉阳失去了大片疆土,但却使汉口脱颖而出,飞速发展,一跃而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TOP

又如,偌大一个鹦鹉洲,能藏兵数万,能宴会宾客,却忽然就湮没在水中,身消形隐,不见踪迹。而在江边又淤起一块巨型沙洲,使汉阳的面积陡增了20km2。那么还是叫鹦鹉洲吧,以表示对古鹦鹉洲的纪念和怀念。不过,此鹦鹉洲并非彼鹦鹉洲,武汉人就应该具备这些地名常识了。
汉阳的确是座山水变奏的城。它的老城区有大量从堤湖演变过来的地名,如三槐岭、顿甲岭、月湖堤、笼灯堤……

TOP

汉阳作为武汉地区建城最早的文化古城,在地名中可以找到许多见证。一是古城地名多,因而城门地名不少,南纪门、朝宗门、凤山门……;二是老街地名多,高公街、西大街、显正街、洗马长街……;三是文化古迹多,如晴川阁、归元寺分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丛林,而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蕴含着美丽的传说故事;禹功矶、鹦鹉洲、郎官湖……这些地名中有道不尽的文化内涵。

TOP

地名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轨迹。我们的城市在发展,新的地名不断涌现。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原有的地名也会有所更新。地名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轨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鲜明的历史标记。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扩建或建成并命名的“中山大道”“三民路”,很明显地带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流行色。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诞生,使偏于一隅的青山小镇,随之扩张成与三镇鼎立的“红钢城”,并且派生出诸如“冶金大道”“冶金街”等等,许多显示出钢铁工业特色和年代烙印的地名。“沌口开发区”、“鲁巷光谷广场”,则像颗颗耀眼的明珠,闪烁在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

TOP

二、城市发展的标志牌。由汉口旧城基改造而来的第一条马路——“后城马路”,标志着武汉现代城市建设的起步。“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地名的出现,形象生动地标示出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快速进程。

TOP

三、习惯变化的体现。今天,人们看到的许多地名,并不是开疆拓域而来的新面孔,也不是推翻重来的再造,而是按照人们生活习惯的与时俱进,对原有地名的同音传译。其中有按思维变化进行的。汉口的“集家咀”,原来是给明朝的一个皇帝接驾而得名的“接驾嘴”,后来按谐音改为“薛家嘴”。这个地名当然不足以反映此地日渐繁荣、四方谷物汇集的状况,于是又同音改为“集稼嘴”。大概“集稼嘴”的中的“稼、嘴”字又显繁锁,便演化为现在的“集家咀”。现代书写习惯也确实是地名演变的一个原因。武昌杨园地区的“月汉里”,本来这里是粤汉铁路起点的一个住宅区,因此而得名为“粤汉里”。“文革”后期在此居住的居民,所用的通信地址和户口登记仍为“粤汉里”。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人书写时图方便,把它简化成了“月汉里”。现在,“月汉里”已正式登堂入室,成了此地名的公认文字。

TOP

四、除旧布新,医治历史创伤。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不可避免地在地名上留下了斑点。尤其是汉口租界区的地名,如同那里建筑物上飘扬的万国旗,五花八门,洋味十足。有的还带着歧视和侮辱国人的味道。汉口的“江汉北路”原名“梅神父路”。1923年9月初,先后任随县、安陆等地天主教总本堂习铎的意大利籍传教士梅占春,被军阀残部击伤死亡。罗马教廷驻华代表要求在汉修建“梅神父医院”。1926年1月医院建成。医院所在路段也被命名为“梅神父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歆生路”更名为“江汉路”,与此接壤的“梅神父路”也改称为“江汉北路”。此类地名中,最早的当数汉口的“渣甸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就是这个名叫渣甸的英国鸦片商,极力鼓动英国政府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入侵汉口后,他便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条马路。如今,这条路已被“解放公园路”所代替。

TOP

我们的城市有若干地名。这若干个地名,构成了我们城市的一种特色文化。可以说,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以这些地名为细胞组成的。地名是我们平面的城市无形的城市。挖掘地名资源,对于弘扬地方文化,增强武汉的凝聚力、影响力、辐射力,对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增强市民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都具有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TOP

勿庸讳言,作为武汉市民,不识地名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地中的人,恐怕不是少数。外地来客有兴趣了解武汉地名文化,常常也会收获甚微。人们在关注城市的立体建设和有形建设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城市地名文化这类平面建设或者无形建设。弘扬地名文化,不仅必要,而且有大量具体的工作可做。

TOP

比如,规范地名。现在实行的地名,一是有重复的。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地名,如“三眼桥”,汉口有,汉阳也有。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记载的“三眼桥”战场,就是汉阳的“三眼桥”。而汉口建设大道上也有一处“三眼桥”,并且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因此许多人常常把此“三眼桥”错当彼“三眼桥”,以至对当时的战斗情景发生误解。二是容易混淆。如“解放大道”与“解放路”,“沿江大道”与“临江大道”,让人不易分辨,南北混淆。三是表述不准。如“三北广场”,本是具有特色的文化广场,但是许多市民并不知道它的具体方位。有的误以为是“西北湖广场”,有的以为在江汉路步行街上。

TOP

又比如,采取多种方式弘扬地名文化。首先编印出版系列介绍武汉地名的书籍,逐一介绍全市有据可查的地名文化。其次,开辟宣传阵地。新闻媒体可设专栏,选登地名掌故不断线。社区和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可用板报、讲座等阵地,有针对性地宣传介绍相关地名来历及演变过程。再次,把地名文化作为旅游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源,让武汉的客人了解武汉。

TOP

再比如,实行地名冠名权。对新建城区和道路或站点等处,引进市场机制运作。可以用投资者名字命名,或者出让冠名权。既可提高投资者知名度,也可以为弘扬地名文化积累资金。弘扬地名文化需要市民参与,更需要有关方面挑重担,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