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引用:
原帖由 明淇 于 2014-11-12 22:00 发表
我还有一个想法:董永因孝行感天受到奖赏,天帝派织女下来相助。将此作为孝行故事来颂扬,其中的功利心理比彩衣娱亲等故事要重得多啊。上层似乎在利用民众的这一心理,强化他们关于善有善报、奖惩分明的意识。这样的 ...
如今的“孝”变得艰难,是有条件的,不绝对的,甚至连父母都以为自己对子女尽到责,子女将来才会予以赡养,或者有可能予以赡养,而在封建社会,“孝”有绝对性,子女无条件侍奉父母,不敢忤逆,这已经成为潜意识的行为,但潜意识并不代表真心,董永的孝传说里并未详细描述他与父亲生前之间的种种,我们无法判断他的孝是否真心,且我认为,他在父亲死后卖身葬父也并不代表他是真心的,也可以说是潜意识的驱使,所以从现在看古代,对“孝”的真心度很难鉴定,促使“孝”行为的原因有多重,很模糊。反观现下,有人说自己有真心,只是能力所限,现实所迫,难尽其意;有人大肆作秀,社会上也极力鼓舞,孝文化仿佛只是孝行为的堆积,那真心是否还有意义?”孝心“里”心“字的价值几何?是否非要与一定的行为相匹配?

TOP

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这个道德传统从孝的自然现象化为人的孝的念头,再由念头发展为孝的观念。孝的观念经过思想家、理论家的归纳、升华,创立了孝道。

TOP

封建统治者倡导、推行孝道,从而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出现了上至统治者本人,下至平民百姓的孝行。随着对孝行的表彰、传播、教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孝文化。封建孝文化变革到今天,成了现代孝文化,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TOP

汉代统治者积极倡导“以孝治天下”,“孝”成了当时社会的强大风气,在这种氛围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孝子,卖身葬父的董永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TOP

为了广泛推行和强化孝义,于是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孝文化,孝文化中很需要有典型人物,因为各种因素产生了共同合力,能为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共同接受,所以这个典型便被圈定了董永。

TOP

董永是一个以孝行著称天下,虽举过孝廉得到过全国性的荣誉,却没有作过官的普通百姓。朝廷、官方出于统治人民的需要,把他作为孝道的典型来加以拔高、塑造与神化,最终把他塑造成了孝的化身,民间百姓把董永当成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家贫母丧,辘车载父,肆力田亩,及至父死却无钱下葬,唯有典卖自身才能安葬老父。这样的故事是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他的故事最能引起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强烈的思想共鸣,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广大劳苦大众中间代代相传。

TOP

我们通过孝感实地探访调查了解到,孝感市民对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基本了解,且持称赞态度。

TOP

我认为,这种态度本质上只是对董永的孝道精神的认可,而并非对卖身葬父这个行为本身的称道。

TOP

在董永生活的年代,要过度贫穷需要卖身来解决,这其中存在着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而在现代,我们并无“卖身”这一说,要扭转贫困的状况,可以谋生、就职,通过劳动、以合约的方式获取财富,这期间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阶级概念。

TOP

也就是说,时代在变,政治经济人伦道德各方面都在变,优良的孝道精神可以也需要被传承,而具体的孝道行为却不自觉地随时代变化,类似于“卖身葬父”的行为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TOP

新时期有新时期的孝行用来推广借鉴。我们在孝感当地的湖北工程学院外的宣传壁画上,不仅看到了“古二十四孝故事”,“新编二十四孝故事”,还有“新时期二十四孝故事”,我们看得到一个渐变的过程,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TOP

再有,其实当下对于政府虽然采取了各种推行孝文化的宣传措施,以及定期举办孝子评比活动,群众虽然看得到、意识得到,但并未产生强烈的反响,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深刻影响,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TOP

我认为,政府在推行的时候要把握深度和角度,固然要贯通古今,但也要切合实际,避免作秀的嫌疑。孝道的精华不仅仅凝聚在贫苦特殊人家,也产生在千千万万户不同的平凡人家里,要从学校、公共场合、住宅小区等多方位宣传,才能深入人们的孝道意识,从而营造的道德风气,把特殊案例变为普遍现象。

TOP

在探访孝感市后我觉得,孝感市坐拥优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理应成为国家风气闻名的“孝市”,为其他地区树立榜样,而不仅仅是拥有这样一段先人留下的传说而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