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明淇 于 2014-11-12 22:00 发表
我还有一个想法:董永因孝行感天受到奖赏,天帝派织女下来相助。将此作为孝行故事来颂扬,其中的功利心理比彩衣娱亲等故事要重得多啊。上层似乎在利用民众的这一心理,强化他们关于善有善报、奖惩分明的意识。这样的 ...
如今的“孝”变得艰难,是有条件的,不绝对的,甚至连父母都以为自己对子女尽到责,子女将来才会予以赡养,或者有可能予以赡养,而在封建社会,“孝”有绝对性,子女无条件侍奉父母,不敢忤逆,这已经成为潜意识的行为,但潜意识并不代表真心,董永的孝传说里并未详细描述他与父亲生前之间的种种,我们无法判断他的孝是否真心,且我认为,他在父亲死后卖身葬父也并不代表他是真心的,也可以说是潜意识的驱使,所以从现在看古代,对“孝”的真心度很难鉴定,促使“孝”行为的原因有多重,很模糊。反观现下,有人说自己有真心,只是能力所限,现实所迫,难尽其意;有人大肆作秀,社会上也极力鼓舞,孝文化仿佛只是孝行为的堆积,那真心是否还有意义?”孝心“里”心“字的价值几何?是否非要与一定的行为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