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吴丹丹第七组

张靓

我终于来啦。嘿嘿。

TOP

关羽形象成因

关羽在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作为忠义和勇武的代名词存在的。他是一个赤面长须提大刀、在十万军中取上将之头易如反掌的人物,是一个为了义兄不惜放弃荣华爵禄、虽涉千山万水而不辞的人物,一个能使贵为帝王之尊的义兄宁可不要江山也要为之报仇雪恨的人物,这是何其美好的存在。
它和时代的风尚有关。魏晋、隋、唐,是尚武尚勇的时代。同时,关羽是人民群众,包括《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先生的自我精神寄托,由于人们的抱负、愿望和理想在现实之中缺乏实现的机会与可能,是故希望自己或是别人能够像关羽一样,凭借卓越的能力以及个人魅力,一扫社会上、政治上的乌气与腐败。元末天下大乱,是崇尚勇武、呼唤英雄的时代,《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的塑造正体现了这时代的要求、时代的精神。

TOP

对调查问卷初稿的建议

1、我建议问题由浅入深,分类别。比如1.你最早从什么途径了解的关羽2、你对关羽的事件了解多少?颠倒顺序由浅入深。
询问了解程度和对史实的掌握的调查应该分类别,如:
(1)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关系  、你认为最能体现关羽性格的事件 ? 这样是一类。
(2)1.你最早从什么途径了解的关羽2、你对关羽的事件了解多少?这样是一类。
(3)关羽崇拜相关问题归一类、
2、我建议问题加入一些时事或者现代人感兴趣的内容。
3、我建议调查问卷的纸张可以用卡通关羽作为浅背景,问卷排版能够简洁明了。

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啦,希望我们能够做出一份好的调查问卷,一起加油吧。

TOP

荆州调查之访谈整理

民间文学小组对话关羽庙大师
1、您认为关于在您心中是什么角色?
答:老师、朋友、守护神。他是我的老师,教会我忠义。我在这个关庙工作25年,他一直陪伴我的成长,对我来说他不仅是三国的历史人物,更是我的朋友,我的守护神。


2、您认为关羽是一个什么形象?
答:忠、义、勇。这种形象也时刻提醒我对工作要尽心尽责,要干好本职工作,认真做事,做一个正直的人。


3、您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关羽?
答: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需要。关羽是一种精神文明,超越时空,成为一种永恒的形象。有些人拜关羽是求财、求富,这些行为是狭隘的,缺乏信仰。我们应该将关羽的忠义精神变成一种社会的价值标准,道德要求。

4、有人认为拜关羽这样的拜神行为是一种迷信,您怎么认为?
答:这不是一种迷信。这是一种非迷信的信仰,拜关羽就要学习关羽,用关羽的人生态度去做人做事。大家把关羽已经当作一种神,一种超然的力量,不是一定希望借助这种力量改变什么,而是心中拥有信仰。


5、关羽在荆州镇守10年,那么您认为荆州人崇拜关羽吗?他们了解关羽吗?
答:荆州人不懂关羽,他们只记得“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和“关羽大意失荆州”。但是,对于荆州,关羽的十年里不只是这两件事,他有大量的事迹、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崇拜。


6、您认为崇拜关羽对您有什么影响?
答:在这里工作的25年,崇拜关羽让我开始喜欢佛学。开始对宇宙人生有了了解,开始注重自己的人格升华。明白了生活要自由自在的快乐,学会做一个平凡的人。这样的感受,让我的心灵很有满足感。


7、您认为对关羽的崇拜在这个社会多吗?
答:还是很多的。比如对关羽的供奉横跨儒、道、佛三个宗教体系,他们都是信奉关羽的,相当于是主流的。这是非常少有的情况。


8、相对于吕布、赵云等其他三国武将,您更喜欢关羽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我觉得是人格魅力。我可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谈。比如曹操对他们的态度,吕布武艺高强高于关羽,但是曹操对他弃如敝履,没有重用他,要杀他;曹操也喜欢赵云,在百万军中不忍杀他,但还是下了杀他的命令。然而,对于关羽,他送他赤兔马,关羽斩杀守将离开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没有让曹操对他动杀心。我想在这个背后一定是有某种品质是让曹操如此待他的,我想这就是关羽的人格魅力。


9、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崇拜关羽?
答:我们应该将关羽作为一种追求,追求她的品格。不仅仅是过年过节来跪拜这样的行为,海外很多华人回来拜关羽,甚至将家里的关羽像拿来供奉,他们的行为是很虔诚的,是有自己追求的。

民间文学小组对话关羽庙工作人员

1、什么时候来关羽庙朝拜的人最多?
朱师傅:农历五月十五关羽生日的时候人是最多的,庙里会举行相关的秋祭大典,弘扬关公文化。


2、关于在您心中的形象?
朱师傅:我很敬仰他,他的高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已经超越了神的范畴。


3、对于关于大意失荆州,您怎么看?
答:我认为这并不应该归咎于关羽,正如庙里的对联:
荆州形胜即中原,得之则进取易,失之则退守难,天意苍茫,莫怪公犹立马
壮武大名垂宇庙,生不为曹氏臣,死不为孙家妾,人心维系,遂令我欲登龙 。
这其中的因由,我们应该仔细思索,而不应该武断的归咎于关羽。

TOP

我们的小组展示

大家来讨论一下我们小组展示中个人反思的部分吧。
(1)关公崇拜的当代精神文明价值有什么?
(2)关羽崇拜的影响有哪些?对于负面影响怎么看?
(3)作为大学生,我们如何践行关公崇拜,你有什么设想?
大家积极讨论吧。

TOP

关羽形象的发展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云溪友议》称:“(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860—873)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摇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开元十九年(731),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至上元元年(760),“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782),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⑧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1123),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⑩

二、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关羽形象一直是三国故事的一部分。据学者考证,三国故事可追溯至唐代。⑩从《事物纪原》和《东京梦华录》等书看来,三国故事在宋代已颇为流行。前者提到: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⑥,而后者载徽宗时,东京瓦肆伎艺中有名为霍四究者说《三分》。⑩苏东坡也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轨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留理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顺三国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上演。《南村辕耕录》载有元代院本《赤壁厦兵》、《刺董卓》、《襄阳会》、《骂吕布》等名目。《录鬼薄》载有关汉卿所写剧本《闹荆州》、《单刀会》、《双赴梦》及武汉臣的《三战吕布》等名目。⑩宋末元初,在“说三分”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分事略》(刊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三国志平话》(刊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两书。⑩至元末明初,就出现了上承“说三分”与《平话》传统、并依据史书改编、摘录和复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演义》与“说三分”有清楚的渊源关系,《三国志平话》和元代三国戏中共约35个故事,都见于《演义》。”

从“说三分”至《三国志平话》再至《三国演义》这一传统中,民间艺人对关羽形象进行了重塑,关羽形象因此较唐有较大变化。在唐代他是一个以凶猛著称的人人敬畏的神,此时则变成广为接受的人物。宋人张宋《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轨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宋代关羽形象于此足见一班。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陈寿《三国志》中的关羽可说是名将,但说到忠义,他却曾为敌国所俘,说到神勇,他却失之鲁莽傲慢,最后不得寿终。历史上的关羽虽非文盲,但大概也识字无多。《三国志》本传没有关羽读书的记载,只是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④而宋代“说三分”继承、发挥这一说法、创造出关羽讽诵《左传》、秉烛夜读的形象,从而为关羽忠义的形象作了一个注解,进而将之塑造成儒家的理想人格。关羽形象的塑造是以“桃园结义”、“降汉不降曹”、“漏桥挑袍”、“古城会”等一系列情节来完成的。历史上的关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曾投降曹操,《演义》却将之改编为:关羽被围困在下邱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宁肯战死,决不投降。张辽恳切地向他提出,如果猛拼一死,等于犯了三桩大罪:一是使刘备失去依靠,二是把两位嫂嫂丢在曹营无人照顾,三是不能再匡扶汉室拯救黎民。关羽听后,沉吟半晌,提出停止战斗的三项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与刘备的家属一宅分为两院居住,三是探听到刘备的下落便去寻找。直到曹操应允了三项条件,关羽方才回下邱救出甘、糜二夫人,随曹操到达许昌。这就是著名的“约三事”。这一故事不仅抹去关羽降曹的污点,反而将关羽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又忠又义的人物,它还为以后的一系列故事作了铺垫:其后在“挂印封金”、“古城会”等故事中充分塑造了关羽的忠的形象,而在“华容道”故事中又突出关羽重义和知恩报恩的形象。因此,宋元“说三分”传统对关羽塑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关羽 —原有“勇武”人格中加入“忠义”的内容。关于宋元“说三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清人顾家相强调理学的影响:“北宋太祖得国,虽亦非正,而诸儒辈出,修身立品,远胜前朝,(韩、范、富、欧已然,不始于皖、洛、关、闽也。)一时风俗人心,为之五变。沿及金、元,虽以外域帝中邦,而理学大昌,人存直道。”

三、明清时期的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普及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早在明代,《演义》就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明人胡应鳞《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条即云:“古今传闻讹谬,率不足欺有识。惟关壮缪明烛一端则大可笑。乃读书之士,亦什九信之,何也?盖溢胜国末,村学究编魏、吴、蜀演义,因传有羽守邱见执曹氏之文,撰为斯说,而埋儒潘氏,又不考而赞其大节,遂至谈者纷纷。”《演义》对清初统治者的影响尤深。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都是通过它了解到关羽的形象。早在太宗崇德四年(1639),即命大学士达海译是书。顺治七年(1650),《演义》告成,“大学士范文肃公文程等,蒙赏鞍马银币有差”,据清人陈康棋《燕下乡腔录》卷十记载,清初manz**武将不识汉文者,“类多得力于此”。时人尚有清初统治者以《演义》中“桃园结义”故事蹋糜蒙古之说。④《演义》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俯抬皆是。文人作诗用典忌用小说家言,而清人作对赋诗引用《演义》者比比皆是。袁枚即举数例:一是崔念陵赋五古责关公华容道上放曹操一事;二是何肥瞻作札用“生瑜生亮”一语;三是某孝廉作关庙对联有秉烛达旦语者。⑤其实,清人作对用《演义》语者殊不足怪,梁章矩就指出:“关帝庙联最多,世人皆习用《三国演义》语,殊不雅驯。”②章学诚也指出:《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正因为如此,清人感叹道:“士大夫且据《演义》而为之文,直不知有陈寿志者,可胜慨叹”。至《演义》平民百姓的影响,清王侃云:“《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当时,地方戏曲“多讲《演义》,走卒贩夫无人不知三国”。时人顾家相在《五余读书厘随笔》中评论说:“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关、张、孔明之为忠,其潜移默化之功,关系世道人心,实非浅鲜。”⑥

正因为《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如此深入民心,明清时代的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在崇拜关羽时就很容易将这一形象附加于关羽崇拜之中,使关羽神格中的忠义因素更为突出。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杨守礼重修宁夏总镇汉寿亭侯旧庙,他在记文中即称:“侯平生雅好《春秋左传》。盖《春秋》以尊王室,攘夷狄,诛乱讨贼,孰典庸礼为义。侯之所以拳拳于昭烈(刘备)者,良有以夫!万历年间(1573—1619)宁德知县高愈谦创建该县武庙记文中则有“秉烛一节,可对天地,耿耿射人,照耀干载,谁不钦其风而倾其义也”等语。⑥至一般平民,据美国学者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教授考察,清代以三国故事编成的武戏在鲁西极为流行,关羽等人成为当地民众心目中的主要神抵,清末义和拳对此即多有借鉴,许多拳民在降神附体的仪式中都自称关公。

随着《演义》及其塑造的关羽形象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的地位在明中叶以后发生了较大变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即效建关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成化十三年(1477),“又奉效建庙宛平县之东”,作为太常寺宫祭场所,每年定期于五月十三日拜祭。凡“国有大灾则祭告”。⑥但此时关羽尚无封号,真正的变化是在万历十八年(1590),该年关羽晋封为帝,此后万历四十二年(1614)再次救封。清王朝早在崇德八年(1**3)便建关帝庙于盛京(今沈阳)。匝治九年(1652),追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灵佑。从雍正到乾隆年问,关羽及武庙逐渐获得与孔子及文庙相当的地位。从嘉庆十九年(1814)开始,清廷又对关羽进行了几次加封,至光绪五年(1879),关羽封号已达二十二字之多。⑩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记典中地位的日渐提高,固然与《演义》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与当时的政治危机也有相当的关系。万历以后明王朝对关羽崇拜的日益尊崇,乃是晚明社会危机四伏、王朝摇摇欲坠的一种反应;而清廷对关羽的加封和尊祟,基本上都与清朝从事的军事行动——从入关追剿农民军到平定三藩,从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到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从镇压京师、河南天理教起事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有密切关系。⑩因此,我们可以说,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的地位越隆,反映出的王朝危机就愈深。

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更有“天下关帝庙,买音一万余处”⑥之说,所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难怪清人不无感慨地说:“予尝谓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缪,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另外,关羽还被许多秘密宗教、结社所崇拜。应该说,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日尊和在民间的日益普及,与同期《三国演义》及相关戏剧、戏曲等民间文化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影响是分不开的。后者不仅为关羽在社会各阶层中地位的变化奠定文化基础,而且也成为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文化资源。

TOP

对统治者推崇关羽现象的反思

毋庸置疑,历代统治者并不想树立梁山类的忠义楷模,而是要求具有传统忠义仁厚四达德的偶像。所以,在关羽的封号上有不同的强调。蜀汉后主刘禅封谥号为“前将军壮缪侯”,入忠义祠。“前将军”是生前的官衔,死后没有晋级,可能有失荆州的过失在。“壮缪”是谥号。“壮”是壮勇,“缪”与“穆”相通,岳飞死后的谥号即为岳武穆,显然判定的是关羽的德义,还没有神化他。北宋哲宗赐关羽“成神”的玉泉祠额曰“显烈庙”,承认他是一位神。宋徽宗封“义勇武安王”,孝宗加封“英济王”,元代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乞望关羽以战神的身份保卫元代政权。明嘉靖封“汉关帝寿亭侯”,首次称谓关帝。明万历三十三年,又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宗教意味极浓,有点像神怪小说的称颂,而非政治上的谥号。至清,由于八旗贵族奉《三国演义》的兵书,又引桃园三结义的刘备与关羽情谊,比喻与蒙古的兄弟关系,或让汉族百姓效法关羽忠义于刘备那样忠于新统治者,顺治时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时封“忠义神武圣佑关圣大帝”。可世人任凭神道和小说家们忽悠,喜让关爷作“三界伏魔大帝”,让他管天,管人间黑道白道,各行各业,甚或连镇妖除怪、监察冥界鬼事都管。

TOP

关羽崇拜的心理反思

在中国封建社会广大民众的心中,怀有“安黎庶,济苍生”的政治思想,献身于“桃园集团”的正义事业,集“忠、义、勇”精神于一身,具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高尚道德的英雄人物——关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形象化身。关公的神格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累年积淀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社会民众心理需求的产物;是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大浪淘沙,结晶升华的产物。

TOP

关羽神化研究

关羽神化首先发生在荆州,这与荆州人民历来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州人民对关羽有着特殊的感情。关羽后期一直镇守荆州。这位平民出身的将领“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治军爱民,保境拒敌,带来一方平安,人民深受其惠,也深致敬佩,对于他的突然壮烈遇难,自然感到特别的震惊和悲痛,更加怀念关羽的忠义和神勇,幻想其死有余烈,英灵不泯,希望他的神灵继续庇护一方生灵。于是便有许多传说产生,自发兴建的庙宇出现了,自觉的祭祀活动也开展起来了。不过,这种局限于一地的民间习俗在门阀政治时代是不会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的,其社会影响也就有限。而在世俗政治时代,这一习俗很能引起追求功名事业的普通人们的情感共鸣,关羽显灵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了。
        推动关羽神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来自宗教,特别是佛教。佛教自东汉明帝始传入中国,先在社会上层流行,后来才向全社会扩散。自汉末至魏晋,佛教徒在积极翻译介绍佛教经典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然而,这一时期尽管出现了许多佛教译经大师,整理了许多教义教规,但始终没能形成本土化的佛教教派。陈隋之际诞生的天台宗,可说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化的佛教教派。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剀以其佛学家的宗教敏感,充分认识到关羽显灵的传说对于佛教本土化的意义。这位在荆州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属荆州地区)出生并长大的高僧把荆州人民十分崇敬而又能体现社会政治转型期的时代精神的关羽请进佛门,使关羽成为佛弟子,既突出了天台宗这一教派的中国特色,又仍然保持了这一教派的浓厚宗教色彩,为佛教的本土化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智剀可说是使关羽神化和宗教化的一个关键人物。天台宗之后,禅宗在推动关羽神化普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核心人物是神秀。北派禅宗创始人神秀在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双峰山东的冯墓山跟随五祖弘忍参禅多年,后又在荆州当阳大通禅寺传法二十多年,既切身感受到荆州一带的人民对关羽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又从他们崇拜关羽的文化期待中领悟到普及佛教的途径和方法。他对关羽的礼敬既扩大了其教派的群众基础,又巧妙地普及了宗教教义,实在是高明之举。而禅宗在唐中期以后一直是中国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且最为大众化的佛教宗派,关羽神灵被北方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发生在中唐以后,这里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关羽依靠佛教势力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宗教性崇拜,佛教也利用关羽完成了它的本土化与通俗化。

TOP

关羽崇拜的体现

商界奉为财神
    在香港、澳门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集中经商的地方,几乎各大公司、各家商号、店铺均敬奉有关公的神像,商民们视关羽为能够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的财神。内地商人敬奉关羽始于明代末期,清代和民国时期更为盛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皆有境外客商云集,而晋商更是独领风骚,数量多且分布广。聚于一地的同籍客商多以成立“商会”和建立“会馆”的方式相联络,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各地商会敬奉的主神便是关公,会馆建筑的格局则完全仿照关帝庙的式样。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建立,特别是信仰自由和政治环境的宽松,大量私营个体商户和非国有经济的商家又请出关羽这位尊神作为心理依托,期望能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常交好运。位于运城火车站广场西侧的“关公大酒店”
是一家由私人投资开办的综合性住宿餐饮业,总经理张小别与关羽同乡,他不仅以关公为大酒店的名称,还在接待大厅特设装饰精美的神龛,内置关公全身沉香木雕像,除关公祭日、传统节日在神龛前摆设供品,虔诚乞灵外,每日酒店开门,都要由保安门卫向关公神像上香行礼,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熟知关公生平事迹,学习关公的忠诚守义和敬业精神,这在本区商界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TOP

关羽崇拜的体现

护民伏魔尊者
    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是明万历年间的事。此后,关公不仅成为封建朝廷官方祭祀的神祗,而且成了民间百姓供奉的神明。清初史学家兼考古学家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中说:“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坦,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在世的关羽是一个忠勇神武、义气千秋的英雄好汉;死后的关羽亦是一位镇静方隅,肃清中外,降妖伏魔的威神。唯有敬奉关公,才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样,保一家安康,四季昇平。
佛道两教护法
    佛门尊关公为护法伽蓝神清乾隆版《关帝志•灵异•建玉泉》中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当阳天台智者夜梦关公显灵,承诺“吾当为力建一刹供护佛法”,并大施威力促玉泉寺成,关公受五戒,遂为此寺伽蓝神。伽蓝,是梵文的音译,意为“众园”或者“憎院”,本指佛教寺院,后亦称寺院的护法神为伽蓝。考证其它史籍,《佛祖统记•智者传》云:智者名叫智顗.(539—597),是佛教天台宗创立者,世称“天台大师”,开皇十三、十四年(593—594)曾在荆州玉泉寺演说宋代以后,关公由一家寺院(或佛教一宗)的护法神一跃而为整个中国佛教护法神,各家寺院都把关公请进自己的门槛。杭州的灵隐寺、山西五台山一些寺院及交城县的天宁寺均有关公神像,就连北京著名的喇嘛庙一雍和宫,也在西跨院中辟有关帝殿,供奉着一尊制作精美的关公铜铸坐像。
    道徒敬关公为“义勇武安王”“义勇武安王’’虽是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赐给关公的封号,事情的起因却与道教徒推崇关羽有密切关系,是中国道教祭奉关羽的开始。据《关帝圣迹图志全集》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大中祥符七年,解州刺史表奏朝廷,解州盐池发生灾变,水不生盐。神宗遣使至解州城隆庙祈祷,梦中得知是蚩尤作怪。皇帝派人从信州龙虎山诏来张天师收伏蚩尤。张天师荐举最英勇的蜀汉关将军“必成其功”。后由关羽在解池与蚩尤大
战七日,斩杀蚩尤,使盐池水复生盐。张天师原指东汉时期“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天师”之称始于魏晋,是道教徒对张陵的尊称。与其它教派不同的是“五斗米道”的道首是世袭罔替,张陵的子子孙孙都能继承天师之位,故张天师就成了历代天师的通称。关公斩杀蚩尤本是荒诞无稽的神话传说故事,但宋真宗时期的道教首领张天师第一次请关羽出来降妖除怪,开始把关公拉进道家的教门,以后的道教信徒也都尊崇关羽了。

TOP

关羽崇拜的体现

会门义气象征
    关羽的形象为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广大中、下层群众所拥戴。到了民国时期,一些民间团体、帮会组织都十分敬仰关羽的精神和品格,赞颂他的忠义与武勇,有所谓“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的说法,以关羽的忠义作为团结内部的纽带。清末民初的义和团、白莲教、天地会、哥老会、青红(洪)帮、三合会等,都特别敬重关羽。哥老会行开山式,必于深山古庙之处,择黄道吉日,场中正面墙上祀关羽等神。三合会的各处分所均祀羽,其入会仪式既庄重又神密,择一密室,谓之“红花亭”,中祀关羽,额曰“忠义堂”,堂中央置剪刀、桃枝,剪刀谓可剪开蔽空之暗云,桃枝则表示刘备、关羽、张飞结义之意。

TOP

关于崇拜研究反思

关羽崇拜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一千多年来,它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充实或更新着自己的内涵。直到今天,这一文化现象也仍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尽管大陆的关羽崇拜远没有明清时期那样的声势与规模,但对关羽崇拜者实在不乏其人,有不少地方恢复或重建了关庙,关公神像也颇受群众欢迎。海外华侨和华人社团崇拜关羽的热情不减,关庙在东南亚各国仍很普遍,这一切无不说明,对于关羽崇拜这一文化现象的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现实的文化意义。我们只有搞清楚了这一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才能正确地评价它,合理地利用它,成功地引导它,以利于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