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第6小组讨论帖

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演变。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 ,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 。

TOP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TOP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从以上的种种原因可以看出,保护“董永传说”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孝为先的道理,董永传说被列为非遗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TOP

“董永传说如今状况:山西五项举措 助推“董永传说”保护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今年来,万荣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县文化馆负责,在董永故里前小淮村的积极配合下,采取五项措施,推动我县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董永传说”的抢救性保护传承工作。
    一是编印了《董永传说资料汇编》、《人间董永》、《董永传说宣讲材料》、《小淮记忆》、《走近董永》一套丛书;
    二是邀请书画名家创作了董永传说中的8个孝子故事壁画,制作了文化墙;
    三是制作复原了2001年被盗的石狮子,董永故里石狮重现雄姿;
    四是移裁了槐荫古树,还原再现了大槐树下田仙姑娘向董永吐露真情,私许终身的美好传说;
    五是修建了董永传说陈列馆,陈列有董永塑像、董永故里石匾、族谱、字画、图书及音像资料等。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产生时间较早、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丰富,在各朝各代都、在全国各地都有过广泛传播和有着多种变体的古老民间传说。该传说的核心是“孝子董永卖身养父、葬父的事迹感动上苍,七仙女下凡自愿嫁给董永,帮他渡过难关并与他生子”。该传说是“孝子董永故事”与“牛郎织女”、“地方神仙”、“南柯一梦”等故事在民间长期杂糅、复合,并在地形地貌、实物等方面结合地方因素而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传说的核心意蕴也从“孝”和“诚信”上达朝廷、感动上苍,逐步向着“反权贵”、“发压迫”、“追求婚姻自由”甚至“反封建礼教”等各个不同时代的民间价值诉求转向。董永传说在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江苏东台和江苏丹阳、金坛等地区的广泛传播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成因和自身特色。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金坛“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直溪镇境内的董永村(原名董里)。该村位于金坛西北部,近靠道教圣地茅山,并与丹阳市的延陵镇南边界相毗邻。其故事在当地民间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且文史上有据可查。光绪版《金坛县志》多处记载了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在金坛直溪境内,与董永传说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40多处(件)。
    历史上,董永村(董里)的地属曾有过多次变更。春秋战国时期,金坛属吴地。秦汉时期,金坛属曲阿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县西南地区置延陵县,金坛地域属延陵县。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置润州府,延陵县属润州。宋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年(758年)又复改丹阳郡为润州,金坛仍隶属润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消延陵县,将其上元、孝德两乡划归金坛。至此,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董里,由于隶属上元乡而正式进入了金坛县辖。由于历史地属变更的缘故,安徽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出场时一句“家在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曾使许多人产生了“董永传说在丹阳”的印象,而实际上江苏苏南地区“董永传说”的发源地是现在的金坛市。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董永村由前董溪、后董溪、望仙桥和生达里4个自然村组成,居民多为农业人口。董永村河网交叉,曲折蜿蜒,自古因交通不便而十分偏僻闭塞。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经历代传延出了崇尚孝道的淳朴民风,衍生出了适合董永传说落地与传播的人文基础。
    金坛境内有董永庙、望仙桥和董永墓遗;望仙桥下有乾隆年间《望仙桥重建记》碑文;董永与七仙女订情的老槐树尚在金坛;光绪版《金坛县志》有董永、望仙桥、董墓及望仙古石等多处记载;金坛历代名贤咏叹董永与七仙女的诗词很多。
    董永村内有座董永庙,庙门有石刻对联:“卖身葬父垂孝德,天遣仙姬陌上迎”,概括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精华。此庙确切年代已不清,毁于文革后期。其旧址在村后菜地边,并留有董永庙门槛石。
    在董永村的东头有一座方形跨河石桥,名叫“望仙桥”,传说因董永携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此桥上世纪80年代被改为平桥,平桥旁数堆由古石拱桥上拆下的巨型麻条石上,“望仙桥”三字清晰可见。其中一块古桥碑被砌在现桥墩下,碑石刻文的内容为《望仙桥重建记》,注明“望仙桥”为乾隆三十七年十月重建,并刻有建造者的名字。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相传为董永与七仙女定情的老槐树,现仍生长在距董永村不远的金坛建昌镇吕坵村中。该树已因年古而满目沧桑,但至今游人和香客不断。1955年拍摄电影黄梅戏《天仙配》时,扮演七仙女的著名演员严凤英曾与导演还曾一起来此老槐树下寻根。距老槐树东南约两公里的傅家村,相传为董永卖身赎债(傅员外家)之处。
    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据史料记载,较早记述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刘向和《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干宝,此前都曾游览或寄居过茅山。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不同版本和外传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在该地民间流传较广的多达数十种,并有若干相关的延伸和变体。金坛董永传说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TOP

董永资源价值分析

董永其人其事主要记载于一些辞书、类书以及湖北、山东地方志和文献资料中。如1979年版《辞海》记载:“董永,文学故事人物。传董永因无力葬父,卖身为奴,后与天上的织女结为夫妇。织女十日内织锦百匹,使得他偿债赎身;织毕,遂凌空而去。其事始见于曹植《灵芝篇》,《搜神记》卷一亦有记载,当为魏晋间流行故事。”[2] 
     自汉以后,董永一直是百姓的楷模,并备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到元代,郭居业将古今孝子二十四人,辑于其编纂的《二十四孝》书中,董永排其中第六位[3]。从明代开始,广为传诵,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董永的孝行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社会的共享资源。董永的故事也由“卖身葬父、因孝得仙”的神话传说演变为世人为之向往的终身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董永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其综合性特点。

TOP

1.董永资源的社会价值

综合地讲,董永资源的社会价值包含三层内容。 
   一是遵从孝德,突出反映了董永卖身葬父的至诚至真之孝。孝德有利于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尽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直至最后的送终礼节等。董永不只在父亲死后,“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其父在世时,更能做到“佣耕以养”,“鹿车载父自随。”
   二是恪守诚信,充分肯定了董永如期履行卖身之约的感恩之举。诚信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董永之所以能取信于人,贷钱一万,正是因为裴氏“知其贤”。而当他“行三年丧毕”,便如期践约,到裴家“供其奴职”,并视裴氏“与钱”之举为恩,表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足见其知恩图报的美德。

TOP

三是追求真爱,热情讴歌了董永与七仙女忠贞不渝的天地情缘。真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真爱也是家庭和睦的前提和保障。董永因孝而得真爱,正好符合中国人“好人有好报”的传统道德观。虽说董永与七仙女只有百日姻缘,似乎太过短暂,但他们的百日恩爱决非常人百年厮守可与之相比。他们的爱情生活质量更为世人所羡慕。正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所唱:“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再者,如果按照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百日岂不正好百年?  
    董永的孝行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精神。他依靠佣耕养亲,直至卖身葬父履行和完善了孝行。按常理,即便董永借助乡亲安葬其父也不为过,但他没有这么做。 
    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表,董永的经济地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低下的。所以,董永能做到的,其他农民也能做到,这就使其行为具有普遍意义。七仙女下凡为董永的孝行带来了完美结局,又为其孝行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而这些正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TOP

  2.董永资源的文化价值

     董永故事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而且范围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大地,甚至远渡重洋。这自然是董永资源的另一种价值,即文化价值使然。这种资源无疑为丰富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理想的素材。从山东省吉祥县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中发现最早刻有董永孝亲的作品;至今,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为题材的文学和艺术表现形式达十余种,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如:地方志类、辞书类、史料类、戏曲类、曲艺类、歌舞类、专著类、影视类、民间歌谣类、民间工艺类、民间艺术类等等。此外,还有美术、摄影、书法、对联、邮册、画册等,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极其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作品。 
      这些表现形式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为历朝历代立德树风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TOP

3.董永资源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关于董永孝行的研究和利用基本上停留在精神层面,即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而对其经济价值,尤其是旅游及休闲娱乐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董永资源的旅游及休闲娱乐价值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千百年来,受董永孝行影响积淀而成的独特的孝文化风俗和浓郁的孝文化风情;二是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为主要题材的文艺表演曲目和剧目;三是由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相关的遗址遗迹构成的景区景点。将这些内容转变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对于彰显地方特色,拉动地方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正是董永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所在。 
   应该说董永资源还具有其他一些价值,如历史价值等,但主要是以上三种。

TOP

董永传说~

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相传最早源于江宁地区的丹阳镇。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丹阳境内开始流传七仙女和董永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中的董永家住董塘村,家境贫寒,自幼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以种菜为生。董父积劳成疾,不幸病亡,董永无钱葬父,只得卖身到傅员外家为奴三年,贷钱殡葬亡父。人间孝道感动天宫七仙女,遂下凡乔扮民女,在老槐树下与董永相遇。以老槐树为媒结为夫妻。七仙女为董永赎身,吃尽千辛万苦,傅员外万般刁难,天宫众仙女帮助,董永才获得自由,从此夫妻二人过着“你浇园来我织布”的幸福生活。
  清朝时期,丹阳人在七仙山修了一座七仙庙,正殿中间是七仙女塑像,董永的塑像放在北边,离七仙庙不远的大傅村外,建了两个牌坊“孝子坊”和“贞节坊”。据成运东(73岁)老人回忆,小时候常听家人谈起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并亲眼见过老槐树桩,还见过七仙女下凡坐过的石靠椅的脚印。
  后人为了缅怀七仙女和董永,便在丹阳镇中心立了一座汉白玉雕塑,七仙女送子给董永像,上题“人间天堂”四个大字,旁边栽了一棵老槐树,作为永久性标志。

TOP

董永传说~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该传说表达的爱情观念及传统道德,对研究当地民俗民风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现在它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与地方旅游文化结合,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横溪街道已对董永和七仙女传说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建立资料库,对董永家族宗谱予以重点保护,对七仙山及周围的一些公共设施加以冠名,以求其扩大社会影响力。
2007年董永传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