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第3小组肖苏梅组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故事主要见诸于 《木兰诗》,诗歌中对于花木兰的形象以及从军的经历没有太多的正面描写。 但是末尾一段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却透露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因此花木兰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人物中最具有反抗男权社会意识的形象。 同样在传统豫剧 《木兰从军》 中的一段经典唱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不如男。 ”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难能可贵的朴素的女性主义思想。
  迪士尼银幕上的木兰实际上是一个古代传说外衣下的现代女性形象, 就像动画片中的动物或者其他虚构形象总是指向人类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批评眼光来关注这个电影文本。在电影中,女性解放的主题在表面上依然是被高扬的电影的主旋律。然而在现代批评理论的注视下, 我们却可以发现电影文本背后隐藏的反女性主义的思想。

TOP

美国的迪士尼电影公司推出了首部中国题材的动画作品—— —《花木兰》, 并于随后一年推出 《花木兰》 的第二集。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故事主要见诸于 《木兰诗》,诗歌中对于花木兰的形象以及从军的经历没有太多的正面描写。 但是末尾一段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却透露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因此花木兰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人物中最具有反抗男权社会意识的形象。 同样在传统豫剧 《木兰从军》 中的一段经典唱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不如男。 ”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难能可贵的朴素的女性主义思想。
     迪士尼银幕上的木兰实际上是一个古代传说外衣下的现代女性形象, 就像动画片中的动物或者其他虚构形象总是指向人类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批评眼光来关注这个电影文本。在电影中,女性解放的主题在表面上依然是被高扬的电影的主旋律

TOP

回复 19# 的帖子

应该说迪士尼的花木兰在基本情节上承袭了《木兰诗》 “替父从军” 的故事。 不同的是在迪士尼的故事中加入了木兰的个人爱情生活。 木兰个人作为女性的解放进程和她与李翔的感情进程融合在一起。 而这个男性角色的加入使得木兰的女性解放历程成为了一个依靠 “男性角色” 完成解放的过程。
    这种依靠加入爱情生活,和男性的加入不就是从反面强调女性的解放,反而是一种反女性主义思想。

TOP

回复 18# 的帖子

电影《花木兰》国家/地区:中国
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MULAN)
《花木兰》2 Mulan II    国家/地区:美国
除此还有豫剧花木兰 
大致就这些比较有意义

TOP

回复 25# 的帖子

对于源出处《木兰诗》是没有描写木兰爱情生活,木兰的爱情是电影后来演变才形成的。这也是算电影中木兰的一个转变把。

TOP

回复 30# 的帖子

我觉得不是有男性的加入就是反女性主义,而是女性角色要通过男性角色的反衬才显现,这才是反女性主义。

TOP

回复 32# 的帖子

这里怎么分享论文?

TOP

那我们的主题应该偏向哪一方面呢?

TOP

回复 36# 的帖子

这些可以自己查吧太多了

TOP

难以冲破传统女性形象的藩篱
  在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一直处在一种边缘位置,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的女性形象的建构有一定的突破。花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其地位和价值得到了提升,体现了一种反传统的女性形象构建。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电影《花木兰》在其叙事结构中存在女性个体与男权社会规范之间的一种对抗,反映了一种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和女性自我社会地位的提升,但其在题材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得这部旨在反映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也顶半边天的电影难以走出传统女性观念的藩篱。
  1.题材上的局限性:为尽孝道而非独立自主
  在中国,男尊女卑的男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这也注定了它难以逃脱男尊女卑的观念。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不是内心深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并非对于女性独立意识和女性社会地位的追求,而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为尽孝道,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使然。
  2.叙事结构:女性自我的完善伴随男性援手
  按照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主题建构理论,我们的本质和自我不过是拥有社会生产身份的社会存在的虚构而已,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所谓的主体不是独立自持的,而是由文化构建的。我们日常的传统性别观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由历史和文化建构起来的,特别是由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男权主义文化建构而成的。①由此而建构的性别观念必然受男权主义的影响,将女性视为相对于男性的“第二性”,是一种补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影中花木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得女扮男装,借助于男人的身份获得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平等的地位。
  媒介总是宣扬男性理性而女性感性、男性是强者而女性是弱者诸如此类的观念,这就限制了人们对他人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让女性天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在电影中,尽管花木兰性格倔强、英勇不屈,但还是有很大的性格缺陷,那就是重视感情、缺乏理性,而此时文泰这一男性形象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救世主”的色彩,成为了帮助花木兰克服性格缺陷的老师。这一行动的理论假设就是男性天生比女性强。
  3.他者:作为筹码的女性
  为了呼应男主女次的社会现实,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大众传媒教育女性好好地履行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妇女是这个弥天大谎的受害者,制造这个谎言的几个中介之一就是“大众媒介”。②而这个谎言之所以屡屡得逞就在于女性本身自我意识的缺乏。当女性无意识地自动放弃了制造话语的权利和机会,那么也就注定了开始被某一种权利所奴役。
  花木兰和柔然公主是本部电影中的仅有的两个女性,这两个女性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电影中柔然公主美丽大方,心地善良,一心想用自己与大魏联姻来换取和平,最后与花木兰合作杀死门独后终于如愿以偿。在这里,女性成为了筹码,而非独立的主体。而花木兰也为了国家利益,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为父亲养老送终。两位女子虽然性格迥异却是殊途同归,木兰放弃了文泰,也放弃了大将军的头衔,柔然公主为了和平放弃了自己的家乡;远嫁到大魏,这无疑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缺乏,在这里女性心甘情愿成为了战争的筹码。在这种两性关系中,女性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他者的位置,成为男性的补充。
     
  作为媒介的电影与女性形象
  传播学家李普曼曾指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关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大众媒介提供的“符号现实”,三是人们主观上关于外部的印象,即“主观现实”。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往往无法直接接触到客观现实,因此,不得不借助电视等大众媒介来认知世界。这样,大众媒介所提供的符号现实就成了影响人们主观现实的决定性力量,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众媒介的涵化作用。③银幕女性形象难免会成为现实中许多女性的参照,他们无意识地牺牲独立性,依照男性的眼光自我设计和定位。
  在电影《花木兰》中,我们看到女性地位意识得到了提高,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女性独立的情感和性格意识,但不可否认,在这部影片中依然流露出了部分的传统女性观念,这些不断重复的女性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真实形象的扭曲,会对女性观众造成负面影响。

TOP

这是我找的一篇论文可以看看

TOP

形象转变,可不可以考虑中外花木兰的形象转变

TOP

我们就可以做花木兰的中西对比,因为我们的调查问卷很大程度就是按照中西方对比做的

TOP

做中西方的影视对比我们可以从几个小的方面深入,做的宽了也深入不了,

TOP

回复 114# 的帖子

我们来做现实的花木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