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常慧颖小组

那我就来共同点吧

TOP

徐和康是哪部分?资料整理已经3个人了

TOP

11点了……我总结下分工吧……
1.展示小组:
李博、崔莫言、翟敏、徐和康4人
内容包括三大楼介绍和代表性传说,必要可以加上我们的调研过程
周一前搞定
2.资料整理:
名人情结共同点——常慧颖
名人情结不同点——周娜娜
开头和总结——施玫君
周日前搞定
3.讲稿1人:
黄韵臻
根据资料整理来精简
周一前搞定
4.PPT
付赛琳
根据讲稿内容制作
周二前搞定
5.主讲人:
李博

TOP

展示部分承担着展示效果的重任,我们这些幕后工作者的劳作就靠你们展现啦!!!!
大家没问题的洗洗睡了吧,有问题的明天中午前【短信】我

TOP

调查报告二稿【黄鹤楼小组】(有统计图如若发不上来请老师看邮箱发送的压缩包~)

关于黄鹤楼名人情结的田野调查报告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史上的它屡毁屡建,这说明它肯定含有人们希望它屹立不倒的理由。好奇于古往今来的人们对它的这种执着,我们试着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从现在流传的关于黄鹤楼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及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学瑰宝中发现,也许黄鹤楼之所以在历史上不管毁塌多少次都会被人们坚持重建起来,也许跟一种叫做“名人情结”的东西有关,因此我们打算对黄鹤楼蕴含的名人情结展开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希望通过对黄鹤楼名人情结的调查研究,从黄鹤楼的名人传说故事中发掘出名楼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认同感。也引起我们对当前名人情结在名楼文化发展中的倾向的思考,以期对当前我们民族精神的现实状况有个正确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了解传统文化,促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        调查对象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最终我们确定调查对象为黄鹤楼的游客与工作人员。因为游客是一个大众群体,他们对黄鹤楼的认识和感情态度其实体现了大众整体的认识倾向;而黄鹤楼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处于黄鹤楼文化中间的他们对黄鹤楼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是有一个不同的认识的。所以我们选择这两个群体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而根据整个小组的研究方向,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的细节以及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我们最终制定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三、调查方法
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和问卷调查)
四、        调查过程
(一)        调查时间
1、准备活动:11月1日~11月30日
2、田野调查:12月5日(周五)
3、总结工作:12月6日~1月23日
(二)        准备活动
1、        搜集资料 根据调查研究大纲方向和具体研究实施的细节考虑,我们专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关于黄鹤楼故事传说的文献,主要是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华民族故事大系》《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的相关故事集以及笔记小说中的黄鹤楼传说,参考前人的学术研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
2、        选点 根据小组成员的时间协调和黄鹤楼的旅游情况,我们确定了调查的时间点和地点,决定于12月利用周末进入黄鹤楼,在黄鹤楼各个小景点给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完后再找到黄鹤楼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3、        准备调查大纲 在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制定针对黄鹤楼的游客设计的调查问卷和针对黄鹤楼工作人员的访谈方案。(见附录)
(三)        调查阶段
1、        发放问卷 我们小队三个成员根据约定的时间买票进入黄鹤楼,然后从当日黄鹤楼中的游客中随机抽取一些游客发放问卷,为游客提供填卷笔。并且拍下了我们调查成员与游客的合照。
2、        访谈 由于去之前我们没有做好与黄鹤楼工作人员的预约工作,到了黄鹤楼之后我们选择了黄鹤楼小景点——奇石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作为我们的访谈对象。并且把访谈的原对话过程用手机录了下来,也拍了小组成员与访谈对象的合照。
(四)        总结工作
调查活动结束后,我们小组根据调查结果做了分工统计,每个人负责统计10份问卷数据,翟敏负责总结分析调查结果,施玫君负责撰写报告,我负责采访的录音转写。
五、        调查内容
1、黄鹤楼的游客本省与外省的比例。
2、黄鹤楼的风景和历史文化气息最具知名度和吸引力。
2、名人遗迹和古风建筑获得认可比例。
3、民众对黄鹤楼的故事传说的了解途径和了解程度。
4、流传名人传说对黄鹤楼乃至武汉的意义。
5、对黄鹤楼屡毁屡建的看法和现在的风貌的评价。
6、        黄鹤楼是否满足了民众的精神寄托。
六、调查成果
(一)田野调查成果
1、问卷调查部分:
第○1问:是否为湖北本省本地人?                                90%(27人)为外省人,                        无武汉本地人。
第○2问:是否来过黄鹤楼?                                        70%(21人)没来过。
第○3问:参观原因是?
第○4问:旅游后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第○5问:知晓哪些名人传说?


第○6问:对上述传述传说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4人
不太了解:24人
完全不知:2人
显然,游客并不了解黄鹤楼的名人传说,至少外省人很大程度上如此。

第○7问:知道传说的途径
本地人介绍:2人
大众媒体:18人
旅行社:1人
不知未作答:9人
大众媒体是主要传播媒介。
第○8○9问合并:流传名人传说对黄鹤楼乃至武汉的意义
文化底蕴,城市名片        26票
尊重历史文化        19票
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5票
教育意义,民族认同        12票
名人传说是民族精神财富。
第○10问:简而言之,无人认为没有影响,被试均认可名人传说对个人的文化影响。
第○11问:对黄鹤楼现在的印象
第○12问:黄鹤楼为“三大名楼之首”原因
第○13问:评价黄鹤楼之行
比想象中满意        差不多        不满意
3        19        8
第○14问:是否还会重游
再也不想        一定会        视情况
3        7        20
小结:
通览问卷,可以看到游客多外省人,是慕名而来的。他们从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上知悉黄鹤楼的传说,心生好感,游览此地,希望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积淀。
然而由于黄鹤楼多次毁坏,重建楼颇失形神,相当的游客对此感到失望。抱着感受文化的愿望而来,却没能体验到古人遗风。所以人们心目中对于黄鹤楼文化有史以来的名人情结还是有的,但是却处于一种可能淡化的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相关名人传说的传承力度不够。如调查,明显流传的只有“李白崔颢”的故事,想必得益于语文课本的《登黄鹤楼》。其余传说可以说是渐归尘土。同时大众媒体显然在流传时缺乏力度,徒然一个标题怎能让人记住?何况处于当今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二是许多人仅仅停留在快餐式消费的低层面,面对真正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可能也没多少人会主动体认景点真正的文化意义。三是黄鹤楼的旅游开发策略不够完善。尽管黄鹤楼公园内有很多关于名人传说的建筑,但是对于缺乏导游、独自参观的游客来说,是难以对黄鹤楼的名人传说、诗词文化有较为深刻、完善的了解和体认的。古建筑文化想要保留风骨,真正担当文化积淀的角色,起到教化作用,的确不是易事。毕竟古今心境不同,建筑保存艰难。正因如此,传承好诸如名人传说的精神财富,才可保留根基文化。

2、访谈部分
采访者甲,即黄鹤楼小组成员
被采访者 乙,即黄鹤楼奇石馆一监督人员
时间:2014年12月5日
地点:黄鹤楼公园奇石馆

甲:现在有很多游客都来黄鹤楼参观,您觉得他们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乙: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黄鹤楼是一个名胜古迹,然后也是很有名的江南名楼之首的一个楼。享有盛誉的一个景区嘛。
甲:人们都说它是天下第一大楼,您觉得为什么它会比其他那些楼更吸引人呢?也就是它比其他楼更有优势的地方在哪里呢?
乙:嗯,我们这个黄鹤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楼,它是公元223年建的,虽然现在它是重建的,但它的历史是最久的。
甲:还有吗?
乙:还有一个就是它的规模是最大的,跟其他名楼比起来,它的占地面积最大。
甲:您认为名人传说对黄鹤楼的历史地位有什么影响吗?
乙:像李白和崔颢他们那些诗人本身有很大的名气,那些传说为黄鹤楼提升了知名度,所以我觉得黄鹤楼的很多名气也是传说中的那些名人带来的。
甲:您觉得黄鹤楼有什么精神文化内涵吗?
乙:首先它这么多年以来已经成了武汉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可以说它是武汉的象征了;其次,从它是有一种道教的宗教文化意义的,在建楼的时候,附近有一位老道人炼丹的故事,就是传播道教的文化,所以道教文化自黄鹤楼建成以来就与黄鹤楼融合在一起了。
甲:关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问题有些争论,您能谈谈吗?
乙:每个地方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所以为了自己家乡发展的更好,都会去争取一些东西,所以都说自己家乡的楼是第一大楼。其实不光是江南三大名楼这样,大多数景区所在的省市的人们都是这样的。
小结:
从对黄鹤楼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黄鹤楼名人情结的一种看似依然强烈实际上已经走向式微的倾向。由于黄鹤楼是一个景点,对于做黄鹤楼的经营工作的人来说,大众对黄鹤楼的名人情结已经被利用来为他们吸引游客(他们很清楚游客来访黄鹤楼的目的就是为了瞻仰一下历史遗迹)。他们的工作主要的还是营业为主,宣扬黄鹤楼丰富的历史文化并非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附录:问卷与访谈

(一)关于黄鹤楼景区名人文化的问卷调查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我们是来自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民间文学调查小组。黄鹤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了调查广大游客对黄鹤楼景区及其名人文化的了解程度,促进黄鹤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设计以下问题。所有内容均不涉及隐私,调查资料仅用于学术研究,希望您能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选出您最认可的答案。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1、您的居住地是()
A、武汉本地人  B、湖北本省人  C、都不是

2、您以前来过黄鹤楼吗?
A、来过         B、没来过
               
3、您来参观黄鹤楼的原因是:(可多选)
A、重温历史,感受文化气息
B、学习或工作需要
C、景点宣传,旅游必去
D、休闲娱乐、游览风景
E、路过顺便参观
F、其他

4、        您觉得黄鹤楼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A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B、        历代名人留下的真迹作品
C、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纪念品
D、环境优美,设施完善

5、您知道有哪些与黄鹤楼及周边景区相关的名人传说吗?(可多选)
A、搁笔亭___崔颢题诗,李白搁笔
B、跨鹤亭——吕洞宾跨鹤飞升
C、鲁班帮助工匠修建黄鹤楼
D、鹅碑亭的传说
E、李时珍悬壶古楼下
F、费祎与辛氏酒店
G、王羲之与鹅池

6、您对以上名人传说的了解程度如何?
A、都非常了解,对整个故事传说的情节都很熟悉;
B、不太了解,仅知道有关的名字
C、不了解,以上故事传说从未听说过

7、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这些名人传说的?
A、家在本地,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过
B、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
C、旅行社介绍
D、其他

8、您认为名人传说对黄鹤楼有什么影响?
A、对武汉文明城市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B、是城市文化底蕴的所在
C、可以吸引游客
D、知道这些名人传说的人很少,没什么影响

9、您认为黄鹤楼及周边景区名人传说的流传有什么意义?
A、教育后代,影响国民
B、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C、增强市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D、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0、您了解黄鹤楼的名人传说之后有什么影响?
A、了解名人事迹
B、感受名人文化
C、丰富自身精神世界
D、没什么感觉

11、与原址相比您对黄鹤楼现在的建筑风貌有何感想?
A、是较好的继承与保护
B、构造虽然不同,但其文化内涵仍一脉相承
C、只是简单地复制,得其形未得其神
D、形神都相差甚远

12、您认为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宣传到位
B、政府扶持与开发
C、商业价值(如各种“黄鹤楼”商标的产品)
D、黄鹤楼本身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E、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
F、景区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完善
G、其他
13、您觉得眼前的黄鹤楼和您心目中的黄鹤楼相符吗?
A、比想象中的要满意
B、差不多
C、不满意,没想象中的好看
14、您以后还会再来黄鹤楼参观吗?
A、再也不想来了
B、一定还会再来
C、依情况而定


(二)黄鹤楼小组访谈小方案
访谈对象:黄鹤楼公园管理人员
访谈问题:
1、您认为大多数游客来黄鹤楼参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对于黄鹤楼景区相关的名人传说您了解多少?
3、您认为名人传说对黄鹤楼的历史地位有什么影响?
4、您觉得有需要向广大游客宣传、讲述这些名人传说故事吗?
5、您觉得黄鹤楼有什么精神象征意义吗?
6、您觉得黄鹤楼在武汉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7、您对目前黄鹤楼的旅游建设有什么看法?
8、与原址相比您对黄鹤楼现在的建筑风貌有何感想?
9、与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有什么不同之处?您对黄鹤楼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您觉得该如何利用黄鹤楼有史以来的名人效应使黄鹤楼成为“形神兼备”的名楼?

(二)文献调查成果
课题:黄鹤楼文化中的名人情结之探讨

前言:闻名中外的黄鹤楼位于武汉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的她一千七百多年来屡毁屡建。最近一次的焚塌是1884年,时隔一个世纪,才于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开放。能够如此屹立不倒,经得起实践历史的考验,这在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优势,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秀丽风光,更因为黄鹤楼有着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优势恰恰就源于关于黄鹤楼的各种民间传说、文人轶事。重要的是,较之滕王阁、岳阳楼的故事传说,黄鹤楼的传说中关于名人的成分比重更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名人的人格和精神得到不断传承和深化,黄鹤楼与它的名人文化相得益彰,就形成了今日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黄鹤楼名人情结。
所谓黄鹤楼的名人情结,指的就是在众多关于黄鹤楼的故事传说、诗词文赋当中,主人公或创作者往往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人物,黄鹤楼的形象因为这些名人的存在得到强化,大众也由于名人的关系而对黄鹤楼更加崇敬。当然,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名人本身,而是名人身份背后象征的文化。因为名人是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缩影和文化符号,名景往往源于名人的存在,所以说,黄鹤楼千年多来“乱世则废,治世则兴”的原因就在于黄鹤楼的名人情结始终存于人们的心中。

一、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黄鹤楼名人情结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文献法,小组成员搜集整理了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华民族故事大系》《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的相关故事集以及笔记小说中的黄鹤楼传说,参考前人的学术研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在《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比较系统地收录了黄鹤楼传说11篇,但由于此书属内部资料,并未对外出版发行,笔者无法查阅。我们主要是参考了冯天瑜主编的《黄鹤楼志》,此书对黄鹤楼有叙述详细,其中第九章“秩闻传说”,收录了 27篇黄鹤楼传说,对其分类如下表:
类型        数量        举例
楼名起源传说        3        《黄鹤、么妹镇龟蛇》、《黄鹤仙子伏毒龙》和
《辛氏酒店与黄鹤楼》
建楼传说        2        《吕洞宾跨鹤飞升》和《杉木屑鱼和刨皮鱼》
名人传说            10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王维鹤楼赠诗画》、
《李时珍悬壶古楼下》
景观传说        5        《石照洞的传说》、《仙桃亭的传说》、《白龙池的传说》
轶闻杂谈        7        《黄鹤楼飘金》、《黄鹤楼上西瓜会》、《半截插在云里头》
此外,书中收录了关于黄鹤楼的古体诗261首,词、曲40首,文、赋34篇,楹联45副,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绘画。
可以说,黄鹤楼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庞大的体系。而构建这一体系支柱,正是许许多多来过黄鹤楼,喜爱黄鹤楼的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并无其人,但却家喻户晓,如吕洞宾,此类主要是探究吕洞宾传说与黄鹤楼道教色彩的关系;二是人是真人,事非真事,如班固、孔明,这类名人大多属于“箭垛”式人物;三是真人真事,例如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王羲之“一字鹅”等,这些历代著名的文人墨客,留下的文艺珍宝是黄鹤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下文就依据这三大类来具体分析黄鹤楼的名人情结的产生、表现和意义。
(一)吕洞宾崇拜——中国文化的仙道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的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北朝任昉所著《新述异记》里,讲述了名士荀瓌在江夏黄鹤楼上接待驾鹤仙人的神奇异事;接着南朝梁萧子显在《南齐书•州郡下》中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记载”,仙人有了子安之名。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的记载“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黄鹄山小志》有一则《题词》描绘黄鹤楼:“红尘不到,羽客翩翩,曰王曰费,荀仙吕仙,……”,其中王者即萧子显所记的王子安。费者即费祎,吕者就是道教徒所钦佩的诗仙、酒仙、睡仙吕洞宾。
在黄鹤楼,仙踪传闻、跨鹤之仙何其多,吕洞宾独占鳌头,为何?
据说,黄鹤楼畔有一座石照亭,亭碑上有人写了一首诗,诗末署一“吕”,且碑上留一手印。于是人们便传言:“此乃吕纯阳仙人显灵也。”于是从南宋起,吕洞宾便独占了黄鹤楼的仙座,吕洞宾与黄鹤楼的故事便广为流传。清人褚人获在《坚瓠八集》专写了《黄鹤楼》条目,言吕仙为酬谢好客之酒家,适逢主人进西瓜解酒,吕仙便以瓜皮画鹤一只于墙上,吕仙打鼓板童子唱道词,黄鹤便婆娑起舞。明清诗人,纷纷写诗描绘其事。清代黄鹤楼“凡三层,层层供奉吕仙像”,又塑“户生于吕像旁”。从元明时起,此地便为吕纯阳的道场。成为全真道教圣地。于是,传颂吕仙的故事层出不穷。
武昌人还传说吕仙曾在蛇山中“悟道炼丹”。蛇山成了吕洞宾的仙山,蛇山上有吕洞宾炼丹悟道的吕公洞;蛇山东部靠近长春观的紫荆山上有“洞宾仙迹”的壁刻;有“跨鹤登仙”的跨鹤亭;有“结枣如瓜”的仙枣亭;有“掷桃映石”的仙桃迹。纯阳楼、吕祖阁等等数不胜数。就连龟山附近周围也有吕公矶、跨鹤街、招真亭等吕仙圣迹。
从民间对吕洞宾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道教名仙的崇拜,可以看到,道教的神仙信仰随着道教的发展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中,人们渴望长生成仙,渴望拜托人间的灾难疾苦,突破时空束缚,寻求一种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情感归宿。羽化飞升、跨鹤乘云、驾鹤远游,是多么浪漫、诗意和灵动;而橘皮画仙鹤、井水变酒水的神奇法术则凸显了神仙无所不能的超人力量。吕洞宾为代表的仙道名人传说就为黄鹤楼增添了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神异色彩,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命的向往,这是黄鹤楼胜于滕王阁、岳阳楼之所在。

(二)、道德与智慧的象征
     黄鹤楼名人传说是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为依托,通过编创、传播他们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喜恶爱憎和对美好品质的颂扬。例如《李时珍悬壶古楼下》的传说,讲述的是李时珍身为楚王御用名医,仍然不忘悬壶济世,无偿为贫苦的患者
治病,赞扬医者的医德;岳飞、辛弃疾等爱国志士的传说则宣扬的是爱国主义观念;传达了民众所追求的理想道德品质。《杉木屑鱼和刨皮鱼》则讲述了工匠们建造黄鹤楼是遇到困难,鲁班化身出现,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由此把黄鹤楼与身负精巧技艺的、具有神性的鲁班联系在于一起,既赞颂了集智慧、勇敢、勤劳和善良聚于一身的鲁班,又使得黄鹤楼平添了人间温暖和大师名气。还有《诸葛亮计赚“鹤楼宴”》和《孔明灯的传说》,尽管是后人附会,却让黄鹤楼借助诸葛亮的大名,使得黄鹤楼也成为一座“智慧楼”,名气大涨。
因此,从这些并非史实的名人传说当中,我们可以窥见编创者和传播者的名人情结。因为一方面人们喜欢用历史名人的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文化道德倾向,同时,又可以借名扬物,物以名显;另一方面,名人是人们崇敬、膜拜、学习、追求的对象,黄鹤楼因为这些名人的传说而达到了具有了为世人尊崇的高知名度。人们在参观黄鹤楼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对先人智慧的崇仰,同时受到美好道德的熏陶。

(三)、文人流韵——名家名作中的黄鹤楼
不可否认,建筑学意义上的在一千七百多年来屡毁屡建,时代有间隔,而文艺学意义上的黄鹤楼却从未间断。20世纪80年代周勤主编的《黄鹤楼诗集》,收入自唐代宋至清末黄侃的诗作700多首,另外还有许多的词曲文赋以及书画作品,如此强大的文艺作品阵容也许天下也就只此一楼了。然而光有数量多是不足道的,重要的是其中有太多的名家名作了。崔颢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李白也因他有了“搁笔亭”的故事和胸襟博大的,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范成大、苏轼等等名流诗人纷纷登楼吟咏,或情志畅愉,或漂泊流浪,或蒙冤受辱,将自己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赋予此楼。
在那些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和文人墨客的奇闻异事里,包含了历史文化名人个人的气质、人格和精神。人们来到黄鹤楼,就是来瞻仰、来实现心中
对名人崇敬的愿望。带着自己和名人们相似或不相似的心境,登上不同作品中描述的同一座楼,望向同一面奔腾不止的大江,体会名人曾经有过的情感,在这样的文艺欣赏和历史情怀交融的时刻,和历史文化名人们达到心灵共鸣。甚至可以说,一个游客他慕名来参观黄鹤楼,他可能不懂得这里是吕洞宾升仙的地方,不懂得这座楼“是神匠鲁班造的”,但他会想,我要去看看崔颢吟咏过的黄鹤楼,去登上那座李白赞叹过的黄鹤楼!这就是名人情结。




参考书籍和文献:

[1] 陈果卿:《名人效应与乐山旅游的发展》,《郭沫若学刊》,1999年第2期。
[2] 梅莉:《军事哨楼游宴场所城市地标_黄鹤楼历史文化意蕴探寻》,《人文社会科学报》,2014年,第53卷第6期。
[3] 马培红:《文化资本视域下的黄鹤楼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26卷第5期。
[4] 赖伟臣:《旅游业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效应》,《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 第20卷第6期。
[5] 冯天瑜主编:《黄鹤楼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韦姣:《黄鹤楼传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 2014年
[7] 刘守华:《黄鹤楼传说的神仙情结》,《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3卷第5期。
[8] 邵荣霞:《黄鹤楼文化的审美特质》,《长江论坛》,1998年第二期。
[9] 张彦军:《广告中的名人效应心理学分析》,《兰州学刊》2003年第5期。
[10] 姚伟钧:《黄鹤楼的传说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武汉文博》,2011年第4期。

TOP

调查报告二稿【岳阳楼小组】

关于岳阳楼名人情结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10月
  调查地点:非实地
  调查对象:岳阳楼及相关文化名人
  调查方法:文献调查
  调 查 人:崔莫言、复赛林、徐和康
  调查分工:复赛林徐和康资料收集、崔莫言资料整理
调查过程:首先三人小组讨论研究调查方向,由崔莫言征求小组意见,圈定了研究方向定下调查大纲。下一步开始分工,由付塞琳和徐和康广泛收集甄别各方面材料,再又崔莫言根据调查大纲整理材料。随后三人小组组织研究材料,得出明人情节的相关研究结果,最后又崔莫言撰写研究结果。
何为名人,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大名人与小名人,可以天差地远。在当今世界,所谓名人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我们所说的名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做出了一定贡献并且得到了社会公认的有名望的人物。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也有些时候,名人效应不仅仅只是对人群,也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小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对岳阳楼及其周边地区展开实地的调查,也没有较为典型、有说服力的人群可供询诂访谈,仅仅只经行了文献调查,必然有偏颇之处,还望见谅。
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北望长江东流,主楼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全楼未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国内有一说法:中国四大名楼,则加上山东蓬莱的蓬莱阁。
岳阳楼不仅是一个客观实在的建筑物,还是一个精神象征和民间的文化符号。英国地理学家纽拜曾经说过,“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 风景的创造源于人的勤劳与智慧,是人类劳动改造世界的物质丰碑,而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又在融汇了当地文化、历史、艺术等人文景观后升腾出一种精神内涵,壮丽的自然美景与灿烂的传统文化相互辉映,成为各个时期人类文明与思想文化的结晶。岳阳地区“山水楼阁,相须而显者也’,自然景观依托本土丰富的神话传说,楹联镌刻,以及骚人墨客山水流连中的移情之作,逐渐沉淀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赋予它们以有形的生命,从而使自然景观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建构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为“口传的历史”。 百姓们寄情洞庭山水,游览闲聊之间,创造了了一大批神奇而古老的传说。岳阳楼之所以“楼天下”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文人骚客的吟咏酬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这些怪陆离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经过口耳相传,在人们沉醉于此同时,岳阳楼也随之深入人心,闻名遐迩了。其中,既有鲁班修建岳阳楼、秦始皇一龙赶九龟、左宗棠“见龙在田”的传说,也有鲤鱼跳龙门、洞庭湖畔龙山凤凰山龙凤呈祥的神话。
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之雄才巨卿者不为著。这是属于文人骚客的坚持。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因此前来岳阳楼观景赋文的历代文人骚客最盛,所留笔墨也最多。“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北宋庆历六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受巴陵郡守滕子京之邀,写就了这篇旷世雄文《岳阳楼记》。据史料记载,岳阳历史悠久,古称巴陵或巴邱,为古代兵家必争之要地。相传东汉末年,东吴孙权手下的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邱,操练水军,于是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一个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依岸而建,登上楼顶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白帆碧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后来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而最早称之为岳阳楼的就是李白。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正值深秋,南游岳阳,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后更是有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涑水纪闻》记载:“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案典籍。楼成,极壮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目前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完全保持原貌的古楼建筑,其故文人功不可没。
岳阳楼名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弘扬岳阳楼名人文化,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段颇有高度的论述,与我们对岳阳楼名人文化特征的认识毫不相悖。倒是在我们的研究基础和现状与社会主义文化所担负的重要任务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就促使我们加快步伐,努力把岳阳楼名人文化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发展到新阶段。
岳阳楼名人文化研究,对于岳阳楼的保护、建设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岳阳楼之所以称“三大名楼”,为天下名楼之先,盖以人文景观胜,而不以自然景观胜,是在“文”不在“楼”。岳阳楼的特色与本质,在于它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近年来,岳阳成为全国旅游胜地和优秀旅游城市,都是着力突出了文化特色,得益于文化内涵。在发掘、弘扬、利用岳阳楼文化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路径。在这中间,岳阳楼名人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实在功不可没。在具体运作的深化细化上,还大有潜力可供挖掘。
岳阳楼名人文化需要有新内容、新创造、新发展。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新的时代会给它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保持充盈的生机与活力。新的时代,一应有新的文化与之相匹。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时代的岳阳楼名人文化,是一道右史课题,它当然需要更多如范仲淹那样的巨匠和大手笔来踵事增华。当后人审视我们时,仍该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宏丽景观。

TOP

调查报告二稿【滕王阁小组】

滕王阁小组研究报告
调查目的:
作为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南昌滕王阁,始建于唐,历经千年风霜,见证了历史的悲欢离合。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人民心目中的福楼,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这样一栋文化名楼也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抒发志趣的载体和吟咏的对象。然而,在当今的研究现状中,更偏重于对滕王阁建筑艺术的研究,而忽视了它作为民间文化载体的这一面,出于保护和弘扬滕王阁名人作品、文化传统、民间情结的目的,我们因而确立了这个研究课题和方向,旨在发掘被主流研究者忽视的滕王阁的民间文学传统,希望能够为滕王阁的多方位研究作为一点贡献。同时也与黄鹤楼、岳阳楼联系,提炼出它们作为文化载体、人民精神的承载的共同之处。了解滕王阁的前世今生,与此相关的南昌民俗文化,历史传说,为保护和发展提供力量。挖掘滕王阁民间传说及其背后反映出的名人情结。
调查对象:
   江西省图书馆工作人员、滕王阁导游服务处负责人
研究方法:
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
调查过程:
一、校内资料查询及准备
时间:2014年10月-11月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流程:10月期间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出基本框架
      11月进行实地考察前的各项准备
      例如:录音及摄影摄像设备、采访提纲、路线安排、安全防护措施
二、实地考察
时间:2014年11月27日-11月30日
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景区、江西省图书馆
流程:11月27日取得学校开具的田野调查介绍信
      11月28日小组成员集合由武汉出发前往南昌
      11月29日前往江西省图书馆及滕王阁
      11月30日返回武汉
三、校内资料整理及汇总
时间:2014年12月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流程:12月在校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12月4日开始录音传写工
(一)文字资料汇总:
小分队成员到我校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以及滕王阁等地搜集整理了有关故事传说,以《滕王阁名人轶事》、《醒世恒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古今滕王阁研究文选》、《滕王阁图说古今》、《滕王阁诗选》等相关著作和《试论民间故事与滕王阁诗文创作》等大量研究论文、期刊为研究材料,整理出大量相关的名人故事和仙侠传说,我们将传说故事分类整理如下:

类型        数量        举例
建楼传说        1        滕王李元婴建楼
滕王传说        4        《滕王奠罗文姬羊酒》、《滕王师友》
名人传说        28        《唐高宗三叹王子安》、《韩文公作记慕高阁》、《王勃“腹稿”》、《王勃作序诗一字千金》、朱元璋庆功宴
仙侠灵异传说        1(3版本)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宋】曾慥《类说• 滕王阁记》版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马当风送滕王阁》版本、【新中国】《滕王阁志》版本
当地相关灵异仙侠传说        5        许真君镇蛟、丰城龙剑、斗牛之气、仙尉梅福飞升、洪崖先生
此外,和滕王阁相关的还有大量的诗篇、牌匾、楹联等等。但是,与滕王阁相关的民间文化最多的、联系最紧密的还是名人故事和传说。可以说,滕王阁因名人诗词曲赋和传说故事文明,名人故事和诗词篇章也因滕王阁而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
(二)访谈记录及实地考察记录:
1.        访谈实录:
采访者:滕王阁小分队成员
被采访者:滕王阁导游服务处负责人
时间:2014年11月29日
地点:滕王阁导游服务处
(1)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这些重修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奇闻异事呢?
如今是滕王阁第29次重建,导师并没有讲有关滕王阁重建期间的奇闻异事,只是说滕王阁重修的原因。由于滕王阁是木质结构,极其容易被烧毁或腐蚀,并且滕王阁位于江边,战火很容易侵袭,因此滕王阁屡遭损毁。最后一次毁坏也是最严重的一次,1926年北伐战争,滕王阁被泼上煤油烧毁,以防城内外相接应,把沿江十里长街烧了三天三夜。
(2)        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那么这个“八怪”都是什么呢?又有怎样的说法?
“八怪”宝鼎仿北京大钟寺的八怪宝鼎,取之寓意是金石永固。
(3)        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流传和发展的呢?
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改编的。
(4)        滕王阁的第二层和第四层是《人杰图》和《地灵图》在这两个图中包含怎么样的民间传说故事呢?
主要是涉及到名人本身,以人物的籍贯、工作、生平经历为主。比如张道陵,张天师道教祖师这样子来讲解。慧远大师,东汉佛教创始人。这样子介绍。徐孺下陈蕃之榻故事介绍给大家,并不会很详细的说明。
(5)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那么这个民间习俗是怎么样产生和流传的呢?
南昌有两座文笔峰,预示这座城市兴衰的标志性建筑,绳金塔是旱笔,是镇火之用,滕王阁是水笔,是镇水之用。南昌有这样一句“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指的是滕王阁,葫芦喻指绳金塔的塔顶,如果这两座文笔峰倒塌了,也预示南昌这座城市落寞了,所以这也是滕王阁屡毁屡建的原因,这个词从什么朝代开始并没有很清楚了解。
(6)        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陈江说滕王阁前身是粮仓,也有记载说滕王阁是藏经阁,给滕王阁的身世增添的许多传奇色彩,那么滕王阁的前世今身都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这两个情况都没有听说过,滕王阁以前也被称作为仙人旧馆,滕王阁是文人雅集的地方、登高作赋的地方。滕王阁六大功能还有一个是登高祭祀先人的作用。当时像文天祥和谢枋得,谢枋得号叠山,我们叠山路就是以他的名号来命名的。为了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滕王阁曾经有祭祀他们作为类似祠堂的功能。主要是文人墨客诗人雅集的地方,登高望远的地方。
最初李元婴建造滕王阁,在公元653年。李元婴当时在江西做都督,都督相当于现在省长的地位。以前赣江的位置不在于此,现在的广场都是填土建造而成。李元婴爱好打猎,有一次他打猎至此觉得这边风景好,李元婴精通音律好歌舞,所以经常在此欣赏表演。当初李元婴并未建造亭台,只是将山坡铲平,但由于下雨会显得狼狈,因此李元婴听取手下的建议,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亭台。由于李元婴在山东山东滕州做过职,因此取名为滕王阁。不久李元婴到四川阆中做刺史,因为怀念在江西的生活,也在阆中建了一座滕王亭。王勃到滕王阁游玩当时,李元婴已经不在滕王阁了,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到:“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由于有文人的名篇,所以比滕王亭要出名的多。
(7)        《滕王阁序》中序言说滕王阁,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我们都知道在兴建大型建筑时都有一些选址的传奇故事,那么这则传说对于滕王阁又怎样的意义呢?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意思就是说宝剑的光辉照耀此处,说明此地物产很丰富,此地出了很多的名人。天上有28个星宿,南昌以前位于翼和轸这两个星宿之间。古代人会占卜看星象,看到斗牛星宿的光辉直指此处,掘地发现了有两把宝剑。
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至于有什么奇闻异事并没有。
2.        实地考察:
我们实地造访滕王阁,参观登临滕王阁,对于阁内文物陈设、牌匾、文献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具体可参照图片记录。
调查结果分析
在采访和实地考察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对于滕王阁,人们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王勃的《滕王阁序》,许多游客还在参观途中诵读、背诵《滕王阁序》,大多游客(包括本小分队成员)都集中参观了阁内五楼苏东坡手书黄铜板复刻的《滕王阁序》原文。从此现象可以看出,名人名作、书法作品等对当代滕王阁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
对于导游服务处负责人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导游们在为游客服务介绍时,都会着重讲解滕王阁的《滕王阁序》、王勃“马关神风送滕王阁”的传说、丰城宝剑、斗牛,以及“文笔峰”等当地风俗。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和名人作品等,在导游对一批批慕名前来的游客介绍中提升着滕王阁的影响力。对于文化景观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往往能在当代极大促进文化景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但是由于滕王阁历史上多次被毁,重建的滕王阁在当今历史韵味大大丧失,并且在采访导游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传说故事都已经失传。所以只有保护现存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名人作品,加强对游客大众的介绍和宣传,才能使得滕王阁的名人情节得以延续发展。
总结
    通过这次小分队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滕王阁的历史、文化等知识。通过针对性的文献整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及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名人情结对于滕王阁楼阁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今社会。我们还通过分析,得到了名人情结对楼阁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方法,较为深入的研究了名人情结对于滕王阁的影响力,并得出了结论。总的来说,这次田野调查实习的收获颇丰,为我们小组的调查研究带来了积极且巨大的影响。
附录
滕王阁名人轶事汇编
唐高宗三叹王子安
    王勃才高八斗,年少成名,被沛王李贤看中,在沛王斗鸡时为助兴写下《檄英王斗鸡文》,传至皇宫,高宗读毕怒而叹道:“歪才,歪才!”,此为一叹。后来王勃写出《滕王阁序》流传甚广,一天当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拍案叹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读完诗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能穿七孔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命人传唤得知王勃已逝,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

白居易饯别钟陵郡
    白居易贬迁江州三年之后,升任忠州刺史,路过南昌。南昌的官员们久慕他的诗名和酒名,在他到达的那天,在滕王阁上设下盛宴为他践行。洪州都督带着一班官员在滕王阁迎接新刺史,笙歌艳舞,觥筹交错,白居易面对盛宴之景内心却五味杂陈。临别之际,受都督邀请留下墨宝。即《滕王阁-钟陵饯别》


韩文公作记慕高阁
    韩愈辗转仕途之时,已是滕王建阁王勃作序一百多年之后。韩愈在少年时,就听说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对滕王阁十分向往。唐时王仲舒重修滕王阁之后,修书给韩愈请他作记文。因而韩愈虽为真正到过滕王阁,却凭着自己对滕王阁的向往以及前人的描绘作出《新修滕王阁记》。

李博士骑鹿游灵阁
    晚唐时颇有才气的诗人李涉早年曾在庐山隐居读书,并养有一头白鹿以自娱。一天夜里李涉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至洞天欲曙,白鹿见主人如此钟爱滕王阁,便奋起双蹄驼李涉飞往洪都,让它凌空饱览了一番滕王阁胜景,返回白鹿洞,李涉方知是南柯一梦。后来李涉苦读三载终于金榜题名,因着梦中奇遇,出仕之后曾两度到过滕王阁,并作《重登滕王阁》诗。

张若谷设宴待少年
    北宋仁宗年间,时年十三岁的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因送兄赴京会试,来到了南昌。一日,他兴致勃勃的前往滕王阁游览。面对这飞阁流丹、层兰叠翠,亭台轩榭、江渡津馆的胜景,不禁诗性大发,援笔蘸墨,一气呵成,写下一首七言诗。刚写完,遇到素来爱才得南昌太守张若谷大人。张大人见他文质彬彬且文笔不俗便高兴与他交谈起来,后于滕王阁中设宴款待少年才子。

王安石拓碑滕王阁
    宋神宗年间,刚刚罢相归来的王安石回乡探亲路过南昌。五十多岁的瘦弱老人缓步登上滕王阁,头发花白,面带忧郁,背部略呈佝偻之态,目光仍然坚定如斯。他久久伫立于韩愈《新修滕王阁记》碑刻之前,品吟多时,命人拓下碑刻。然后漫步回廊,举目眺望,但见滔滔赣江缓缓流淌,白波逐浪,远山濛濛,愁云密布。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留下一首诗,然后离开了滕王阁。

苏东坡亲书王勃序
    苏东坡才高八斗却仕途不顺,但他性情豁达,磊落豪爽,不以为意,潜心诗词书画。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成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宋四家”。相传,他酷爱王勃的《滕王阁序》,曾反复吟诵,并亲书全文。后人将苏轼书写的《滕王阁序》刻石立碑,藏于滕王阁内。

辛弃疾谷雨会诗朋
    南宋时期,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公元1181年被调任隆兴(今南昌)知府兼江安抚使,这是他第二次来江西。时逢谷雨时节,为排解心中的忧闷,他特地在滕王阁摆上酒宴,遍请豫章文人骚客,雅集赋诗,各抒胸臆。为引导气氛,辛弃疾率先作出《贺新郎-赋滕王阁》,阁外一人自称诗徒要求入阁参加诗会,其他人都瞧不起他,辛弃疾独知他非凡物,延请入阁,后果作出佳作。

文天祥诗咏报国志
    南宋时期,深秋时节,肃杀之气在南昌肆虐,风雨飘摇之下,已移建城墙之上的滕王阁勉强保持着最后一点雍容华贵的气度。文天祥身披战袍步履坚定的登上了滕王阁。山河依然壮美,而家国已经破碎,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心潮澎湃,思如泉涌,留下诗篇。

虞道园作文纪新阁
    元元统二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来到南昌,在南昌官员的陪同下,登游滕王阁,见阁已破败不堪,下令重建。新阁落成后,南昌官府特派使者到临川请诗人虞集参加落成大典,并为新阁撰写记文。虞集当时正抱病在家,不能赴宴,但他认为昔日韩文公以能为滕王阁作记,名列“三王”之次为幸,时很大的荣耀,于是欣然命笔,写下《重建滕王阁记》。

朱元璋毁床警臣子
    明时,朱元璋始战胜陈友谅便于洪都滕王阁大摆庆功宴,滕王阁上张灯结彩,一片辉煌之景。酒宴之间朱元璋察觉到军中蔓延着的骄傲满足之邪气,为警示臣子,于宴上提及陈友谅之败,为挫一挫骄兵之气,在滕王阁耳厅中当着众人之面下令毁去陈友谅曾用的金床。

卢太学狱中作图记
    明朝嘉靖年间,河南大名府浚县的牢狱之中来了一位有名的才子卢楠。卢楠得罪了知县因而被诬陷入狱。卢楠在狱中苦闷抑郁,幸而得到后来的石姓县令的帮助得以在狱中品读书画。这其中,尤以滕王阁图最为打动他,见过此图后,卢楠产生了对滕王阁深深的向往之情,抽出纸笔,濡墨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滕王阁图记》。

唐伯虎装疯避祸患
    明正德年间,南昌出了一个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的宁王朱宸濠。有次,他广选美色并征召丹青妙手唐寅绘“十美图”。唐寅绘图之后,被宁王强留南昌。宁王之妻娄妃爱惜唐寅之才,为避免将他牵扯进来,想方设法的暗示唐寅离开是非之地。一日,唐寅登滕王阁远眺,顿悟“江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景,挥毫泼墨,画出《落霞孤鹜图》并题诗一首,作毕便收到娄妃派人送来的信号,随即装疯,后被宁王遣送回苏州,不久宁王叛乱,娄妃投江,而唐寅因装疯躲过一劫。

汤显祖观赏《牡丹亭》
    明万历二十七年,适逢九九重阳,滕王阁的重修工程竣工,江西巡抚在阁中大摆宴席,安排了戏班于阁中演出汤显祖新剧《牡丹亭》并请汤显祖赴宴。在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滕王阁中,牡丹魂梦去来生生死死,汤显祖以及在场观众都被那至死不渝的爱情所感染而不能自抑。《牡丹亭》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汤显祖感叹“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当即欣然命笔,题写了七绝《滕王阁上看<牡丹亭>》二首。

佟蝶仙携蝶寻故园
    滕王阁的创建者李元婴,史载其擅长丹青,所绘蛱蝶自成一派,被称为“滕派蝶画”。可惜他的蝶画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人们一度认为“滕派蝶画”已经失传。
    1996年初,滕王阁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滕派蝶画并没有失传!他们的老师佟冠亚先生正是滕派蝶画的继承人,并在开封创办了中国滕派蝶画院。此次他们两人奉师命,千里南下,寻根滕王阁。

郭沫若审判纵火犯
    1926年九月十九日,国民革命军第六师程潜所属王柏龄师攻克南昌,但很快遭到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的反扑而撤离。
    十月九日,北伐军再次攻打南昌,形成包围之势。守城将领张凤岐等人令其将城内消防用手摇水龙数十部搬上城楼,喷射出火油和硫磺,,在南昌城四周建起了一道火墙,将北伐军攻城部队阻于其外。滕王阁也因此在大火中化为了灰烬。次年一月十一日郭沫若宣读判决书,处决纵火犯。

姚铁松索联成笑谈
    姚铁松来到江西当抚台,上任后,南昌知府李春园按例陪同抚台大人游览当地名胜,二人便到了章江门外的滕王阁。他也想在滕王阁留下点什么,但因为自己的文采不好,所以打算索取李春园的匾额搞出了笑话。

康熙帝书序敕滕阁
    康熙帝喜爱研习书法,看到董其昌写的《滕王阁序》真迹十分喜欢,便兴起临摹。康熙四十一年,滕王阁毁于战火,康熙令人将他临写的《滕王阁序》做成石碑。康熙四十五年,一场大火将滕王阁烧毁,奇怪的是近在咫尺的圣碑却完好无损。雍正九年,阁又遭到火毁,圣碑依旧安然无恙,因此留下了圣碑镇火一说。

蔡士英捐俸重建阁
    顺治皇帝派蔡士英巡抚江西,蔡士英在江西感叹道滕王阁毁于战火,暗下决心,待时机成熟定要重新修建滕王阁。蔡士英治理江西三年,赤羽渐消,顺治十一年秋,蔡士英带头捐出俸银希望不动用国家税赋,他还亲自撰写了《重建滕王阁征诗文檄》。

解学龙阁畔练水军
    解学龙在崇祯五年来巡抚江西,到任后使局势稍安,他也时时惦记想要重修滕王阁。解学龙根据江西川流特点,注重操练水军。当时解学龙在滕王阁指挥演兵声势浩大、威震东南,留下了不少赞誉的诗文。

郭太守为兄勒遗文
    明末,河南新乡卫河北安的郭家村除了一对同登皇榜的兄弟进士——郭淐和郭湸。这对兄弟与滕王阁有一段不解之缘。
郭淐看到有关滕王阁的文章对滕王阁有着仰慕之情,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登上滕王阁。万历三十一年郭淐任江西学政,工作完成后便在吴达的带领下如愿登上了滕王阁,并做了《记》。回家后他与郭湸说有机会一定要带你去同游这座江南名楼,但很遗憾19年后郭淐病故。又八年后,崇祯三年,郭湸到南昌任太守,每每等阁都会想起家兄,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找出当年所做《登滕王阁记》做成石碑立于阁中,并写了一篇深情的《书兄太史<登滕王阁记>后》刻于碑阴。

TOP

调查报告终稿【1】(统计图如若显示不出,请老师参阅邮件压缩包)

江南三大名楼文化之名人情结调研报告
小组组长:常慧颖
小组成员:李博、崔莫言、翟敏、周娜娜、
施玫君、黄韵臻、付赛琳、徐和康
调查时间:2014年10月-12月
指导老师:孙正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4年12月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 键 词………………………………………………………………………………1
前言……………………………………………………………………………………2
一、调查目的…………………………………………………………………………3
二、调查对象…………………………………………………………………………3
三、研究方法…………………………………………………………………………4
四、调查过程…………………………………………………………………………4
(一)小组总流程……………………………………………………………………4
(二)各小分队调查过程……………………………………………………………5
五、调查成果…………………………………………………………………………7
(一)黄鹤楼小组……………………………………………………………………7
(二)滕王阁小组……………………………………………………………………17
(三)岳阳楼小组……………………………………………………………………24
(四)三大名楼名人情结之比较……………………………………………………30
六、总结………………………………………………………………………………33
七、附录………………………………………………………………………………34
(一)黄鹤楼小组调查问卷…………………………………………………………34
(二)黄鹤楼小组访谈方案…………………………………………………………37
(三)滕王阁小组访谈实录…………………………………………………………37
(四)滕王阁名人故事整理…………………………………………………………37
(五)岳阳楼小组传说故事整理……………………………………………………44
(六)小组、小分队分工……………………………………………………………50
(七)部分小组成员调查感言………………………………………………………51
参考文献……………………………………………………………………………54
摘 要: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是中华建筑的瑰宝,其各自承载的民族文化之厚重是其他楼阁难以企及的。三者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在千余年漫长的岁月中屡毁屡建,名震中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丰富灵动的楼文化,而其中名人传说是其楼文化的精髓,更是三大楼的灵魂和精神所在。此次民间文学调查不仅探讨了江南三大名楼各自深厚的名人文化,也比较了三者之间名人情结的异同,寻找在当下社会语境中人们推崇和认同名楼名人文化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江南三大名楼  文化  名人情结  比较








前言
世界上的情结有许多,比如俄狄浦斯情结、洛丽塔情结、英雄情结、乡土情结、名人情结……那么什么叫做“情结”?名人情结又有什么含义?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所谓江南三大名楼文化中的名人情结,是指人们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对名人作为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缩影和文化符号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放到三大名楼的文化语境中时,就变成了对其故事传说、诗词文赋中的有关名人的强烈推崇和敬仰。
江南三大名楼是指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岳阳岳阳楼。这三大名楼文化中的名人情结对于周围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本文将通过总结分析田野调查资料和成果,从江南三大名楼的名人传说入手,以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来探讨三大楼名人传说之间的异同,比较其名人情结在历史语境和现代语境中的继承和变化,从而挖掘潜藏于这些楼文化之下的集体无意识和民族心理。


一、        调查目的:
江南三大名楼之所以能闻名中外,与其丰富而灵动的楼文化密不可分,三大楼各自的名人传说是其楼文化的精髓,是三大楼的灵魂和精神所在,正是源于对名人的历史文化地位的认同和推崇,三大名楼才能在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屡毁屡建,屹立至今。
但是研究现状却不令人满意。
纵览三大名楼的研究成果,当代研究基本集中在三大名楼的建筑艺术的相关研究上,却忽视了它们在民间文化中的创造和传承的地位。出于保护名楼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的目的,我们确定了小组调研选题,旨在通过三大名楼传说中的名人传说,揭示名人情结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三大名楼的传说不仅数量庞大、发展成熟,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多重的价值,然而,相对于其他民间文学经典作品来说,三大楼的名人传说的研究不论在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没有显示出它们应有的价值,尤其是针对三大名楼的名人传说的综合性比较研究、对深藏于这种名人文化之下的民族心理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本小组调查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三大名楼名人传说的综合性调查比较,解释名人文化下的名人情结,发掘民族认同感,并通过探讨名人情结的继承和变化,挖掘潜藏在名楼文化下的民族心理,从而为名楼及其民间文化的保护做出贡献。
二、        调查对象:
由于调查方法不同,我小组分别分组对三大名楼展开调查,各组调查对象如下:
(一)        黄鹤楼:
黄鹤楼的观光游客及工作人员
(二)        岳阳楼:
岳阳楼文化及相关文献
(三)        滕王阁:
江西省图书馆工作人员、滕王阁导游服务处负责人
三、        研究方法:
我组根据客观条件、主观需求,分别针对三大调查对象制订了调查研究方法:
(一)        黄鹤楼:
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
(二)        岳阳楼:
文献调查法
(三)        滕王阁:
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
四、        调查过程:
(一)        小组总流程:
1.        2014年10月:
在学校图书馆及利用网络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出基本框架
小组讨论进行小组分工、小分队划分、选题修改,相关内容细化等工作
2.        2014年11月:
进行实地考察前的各项准备及实地田野调查
包括:小组录音及摄影摄像设备准备、采访提纲撰写、路线形成安排、安全预案制定
11月27日滕王阁小分队出发前往南昌进行田野调查
3.        2014年12月:
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资料汇总与总结、调查报告初稿撰写、准备小组展示
12月5日黄鹤楼小分队出发前往黄鹤楼进行田野调查
12月2日~12月22日进行14次小组讨论,汇总整理各小分队资料,确定小组展示方案,生成各小分队调查报告初稿和小组总调查报告初稿
12月23日进行小组展示
4.        2015年1月:
进行小组调查报告终稿生成
1月15日进行小组讨论,确定最终调查报告分工,各小分队分头进行调查报告撰写。
1月23日行程最终调查报告
(二)        各小分队调查过程:
1.        黄鹤楼小分队:
(1)        准备阶段:
        时间:10月~11月
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        流程:
【1】        搜集资料 根据调查研究大纲方向和具体研究实施的细节考虑,我们专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关于黄鹤楼故事传说的文献,主要是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华民族故事大系》《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的相关故事集以及笔记小说中的黄鹤楼传说,参考前人的学术研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
【2】        选点 根据小组成员的时间协调和黄鹤楼的旅游情况,我们确定了调查的时间点和地点,决定于12月初利用周末进入黄鹤楼,在黄鹤楼各个小景点给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完后再找到黄鹤楼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3】        准备调查大纲 在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制定针对黄鹤楼的游客设计的调查问卷和针对黄鹤楼工作人员的访谈方案。(见附录)
(2)        调查阶段:
        时间:11月底~12月
        地点:武汉市黄鹤楼风景区
        流程:
【1】        发放问卷 我们小队三个成员根据约定的时间买票进入黄鹤楼,然后从当日黄鹤楼中的游客中随机抽取一些游客发放问卷,为游客提供填卷笔。并且拍下了我们调查成员与游客的合照。
【2】        访谈 由于去之前我们没有做好与黄鹤楼工作人员的预约工作,到了黄鹤楼之后我们选择了黄鹤楼小景点——奇石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作为我们的访谈对象。并且把访谈的原对话过程用手机录了下来,也拍了小组成员与访谈对象的合照。
(3)        总结阶段:
        时间:12月
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        流程:
调查活动结束后,我们小组根据调查结果做了分工统计,每个人负责统计10份问卷数据,翟敏负责总结分析调查结果,施玫君负责撰写报告,我负责采访的录音转写。
2.        滕王阁小分队
(1)        校内资料查询及准备阶段:
        时间:2014年10月-11月
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        流程:
10月期间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出基本框架
11月进行实地考察前的各项准备,包括:录音及摄影摄像设备、采访提纲、路线安排、安全防护措施
(2)        实地考察阶段:
        时间:2014年11月27日-11月30日
        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景区、江西省图书馆
        流程:
11月27日取得学校开具的田野调查介绍信
11月28日小组成员集合由武汉出发前往南昌
11月29日前往江西省图书馆及滕王阁
11月30日返回武汉
(3)        校内资料整理及汇总阶段:
        时间:2014年12月
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        流程:
12月在校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12月4日开始录音传写工作
3.        岳阳楼小分队
        时间:2014年10月
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
        流程:
10月11日讨论研究调查方向:由崔莫言征求小组意见,圈定研究方向、定下调查大纲
10月12日分工:付塞琳、徐和康广泛收集甄别各方面材料,崔莫言根据调查大纲整理材料
10月17日组织研究材料:讨论得出名人情结相关研究成果
10月20日撰写研究结果

TOP

调查报告终稿【2】(统计图如若显示不出,请老师参阅邮件压缩包)

五、        调查成果:
(一)        黄鹤楼小组:
闻名中外的黄鹤楼位于位于武汉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的她一千七百多年来屡毁屡建。最近一次的焚塌是1884年,时隔一个世纪,才于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开放。能够如此屹立不倒,经得起实践历史的考验,这在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优势,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秀丽风光,更因为黄鹤楼有着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优势恰恰就源于关于黄鹤楼的各种民间传说、文人轶事。重要的是,较之滕王阁、岳阳楼的故事传说,黄鹤楼的传说中关于名人的成分比重更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名人的人格和精神得到不断传承和深化,黄鹤楼与它的名人文化相得益彰,就形成了今日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黄鹤楼名人情结。
所谓黄鹤楼的名人情结,指的就是在众多关于黄鹤楼的故事传说、诗词文赋当中,主人公或创作者往往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人物,黄鹤楼的形象因为这些名人的存在得到强化,大众也由于名人的关系而对黄鹤楼更加崇敬。当然,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名人本身,而是名人身份背后象征的文化。因为名人是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缩影和文化符号,名景往往源于名人的存在,所以说,黄鹤楼千年多来“乱世则废,治世则兴”的原因就在于黄鹤楼的名人情结始终存于人们的心中。
1.        文献调查成果: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黄鹤楼名人情结
        课题:黄鹤楼文化中的名人情结之探讨
        前言:闻名中外的黄鹤楼位于武汉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的她一千七百多年来屡毁屡建。最近一次的焚塌是1884年,时隔一个世纪,才于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开放。能够如此屹立不倒,经得起实践历史的考验,这在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优势,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秀丽风光,更因为黄鹤楼有着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优势恰恰就源于关于黄鹤楼的各种民间传说、文人轶事。重要的是,较之滕王阁、岳阳楼的故事传说,黄鹤楼的传说中关于名人的成分比重更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名人的人格和精神得到不断传承和深化,黄鹤楼与它的名人文化相得益彰,就形成了今日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黄鹤楼名人情结。
所谓黄鹤楼的名人情结,指的就是在众多关于黄鹤楼的故事传说、诗词文赋当中,主人公或创作者往往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人物,黄鹤楼的形象因为这些名人的存在得到强化,大众也由于名人的关系而对黄鹤楼更加崇敬。当然,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名人本身,而是名人身份背后象征的文化。因为名人是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缩影和文化符号,名景往往源于名人的存在,所以说,黄鹤楼千年多来“乱世则废,治世则兴”的原因就在于黄鹤楼的名人情结始终存于人们的心中。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文献法,小组成员搜集整理了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华民族故事大系》《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的相关故事集以及笔记小说中的黄鹤楼传说,参考前人的学术研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在《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比较系统地收录了黄鹤楼传说11篇,但由于此书属内部资料,并未对外出版发行,笔者无法查阅。我们主要是参考了冯天瑜主编的《黄鹤楼志》,此书对黄鹤楼有叙述详细,其中第九章“秩闻传说”,收录了 27篇黄鹤楼传说,对其分类如下表:
类型        数量        举例
楼名起源传说        3        《黄鹤、么妹镇龟蛇》、《黄鹤仙子伏毒龙》和
《辛氏酒店与黄鹤楼》
建楼传说        2        《吕洞宾跨鹤飞升》和《杉木屑鱼和刨皮鱼》
名人传说            10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王维鹤楼赠诗画》、
《李时珍悬壶古楼下》
景观传说        5        《石照洞的传说》、《仙桃亭的传说》、《白龙池的传说》
轶闻杂谈        7        《黄鹤楼飘金》、《黄鹤楼上西瓜会》、《半截插在云里头》
此外,书中收录了关于黄鹤楼的古体诗261首,词、曲40首,文、赋34篇,楹联45副,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绘画。
可以说,黄鹤楼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庞大的体系。而构建这一体系支柱,正是许许多多来过黄鹤楼,喜爱黄鹤楼的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并无其人,但却家喻户晓,如吕洞宾,此类主要是探究吕洞宾传说与黄鹤楼道教色彩的关系;二是人是真人,事非真事,如班固、孔明,这类名人大多属于“箭垛”式人物;三是真人真事,例如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王羲之“一字鹅”等,这些历代著名的文人墨客,留下的文艺珍宝是黄鹤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下文就依据这三大类来具体分析黄鹤楼的名人情结的产生、表现和意义。
(1)        吕洞宾崇拜——中国文化的仙道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的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北朝任昉所著《新述异记》里,讲述了名士荀瓌在江夏黄鹤楼上接待驾鹤仙人的神奇异事;接着南朝梁萧子显在《南齐书•州郡下》中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记载”,仙人有了子安之名。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的记载“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黄鹄山小志》有一则《题词》描绘黄鹤楼:“红尘不到,羽客翩翩,曰王曰费,荀仙吕仙,……”,其中王者即萧子显所记的王子安。费者即费祎,吕者就是道教徒所钦佩的诗仙、酒仙、睡仙吕洞宾。
在黄鹤楼,仙踪传闻、跨鹤之仙何其多,吕洞宾独占鳌头,为何?
据说,黄鹤楼畔有一座石照亭,亭碑上有人写了一首诗,诗末署一“吕”,且碑上留一手印。于是人们便传言:“此乃吕纯阳仙人显灵也。”于是从南宋起,吕洞宾便独占了黄鹤楼的仙座,吕洞宾与黄鹤楼的故事便广为流传。清人褚人获在《坚瓠八集》专写了《黄鹤楼》条目,言吕仙为酬谢好客之酒家,适逢主人进西瓜解酒,吕仙便以瓜皮画鹤一只于墙上,吕仙打鼓板童子唱道词,黄鹤便婆娑起舞。明清诗人,纷纷写诗描绘其事。清代黄鹤楼“凡三层,层层供奉吕仙像”,又塑“户生于吕像旁”。从元明时起,此地便为吕纯阳的道场。成为全真道教圣地。于是,传颂吕仙的故事层出不穷。
武昌人还传说吕仙曾在蛇山中“悟道炼丹”。蛇山成了吕洞宾的仙山,蛇山上有吕洞宾炼丹悟道的吕公洞;蛇山东部靠近长春观的紫荆山上有“洞宾仙迹”的壁刻;有“跨鹤登仙”的跨鹤亭;有“结枣如瓜”的仙枣亭;有“掷桃映石”的仙桃迹。纯阳楼、吕祖阁等等数不胜数。就连龟山附近周围也有吕公矶、跨鹤街、招真亭等吕仙圣迹。
从民间对吕洞宾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道教名仙的崇拜,可以看到,道教的神仙信仰随着道教的发展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中,人们渴望长生成仙,渴望拜托人间的灾难疾苦,突破时空束缚,寻求一种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情感归宿。羽化飞升、跨鹤乘云、驾鹤远游,是多么浪漫、诗意和灵动;而橘皮画仙鹤、井水变酒水的神奇法术则凸显了神仙无所不能的超人力量。吕洞宾为代表的仙道名人传说就为黄鹤楼增添了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神异色彩,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命的向往,这是黄鹤楼胜于滕王阁、岳阳楼之所在。
(2)        道德与智慧的象征
黄鹤楼名人传说是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为依托,通过编创、传播他们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喜恶爱憎和对美好品质的颂扬。例如《李时珍悬壶古楼下》的传说,讲述的是李时珍身为楚王御用名医,仍然不忘悬壶济世,无偿为贫苦的患者
治病,赞扬医者的医德;岳飞、辛弃疾等爱国志士的传说则宣扬的是爱国主义观念;传达了民众所追求的理想道德品质。《杉木屑鱼和刨皮鱼》则讲述了工匠们建造黄鹤楼是遇到困难,鲁班化身出现,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由此把黄鹤楼与身负精巧技艺的、具有神性的鲁班联系在于一起,既赞颂了集智慧、勇敢、勤劳和善良聚于一身的鲁班,又使得黄鹤楼平添了人间温暖和大师名气。还有《诸葛亮计赚“鹤楼宴”》和《孔明灯的传说》,尽管是后人附会,却让黄鹤楼借助诸葛亮的大名,使得黄鹤楼也成为一座“智慧楼”,名气大涨。
因此,从这些并非史实的名人传说当中,我们可以窥见编创者和传播者的名人情结。因为一方面人们喜欢用历史名人的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文化道德倾向,同时,又可以借名扬物,物以名显;另一方面,名人是人们崇敬、膜拜、学习、追求的对象,黄鹤楼因为这些名人的传说而达到了具有了为世人尊崇的高知名度。人们在参观黄鹤楼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对先人智慧的崇仰,同时受到美好道德的熏陶。
(3)        文人流韵——名家名作中的黄鹤楼
不可否认,建筑学意义上的在一千七百多年来屡毁屡建,时代有间隔,而文艺学意义上的黄鹤楼却从未间断。20世纪80年代周勤主编的《黄鹤楼诗集》,收入自唐代宋至清末黄侃的诗作700多首,另外还有许多的词曲文赋以及书画作品,如此强大的文艺作品阵容也许天下也就只此一楼了。然而光有数量多是不足道的,重要的是其中有太多的名家名作了。崔颢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李白也因他有了“搁笔亭”的故事和胸襟博大的,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范成大、苏轼等等名流诗人纷纷登楼吟咏,或情志畅愉,或漂泊流浪,或蒙冤受辱,将自己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赋予此楼。
在那些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和文人墨客的奇闻异事里,包含了历史文化名人个人的气质、人格和精神。人们来到黄鹤楼,就是来瞻仰、来实现心中
对名人崇敬的愿望。带着自己和名人们相似或不相似的心境,登上不同作品中描述的同一座楼,望向同一面奔腾不止的大江,体会名人曾经有过的情感,在这样的文艺欣赏和历史情怀交融的时刻,和历史文化名人们达到心灵共鸣。甚至可以说,一个游客他慕名来参观黄鹤楼,他可能不懂得这里是吕洞宾升仙的地方,不懂得这座楼“是神匠鲁班造的”,但他会想,我要去看看崔颢吟咏过的黄鹤楼,去登上那座李白赞叹过的黄鹤楼!这就是名人情结。
2.        田野调查成果:现实生活中的黄鹤楼名人情结
(1)        问卷调查部分:
第○1问:是否为湖北本省本地人?                                90%(27人)为外省人,                        无武汉本地人。
第○2问:是否来过黄鹤楼?                                        70%(21人)没来过。
第○3问:参观原因是?
第○4问:旅游后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第○5问:知晓哪些名人传说?

第○6问:对上述传述传说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4人
不太了解:24人
完全不知:2人
显然,游客并不了解黄鹤楼的名人传说,至少外省人很大程度上如此。
第○7问:知道传说的途径
本地人介绍:2人
大众媒体:18人
旅行社:1人
不知未作答:9人
大众媒体是主要传播媒介。
第○8○9问合并:流传名人传说对黄鹤楼乃至武汉的意义
文化底蕴,城市名片        26票
尊重历史文化        19票
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5票
教育意义,民族认同        12票
名人传说是民族精神财富。
第○10问:简而言之,无人认为没有影响,被试均认可名人传说对个人的文化影响。
第○11问:对黄鹤楼现在的印象
第○12问:黄鹤楼为“三大名楼之首”原因
第○13问:评价黄鹤楼之行
比想象中满意        差不多        不满意
3        19        8
第○14问:是否还会重游
再也不想        一定会        视情况
3        7        20
小结:
通览问卷,可以看到游客多外省人,是慕名而来的。他们从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上知悉黄鹤楼的传说,心生好感,游览此地,希望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积淀。
然而由于黄鹤楼多次毁坏,重建楼颇失形神,相当的游客对此感到失望。抱着感受文化的愿望而来,却没能体验到古人遗风。所以人们心目中对于黄鹤楼文化有史以来的名人情结还是有的,但是却处于一种可能淡化的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相关名人传说的传承力度不够。如调查,明显流传的只有“李白崔颢”的故事,想必得益于语文课本的《登黄鹤楼》。其余传说可以说是渐归尘土。同时大众媒体显然在流传时缺乏力度,徒然一个标题怎能让人记住?何况处于当今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二是许多人仅仅停留在快餐式消费的低层面,面对真正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可能也没多少人会主动体认景点真正的文化意义。三是黄鹤楼的旅游开发策略不够完善。尽管黄鹤楼公园内有很多关于名人传说的建筑,但是对于缺乏导游、独自参观的游客来说,是难以对黄鹤楼的名人传说、诗词文化有较为深刻、完善的了解和体认的。古建筑文化想要保留风骨,真正担当文化积淀的角色,起到教化作用,的确不是易事。毕竟古今心境不同,建筑保存艰难。正因如此,传承好诸如名人传说的精神财富,才可保留根基文化。
(2)        访谈部分
采访者甲,即黄鹤楼小组成员
被采访者 乙,即黄鹤楼奇石馆一监督人员
时间:2014年12月5日
地点:黄鹤楼公园奇石馆
甲:现在有很多游客都来黄鹤楼参观,您觉得他们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乙: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黄鹤楼是一个名胜古迹,然后也是很有名的江南名楼之首的一个楼。享有盛誉的一个景区嘛。
甲:人们都说它是天下第一大楼,您觉得为什么它会比其他那些楼更吸引人呢?也就是它比其他楼更有优势的地方在哪里呢?
乙:嗯,我们这个黄鹤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楼,它是公元223年建的,虽然现在它是重建的,但它的历史是最久的。
甲:还有吗?
乙:还有一个就是它的规模是最大的,跟其他名楼比起来,它的占地面积最大。
甲:您认为名人传说对黄鹤楼的历史地位有什么影响吗?
乙:像李白和崔颢他们那些诗人本身有很大的名气,那些传说为黄鹤楼提升了知名度,所以我觉得黄鹤楼的很多名气也是传说中的那些名人带来的。
甲:您觉得黄鹤楼有什么精神文化内涵吗?
乙:首先它这么多年以来已经成了武汉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可以说它是武汉的象征了;其次,从它是有一种道教的宗教文化意义的,在建楼的时候,附近有一位老道人炼丹的故事,就是传播道教的文化,所以道教文化自黄鹤楼建成以来就与黄鹤楼融合在一起了。
甲:关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问题有些争论,您能谈谈吗?
乙:每个地方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所以为了自己家乡发展的更好,都会去争取一些东西,所以都说自己家乡的楼是第一大楼。其实不光是江南三大名楼这样,大多数景区所在的省市的人们都是这样的。
小结:
从对黄鹤楼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黄鹤楼名人情结的一种看似依然强烈实际上已经走向式微的倾向。由于黄鹤楼是一个景点,对于做黄鹤楼的经营工作的人来说,大众对黄鹤楼的名人情结已经被利用来为他们吸引游客(他们很清楚游客来访黄鹤楼的目的就是为了瞻仰一下历史遗迹)。他们的工作主要的还是营业为主,宣扬黄鹤楼丰富的历史文化并非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        滕王阁小组
作为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南昌滕王阁,始建于唐,历经千年风霜,见证了历史的悲欢离合。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人民心目中的福楼,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这样一栋文化名楼也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抒发志趣的载体和吟咏的对象。然而,在当今的研究现状中,更偏重于对滕王阁建筑艺术的研究,而忽视了它作为民间文化载体的这一面,出于保护和弘扬滕王阁名人作品、文化传统、民间情结的目的,我们因而确立了这个研究课题和方向,旨在发掘被主流研究者忽视的滕王阁的民间文学传统,希望能够为滕王阁的多方位研究作为一点贡献。同时也与黄鹤楼、岳阳楼联系,提炼出它们作为文化载体、人民精神的承载的共同之处。了解滕王阁的前世今生,与此相关的南昌民俗文化,历史传说,为保护和发展提供力量。挖掘滕王阁民间传说及其背后反映出的名人情结。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滕王阁是江西省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共九层,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突出背城临江,瑰玮奇特的气势。
滕王阁不仅仅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而且还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雅集登临至此,留下不朽名篇佳句,在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和神话。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的佳话故事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演变,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传承中发展。在滕王阁的毁建史和南昌的兴衰史不断演变的时候,这些名人故事和灵异传说也不断为滕王阁的文化添彩。
滕王阁的闻名遐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名人登临造访,人民大众也对名人和滕王阁更加崇敬和认同。滕王阁作为城市地标和文化象征,屡毁屡建,历经历史沧桑却屹立不倒至今的内在原因,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民大众对名人名楼的情结。
1.        滕王阁名人仙侠传说故事探索
小分队成员到我校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以及滕王阁等地搜集整理了有关故事传说,以《滕王阁名人轶事》、《醒世恒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古今滕王阁研究文选》、《滕王阁图说古今》、《滕王阁诗选》等相关著作和《试论民间故事与滕王阁诗文创作》等大量研究论文、期刊为研究材料,整理出大量相关的名人故事和仙侠传说,我们将传说故事分类整理如下:

类型        数量        举例
建楼传说        1        滕王李元婴建楼
滕王传说        4        《滕王奠罗文姬羊酒》、《滕王师友》
名人传说        28        《唐高宗三叹王子安》、《韩文公作记慕高阁》、《王勃“腹稿”》、《王勃作序诗一字千金》、朱元璋庆功宴
仙侠灵异传说        1(3版本)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宋】曾慥《类说• 滕王阁记》版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马当风送滕王阁》版本、【新中国】《滕王阁志》版本
当地相关灵异仙侠传说        5        许真君镇蛟、丰城龙剑、斗牛之气、仙尉梅福飞升、洪崖先生
此外,和滕王阁相关的还有大量的诗篇、牌匾、楹联等等。但是,与滕王阁相关的民间文化最多的、联系最紧密的还是名人故事和传说。可以说,滕王阁因名人诗词曲赋和传说故事文明,名人故事和诗词篇章也因滕王阁而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以下,将对滕王阁相关的典型名人故事传说和相联系的灵异仙侠传说进行分析解读,揭示滕王阁文化的名人情结的产生和体现。
(1)        王勃作序——愈具传说色彩的故事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民间通俗的角度来看,滕王阁的出名并非因为滕王李元婴建楼,而是因为唐初四杰——王勃的一篇洋洋洒洒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自身天才的学识和英年早逝的经历给这一次本身就具有戏剧性的作序奠定了成为传说的前提基础。王勃本身的许多故事传说已经具有将王勃本身神化的色彩,如:“腹稿”的故事,人们传言每当他写碑文或赞颂辞时,就先磨好数升墨,拿被子盖住脸躺着,一旦灵感来了,他突然起来,一挥而就,从不更改。当时人们说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而这次登滕王阁作序因其原因的模糊性和作序过程说法的多样性,为王勃作序带来了许多具有传说色彩的故事。这就导致了“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传说的产生和演化。
该传说最初版本记载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而后又有宋人曾慥《类说• 滕王阁记》、《分门古今类事•异兆门上》等,记载仅有短短几句话。而后的记载便是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作话本。这番传说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具体化、详细化,也更具有灵异仙侠色彩。传说已经不仅仅限于王勃赴滕王阁作序这一过程,还联系了王勃水上受惊身亡之事。王勃作序及其身世在民间传承过程中逐渐被赋予更加浓烈的神秘色彩。而滕王阁,也在这番传说中名声大振。人们对于《滕王阁序》的广泛知晓和对王勃的传说故事的普遍了解,促使了滕王阁及其文化群的闻名。
我们从该传说的演进过程也可以了解到民间百姓在传送王勃事迹过程中添加的“神化”色彩,这很明显的体现了百姓对于王勃的才识、经历、身世的敬仰、崇拜等。因此,“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传说本身的产生和传承,就体现了名人情结和名人情结对滕王阁文化的影响。
(2)        地方仙侠灵异传说引入名人诗词曲赋
江西南昌本地具有许多传唱已久、普及率极高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如:许真君镇蛟、丰城龙剑、斗牛之气、梅福、洪崖等。这些传说早已深入黎民百姓的认知之中,特别是江西传说已久的许真君的故事,对百姓的生活也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的资料搜集整理中,对于名人登阁作诗作赋的故事有许多。楼阁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名人的诗词曲赋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民间对于这些诗篇辞赋的传送,让滕王阁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提升。而民间风俗文化、传说故事等典故引用到诗词曲赋中,也提高了这些作品的传诵率和知名度,也就间接提升了滕王阁的文化影响力。黎明百姓的名人情结,使得名人作品传颂普及,间接促使了滕王阁楼阁文化群的发展;而楼阁文化发展成熟之后,会吸引更多的名人登临造访,如后来的滕王阁结社:“滕王阁社”、“十三郡结社”、“环漪阁社”、“复社”等等。文人雅士不断慕名云集,留下更多的不朽诗篇,也进一步促进了滕王阁文化的成熟。
因此,百姓通过对名人诗赋中民间传说的认同感导致了名人情结的提升,间接促进了滕王阁楼阁文化的发展成熟。
(3)        伟人登楼活动中的名人情结影响力
我们注意到在名人故事中,登临滕王阁的伟人,如:韩愈、朱元璋、辛弃疾、蔡士英,他们在登阁之后还进行了许多文化活动,如楼阁重建、结社、摆宴等,这些活动对滕王阁的楼阁文化影响力在几个方面都有提升作用:
【1】        楼阁重建
我们知道,滕王阁一共历经了29次重建,在历史的长河中,滕王阁遭受了多次毁灭性的打击。而一些名人、伟人,如韩愈、蔡士英等人筹资对滕王阁进行重建,必然重塑了吸引更多名人雅士登楼的可能性。这些名人自身的名人影响力必然维系着民间的名人情结,他们利用自身影响力筹资对滕王阁进行重建,恢复了滕王阁的楼阁文化,也给予楼阁文化继续发展延续了可能性。
【2】        文人结社
一些名人,如辛弃疾、韩愈等,由于自身的影响力,能够吸引、号召许多文人雅士前来滕王阁,登高作诗、相聚作赋,甚至结社进行固定的活动。一位名人,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大众的名人情结,吸引更多的名人登临进行活动,这些慕名前来的名人和相应的活动,又能吸引更多的名人莅临,从而以指数递增的惊人态势提升楼阁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名人情结,再一次为滕王阁的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3】        名人活动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辛弃疾摆宴和朱元璋的庆功宴。名人在滕王阁举办的各种宴席和活动既吸引了许多名人慕名而来,又直接提升了楼阁知名度和地位。这些名人在滕王阁的活动,甚至可能形成一种风俗,或者本身就是当地风俗的产物,如:重阳节登高作赋。我们知道,民间风俗传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以上,充分体现了名人情结对于楼阁文化的深刻影响。
2.        当代滕王阁的名人情结——基于实地考察
滕王阁名人情结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磨灭。我小分队成员在实地考察中也进行了当代现实中名人情结的调查总结。
(1)        访谈记录及实地考察记录:
【1】        访谈实录:
采访者:滕王阁小分队成员
被采访者:滕王阁导游服务处负责人
时间:2014年11月29日
地点:滕王阁导游服务处
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这些重修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奇闻异事呢?
如今是滕王阁第29次重建,导师并没有讲有关滕王阁重建期间的奇闻异事,只是说滕王阁重修的原因。由于滕王阁是木质结构,极其容易被烧毁或腐蚀,并且滕王阁位于江边,战火很容易侵袭,因此滕王阁屡遭损毁。最后一次毁坏也是最严重的一次,1926年北伐战争,滕王阁被泼上煤油烧毁,以防城内外相接应,把沿江十里长街烧了三天三夜。
        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那么这个“八怪”都是什么呢?又有怎样的说法?
“八怪”宝鼎仿北京大钟寺的八怪宝鼎,取之寓意是金石永固。
        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流传和发展的呢?
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改编的。
        滕王阁的第二层和第四层是《人杰图》和《地灵图》在这两个图中包含怎么样的民间传说故事呢?
主要是涉及到名人本身,以人物的籍贯、工作、生平经历为主。比如张道陵,张天师道教祖师这样子来讲解。慧远大师,东汉佛教创始人。这样子介绍。徐孺下陈蕃之榻故事介绍给大家,并不会很详细的说明。
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那么这个民间习俗是怎么样产生和流传的呢?
南昌有两座文笔峰,预示这座城市兴衰的标志性建筑,绳金塔是旱笔,是镇火之用,滕王阁是水笔,是镇水之用。南昌有这样一句“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指的是滕王阁,葫芦喻指绳金塔的塔顶,如果这两座文笔峰倒塌了,也预示南昌这座城市落寞了,所以这也是滕王阁屡毁屡建的原因,这个词从什么朝代开始并没有很清楚了解。
        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陈江说滕王阁前身是粮仓,也有记载说滕王阁是藏经阁,给滕王阁的身世增添的许多传奇色彩,那么滕王阁的前世今身都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这两个情况都没有听说过,滕王阁以前也被称作为仙人旧馆,滕王阁是文人雅集的地方、登高作赋的地方。滕王阁六大功能还有一个是登高祭祀先人的作用。当时像文天祥和谢枋得,谢枋得号叠山,我们叠山路就是以他的名号来命名的。为了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滕王阁曾经有祭祀他们作为类似祠堂的功能。主要是文人墨客诗人雅集的地方,登高望远的地方。
最初李元婴建造滕王阁,在公元653年。李元婴当时在江西做都督,都督相当于现在省长的地位。以前赣江的位置不在于此,现在的广场都是填土建造而成。李元婴爱好打猎,有一次他打猎至此觉得这边风景好,李元婴精通音律好歌舞,所以经常在此欣赏表演。当初李元婴并未建造亭台,只是将山坡铲平,但由于下雨会显得狼狈,因此李元婴听取手下的建议,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亭台。由于李元婴在山东山东滕州做过职,因此取名为滕王阁。不久李元婴到四川阆中做刺史,因为怀念在江西的生活,也在阆中建了一座滕王亭。王勃到滕王阁游玩当时,李元婴已经不在滕王阁了,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到:“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由于有文人的名篇,所以比滕王亭要出名的多。
        《滕王阁序》中序言说滕王阁,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我们都知道在兴建大型建筑时都有一些选址的传奇故事,那么这则传说对于滕王阁又怎样的意义呢?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意思就是说宝剑的光辉照耀此处,说明此地物产很丰富,此地出了很多的名人。天上有28个星宿,南昌以前位于翼和轸这两个星宿之间。古代人会占卜看星象,看到斗牛星宿的光辉直指此处,掘地发现了有两把宝剑。
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至于有什么奇闻异事并没有。
【2】        实地考察:
我们实地造访滕王阁,参观登临滕王阁,对于阁内文物陈设、牌匾、文献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具体可参照图片记录。
        考察分析
在采访和实地考察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对于滕王阁,人们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王勃的《滕王阁序》,许多游客还在参观途中诵读、背诵《滕王阁序》,大多游客(包括本小分队成员)都集中参观了阁内五楼苏东坡手书黄铜板复刻的《滕王阁序》原文。从此现象可以看出,名人名作、书法作品等对当代滕王阁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
对于导游服务处负责人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导游们在为游客服务介绍时,都会着重讲解滕王阁的《滕王阁序》、王勃“马关神风送滕王阁”的传说、丰城宝剑、斗牛,以及“文笔峰”等当地风俗。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和名人作品等,在导游对一批批慕名前来的游客介绍中提升着滕王阁的影响力。对于文化景观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往往能在当代极大促进文化景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但是由于滕王阁历史上多次被毁,重建的滕王阁在当今历史韵味大大丧失,并且在采访导游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传说故事都已经失传。所以只有保护现存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名人作品,加强对游客大众的介绍和宣传,才能使得滕王阁的名人情节得以延续发展。
(2)        总结
通过这次小分队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滕王阁的历史、文化等知识。通过针对性的文献整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及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名人情结对于滕王阁楼阁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今社会。我们还通过分析,得到了名人情结对楼阁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方法,较为深入的研究了名人情结对于滕王阁的影响力,并得出了结论。总的来说,这次田野调查实习的收获颇丰,为我们小组的调查研究带来了积极且巨大的影响。
(三)        岳阳楼小组:
首先,岳阳楼作为民间岳阳楼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就必须“格物致知”,把探究岳阳楼兴建的始末和历史建制的沿革作为首要工作。
但是岳阳楼不仅是一个客观实在的建筑物,还是一个精神象征和民间的文化符号。英国地理学家纽拜曾经说过,“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 风景的创造源于人的勤劳与智慧,是人类劳动改造世界的物质丰碑,而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又在融汇了当地文化、历史、艺术等人文景观后升腾出一种精神内涵,壮丽的自然美景与灿烂的传统文化相互辉映,成为各个时期人类文明与思想文化的结晶。岳阳地区“山水楼阁,相须而显者也’,自然景观依托本土丰富的神话传说,楹联镌刻,以及骚人墨客山水流连中的移情之作,逐渐沉淀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赋予它们以有形的生命,从而使自然景观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山和水总能刺激人民群众的想象力,百姓们寄情洞庭山水,游览闲聊之间,创造了了一大批神奇而古老的传说。岳阳楼之所以“楼天下”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文人骚客的吟咏酬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这些怪陆离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经过口耳相传,在人们沉醉于此同时,岳阳楼也随之深入人心,闻名遐迩了。
虽然在文献调查是我们把这些文人的吟咏和百姓的谈资分开来调查,但是这两方面的内涵确实紧密相连、无法割裂的。文人的文人性格和人文精神全部来源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之中,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其文学就有什么样的气质内核,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想象力,其文学就有什么样的形象面貌。而文人文学对民族的性格、文化的深化和再现反过来又影响了这个民族的价值选择和精神传承,二者是紧密结合的。
        文献数量与分布情况
类型        数量        举例
岳阳楼的兴建始末以及历史沿革        4        《论岳阳楼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 张庆余
《从历代岳阳楼图看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何林福
洞庭山水与岳阳楼        3        岳阳市情网、(宋)岳阳风土记、(明乾隆)岳州府志
岳阳楼的民间文化符号        4        《从诗文看岳阳楼文学现象》 蒋丽
《岳阳楼诗词联匾浅谈》 陈湘源
名人故事        5        秦始皇传说 、李鲁班修建岳阳楼、 左宗棠“见龙在田”
民间传说        7        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洞庭湖一龙赶九龟的传说、岳阳藏龙河与珍珠山的传说

        文献研究论述
1.        岳阳楼建制理念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
首先从历代岳阳楼的修建和建制来看,可以很明显体现出我们民族的审美选择和民族性格。
岳阳楼耸立于岳阳西门城头,左揽洞庭,右挹长江,雄姿英发,气象万千……“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雄伟壮观的岳阳楼已经和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成为了湖湘风光的代表。(岳阳市情网)主楼为二层三檐, 四面突轩,十字脊之四当饰翘首龙吻, 中构四角攒尖顶, 上置莲花座焰光塔刹。 楼建凸峙湖边的两层台基上, 外绕护栏, 四面皆有石级通楼内。楼台坐西朝东, 一楼正面六根檐柱一字排开, 中间檐下悬匾(《从历代岳阳楼图看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何林福)……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楼形壮观……雕梁画栋、匾额楹联、玄墨丹青鳞次栉比……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岳阳楼位置与自然风光相协调,外部结构庄重雄奇,内部结构布局严谨,与人文风情相融合,着很大程度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与性格。儒道互补的精神追求自古就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也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和潇洒自在的理念,这在在岳阳楼的地理位置选择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我们民族的儒家性格所追求的庄重厚德、坦荡大方又见之于外形。岳阳楼内部的匾额楹联和玄墨丹青又诠释了我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崇拜。
2.        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传说体现出的文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相互影响
(1)        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爱国,提到爱国就不得不提到屈原。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屈原的确在岳阳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亦可从岳阳至今仍口口相传于民间的众多传说故事予以佐证。他从湖湘文化中吸取养料。 屈原选择在端午这天投江,也是他受湖湘文化影响的精心安排。五月五日,原是岳阳土著的越族人民祭龙的日子,有一系列重要活动,屈原想藉此深具影响的节日投江殉国,以唤起楚国臣民的爱国热情,完成复兴楚国大业。由于屈原的巨大影响,果然使远古时期流行于岳阳的一些民间风俗,都赋予了全新的内容而流传千古,并走向世界。
屈原在岳阳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多脱胎于南楚巫文化的“母体”,然后在此投江殉国,实现了他人格精神的升华。最后葬于岳阳。郭沫若说:“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离骚》,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都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毛泽东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屈原精神诞生于岳阳,光大于岳阳,他是岳阳无尚的荣耀。
而岳阳楼作为岳阳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湘湖地方民俗都能体现“爱国”这一核心精神。屈原作为岳阳楼文化的来源,赋予了其非比寻常的民族精神和文学文化意义,而岳阳楼也成为了“爱国”的符号想成,永远留存在人民心中。
(2)        忧患意识和坚贞不渝的进取精神
忧患意识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人们在追求“生”的价值的同时,要承受的痛苦和磨难。孟子抓住忧乐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生于忧患”的论题。表达乐极生忧的隐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而范仲淹则在忧乐这对矛盾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忧”,提出了“先忧后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精神,把传统的忧患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成为岳阳楼人文精神的永恒主题。这种结穴于岳阳楼的忧患精神“不但成为终宋一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座右铭,更是成为后世一切社会变革和拯救危机的精神动力与源泉”,“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族精神,融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范仲淹的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对岳阳楼地区的人文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岳州地方官吏“深慕公之为人,而追寻芳镯,思欲企而及之者也。”,他们继承并发扬了湖湘学派“经世济用”的优良传统,革故鼎新,安土乐民,多次重修了岳阳楼,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范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精神。
忧患意识既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压力,又是生命追求的强大动力。“它能激发人的生命热情,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生命的价值。”这种强旺的功业理想和进取精神代表了儒学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它既表现为仕途通达时士人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又表现为贬抑南方时的惜时之叹,壮志难酬时的内心焦灼。在岳阳楼文学创作中,有大量的诗文作品就表现了这些怀抱着济世事功理想的贬滴文人们时不我予的忧惧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这种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岳阳当地的故事传说之中也有相当的体现。
如:二妃传说、鲁班传说、鱼跃龙门、秦始皇传说、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左宗棠“见龙在田”的传说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坚贞不渝的“二妃”还是畏惧责罚、虚心求教、投身实践的鲁班、“好好练,明年再来”,暴风雨中挺身而跃的鲤鱼、忏悔以求一统的秦始皇、畏惧洪水而祭祀龙神的湖区百姓,还是以卧龙自比、经世致用的左宗棠,这些故事都体现了百姓畏惧上天,“仰不得愧于天”的忧患意识和自我砥砺、自我磨练坚贞不渝的进取精神。这些故事和那些文人的文学著作一脉相承的核心精神是相互阐释,相互补充的。
(3)        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和诗学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所持的基本思想。“天人合一”的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天人合一在诗歌中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它开始作为一种审美境界和人生理想,成为这些习儒淑世而又仕宦坎坷的文人们平衡心理的一剂良方。滴远岳州后,奇异的楚天风物、壮美的湖山胜概,涤荡着文人们的心灵,淡化了黝落时的苦楚,“登斯楼者,盖无不开拓其心胸,扩舒其境界。”齐得失,忘福祸,安土乐怀中把家、国、天下的人生理想融入永恒的时间长河中,独享精神的超脱与安宁,在肉体和精神上获得永恒。
北宋时期盛传的诗酒神仙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神话传说,是文人士子们渴慕以仙家解脱世俗之假我,达到与宇宙永存之真我的最高化境的精神寄托。《唐才子传》载吕仙醉饮岳阳楼,俯鉴洞庭。时八月,叶下水清,君山如黛螺。秋风浩荡,遂按玉龙(笛名)作一弄,清音燎亮,金石可裂。久之,度古柳别去。”吕洞宾仙风侠骨、顽泼旷达的诗酒神仙形象影响了后世滴远登临者的迁滴心态。宋戴复古的《柳梢青•岳阳楼》一词的上闽:“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借吕洞宾“袖剑飞吟”的传说,表现自己登临“一快披襟”的豪放欢快。
3.        岳阳楼与名人情结
岳阳楼名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弘扬岳阳楼名人文化,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段颇有高度的论述,与我们对岳阳楼名人文化特征的认识毫不相悖。倒是在我们的研究基础和现状与社会主义文化所担负的重要任务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就促使我们加快步伐,努力把岳阳楼名人文化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发展到新阶段。
岳阳楼名人文化研究,对于岳阳楼的保护、建设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岳阳楼之所以称“三大名楼”,为天下名楼之先,盖以人文景观胜,而不以自然景观胜,是在“文”不在“楼”。岳阳楼的特色与本质,在于它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近年来,岳阳成为全国旅游胜地和优秀旅游城市,都是着力突出了文化特色,得益于文化内涵。在发掘、弘扬、利用岳阳楼文化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路径。在这中间,岳阳楼名人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实在功不可没。在具体运作的深化细化上,还大有潜力可供挖掘。
岳阳楼名人文化需要有新内容、新创造、新发展。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新的时代会给它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保持充盈的生机与活力。新的时代,一应有新的文化与之相匹。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时代的岳阳楼名人文化,是一道右史课题,它当然需要更多如范仲淹那样的巨匠和大手笔来踵事增华。当后人审视我们时,仍该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宏丽景观。

TOP

调查报告终稿【3】(统计图如若显示不出,请老师参阅邮件压缩包)

(四)        三大名楼名人情结之比较
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既然被世人公认冠以同一名号,这三幢楼在许多方面是具有同等地位的。毫不例外,三幢楼在名人情结及其影响方面也有着许多异同之处。
1.        相同点:
(1)        屡毁屡建中名人情结的联系
【1】        建楼传说中的名人情结
三幢名楼在最初建立时都有知名度极高的传说故事,如黄鹤楼的“仙人子安乘鹤经过”、岳阳楼的“鲁肃阅军楼”、滕王阁“李元婴建楼赏歌舞”。名楼建立,必然会被与某一名人或知名的仙人维系,无论是传说还是诗史,这样的维系无疑为名楼的“出身”奠定了基础。若是与仙人维系,便为楼阁凭添一层神秘色彩、宗教气息;如若与历史名将——尤其是三国名将鲁肃这样的人物维系,势必会为楼阁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如果与皇室贵族维系,本身阁主不凡的出身已然为楼阁提升了身价。通过神秘色彩、知名度、高的地位身价等形象,加之公众固有的名人情结,我们不难想象,仅仅是建楼的不凡故事,就足够吸引八方游子,奠定了“名楼”的基础。
【2】        重建楼阁中的名人情结
这三幢楼无一例外地屡毁屡建,经过实地考察,我们也会有些许遗憾,因为只能看见当代从里到外百分百翻新的“名楼”。在可考历史上,岳阳楼重建32次,滕王阁重建29次,黄鹤楼在1700年的漫长历史中也是屡毁屡建二十余次。作为一个地区的地标及象征性建筑(滕王阁还有南昌“文笔峰”的说法),每一次被毁都会迎来重建。而每一次的重建,大多都是由名人名士主持,比如张说、滕子京重建岳阳楼;韩愈、蔡士英重建滕王阁……这些名人名士重建楼阁往往意义不凡,除去治理政绩的展现以外,还通过名人的知名度带来巨大的影响效度。名人修楼,往往会吸引名人友人登临,同样是出于名人情结,提升了楼阁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2)        成名作中名人情结的联系
我们不难发现,三大名楼的每一幢楼,都有许多名传千古的诗作名篇,每幢楼也有一两篇特别突出的作品:如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些名楼流传千古闻名遐迩的作品,真真正正是名楼的“成名作”。大众可以不知道黄子安乘鹤经过黄鹤楼,可以不知道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可以不知道李元婴建修滕王阁,但是,一定都知道这三篇作品。毫无疑问的,这些名作的影响力加之作者的名人情结,实实在在为楼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效力。
(3)        仙侠传说中名人情结的联系
三大名楼都有不少的仙侠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民间杜撰,但是,杜撰的传说故事中很大一部分是依据历史人物编撰的:比如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故事自五代始至清末乃至新中国,神话色彩愈加浓烈,故事也更加玄幻。以这些名人故事为凝结核,接连产生的一连串仙侠传说、灵异故事等等,流传民间百姓家,口耳相传,为世人津津乐道,无论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谈天,还是和孩童讲故事,都潜移默化而影响巨大的。
(4)        文人登楼雅集或留作中名人情结的联系
这一点,但从每栋楼都有专门的诗作集合作品就可以看出,文人雅客素好登高作赋,亦喜雅集之际留下诸多墨宝。如滕王阁的“成名作”《滕王阁序》本身就是名人雅集时所作,滕王阁后来还成了许多名人团体结社之处,如“滕王阁社”、“环漪阁社”等;黄鹤楼崔颢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李白也有“搁笔亭”的故事,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范成大、苏轼等等名流诗人纷纷登楼吟咏;岳阳楼有“天下四绝”之说——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的《岳阳楼记》……名人雅集,登楼作赋,这一系列的活动无疑加大了楼阁的知名度影响力,更是夯实名人情结的基础,也难怪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客心向往之,即使在当代,人们也自五湖四海慕名而来。

2.        三大名楼名人情结的不同点
(1)        三大名楼关于名人传说的数量和分配不同
楼名        所有故事        名人传说        所占比例
黄鹤楼        27        10        37%
滕王阁        39        28        73%
岳阳楼        23        5        21%
(按照比较官方的有确切文字记录的故事来算)
小结:名人传说的数量不同,可以反映出名人情结对于各楼的影响力度的不同。
(2)        三大名楼名人情结的具体文化精神有差异
黄鹤楼:仙道信仰为主,道教文化色彩浓厚。(黄鹤楼始建于神仙之说盛行的魏晋南北朝,跨鹤飞仙的传说和道人炼丹的传说特别多,这种关于成仙修道的传说是道教文化的一种表现。)
滕王阁:道教和佛教文化兼具。(流传很广的许真君镇蛟的故事和张道陵,张天师道教祖师的故事就体现了道家文化,而关于东汉佛教创始人慧远大师的故事和关于王勃的“腹稿”、“生死在天”的传说则体现了佛家文化。)
岳阳楼:儒道互补,儒家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及坚贞不渝的进取精神;地理位置与自然风光相协调,与人文风情相融合。(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追求,屈原投江殉国,葬于岳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与湘湖文化融为一体;鲤鱼跃龙门和李鲁班建楼传说的进取精神;诗酒神仙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神话传说则体现了道家文化。)
(3)        三大楼的名人情结的形成特点不同
黄鹤楼:主要源于个体对对仙道信仰的追求。(黄鹤楼与其他两楼相比道教文化最浓,以吕洞宾为代表的仙道名人传说就为黄鹤楼增添了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神异色彩,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命的向往)
滕王阁:文人墨客的有意促成。文人活动丰富,如楼阁重建(文人筹资重建楼阁,主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提升了滕王阁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结社(“滕王阁社”、“十三郡结社”、“环漪阁社”、“复社”,吸纳更多人登楼)、摆宴(辛弃疾摆宴、朱元璋的庆功宴、王勃赴宴)、重阳节登高作赋等。
岳阳楼:主要源于人共有的民族归属感。湖湘文化的一个载体和爱国精神的符号,如端午节((屈原在岳阳生活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多脱胎于南楚巫文化的“母体”,然后在此投江殉国,以唤起楚国臣民的爱国热情,实现了他人格精神的升华,而五月五日,原是岳阳土著的越族人民祭龙的日子)

TOP

调查报告终稿【4】(统计图如若显示不出,请老师参阅邮件压缩包)

六、        总结
(一)        江南三大名楼的名人传说作为一个巨大的“传说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
1.        繁荣学术、提供精神享受、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传承和交流;
2.        三大名楼的传说成就了一批优秀的诗词文赋体现了它的借鉴价值;
3.        成就了三座千古名楼体现了其审美价值;
4.        成就了一座三座历史名城体现了其社会价值。
(二)        从三大名楼的传说比较中看名人情结的本质。
三大名楼的名人故事传说不断发展完善,文本中的三大名楼和建筑意义上的三大名楼在传播过程中相得益彰,共生共荣,吸引更多的人慕名登临。因此,哪怕是在“只见文章不见楼”的年代里,人们从未曾把它们忘记。尽管江南三大名楼的名人情结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各有侧重,其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屡毁屡建中,在成名作、仙侠传说、文人登楼雅集或留作中,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名人烙印,
可见,名人,作为历史缩影和文化符号而存在,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倾向,不论古今,人们“慕名名人情结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对名人身份的认同,而是体现集体无意识中对这些名人所象征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传统道德理念的的推崇和追寻。
        从田野调查中看名楼文化中名人情结的式微倾向。
表现为两点:一是许多游客慕名登楼,他们从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上知悉楼的传说,心生好感,游览此地,希望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古楼多次毁坏,重建的今楼难免形似神失,相当部分的游客对此感到失望。抱着感受文化的愿望而来,却没能体验到古人遗风。所以人们心目中对于黄鹤楼文化有史以来的名人情结还是有的,但是却在处于一种可能淡化的趋势。
二是游客本身没有很好体会楼文化。因为当今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仅仅停留在快餐式消费的低层面,面对真正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拍照留念,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次,对于名人传说不够了解,更不必说名人情结的生成了。
七、        附录:
(一)        黄鹤楼小组调查问卷
关于黄鹤楼景区名人文化的问卷调查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我们是来自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民间文学调查小组。黄鹤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了调查广大游客对黄鹤楼景区及其名人文化的了解程度,促进黄鹤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设计以下问题。所有内容均不涉及隐私,调查资料仅用于学术研究,希望您能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选出您最认可的答案。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1、您的居住地是()
A、武汉本地人  B、湖北本省人  C、都不是
2、您以前来过黄鹤楼吗?
A、来过         B、没来过
3、您来参观黄鹤楼的原因是:(可多选)
A、重温历史,感受文化气息
B、学习或工作需要
C、景点宣传,旅游必去
D、休闲娱乐、游览风景
E、路过顺便参观
F、其他
4、您觉得黄鹤楼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A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B、        历代名人留下的真迹作品
C、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纪念品
D、环境优美,设施完善
5、您知道有哪些与黄鹤楼及周边景区相关的名人传说吗?(可多选)
A、搁笔亭___崔颢题诗,李白搁笔
B、跨鹤亭——吕洞宾跨鹤飞升
C、鲁班帮助工匠修建黄鹤楼
D、鹅碑亭的传说
E、李时珍悬壶古楼下
F、费祎与辛氏酒店
G、王羲之与鹅池
6、您对以上名人传说的了解程度如何?
A、都非常了解,对整个故事传说的情节都很熟悉;
B、不太了解,仅知道有关的名字
C、不了解,以上故事传说从未听说过
7、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这些名人传说的?
A、家在本地,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过
B、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
C、旅行社介绍
D、其他
8、您认为名人传说对黄鹤楼有什么影响?
A、对武汉文明城市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B、是城市文化底蕴的所在
C、可以吸引游客
D、知道这些名人传说的人很少,没什么影响
9、您认为黄鹤楼及周边景区名人传说的流传有什么意义?
A、教育后代,影响国民
B、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C、增强市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D、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0、您了解黄鹤楼的名人传说之后有什么影响?
A、了解名人事迹
B、感受名人文化
C、丰富自身精神世界
D、没什么感觉
11、与原址相比您对黄鹤楼现在的建筑风貌有何感想?
A、是较好的继承与保护
B、构造虽然不同,但其文化内涵仍一脉相承
C、只是简单地复制,得其形未得其神
D、形神都相差甚远
12、您认为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宣传到位
B、政府扶持与开发
C、商业价值(如各种“黄鹤楼”商标的产品)
D、黄鹤楼本身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E、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
F、景区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完善
G、其他
13、您觉得眼前的黄鹤楼和您心目中的黄鹤楼相符吗?
A、比想象中的要满意
B、差不多
C、不满意,没想象中的好看
14、您以后还会再来黄鹤楼参观吗?
A、再也不想来了
B、一定还会再来
C、依情况而定

(二)        黄鹤楼小组访谈方案
访谈对象:黄鹤楼公园管理人员
访谈问题:
1.        您认为大多数游客来黄鹤楼参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对于黄鹤楼景区相关的名人传说您了解多少?
3.        您认为名人传说对黄鹤楼的历史地位有什么影响?
4.        您觉得有需要向广大游客宣传、讲述这些名人传说故事吗?
5.        您觉得黄鹤楼有什么精神象征意义吗?
6.        您觉得黄鹤楼在武汉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7.        您对目前黄鹤楼的旅游建设有什么看法?
8.        与原址相比您对黄鹤楼现在的建筑风貌有何感想?
9.        与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有什么不同之处?您对黄鹤楼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您觉得该如何利用黄鹤楼有史以来的名人效应使黄鹤楼成为“形神兼备”的名楼?
(三)        滕王阁小组访谈实录
1.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这些重修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奇闻异事呢?
如今是滕王阁第29次重建,导师并没有讲有关滕王阁重建期间的奇闻异事,只是说滕王阁重修的原因。由于滕王阁是木质结构,极其容易被烧毁或腐蚀,并且滕王阁位于江边,战火很容易侵袭,因此滕王阁屡遭损毁。最后一次毁坏也是最严重的一次,1926年北伐战争,滕王阁被泼上煤油烧毁,以防城内外相接应,把沿江十里长街烧了三天三夜。
2.        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那么这个“八怪”都是什么呢?又有怎样的说法?
“八怪”宝鼎仿北京大钟寺的八怪宝鼎,取之寓意是金石永固。
3.        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流传和发展的呢?
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改编的。
4.        滕王阁的第二层和第四层是《人杰图》和《地灵图》在这两个图中包含怎么样的民间传说故事呢?
主要是涉及到名人本身,以人物的籍贯、工作、生平经历为主。比如张道陵,张天师道教祖师这样子来讲解。慧远大师,东汉佛教创始人。这样子介绍。徐孺下陈蕃之榻故事介绍给大家,并不会很详细的说明。
5.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那么这个民间习俗是怎么样产生和流传的呢?
南昌有两座文笔峰,预示这座城市兴衰的标志性建筑,绳金塔是旱笔,是镇火之用,滕王阁是水笔,是镇水之用。南昌有这样一句“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指的是滕王阁,葫芦喻指绳金塔的塔顶,如果这两座文笔峰倒塌了,也预示南昌这座城市落寞了,所以这也是滕王阁屡毁屡建的原因,这个词从什么朝代开始并没有很清楚了解。
6.        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陈江说滕王阁前身是粮仓,也有记载说滕王阁是藏经阁,给滕王阁的身世增添的许多传奇色彩,那么滕王阁的前世今身都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这两个情况都没有听说过,滕王阁以前也被称作为仙人旧馆,滕王阁是文人雅集的地方、登高作赋的地方。滕王阁六大功能还有一个是登高祭祀先人的作用。当时像文天祥和谢枋得,谢枋得号叠山,我们叠山路就是以他的名号来命名的。为了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滕王阁曾经有祭祀他们作为类似祠堂的功能。主要是文人墨客诗人雅集的地方,登高望远的地方。
最初李元婴建造滕王阁,在公元653年。李元婴当时在江西做都督,都督相当于现在省长的地位。以前赣江的位置不在于此,现在的广场都是填土建造而成。李元婴爱好打猎,有一次他打猎至此觉得这边风景好,李元婴精通音律好歌舞,所以经常在此欣赏表演。当初李元婴并未建造亭台,只是将山坡铲平,但由于下雨会显得狼狈,因此李元婴听取手下的建议,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亭台。由于李元婴在山东山东滕州做过职,因此取名为滕王阁。不久李元婴到四川阆中做刺史,因为怀念在江西的生活,也在阆中建了一座滕王亭。王勃到滕王阁游玩当时,李元婴已经不在滕王阁了,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到:“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由于有文人的名篇,所以比滕王亭要出名的多。
7.        《滕王阁序》中序言说滕王阁,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我们都知道在兴建大型建筑时都有一些选址的传奇故事,那么这则传说对于滕王阁又怎样的意义呢?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意思就是说宝剑的光辉照耀此处,说明此地物产很丰富,此地出了很多的名人。天上有28个星宿,南昌以前位于翼和轸这两个星宿之间。古代人会占卜看星象,看到斗牛星宿的光辉直指此处,掘地发现了有两把宝剑。
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至于有什么奇闻异事并没有。

TOP

调查报告终稿【5】(统计图如若显示不出,请老师参阅邮件压缩包)

(四)        滕王阁名人故事整理
1.        唐高宗三叹王子安
王勃才高八斗,年少成名,被沛王李贤看中,在沛王斗鸡时为助兴写下《檄英王斗鸡文》,传至皇宫,高宗读毕怒而叹道:“歪才,歪才!”,此为一叹。后来王勃写出《滕王阁序》流传甚广,一天当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拍案叹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读完诗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能穿七孔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命人传唤得知王勃已逝,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
2.        白居易饯别钟陵郡
白居易贬迁江州三年之后,升任忠州刺史,路过南昌。南昌的官员们久慕他的诗名和酒名,在他到达的那天,在滕王阁上设下盛宴为他践行。洪州都督带着一班官员在滕王阁迎接新刺史,笙歌艳舞,觥筹交错,白居易面对盛宴之景内心却五味杂陈。临别之际,受都督邀请留下墨宝。即《滕王阁-钟陵饯别》
3.        韩文公作记慕高阁
韩愈辗转仕途之时,已是滕王建阁王勃作序一百多年之后。韩愈在少年时,就听说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对滕王阁十分向往。唐时王仲舒重修滕王阁之后,修书给韩愈请他作记文。因而韩愈虽为真正到过滕王阁,却凭着自己对滕王阁的向往以及前人的描绘作出《新修滕王阁记》。
4.        李博士骑鹿游灵阁
晚唐时颇有才气的诗人李涉早年曾在庐山隐居读书,并养有一头白鹿以自娱。一天夜里李涉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至洞天欲曙,白鹿见主人如此钟爱滕王阁,便奋起双蹄驼李涉飞往洪都,让它凌空饱览了一番滕王阁胜景,返回白鹿洞,李涉方知是南柯一梦。后来李涉苦读三载终于金榜题名,因着梦中奇遇,出仕之后曾两度到过滕王阁,并作《重登滕王阁》诗。
5.        张若谷设宴待少年
北宋仁宗年间,时年十三岁的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因送兄赴京会试,来到了南昌。一日,他兴致勃勃的前往滕王阁游览。面对这飞阁流丹、层兰叠翠,亭台轩榭、江渡津馆的胜景,不禁诗性大发,援笔蘸墨,一气呵成,写下一首七言诗。刚写完,遇到素来爱才得南昌太守张若谷大人。张大人见他文质彬彬且文笔不俗便高兴与他交谈起来,后于滕王阁中设宴款待少年才子。
6.        王安石拓碑滕王阁
宋神宗年间,刚刚罢相归来的王安石回乡探亲路过南昌。五十多岁的瘦弱老人缓步登上滕王阁,头发花白,面带忧郁,背部略呈佝偻之态,目光仍然坚定如斯。他久久伫立于韩愈《新修滕王阁记》碑刻之前,品吟多时,命人拓下碑刻。然后漫步回廊,举目眺望,但见滔滔赣江缓缓流淌,白波逐浪,远山濛濛,愁云密布。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留下一首诗,然后离开了滕王阁。
7.        苏东坡亲书王勃序
苏东坡才高八斗却仕途不顺,但他性情豁达,磊落豪爽,不以为意,潜心诗词书画。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成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宋四家”。相传,他酷爱王勃的《滕王阁序》,曾反复吟诵,并亲书全文。后人将苏轼书写的《滕王阁序》刻石立碑,藏于滕王阁内。
8.        辛弃疾谷雨会诗朋
南宋时期,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公元1181年被调任隆兴(今南昌)知府兼江安抚使,这是他第二次来江西。时逢谷雨时节,为排解心中的忧闷,他特地在滕王阁摆上酒宴,遍请豫章文人骚客,雅集赋诗,各抒胸臆。为引导气氛,辛弃疾率先作出《贺新郎-赋滕王阁》,阁外一人自称诗徒要求入阁参加诗会,其他人都瞧不起他,辛弃疾独知他非凡物,延请入阁,后果作出佳作。
9.        文天祥诗咏报国志
南宋时期,深秋时节,肃杀之气在南昌肆虐,风雨飘摇之下,已移建城墙之上的滕王阁勉强保持着最后一点雍容华贵的气度。文天祥身披战袍步履坚定的登上了滕王阁。山河依然壮美,而家国已经破碎,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心潮澎湃,思如泉涌,留下诗篇。
10.        虞道园作文纪新阁
元元统二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来到南昌,在南昌官员的陪同下,登游滕王阁,见阁已破败不堪,下令重建。新阁落成后,南昌官府特派使者到临川请诗人虞集参加落成大典,并为新阁撰写记文。虞集当时正抱病在家,不能赴宴,但他认为昔日韩文公以能为滕王阁作记,名列“三王”之次为幸,时很大的荣耀,于是欣然命笔,写下《重建滕王阁记》。
11.        朱元璋毁床警臣子
明时,朱元璋始战胜陈友谅便于洪都滕王阁大摆庆功宴,滕王阁上张灯结彩,一片辉煌之景。酒宴之间朱元璋察觉到军中蔓延着的骄傲满足之邪气,为警示臣子,于宴上提及陈友谅之败,为挫一挫骄兵之气,在滕王阁耳厅中当着众人之面下令毁去陈友谅曾用的金床。
12.        卢太学狱中作图记
明朝嘉靖年间,河南大名府浚县的牢狱之中来了一位有名的才子卢楠。卢楠得罪了知县因而被诬陷入狱。卢楠在狱中苦闷抑郁,幸而得到后来的石姓县令的帮助得以在狱中品读书画。这其中,尤以滕王阁图最为打动他,见过此图后,卢楠产生了对滕王阁深深的向往之情,抽出纸笔,濡墨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滕王阁图记》。
13.        唐伯虎装疯避祸患
明正德年间,南昌出了一个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的宁王朱宸濠。有次,他广选美色并征召丹青妙手唐寅绘“十美图”。唐寅绘图之后,被宁王强留南昌。宁王之妻娄妃爱惜唐寅之才,为避免将他牵扯进来,想方设法的暗示唐寅离开是非之地。一日,唐寅登滕王阁远眺,顿悟“江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景,挥毫泼墨,画出《落霞孤鹜图》并题诗一首,作毕便收到娄妃派人送来的信号,随即装疯,后被宁王遣送回苏州,不久宁王叛乱,娄妃投江,而唐寅因装疯躲过一劫。
14.        汤显祖观赏《牡丹亭》
明万历二十七年,适逢九九重阳,滕王阁的重修工程竣工,江西巡抚在阁中大摆宴席,安排了戏班于阁中演出汤显祖新剧《牡丹亭》并请汤显祖赴宴。在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滕王阁中,牡丹魂梦去来生生死死,汤显祖以及在场观众都被那至死不渝的爱情所感染而不能自抑。《牡丹亭》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汤显祖感叹“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当即欣然命笔,题写了七绝《滕王阁上看<牡丹亭>》二首。
15.        佟蝶仙携蝶寻故园
滕王阁的创建者李元婴,史载其擅长丹青,所绘蛱蝶自成一派,被称为“滕派蝶画”。可惜他的蝶画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人们一度认为“滕派蝶画”已经失传。1996年初,滕王阁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滕派蝶画并没有失传!他们的老师佟冠亚先生正是滕派蝶画的继承人,并在开封创办了中国滕派蝶画院。此次他们两人奉师命,千里南下,寻根滕王阁。
16.        郭沫若审判纵火犯
1926年九月十九日,国民革命军第六师程潜所属王柏龄师攻克南昌,但很快遭到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的反扑而撤离。
    十月九日,北伐军再次攻打南昌,形成包围之势。守城将领张凤岐等人令其将城内消防用手摇水龙数十部搬上城楼,喷射出火油和硫磺,,在南昌城四周建起了一道火墙,将北伐军攻城部队阻于其外。滕王阁也因此在大火中化为了灰烬。次年一月十一日郭沫若宣读判决书,处决纵火犯。
17.        姚铁松索联成笑谈
姚铁松来到江西当抚台,上任后,南昌知府李春园按例陪同抚台大人游览当地名胜,二人便到了章江门外的滕王阁。他也想在滕王阁留下点什么,但因为自己的文采不好,所以打算索取李春园的匾额搞出了笑话。
18.        康熙帝书序敕滕阁
康熙帝喜爱研习书法,看到董其昌写的《滕王阁序》真迹十分喜欢,便兴起临摹。康熙四十一年,滕王阁毁于战火,康熙令人将他临写的《滕王阁序》做成石碑。康熙四十五年,一场大火将滕王阁烧毁,奇怪的是近在咫尺的圣碑却完好无损。雍正九年,阁又遭到火毁,圣碑依旧安然无恙,因此留下了圣碑镇火一说。
19.        蔡士英捐俸重建阁
顺治皇帝派蔡士英巡抚江西,蔡士英在江西感叹道滕王阁毁于战火,暗下决心,待时机成熟定要重新修建滕王阁。蔡士英治理江西三年,赤羽渐消,顺治十一年秋,蔡士英带头捐出俸银希望不动用国家税赋,他还亲自撰写了《重建滕王阁征诗文檄》。
20.        解学龙阁畔练水军
解学龙在崇祯五年来巡抚江西,到任后使局势稍安,他也时时惦记想要重修滕王阁。解学龙根据江西川流特点,注重操练水军。当时解学龙在滕王阁指挥演兵声势浩大、威震东南,留下了不少赞誉的诗文。
21.        郭太守为兄勒遗文
明末,河南新乡卫河北安的郭家村除了一对同登皇榜的兄弟进士——郭淐和郭湸。这对兄弟与滕王阁有一段不解之缘。
    郭淐看到有关滕王阁的文章对滕王阁有着仰慕之情,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登上滕王阁。万历三十一年郭淐任江西学政,工作完成后便在吴达的带领下如愿登上了滕王阁,并做了《记》。回家后他与郭湸说有机会一定要带你去同游这座江南名楼,但很遗憾19年后郭淐病故。又八年后,崇祯三年,郭湸到南昌任太守,每每等阁都会想起家兄,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找出当年所做《登滕王阁记》做成石碑立于阁中,并写了一篇深情的《书兄太史<登滕王阁记>后》刻于碑阴。
(五)        岳阳楼小组传说故事整理
1.        二妃传说
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传说二妃死后成为湘水女神,叫做湘君,又称湘灵、湘妃等。湘君游玩、居住的地方因此名为君山,当地的人们在安葬二妃后,又立“二妃庙”以永久的纪念她们。关于二妃传说的文学史料,最早见于战国时屈原的著名组诗《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等诗篇。这里“湘君”指舜帝,“湘夫人”指二妃。在《九歌•湘夫人》中,从“筑室兮水中”到“灵之来兮如云”的16句,湘君憧憬着如何布置与湘夫人的新居,都全部运用神话材料,为我们呈现出一派神奇浪漫的意境。汉代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二妃葬于湘山(即君山)的记载。后世的典籍中也多有关于此事的记述。如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中记:“帝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嗣后,丽肠道元的《水经注•湘水》载:“大舜之险方也,二妃(娥皇、女英)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任防的《述异记》也载:“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坳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群芳谱》、《竹谱详录》等诸书都沿袭旧说。
二妃对舜忠贞不渝的爱情,直至投水殉情的动人传说经伟大诗人屈原咏唱后,不仅增添了浪漫神秘的神话色彩,也吸引了后世文人骚客对这一忠贞爱情故事的赞美。唐贾至的《初至巴陵与李十二张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二》“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在“白云明月”之中“凭吊”湘娥,既是崇敬二妃忠贞不渝的品质,也是对自己远滴异乡的慨叹。
2.        李鲁班修建岳阳楼的故事
唐朝开元四年,有个姓张的大官被贬到岳州(今岳阳市)来当太守。张太守到了岳州之后,愁眉紧皱,痛苦不堪。
有一天,他带着几个人出去巡视,顺便散散心,可是转了半天,也没找到个风景好的地方。
太阳落山的时候,太守带着随从转到西门外湖边上,看见前面有个圆形石台,上面建了个小亭阁,亭上挂着“阅兵台”匾额。原来这里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兵时修的。张太守登上阅兵台,远望无边无际的洞庭湖,顿时感到心胸开阔多了。一个随从对张太守说:“老爷,这里既可登高望远,又可观赏湖光山色,如果在高处筑座楼阁,那该多好呀!”
张太守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便打定主意,只等良辰吉日,动工建楼。第二天立即出榜,招聘名师巧匠,担任工程总管。
有一天,从潭州(今长沙市)来了一个青年木工,名叫李鲁班,自称擅长土木设计,无论什么亭阁楼台,宫殿庙宇,都能设计得尽善尽美。张太守便命他主管工程,限他一个月之内,画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盔顶的楼阁图样来。
李鲁班成天躲在房子里,画了又画,算了又算,整整搞了七七四十九天,纸样画了一大堆,不是绘成一座土地庙,就是画成一个过路亭。累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一点结果。
张太守气极了,他对李鲁班说:“眼下工匠来了这么多,只等你的图了。真该死,你误了我的大事!再宽限你七天,到时候交不出来,绝不轻饶你!”
李鲁班吓得冷汗直冒,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一个人坐在湖边上哭起来了。木工、石匠见他哭得实在伤心,都跑去劝他说:“哎哟,你这个青年人哪,何必这样认真呢,不知道就不知道嘛,好好地在张大人面前认个错就是了。”
也有人说些风凉话:“既然取名鲁班,就一定有鲁班的本领,设计一个小小楼阁算得什么!”
李鲁班听了这些话,便诚恳地说:“各位师傅,我在乡下也做了六年手艺,茅屋瓦房盖过百十来栋,真没有想到画个楼阁图会有这么难呀。事到如今,只好请众乡亲帮帮忙,往后再重重地报答诸位。”
这时,有位白发老人站到人群前面来了。这位老人家,大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两个月来,他每天都在工地上转来转去,问长问短,他对李鲁班说:“我看真鲁班也是从小苦学出来的,如果光躲在房子里画图,是难得画出个好楼阁来的。还是要和别的师傅多多商量才好。”“看样子,你一定也是个木工师傅了?”李鲁班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说:“你老人家见多识广,请你费神帮帮我的忙好吗?”
老人说:“我没有画过图,只不过呢,我这里有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的。”老人把背着的包袱打开,里面装的是一大堆长的、短的、圆的、方的,还编了号码的木柁柁,他随手往地上一摊说:“若是还差点什么的话,到连升客栈的楼上找我就是了。”说完之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鲁班抱起那堆木柁柁,蹲在工棚里苦思冥想,摆来弄去,竟连饭也忘记吃了。
有个年轻木匠见他这样入迷,抓起几个木柁柁往草堆里一丢,说:“哼,那个老汉疯疯癫癫的,说不定是个吹牛皮大王,你也真的相信他?”旁边几个老木匠连忙说:“年轻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人家年纪那么大了,他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你凭什么说他吹牛皮?”老木匠们一个个坐下来和李鲁班一起按着木柁柁上面的号码,慢慢地摆弄起来。他们摆了又摆,突然,大家高兴地齐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呀,一座顶漂亮的楼阁模样儿做好啦!”工匠们听见了,跑过来一看,果然是一座壮观的楼阁模型。不一会儿,整个工地的人都围过来了,人人夸赞不已。可是看来看去,还有个飞檐少了五个斗拱。
大家按号码仔细一查,不多不少缺了五个木柁柁。刚才那个丢木柁柁的青年木工,也跑来了,毫不在乎地说:“整整一座楼阁的模样儿都做出来了,差这几个木柁柁愁什么!等我来照样做几个补上去就是了。”
哪知道他做了一天一夜,木头砍了百多块,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不是长了半分,就是短了半分。这时,他才想起被自己丢掉的那几个木柁柁,心中很觉得过意不去,只好对大家说:“实在对不起大家,只怪我太不懂事,那少了的斗拱,就是先前被我丢掉的那几个。”“丢在哪里?快带我们去找回来。”大伙齐声问道。“就在前面茅草堆里。”青年木匠领着大伙在那一片野草丛里找来寻去,好容易找出了四个,还有一个却怎么也找不出来,野草都扯光了,也不见木柁柁的影子。
这时,张太守听说楼阁模型造好了,急急地赶来一看,果然气派不凡。他高兴极了,连声称赞说:“如此壮观、雄伟,真可谓天下第一楼矣。”“启禀老爷,此楼模型还差一个飞檐斗拱。”“此楼模样出自何人之手?快快请来将斗拱补上。”“禀老爷,是个白发老人,不知姓名,只知他住在连升客栈。”张太守领着大家急急忙忙奔到连升客栈,要找白发老人。老板娘听说张太守亲自来找人,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慌慌张张跑出来说:“哎呀,这个老头子进店两个多月了,白天从不落屋,夜间就在楼上劈呀锯的闹到半夜。我还以为他帮人家做家具,谁知道他只给那些孩子们做些好玩的。”
“快快打开楼门,让我去看个究竟。”张太守那个急不可待的样子,把老板娘吓坏了,她连忙把楼门打开。让张太守查看。张太守上楼一看,没见老人的影子,只见床上摆着一张绘制得精致美观的楼阁图样,桌子上还有十几个木柁柁。老师傅们认真地翻了一阵,发现桌上正好有缺少的那个号码的木柁柁,连忙拿回去一摆,便构成一份完整无缺的楼阁模型了。张太守和大伙拍手大笑起来:“这才是真鲁班来了,一定要把他找到。”
可是谁也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张太守连忙派人到岳州城内城外四处查访。头天没找到,第二天还是没影子,直到第三天清早,忽然有人前来报信,说有个白发老人在湖滩上用石头砌了一个拱洞,又在拱洞上面砌房子。张太守听了,领着几个人连忙赶到湖滩。可是那个白发老人又不见了,只见那石头砌成的拱洞上面,架起了一个非常美丽壮观的楼阁,张太守指着湖滩上的楼阁模型,赞叹道:“此人才智非凡!看来用拱洞做楼基可算别具一格。这真是得天之助也!”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白发者人,手握一把尺子,正在对面高坡上丈量土地,张太守连忙问众人:“前面可是……李鲁班高兴地叫喊起来:“正是他,正是那位老师傅呀!”
张太守赶上前去,一边行礼,一边说:“久仰师傅技艺超群,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敢问师傅莫不是姓鲁?”白发老头连连摇头说:“我姓卢,鲁班是我的师傅。”“令师今在何处?请求指点,下官有事求见。”白发者头指着前面许多木工、泥匠说:“你看他正在那里向老师傅们请教哩。”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个异样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正在和工匠们谈论着什么。张太守领着大家赶过去一看,那些正忙着做事的木工泥匠,仿佛人人都像刚才看见的那个卢师傅,但又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鲁班。待他们回头再去找那个姓卢的师傅时,只见地上留下一把尺子,上面清清楚楚刻了“鲁班尺”三个字。
张太守急忙登上当年鲁肃的阅兵台,面对八百里洞庭湖水高声呼喊着:“鲁班师傅——,请你再来哟——”湖面上,顿时远远近近响起了一片“来哟——来哟——”的回声。这时,西边天上,红霞万朵,仿佛有个白发老人,乘着一只白鹤,向水天尽头飞升而去。木工、泥匠师傅们按照那白发老人设计的式样终于造成了楼阁,并以西城门拱洞作为楼基。
人们把三层飞檐拱取名为“鲁班斗”。由于这个楼阁位于天岳山之阳,所以大家就称它为“岳阳楼”。
3.        鱼跃龙门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得柳树精成仙,又在巴陵成功点化了何仙姑。一日,吕洞宾去蓬莱会友饮宴归来,轻飞洞庭,只见洞庭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吕洞宾心想,久居于如此钟灵毓秀之地的水族,也必有仙根慧种,吕仙便想着也去点化洞庭水族。
鲤鱼们得到消息晚,等它们赶到龙门,其他鱼类都跳过了。洞庭鲤力荐它们的鲤鱼王带头跳龙门。只见一只大红锦鲤从龙门一里外就使出浑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跳到洞庭湖上空,在风雨之中越过龙门,再落入湖水中,一眨眼功夫就变成了一条巨龙。鲤鱼们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虽有个别的非常接近,但最终还是过不了龙门。在众鱼的簇拥下,新科锦鲤来到吕仙前叩拜,吕仙对鲤鱼们留下一句“练好明年再跳”,然后轻轻一跃,乘鲤而去。《埤雅•释鱼》记载:“鲤鱼之贵,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是以仙人乘龙,亦为骑鲤。”意思是说,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跳不过去仍为鱼,而能跳过龙门的,只有善跳的鲤鱼,所以,仙人乘的龙,也是骑的鲤。
唐朝诗人李群玉在《洞庭风雨二首》中写道:“…浪泼巴陵树,雷烧鹿角田。鱼龙方簸荡,云雨正喧阗…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洞庭湖风雨大作之日,就是洞庭鲤鱼跳龙门之时。
4.        秦始皇传说
秦始皇瞧不起“五帝”,“上小尧舜,下邈三王”。秦简《编年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渡长江去洞庭湖湘山祠,不料遇到狂风大浪。秦始皇问身边的博士们:“湘君是什么神?”博士们答:“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娥皇、女英死后葬在这里”。始皇听后怒不可遏,命令三千正在服刑的罪犯“赭其山”,即把湘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光,让山陵裸露出赭石色,然后回到京城咸阳去了。那时“剃光头”,既是罪犯的标志,也是对人格的羞辱,秦始皇“赭其山”此举意在给虞舜颜色看。一心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后来体弱多病,开始对“洞庭大怒”进行反思:虞舜是被华夏民族神圣化的贤明君主,无端对其羞辱、惩罚,失道损德,理亏心虚。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乃虞舜的在天之灵向他显灵示警,也许是一种报应。因此,始皇开始对虞舜深深忏悔,以求宽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虞舜死后葬在九嶷山),以此来表达对虞舜忏悔的诚意。
洞庭龙王是秦始皇“洞庭大怒”的见证者,这次却又见秦始皇“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秦始皇临死之前对虞舜的虔诚望祀,先藐后尊的真诚忏悔,让宽厚仁爱的洞庭龙王为之心动。洞庭龙王赶着洞庭湖九只掌管延年益寿的神龟,竞游水面,一是与秦始皇一同“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二是去迎接秦始皇,为真诚忏悔的秦始皇祈福。洞庭龙王不仅对秦始皇的真诚忏悔由衷认可,而且对秦始皇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灭六国统一中国而创下的伟业由衷认可。为忆念“功如丘山”的秦始皇,洞庭龙王就成了今天的龙山,九只神龟就成了今天的九座龟山。从此,“一龙赶九龟”“与山同在”的祈福吉祥场景深深植根于岳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5.        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
汨罗江与洞庭湖交汇处有一座凤凰山,凤凰山名的由来源于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洞庭湖历史上水患非常频繁,湖区百姓长期面临洪水的威胁。百姓们认为,洞庭龙掌管着洞庭湖,刮风下雨,湖水涨落,都与洞庭龙有关,洞庭龙自然就成了湖区百姓崇拜的神。传说,新春之际,洞庭龙王都要上岸来到凡界,扮成凡人摸样看热闹,和老百姓一起过新年。只要洞庭龙王一出现,总有金凤凰飞来,盘旋于洞庭湖之上。湖区百姓不识龙王,但只要看见金凤飞来,就知道龙王已经到来。洞庭湖畔,神龙和金凤同时出现,龙凤呈祥的景象预示着来年将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于是,膜拜龙神的洞庭湖人就制作金龙,挨家接户舞龙灯,叫人们敬奉龙,求神龙保佑,祈求吉祥与幸福。久之,新春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挨家接户舞龙,亦成为洞庭湖地区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而随龙飞临的金凤凰,也在洞庭湖边落户下来,成了凤凰山。
6.        左宗棠“见龙在田”的传说
以卧龙自比的左宗棠,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传说咸丰元年的某一天,左宗棠在岳阳夜游藏龙河(又名王家河)至洛王山野,层层梯田中突然青光满地,惊现一条巨龙身形飞舞,吟啸震天。左宗棠第一次惊见此异象,很是奇怪,回家后查阅《易经》。《易•乾》上有:“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这是易经的乾卦,爻辞说,乾之初爻上升到九二,象征这条龙已经脱离潜伏状态出现于田野地面,显露头角,有利于表现大人物的风范,并得到身居高位的大人物的赏识。《小象》解释说,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左宗棠认为天象预示着自己将遇到贵人相助。咸丰二年,左宗棠果然被被荐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之幕僚,从此左宗棠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把满腹的“经世致用”学问用于实践,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六)        小组、小分队分工
1.        调查大纲撰写:
常慧颖、崔莫言、施玫君
2.        调查安全预案撰写:
常慧颖(滕王阁小分队)、施玫君(黄鹤楼小分队)
3.        展示:
(1)        PPT制作:付赛琳
(2)        资料总结提炼:常慧颖、施玫君、周娜娜
(3)        讲稿整理:黄韵臻
(4)        展示:主讲人李博、展示成员崔莫言、翟敏、徐和康
4.        调查报告撰写:
(1)        黄鹤楼小组:周娜娜、施玫君
(2)        滕王阁小组:李博、黄韵臻
(3)        岳阳楼小组:崔莫言、付赛琳、徐和康
总调查报告:
常慧颖、施玫君
(七)        部分小组成员调查感言
1.        施玫君同学:民间文学黄鹤楼小组调研感想
从选题到分工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凝聚了我们小组成员太多的汗水和努力,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更改,力求完美。在这最后结课之时,回想此次的民间文学调研,印象最深便是我们小分队三人前去黄鹤楼调查的经历。
虽然只是只是普通的日子,游客却还算多,我们一路分发问卷,一路欣赏。而我不仅仅看风景名物,我也在看各式各样的游人。在当下,会在名胜古迹上刻写“xxx到此一游”的人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参观的人都能够真正进入到游览的氛围之中,真正的体会到黄鹤楼的文化气息。我最大的感觉是失望,今后是再也不想去了。理由有三,一是黄鹤楼景区本身并无多大意蕴,仿佛只是一具空壳,不是因为她是后人仿建的,而是景区的管理和资源开发没有到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以及总是在维修的楼身实在不能给人愉悦的感受和文化的熏陶。其次,大部分的游客是来拍照的,目的在于把自己和某个地方放在同一个画面里定格,以此证明“曾经来过”。我知道许多历史文化古迹都面临着这同样的尴尬境遇,毕竟无法要求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文化情怀去面对一些遗迹,品味其真正的内涵。尽管我不知道该如何改进黄鹤楼的旅游管理,但是如何让黄鹤楼的民间文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研究,发挥其应有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却是我在此次调研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        周娜娜同学: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感想
说实话,在这个学期学习民间文学课程之前,我是不知道什么田野调查的。初次听到这么一个词,我跟很多同学的反应一样:这应该是一种很高大上的工作。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感受田野调查时,我才对田野调查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在这次的小组活动中又有了很多收获。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田野调查已不像最初那样让我感到深深的恶意了,因为经过亲身的实践,我总还是对这种工作的具体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它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高大上的,这里的“高大上”跟刚开始的望而却步心理不一样,此刻我在这里之所以还是认为它高大上是因为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以及它的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田野调查给我的感受是它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坚持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重视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所以说它是一种值得花费人们的精力和时间去做的工作。然而这次的田野调查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除了田野调查工作本身的性质外,更为重要的还是在这次的活动中从各个环节学到的东西和获得的感悟。
首先是在这次活动的小组选题环节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的思想火花的绚烂。我们的小组成员只有九个,但是我们在小组的群里讨论选题时,每个人至少有两三种想法,而且每种想法都还不错。比如有人提议做苗族的蛊文化的调查研究,有人建议做武汉的民间歌谣研究,还有的同学认为武汉的地名研究也不错,总之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抱着积极的心态想好好尝试一下这种高大上的研究活动。但考虑到现实的操作性因素,我们最后选择了江南三大名楼的名人情结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想要通过对关于三大名楼的民间传说故事的调查研究去发掘其中的一些平时不为我们注意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民族对于某些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寄托方式。这个选题是我们整个小组成员通过选票一致决定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每个成员都有表达自己一个想法的机会和平台,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并且每个成员都做到了互相尊重,这点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在具体的调查活动中我收获的一些与人交流的体悟。我们调查的是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的名人情结,又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田野调查,所以我们不是闭门造车,只从文字资料上得出结论,而是经过实地调查和访问得出的结论。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三大楼进行实地考察,拟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方案,与三大名楼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交谈,与游客亲切交流,那这中间就涉及到了怎样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的问题了。起初我很担心会被人家拒绝,所以给自己做了好久的心理工作,暗示自己被拒绝也没关系,人家有自己要忙的事情;在出发去名楼景点之前我还特意对着镜子练习了好久的标准笑容,好让被访问的游客和被采访的工作人员信任我,信任我们的工作。而事实证明,我对世界善良,世界必然对我宽容。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比较顺利,被访对象都欣然的接受了我们的访问,偶尔有几次被拒绝但也非常有礼貌,不至于让我们觉得尴尬。我想这不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原则吗?只要做到诚信友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最后是通过这次小组田野调查活动,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之大。本来在这次活动之前我们小组成员之间虽然是在一个系里,但是平时都没怎么打交道,并且可以说是互不认识的。但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一个团队可以把陌生的人变得很熟悉,可以消除偏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最后互帮互助,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得到赞扬和收获成果时共同分享,这不就是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最好诠释吗?大家共同分担,困难将减小,共同分享的话,快乐将增倍,这才是真正的团队精神。
总的来说,这次田野调查活动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虽然中间难免的碰到过各种困难,但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都一一解决了。真心希望以后的课程都能重视这种小组活动的开展,而并非形式主义的表演,毕竟每个参与到其中的成员都是有所收获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正视这种考察学生的方式,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它,以使老师跟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取得更多的收获。

八、        参考文献:
滕王阁分组
[1] 尼志强.王勃“卒年说”与《滕王阁序》异文探微.开封大学学报,2006,20(1)
[2] 陈顺增.滕王阁记趣.商神采风,1997,(2)
[3] 王巧林,萧朝晶著.古今滕王阁研究文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张丽.试论民间故事与滕王阁诗文的创作.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1)
[5] 吴之屯.滕王阁得名考暨《滕王阁序》新注.安徽史学,1999,(1)
[6] 王秀婷.滕王阁的文化及其与文人关系考述.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7] 徐忠,宗九奇著.滕王阁图说古今.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8] 李昱,刘春蕾.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浅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9] 蒋彰明.王勃及其《滕王阁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31(6)
[10] 徐忠,宗九奇著.滕王阁名人轶事.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11] 徐进著.滕王阁诗选.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 顾希佳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隋唐卷、宋元卷).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黄鹤楼分组
[1] 冯天瑜.黄鹤楼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梅莉.军事哨楼游宴场所城市地标——黄鹤楼历史文化意蕴探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4,53(6)
[3] 马培红.文化资本视域下的黄鹤楼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26(5)
[4] 赖伟臣.旅游业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效应.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6)
[5] 陈果卿.名人效应与乐山旅游的发展.郭沫若学刊,1999,(2)
[6] 韦姣.黄鹤楼传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刘守华.黄鹤楼传说的“神仙情结”.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33(5)
[8] 邵荣霞.黄鹤楼文化的审美特质.长江论坛,1998,(2)
[9] 张彦军.广告中的名人效应心理学分析.兰州学刊,2003,(5)
[10] 姚伟钧.黄鹤楼的传说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武汉文博,2011,(4)
岳阳楼小组
[1] 岳阳市情网http://www.yysqw.gov.cn/
[2] 何林福.从历代岳阳楼图看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 费德林.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55
[4] 蒋丽.从诗文看岳阳楼文学现象.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3-26
[5] 张庆余,曾庆淼.论岳阳楼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湖南大学学报,2001
[6] 陈杉.戏曲中的吕洞宾图像研究.四川戏剧,2014,(4)
[7] 王兴.元代磁州窑画枕上的道教故事.收藏,2014,(3)
[8] 何林福.岳阳楼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9]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大象出版社,2006:3
[10]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岳阳楼的传说.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1]周志民.岳阳民间故事精选.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