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

回复 1# 的帖子

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要实地 调查一下啊

TOP

回复 1# 的帖子

相传宋代诗人苏拭偕其妹游览黄鹤楼之后,很想品尝洪山菜苔,因当时冰冻推迟抽苔,他们特地滞留武昌,直到吃上菜苔才惬意而去。清末被慈禧太后赐作贡品年年奉献进京,誉名为“金殿御菜”。

TOP

洪山菜薹的名字自有史以来就一直沉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虽为历代文人雅士赞美称颂,被黄庭权贵欣赏追捧追捧,却一直以佛家淡定的姿态平静地注视着世事的变迁:
公元前3000年夏代历书<夏小正>,即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把芸薹菜列为古代二十一种重要蔬菜之一。东晋王嘉《拾遗记》也有记述:“芸有三种,色紫者为上蔬,味辛;色黄者为中蔬,味甘;色青者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庙祭祀。”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菜薹已有相当的了解,并且细分其种,辨其色,品其味,更把它用做御膳佳肴与祭祀贡品,其被关注度及政治用途,是其它蔬菜无法企及的。

TOP

洪山菜薹的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近代学人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写道,李翰章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武昌洪山周围种植的紫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不但业余植物学爱好者李翰章的移植计划未遂,进入现代以来,很多专业的农学家也发现洪山菜薹离开了洪山那小小一方神异的土地大多会变成普通紫菜薹。清代的方志里说洪山菜薹只能产于“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之中,还有个说法叫“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指的就是洪山菜薹,这句话的意思是,洪山宝塔的塔影和洪山宝通寺的钟声覆盖范围内的菜薹才是最正宗的洪山菜薹。

       尽管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了洪山菜薹对生存土壤的极度挑剔,并且已经成功地对它实施起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其保护区域,已不再是“塔影钟声”的老地盘,而是扩展到了周边临近的乡镇。因为作为洪山菜薹摇篮的“九岭十八凹”,现在基本都已成了武昌的闹市区。有意思的是,在“九岭”中的石牌岭一带,依然在密密匝匝的建筑之间藏匿着最后一片洪山菜薹“圣地”,这片仅剩80亩的市中心菜地被当作洪山菜薹培育基地,以保证正宗洪山菜薹的香火可以绵延不绝地输往临近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乡镇。这里种出来的都是至尊级别的洪山菜薹,几年前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一千元一斤的天价。

TOP

洪山菜薹跟我家吃的油菜好像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