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20课堂刘红芳小组

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述,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TOP

回复 26# 的帖子

我觉得可以啊,除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外,还有古琴台对当今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古琴台的看法

TOP

《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TOP

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即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TOP

《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高山流水》另有筝曲,虽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但与琴曲风络迥异。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TOP

在《淮南子.修务训》里,伯牙的古琴技艺依旧受到送样,但是“绝弦”之举则表示惋惜—“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也就是说,伯牙的这一作为等于埋没了新的“知音者”,也使后来的鼓琴者失去了“规矩”和“准则”,不利于琴艺的传承。

TOP

上次老师在课堂里面提及了古琴台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TOP

回复 65# 的帖子

这个我也不理解,只是记得老师讲那个调查报告怎么写的时候提到了佛家色彩

TOP

回复 65# 的帖子

好像“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就是佛教思想呀

TOP

现在是不是要讨论问卷啊?还是我们要从高山流水的一个小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啊?

TOP

回复 89# 的帖子

我觉得尽量不要设置主观题,因为别人应该都不想填写吧。

TOP

还有我们的调查对象应该处于哪个范围啊?是调查游客、工作人员、老人还有当地的那些小商贩啊?

TOP

天哪,要是问当地人的话,那么我们应该都不需要进古琴台了,因为里面当地人肯定很少

TOP

回复 70# 的帖子

那哪里体现了老师说的佛家思想呢?

TOP

我觉得问卷应该问问是不是本地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