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柯勇小组课题讨论区

对选题的理解

我觉得祉薇说的:“我觉得随着城市的扩大新建,有许多湖畔河流消失了,这些地名也随之消失了,比较古今,这正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变迁啊”,很有启发性。
通过水元素地名来反映城市化的影响很具现实意义。

TOP

关于调查过程

我想问下大家当时的调查过程是怎么样的啊?
是随机寻访路人,然后进行问询并录音和记录的吗?
需要记录受访者信息么?需要分年龄段对同一问题进行采访的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黄晨 于 2014-11-11 13:06 发表
2、        三层楼。三层楼是武汉比较有名的一个地名,据老奶奶介绍,当年这里是一片泥巴地,四处的建筑都是平房,没有楼房。而这里有一座茶馆,茶馆有三层楼,故此片区域为三层楼。
PS:我们现在展示的是所有调查结果,不 ...
等等等等,那啥,不是光调查名字里有水元素的地名吗?
是沿着一条线路把所有有名的地点的名字都调查一遍吗?
我有点疑惑

TOP

关于调查范围

引用:
原帖由 黄晨 于 2014-11-11 13:11 发表

我们是沿和平大道一直往余家头哪个方向调查的。这些,我在前面的帖子有说,而且下面的备注信息你看到了吗
哦哦哦,知道了。
确实,有些地方存在改名的可能性,沿线路调查更清晰也更全面。
就是那这个调查的范围要怎么表示呢?
本看是调查几个区和水元素相关的地名(我原来理解的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地名中与水有关的)。
那现在要说重要线路附近地名的调查吗?

TOP

关于查阅地方志这个环节

引用:
原帖由 王祉薇 于 2014-11-11 13:19 发表
我觉得我们要是从这个角度选题的话,就需要查阅地方志,采访一些对武汉地理历史变迁十分熟悉的学者专家。
嗯,但是找专家不容易啊囧。
还有我浏览了一下研究过程,发现不管怎样查阅地方志是绕不开的环节。
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地方志作为基础,先找到一些有效的可用的信息后再结合实地调查呢。
我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的,这样也可以对实地调查有一个指导作用,比如哪些地名地方志中没有记录,必须通过实地调查来了解。

TOP

引用:
原帖由 黄晨 于 2014-11-11 13:23 发表

哥,由于你没参加调查,你要问的在这里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可以在群里聊
OKAY,群里专门讨论过是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燕君 于 2014-11-11 13:17 发表
我觉得,我们的第一目的还是搜集城市水元素地名背后的故事。故事性越强,便越有价值。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到河湖的某些变迁,那就是地理学层面的问题了,而不是我们民间文学该讨论的范围。所以,故事性太重要。有 ...
地名背后有故事就最好了。
不过我觉得起地名的时候大多应该还是按地理环境来取的,这种名字的来源也最容易比人熟记。
而有故事的地名不仅本来就少,而且因为故事流传受限很容易失传,再加上与地方环境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很容易被遗忘,变成当地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了。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同志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我们的调查有一个总结啊?~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我们对可以找到的论文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发现学者对武汉地名的研究主要分在四个大块里。
一、语言学角度。
从构词法、字符音节、语素角度等角度对武汉的地名进行分析。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比如吴振国老师在《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解析——以武汉地名为研究样本》中就进行了武汉地名的内部结构分析。
地名属于语言符号的一种,主要功能是人们标注和识别其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语言学上,地名称为专有名词,在结构的划分上,一般地名的后部分称为通名,是指地名的一般性;地名的前部分称为专名,反映地名的特殊性通过对地名构成的内部结构分析,可以窥见地理命名的基本理据。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1、通名
通名是指表示该事物范畴的名词,如大范围的通名可到省、市、县,小范围可到村、街、巷、在笔者收集的地名中,武汉大多数地名是以路、街、巷、里、桥、楼、墩、湾、村、湖、大道等作为通名,其中有434 个是以路为通名,119 个以街为通名,路和街占了全部通名的 68%,是城市通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名大体上可分为地理地貌与市政建设两个大类。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2、专名
专名是指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名词,如白鹭街,白鹭是专名,街是通名,有些专名是人名、地名或单位名,如张之洞路、岳飞路、黄石路、香港路、社科院路、烟厂路等等。人名类专名又可以分为全名和姓氏专名,使用全名的有张之洞路、岳飞路等;只有姓氏的有杨家湾、董家墩等、地名类专名,如随州路、南京路、香港路、台北路等,一般是外地城市、单位名类的专名,如邮科院路、水厂路等等,一般是具有地标性的大型单位。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二、自然地理影响的角度。
如董玉梅的《武汉地名文化纵横谈》中提到:
“武汉依水而生,山水在武汉自然环境中占有相当份量。与山水有关的地名便形成武汉地名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有关山的地名举例:武汉共有以山、峰为名的地名120个。在地名中也很容易寻找到山的痕迹。在与山有关的地名中,主要有根据山形、传说和事件命名这几种情况。但无论是哪种命名,山名中含有历史文化的成份足以和历史地名相媲美,而且有些地名本身就与军事、历史地名相重叠。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就山本身而言,依山形而定名在武汉山体中比较常见。比如龟山、蛇山、螃蟹甲、狮子山、鸡头山等皆以山形而得名。这些酷似动物的山形,让城市变得更加灵动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就水而言,武汉为百湖之市。两条大江穿城而过,郊区众多河流汇成一个巨大的水网。从方位来说,武汉的湖泊布满四面八方。东湖,南湖,东西湖、西北湖,北湖。严东湖,严西湖。湖泊的色彩也有不同,比如墨水湖、黑泥湖;武昌的紫阳湖在唐代时便是风景优美之处,湖水清澈、荷叶满湖,宋代陆游、黄庭坚都来到此地,张之洞举办洋务时,这里有布、纱、丝、麻四局。张之洞也曾在这里设过茶亭,用来接待过往官员。足以说明此处风景优美。有些地方,湖已不存,早已成为聚落,但仍保留着与湖有关的地名,如湖边坊、垸子湖,紫阳路、马沧湖路、东湖路、晒湖路等等。

TOP

关于武汉地名的研究

三、城市化影响的角度。
比如: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地名的影响;把地名作为城市特殊的信息系统等等。
城市特殊的信息系统这一点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
邵荣霞在《武汉地名的文化内涵》中提到:“地名既是伴随着城市从孕育到生长的全过程的沧桑之物,因而是最可靠的历史凭证,历史地名如同无形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它是忠实纪录城市身世的最准确的文书档案。80年代地名普查统计,武汉地区面积为137平方公里,大小街道里巷2千余条,其中大道17条.路378条、街368条、里巷1231条,各有名称,极少重复。此外还有地片数百条,其它地名数千条。急计全市城区有现实地名8666条,历史地名3596条,有些是自然流传的,有些是政府及组织命名的,有些则是更动的地名。武汉地名的文化内涵有深浅之分、隐显之分,有些还属于“地名之谜”和待考的悬案,较有历史考古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