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20课堂第一小组余晓群

一些些建议

1.网络资源形式可以多样。
2.网络平台不宜太多,确定一个就够了。
3.实体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内容要有所联系。
4.混合课堂的实体与网络课的比例不宜太多网络课。

TOP

回复 38# 的帖子

阳气这个说法总觉得有点诡异,是阴阳五行嘛?

TOP

回复 37# 的帖子

我吃过很多版本的热干面,发现蔡林记的是芝麻酱,但别的更多的是花生酱的感觉

TOP

回复 58# 的帖子

不过还是觉得热干面的历史短了一点呢

TOP

回复 117# 的帖子

但是不是从一定角度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的是事物背后的文明价值?

TOP

分享一则新闻

老太被接到深圳后思念家乡 儿子请亲戚每月寄去汉味小吃

        邮寄5年热干面留住老母亲

“老太太馋得很,每个月都要给她寄热干面。”昨日,江岸区的张女士又从超市扛出一箱袋装热干面,一共32包,准备寄往深圳。

张女士介绍,姐姐和姐夫已在深圳定居20年。5年前,姐夫刘先生的父亲去世,刘先生便将65岁的母亲林婆婆接到了深圳。尽管在深圳生活无忧,但林婆婆经常念叨想回武汉,理由是不习惯天气,没有熟人咵天,最不高兴的是过早不舒服。她喜欢的热干面、面窝、欢喜坨、豆皮,在深圳都找不到。“老人在武汉生活了一辈子,不习惯是正常的。”刘先生说,但他不放心将母亲送回武汉独自生活。

为了抚慰母亲,刘先生想方设法寻找武汉小吃,可那时在深圳很难找到正宗汉味,他只好托在武汉的亲友帮忙。豆皮、欢喜坨等都不好保存,只有袋装热干面能邮寄,于是他委托在超市工作的张女士每个月邮寄一箱袋装热干面给他。

如今,深圳的超市里也有了袋装热干面,网上也可以购买了,但刘先生还是托亲戚从武汉买了寄过去:“从心理上感觉在武汉买的面味道正宗些,而且面从家乡来,给妈妈的感觉不一样。”就这样,每个月寄一箱热干面的习惯持续了5年。

各品牌的袋装热干面相继抵达深圳,但林婆婆都不太满意,嘴一撇:“面条像泡面,还冇得萝卜,勉强有点芝麻酱。”可每次说完这话,她就把一碗面给吃得干干净净的了。

TOP

回复 119# 的帖子

从这则新闻中完全可以看出热干面也是一种乡土情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