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第6小组讨论帖

起源: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
相传出生于汉蜀(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参见《孝感县志》)。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孝感市或县也因此得名。又传董永是千乘人,今属于山东博兴陈户镇。
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因为董武的父亲董宏行为奸佞邪恶,朝廷剥夺董武父子爵位。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建武2年(公元26年)董武子董永又被朝廷再度封为高昌侯。
流传:董永传说是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李缨倩)

TOP

天女助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三国时曹植写的《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上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到干宝编写《搜神记》时,这个故事被取名为《天女助人》,内容也更加详细。
其情节大体如下: 董永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办丧事,便向人借了一万钱。董永对债主说:"日后无钱还债,甘做您的奴仆!"董永在家守完三年丧,就去债主那里做奴仆。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对他说:"我愿意作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 债主对董永说:"那一万钱就送给你吧!"董永回答说:"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虽是贫贱之人,但一定要尽心尽力,来予以报答。"债主问:"与你一齐来的女子是谁?"董永答:"是我妻子。"债主又问:"你妻子能干什么?"董永答:"她会织布。"债主说:"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缣(一种优质丝织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缣就织完了,令债主非常吃惊。
董永夫妻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宜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泪流满面,感激不已。 《天女助人》这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对后来的中国戏曲影响很大,南戏《董永遇仙记》、黄梅戏以及电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      (李缨倩)

TOP

(李缨倩)

流传至今的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天仙女下凡婚配的传说,是中国古代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汉族民间传说。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情节大体是:董永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为葬父董永只好卖身为奴。在守孝三年去债主家为奴还债的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债主就要求他妻子织一百匹缣来偿还借给董永葬父的钱,董永妻只用十天就完成了,在回家的路上,那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合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遇仙传说因流传广泛,还有多种异文,但对这个传说留存下来的文献却十分单薄,
自20 世纪初以来,对这个传说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所以在几大民间传说的研究中,董永传说的研究成果最少(根据钟敬文)苑利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一书附录“传说故事研究论文索引"的专题研究,收录白蛇传说研究论文索引20篇,梁祝传说31篇,孟姜女传说28篇,牛郎织女传说15篇,昭君传说10篇,董永传说只收了7篇,这个传说的主人公董永一角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在现在的研究中还是不能确定。文献倾向于董永为历史人物,但是又
苦无依据。所以,关于董永的历史身份与传说的演变过程的研究,一直是众说纷纭,不能统一。
一.董永故里
董永”原生地“的考察一直是学术界不断争议的热门话题。对于董永故里有不同说法:认为在山西运城万荣县,有认为在山东
青州(千乘),有认为在江苏东台县,也有认为在湖北孝感县。
(一)故里在山西运城万荣县
孟繁仁在《董永故里》新探源"中认同此说法。他从”董“姓的起源和遗迹产生的时间上分析认为董永故里不可能发生在其他三
个地方,他说在今山东青州)江苏东台和湖北孝感等地的”董“姓都是从外地搬迁而来,有关”董永“所谓遗迹都是出现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甚至是宋、元、明、清以后,所以这几个地方说是董永故里都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接着他从自己对山西万荣县的实地调查出发论述了董永故里发生在山西万荣县小淮村的合理性,直到战争动乱人们才将”董永故事“传播到其他地方,然后被广泛流传。
扆晓红通过实地调查撰文证明山西万荣县是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其证据是:一,万荣县稷王山一带是中国董姓的发源地。二,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现存”董氏家乘"、董永墓、董公祠、“董永故里”石匾等与董永传说相关的遗迹、遗物。
三,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的“小淮十八坡”,人们传承着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的董永故事,并由传说故事生成了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这是该地为董永故里的铁证。
(二)故里在山东千乘
认同这种说法的学者在大多数。程蔷在她的论文《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中虽然只是以董永传说为例,来谈民间
叙事的复合性问题,但她也认为董永传说早已在东汉形成,是千乘(西汉所置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人(车锡伦也同意董永故里在山东高青县,并认为大致在北宋以后传入东台地区,并附会了当地两则故事丰富了董永传说的情节(但他认为董永传说绝不是历史,各地有关董永的遗迹和墓地都只是后人的附会和伪托。

TOP

(接上)

赵志毅同车锡伦一样撰文对汪国璠的《董永传说起源东台说》发表质疑,但与车锡伦不同的是他认为董永传说起源于山东青州府,是从那里传向其他地方的。王玉德在《董永事迹献疑》一文中提到董永祖籍是西汉千乘县,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属青州,现为山东省博兴县,而《博兴县志》又详细记载了董永的故里,即该县陈户镇董家村,或者说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或高宛县(王雪珂认为董永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其故里是在山东千乘(今山东博兴县),并详细指出是在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她认为在东晋时期由于战乱才将董永的传说带到了南方,传播的路径是由北到南,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而董永传说的流传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利用董永之“孝”来推广的。马光俭和王金霞也认为董永是山东博兴人。纪永贵认为董永虽是千乘郡人,但不一定就是千乘县人,还认为董永遇仙故事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后来又吸收了道家与佛家的因素,内容不断丰富,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很多学者都比较赞同此观点。接着他谈到董永的籍贯也在唐以后从山东千乘,逐渐转移到了蔡州(唐)、丹阳(宋)、孝感
(明)等地。何昌林在《两千年来的董永故事》中也赞成董永祖籍是山东高青县人,到了唐代成了湖北人,宋代以后就成了江苏人。河北人、河南人了,并指出湖北立孝感县名,是宋朝时孝昌县为避讳武宗会昌才改为孝感县,实在与孝子董永无关。
(三)故里在江苏东台
持这一看法的有汪国璠,他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东台县的董永祠墓及其传说》和《天仙配故事的产生演变和影响》来介绍江
苏东台县流传的董永传说及有关遗迹,并认为董永卖身葬父是确有其事,还认为东台县西溪镇是“董永生此葬此”的地方。
(四)故里在湖北孝感
持这一说法的有宋焕文,他在《关于江苏山东等地的董永故事传说》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地县志,认为东台县的董永传
说,基本上在清代流传起来的,还据《泰州志》的记载认定董永事迹在孝感,而不是在泰州(东台),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接着又分析说董永故里在广饶县是没根据的,这是把汉千乘和隋千乘搞混淆所致,而河南省的新蔡县的董永墓实是”仙女墓“,而真正的董永墓在孝感。同时他也承认董永流徙南来(吴崇恕,李守义也认为孝感是董永故里。)他们列举了与”董
永和七仙女“有关的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并从孝感是楚剧的发源地和剪纸之乡两方面论证认为在同一地域内,同时产生和流传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孝感是董永故里“的有力印证。
二.最早记载董永遇仙传说的可靠文献董永遇仙传说不仅在中国民间长期口头流传,还被镌刻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的东汉时刻画像上面(对于这则传说,记载的文献还有东晋干宝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以佛教”变文“形式载入《敦煌变文集》,宋元年间又演变成小说《董永遇仙传》收入《清平山堂话本》,也被记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图》,后面还被编为戏曲作品等。对于最早记录董永传说的文献,学术界还颇有争议。
(一)三国时期曹植《灵芝篇》
纪永贵在《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与演变》中认为,现存最早的关于董永遇仙故事的记载是出自曹植的笔下的《陈思王集》卷二《乐府》鼙舞歌《五首之二灵芝篇》(王雪珂也持同样意见,并认为董永是真有其人(程蔷在论文!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复合性"也持同样看法。纪永贵认为这篇作品对于考察董永故事的渊源非常重要,它已经具备了后来董永遇仙故事的五个关键要素和基本叙事结构,即:(一)董永家贫,(二) 董永至孝,(三) 董永佣作,(四) 感动天灵,(五) 神女助
织。但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还是”孝“。从此断定董永遇仙是汉代的产物,但是是在曹植之前就流行的、到了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董永遇仙故事才初具本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说”董永遇仙传说发生在东汉中叶“,认为董永为汉代人。朱瑶认为董永故事最初见于汉代画像石,而文学文献的最早记录是汉代刘向的《孝子传》,但她认为《孝子传》可能为后人假托
所作,所以赞同董永故事最早的文献记载为三国时期魏国陈思王曹植的《灵芝篇》。
班友书以《天仙配》这部黄梅戏曲为基础分析了董永遇仙传说的演变,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最早见于刘向《孝子传》,但不能算是最早和可靠的文字记载,可能是句道兴与李昉的改作,而干宝的《搜神记》也不能算是最早的文字资料。所以曹植的《灵芝篇》才是最早的可靠文字资料。
(二)晋干宝《搜神记》
而孟繁仁却说”在诸多记载中,以晋人干宝《搜神记》的记载时间最早、最为简洁,从文献记载中他认为“董永故事”发生的时
间是在汉代以前的战国时期,董永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而并非是汉代时期。由于战国末期的动乱造成了百姓逃亡,这是造成董永故事向外地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西汉刘向《孝子传(图)》
宋焕文在《董永故事发生想西汉晚期》认为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晚期的汉成帝年间,他分析董永南来的时间在汉成帝鸿嘉四
年(公元17年)前后,根据是:1.刘向所撰的《孝子传》上载有董永的事迹,因为刘向为西汉晚期(公元前77一前6年)人,所以董永故事不会晚于刘向生活的时代,且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唐高僧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宋李昉所撰的《太平御览》三书均引用了《孝子传》的文字,他以此证明刘向撰《孝子传》一书之可信。
2.他以山东武宅山发现武氏墓石室画像为依据,进一步证明董永不是东汉末年人。
3.董永南徙孝感的原因是水患,而不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韦民认为最早见于汉代的古文献,从《法苑珠林》卷四十九引刘向《孝子传》:”董永者,少偏孤。与父文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文随。父终,自卖身富公以供丧事。“他认为这是故事的雏形,现今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唐芳明则认为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王金霞也赞同此说。王玉德在《董永事迹献疑》中也说
对董永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的著述,认为董永是汉代人这一事实无从争议,他也同纪永贵一样赞同董永遇仙传说有可能是以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为原型的。何昌林也认为董永故事源出西汉刘向《孝子传(图)》。扆晓红经过在山西万荣实地
考察认为董永是生活在西汉晚期的真实人物,现在所见最早谈到董永传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植的《灵芝篇》。但是她认为刘向著有《孝子传》是可信的,所以董永传说最早是记载在《孝子传》上的。

TOP

(接上)

(四)今存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
另外,车锡伦为反驳汪国璠在《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中认为有关这一传说的最早记录见于今存的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中的武梁祠石刻画像,并认为这个故事起源在东汉初年。马光俭也认同最早记录在山东嘉祥的武梁祠石刻上,并认为董永真有其人,大约生活在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黄震云从汉乐府和汉画像石方面考证董永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认为孝子董永传说产生在东汉,在汉末和牵牛织女神话融合。董永的神话传说在三国后期形成,一直到晋朝才完整,并认为”董永是生活中的人“。刘献忠在《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流变分合探析》一文中分析了牛郎织女故事和董永七仙女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变与影响,其中也提到董永的事迹最早见于西汉末刘向的《孝子传》,但对这书是否成书于西汉且出自刘向之手持怀疑态度,因此他认为对董永故事的可靠记载,最早应见于东汉嘉祥县的武梁祠石刻。
三.董永传说的流变
董永传说发生在汉代是学界一直公认的。最早在刘向的《孝子传》中所见,后代文献引用董永故事多称引自此。(但此书被人推断可能为后人假托刘向所撰。这时董永传说的情节平淡无味。汉代石刻画面是董永以鹿车载父供养的情节,并有羽衣女(仙女)凌空飞舞。汉末魏曹植《钟舞歌灵芝篇》诗中也记述了这一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则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织机。这时还尚无“卖身葬父”的情节。南北朝时期,晋干宝的《搜神记》改写了这个故事,其中有的增加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情节,有的记录则删除了“鹿车载父”的情节,还加入董永路逢仙女,仙女自嫁为永妻的情节。故事中董永“孝行”的重点,已由“生养”发展为“死葬”。
唐代变文中,增加了很多细节描写《敦煌写本“董永变文"》中出现了天仙织女与董永生子董仲、董仲到阿褥池边”寻母“的母
题。众仙女到阿褥池边澡浴,董仲的母亲也在其中,孙宾善卜指示董永儿子其中穿紫衣的便是他生母,这一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神话色彩也愈加浓烈。
到了宋元话本中,董永故事的情节有了更多的丰富和发展。遇仙女的地方已变成了槐树底下,为后来演变为《槐荫记》作了
铺排,后面的寻母情节也由变文的三个仙女扩为七个,穿紫衣改为了穿黄衣,并将阿褥池也改为太白山,卜者也改成了道家的严君平。
明清以来董永故事的戏曲、曲艺广泛流传,个别情节有所丰富和发展,其基本情节沿袭宋元话本故事。
到了建国以后,删去了董仲寻母的情节,加强了夫妻二人生活的描写。戏曲高潮在《槐荫之别》,故事发展到此发生重大转
折,由孝子故事正式转变为了一个爱情悲剧。到此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董永传说的面貌。
唐芳明分析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为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从政治、道德、审美的需要出发,董永传说从一个平淡直白的传说变成了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其模式从”孝感’’’遇仙’’’分别“变成了”情
感(思凡)’’’遇仙’’’分别“的全新模式二是人物形象发生了改变。故事中的七仙女和傅员外的形象随着时代发生了变转,形象
也逐渐丰富起来。作者对两个改变的原因都作了分析。而纪永贵则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有三个转变,即:1.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2.从民间性到人民性。3.从民俗理想到艺术原则。

TOP

李缨倩

《董永事迹献疑》 王玉德

 董永故事的真实性还没完全搞清楚。初步的线索是:董永是东汉千乘郡(治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东北)人,流寓汝南(后世有董永墓),又迁徙到湖北孝感。
  
  董永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版本:
版本一:员外相助版。董仲舒随父亲到处经商,不料父亲患病,他们决定返回家乡。在返乡途中,骗子拐跑了他们的财物,父子俩相依为命,又走了几天,父亲病死在客栈。客栈老板欺穷,把董永的父亲扔到雪地。董永守在父亲遗体旁,孤苦伶仃,寒风刺骨,昼夜不寐,哭得气息奄奄。传说有个善良的员外听到董永的哭声,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就把董永接回家,为他父亲装殓入棺,送回老家安葬。这个版本是生活原型版、悲惨版,把最不幸的事情都加在了董永身上,激发了人们对董永的极大同情。

版本二:仙女相助版。《二十四孝》记载了董永与七仙女的事迹,说的是汉代董永的父亲去世,他没有钱安葬其父,就决定卖身为奴,贷一万钱葬父,此事感动了天仙,有一位仙女下凡,化作民女,帮他一夜织了300匹布,得以还债。这是一个递进式的改造版,见于《搜神记》,悲剧变成了喜剧。本来,在悲惨版中,故事已经结束,但人们不甘心就此罢休,总认为好人应当有好报,于是就有了仙女版。在老百姓看来,董永应当有后人,这才完美。其创作之功应当归于唐代僧人,他们为了人们喜好,又增加了新的情节。

版本三:美满生活版。考虑到人们对董永与仙女的离别不满意,为了让听说唱的人高兴,为了宣扬敬孝有好报,董永的故事就演变为:董永后来与仙女成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并一同升了天。可是,董永上了天,太不现实,听者仍然不满意。于是,有的版本把董永的故事世俗化,让他过着平民的幸福生活。这个版本主要见于戏剧创作。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黄梅戏《天仙配》就是取材于董永的故事,由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主演,其中的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脍炙人口,故事更加丰满,更加贴近生活。

版本四:子孙后代版。这个版本见于敦煌变文。在老百姓看来,董永应当有后人,这才完;
而董永的后人应当是名人,这才更完美,于是这个故事在演讲者的文本中又附会了名人董仲舒。中国历史上,应当有千万个董永,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从董永的故事,我们每个人不难体会到:孝是中华先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董永的故事尽管有许多疑点,但在塑造人们的伦理情操,满足人们的心愿,构建孝道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TOP

李缨倩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 黄霜

董永故里
(一)故里在山西运城万荣县
(二)故里在山东千乘
(三)故里在江苏东台
(四)故里在湖北孝感

最早记载董永遇仙传说的可靠文献
(一)三国时期曹植《灵芝篇》
(二)晋干宝《搜神记》
(三)西汉刘向《孝子传(图)》
(四)今存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

董永传说的流变
纪永贵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有三个转变,即:
1、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
2、从民间性到人民性
3、从民俗理想到艺术原则

TOP

李缨倩

《二十世纪以来董永遇仙传说研究简述》 赵羽

  围绕董永传说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为历史人物董永的生平和故里进行考证,研究董永孝文化及其产业,从文学艺术角度对董永传说开展研究等方面。  

  董永故里之争,早在明清以来各地所编的地方志中就开始了。后来,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论文和论著特别多,相关论文有彭友《孝感县志与董永的传说》,吴崇恕、李守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马光俭《董永的传说与博兴》,马光俭、李兆兴、邢长忠《董永故里在博兴》;何昌林《两千年来的董永故事》,闻毅先《“董永遇仙”传说与金坛》,孟繁仁《“董永故里”新探源》,施泽银、崔益云《西溪与董永、七仙女有关的地名传说》;扆晓红《万荣董永传说的实地考察》,董俊业《董永故里在万荣》(2012 年 10 月 16 日《黄河晨报》);车锡伦《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赵志毅《董永传说起源东台说质疑》;朱瑶《董永故事文物文献考述》,宋焕文《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晚期》,高中尧《〈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晚期〉质疑》,王玉德《董永事迹献疑》,周濯街《试论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黄梅县的流传特征》等。相关论著主要有山东省博兴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董永论证会资料汇集》,董大中《董永新论》,薛德华《董永故里  东台市卷》,李建业、董金艳《董永与孝文化》,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研究》等。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现代学者对董永遇仙传说进行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对民间口头传播的董永传说进行采录和改编
(二)对董永传说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辑佚辨伪
(三)对董永传说的源流演变进行考证
(四)对董永传说相关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方面的研究

研究中的问题:董永戏是董永遇仙传说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民间戏曲是董永传说流传的重要载体,元、明以至近代,中国各地以董永遇仙为题材的传统剧目非常多。现阶段以董永传说为题材的中国传统戏曲作品的整理工作和基础研究还很不到位,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