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杜牧倩等小组

早期汉剧人物研究对早期汉剧演员的研究,有助于廓清汉剧早期的历史面貌,对于汉剧形成的时间、地点的界定意义颇大。汉剧早期的艺人有王湘云、李翠官、米应先等,《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中的《王湘云小传》、《李翠官小传》有初步的介绍。王俊、方光诚通过田野调查找到了同时通城名旦李三槐的族谱、故居和坟墓,提出李三槐就是李翠官的观点[2] 11。他们还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了米应先的族谱,弄清楚了米应先谱名为应生及其大致的生平事迹[2] 11。此外,关于米应先研究的重要文章还有单长江的《崇阳米应生与京剧》(载《艺术百家》2004 年第5 期),陈志勇的《徽班汉伶第一人———米应先》(载《文史知识》2006 年第 1 期)、《徽班汉伶米应先生平及家世考———兼论米应先对京剧形成的贡献》(载《戏曲艺术》2007 年第2 期)等。

TOP

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闪烁着其不可抵挡的光辉。其历史的悠久,形式的齐全和独特,种类之丰富都令世人惊叹。汉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剧种,作为湖北省的地方大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京剧和其它的地方剧种产生过很重要的影响。可是如此优美唱腔重要的剧种——汉剧,当前并没有多少人认同。提起受汉剧影响甚多的京剧,国人多多少少的会哼唱一两句或是一两段唱腔。汉剧的念白之美,表现为她的念白在舞台上的表现俏皮不失稳重,有趣而不显粗俗。作为湖北的地方戏,汉剧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念白是体现之一,这一点和其他地方戏曲是一样的,但是汉剧的念白主要是湖北武汉方言,以湖广韵为主,和其他戏曲的念白在语音上都归中州韵的概念有所出入,在汉剧的念白中不管是俗白还是韵白,中州韵的影子是极少的,主要都是以武汉方言为语音基础来演绎戏曲的念白部分,但是艺术效果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还有提升。 汉剧的唱腔之美,体现在她旋律中“去声字”上行的处理,旋律华彩性地表现。作为唱腔是表现汉剧地方色彩的另一方面,汉剧是属于皮黄腔系统的剧种,在中国戏曲中属于皮黄腔系统的有很多,他们腔调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们同时都打上了地方特色的烙印。汉剧也不例外,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并不断的经历时间的洗涮和打磨,她在几代人的不断创作和演绎下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唱腔。汉剧的唱腔产生在湖北,自然也有浓郁的湖北气息,汉剧唱腔的音乐中有大量湖北音乐特有的元素,她在湖北这块土地上汲取着养分,同时也通过自身的语言向世人展示着湖北人的智慧和审美。 汉剧的拖腔之美,汉剧音乐本身的华美特性也使得她的拖腔也在众多戏曲的拖腔中非常地显眼。拖腔是戏曲的一大特色也堪称“一绝”,而在众多的剧种当中汉剧的拖腔是发展的最为华丽的一个。汉剧拖腔有这样地表现和汉剧大师陈伯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拖腔展现了戏曲的魅力,展现了演员个人的艺术创造,也展现了演员的唱功,而且在结合剧情的同时,我们会发现拖腔也是人物情感的宣泄和体验,汉剧拖腔之美,美在此!

TOP

引用:
原帖由 恢恢韦 于 2014-12-17 09:05 发表
李娜那天上台做小组展示做得很棒啊~不是说打算邀请程老先生来学校开座谈会么?期待再睹老先生的风采~
你说的我好羞涩。。哈哈哈。那天还是很紧张的。话说这个学期社团不让办活动了。所以要推到下个学期了。不过到时候请过来肯定通知你们。程老师真的好有魅力啊。

TOP

实地调查之后的感想

汉剧作为湖北省的一个省剧,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今天提起的时候却只有屈指可数的人听过甚至是听说过。这是一个多么耐人寻味的现象。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汉剧艺人的减少?
    我在和程老师说起是否想过在大学创办汉剧课堂时,他无奈的说:就算创办汉剧课堂培养出来的也仅仅是一批汉剧爱好者,并不能真正的对汉剧进行传承。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偏颇。在大学创办汉剧课堂就算培养的只是一批汉剧爱好者。他们也会为汉剧演出带来一定的发展。对汉剧而言也是一种传承。而这样的传承需要我们生活照看起来不起眼的行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