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第6组“王昭君传说与戏剧中的王昭君故事比较研究”

曹禺《王昭君》中的孙美人

与传说中毛延寿是导致王昭君悲剧的根源不同,曹禺的《王昭君》中没有这个人,而是塑造“孙美人”,这一虚构的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孙美人”存在主要是为了推动王昭君思想上的根本的改变,从而促使王昭君决定远嫁匈奴。孙美人是一个已有六十多的宫姬"她穿戴还是五十年前的宫装,幽附沉静,打扮得很艳丽,但并不给人任何不协调之感"她的头发完全白了,但她的心情、神态,还像是一个安静的,使人同情的少女样子。她仿佛是从地下官殿挖掘出来的一个女人,谈吐装束都和在场的人们不一样。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一种永远是春光明媚,等待皇帝宣召的世界里"。而这个女人,她是一个疯子"她希望得到皇帝的宠招,一直等了五十年,直到发疯。但由于她一直受到严酷宫规和礼教的压抑,所以在她疯了之后,表面上却依然娴静典雅,说话婉转温柔,这就更显得可怕。在孙美人的眼中,她自己永远是一个靓丽的少女,永远是十九岁。后来她向昭君坦白自己的真实年龄,说是二十岁,而她冒着巨大的危险瞒了一岁。这位永远十九岁的孙美人,当她听到自己的鹦鹉叫她接驾的时候,欣喜若狂,忙不迭地叫昭君帮她打扮,拿着铜镜左右上下地照了又照,做着虚幻的插戴首饰的样子,最后因为太高兴,竟然死了。可事实上,来接她的车子只不过是要把她送去先皇的陵墓,叫她去守陵。这个人生彻头彻尾是个悲剧的孙美人,造成了昭君内心巨大的震撼,因此,当她可以选择是当“美人”,从而领两千石米,还是去嫁给单于,投入一种也许是更为复杂的生活的时候,她毅然说出:“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孙美人,绝不会再有一个王美人!”之后坚决地离开了汉宫。
王昭君在没遇到孙美人之前只是单纯的向往自由,但见证了孙美人的悲剧,她希望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曹禺笔下的王昭君形象总体上平淡但从这一点却并没有完全丧失五四精神

[ 本帖最后由 李菁菁 于 2014-11-29 21:53 编辑 ]

TOP

郭沫若《王昭君》

反抗封建礼教的王昭君
在郭沫若笔下,这位绝代佳丽耿直、正直如故,但在耿直、正直的性格下更为重要的与传说中王昭君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了“五四”时期人的觉醒,表现了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个性主义,为此,她扇了无耻画师毛延寿的耳光,她也拒绝了最高统治者的恩宠:“你可以强索天下的良家女子来姿你的奸淫!你为保全你的宗室,你可以逼迫天下的良家子弟去填豺狼的欲壑!如今男子不够填,要用到我们女子了,要用到我们不足供你淫弄的女子了。你也知道穷荒极北是受苦的地域么?你的权力可以生人,可以杀人,你今天不喜欢我,你可以把我拿去投荒,你明天喜欢了我,你又可以把我来供你的淫乐,把不足你淫乐的女子又拿去投荒。投荒是苦事,你算知道,但是你可知道,受你淫弄的女子又不自以为苦吗?你究竟有何异于人,你独能姿肆威虐于万众之上呢?”王昭君痛斥九五之尊的皇帝,把一般人认为得到皇帝的宠爱是最高的荣华而她独当作是对自己的欺凌与淫弄。这种清醒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只有在“五四”思想解放时期才有可能。这里的王昭君比古代的王昭君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她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是男子压迫的结果,自己的人生被男子所操控。传说中的王昭君因得不到皇帝的宠爱而郁郁寡欢,这里的王昭君当皇帝要册封她为皇后时,却认识到这也是一种痛苦,因为人生无法由自己掌控。郭沫若通过王昭君的形象替女性要求人权、要求解放、男女平等,王昭君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形象。

TOP

元 马致远《汉宫秋》的汉元帝

元 马致远《汉宫秋》  无论是《汉书》还是《后汉书》中对于昭君出塞的史实的记载,并未过多地写到汉元帝,唯一有对汉元帝有文学性的描写是《后汉书》中写道昭君因未得皇帝恩幸,愤而求行远嫁匈奴,汉元帝见到昭君的反映:“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的传说流传到了魏晋时期,《西京杂记》中的汉元帝形象较为复杂,增加了毛延寿这一角色,并且还增加了汉元帝怒 杀画工的情节。一方面他是个在政治上守信用的君主,另一个面他为了私人泄愤,却残忍地诛杀所有为他画美人图的画工。可不管怎么说,王昭君依旧是传说的主角。
但到了《汉宫秋》,剧中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作为一个昏庸君王,元帝一直是“历史叙事”中被嘲讽的对象,而《汉宫秋》却以他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赢得了观众对他的同情和怜悯。他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在治理国家社稷上的平庸无能,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在国家政治上无所用心,只是为“后宫寂寞”而发愁,但他对昭君的爱又是刻骨铭心的,这更突出了全剧的悲剧性。
汉元帝是个不符合纲常伦理下君主形象但极符合人性。这一方面表现在汉元帝宠爱王昭君露骨的描写上。如写元帝偷偷走到昭君背后去看她化妆:
〔做望见科,云〕且不要惊着他,待朕悄地看咱。〔唱〕【隔尾】恁的般长门前抱怨的宫娥旧,怎知我西宫下偏心儿梦境熟。爱他晚妆罢,描不成,画不就,尚对菱花自羞。〔做到旦背后看科〕〔唱〕我来到这妆台背后,元来广寒殿嫦娥,在这月明里有。
皇帝偷看妃子化妆,这是市民阶层乐于接受的旖旎场面。这些不能见容于正统思想的心理剖白,却能很好地表现一个“情”字。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匈奴索要昭君的大祸发生后汉元帝的态度。如汉元帝面对群臣要求皇帝送走昭君以保国家平安,汉元帝悲愤至极,居然把历来被定性为汉朝一大祸患的高祖皇后吕雉举出来与昭君作对比。他认为昭君是太软弱了才会遭到群臣的欺负,要是像吕皇后那样,大臣哪一个敢想出让她去和亲的主意呢?这些大臣“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顿首”这样表面文章的事,到头来却要靠欺负一个弱女子来苟活,不仅没用,并且恶劣。元帝甚至希望有个吕锥那样的铁腕女人出来治治他们才解气。这显然是精神错乱之中才说得出的话,思维正常的君主谁也不会想娶个吕皇后放在身边的。这样的写法生动地刻画了元帝的焦虑和愤慨,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