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WorkShop, 民俗课堂为乌老祝寿
今天是11月3号,星期二,农历九月二十二,乌老生日。13:30,时隔近20年之后,87岁高龄乌老重返民俗学课堂: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索“记住乡愁”——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终结者之歌序曲之一。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老师、同学们也慕名而来,一睹乌老风采。
乌老首先回顾辽大民俗学历史指出,1980年3月,辽大在全国第一个开设民俗学课,日本伊藤教授发来祝贺;也是继北师大之后, 第二所招收民俗学研究生的高校,之后才有了像山东大学和华东师范等等。
在将近3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乌老希望大家根据课堂体会与收获琢磨自己该如何做学问,并进一步明确民俗学或者说民俗学者的责任,那就是“俗民的权力问题必须是你维护的”,社会学者搞“顶层设计”,“ 底层设计”谁来做?民俗学者义不容辞!
“记住乡愁”,伴随着每天都在消失的上百个行政村,村史、村志,冠丧嫁娶,能人、故事,谁来为它们写“墓志铭”。乌老从三个个案将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引入纵深。首先是生态危机,以宁夏移民村为例,当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35万生态移民将如何安置,这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是河南麦秸坪村,曾经养活七代人的山上风水宝地,如今只剩5位老人,他们将何去何从?“这一旦去世了,连个抬重(棺材)的人都没了”,也许这就是“生灵的叹息” 吧!风光热闹已再寻难见,而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离村之人对村庄认同的不屑一顾。最后乌老提出了对于广东南岗千年瑶寨的反思,这样的一锤子买卖,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
最后乌老说到:大时代、大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找个案进行研究,尤其是那种俗民无可奈何的东西。江帆教授、吉国秀教授以及邵凤丽等老师也聆听了乌老师的授课,周福岩教授总结时说,田野研究过程中民俗学者最到位的良知和触觉,怎么一点一点展开的,它的问题意识,这里清晰可辨。乌老反复讲,个案绝对不是随便选的,背后一定要有的大时代国家、历史、民族宏大的背景,这样思考才能有着落,田野的感觉也就是这样逐渐形成。这些讲解、这些照片,都能触动我们内心,我们要把它转化成学理性的语言,把这个声音发出来,这就是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真正的依循。
时间原因,乌老师成套的思考没来得及展开,让我们共同祝愿乌老学术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