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习俗考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速食文化”成为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相亲这种节省时间相亲是中国传统婚礼礼节之一,亦称相门户、对看。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
“相亲”俗称“看亲情”。指的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之后,男方父母就要到女方家登门“看厝相亲”。以前,男女结婚首先都要经过这一程序。虽然现在提倡自由恋爱,但是“相亲”还是流传至今,并且还走上很多电视节目。
据史料记载,“相亲”肇始于宋代。北宋“京师风俗,将婚姻者,先相妇,相退者为女氏所告,依条决此妇人,物议云云,以为太甚”。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男方人若看中女方,则以钗子插冠中,叫“插钗子”;如果不中意,则留下一两匹彩缎,与之“压惊”。如同现在的所谓的“精神损失费”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偿。南宋杭州风俗与北宋相仿,《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记载的相亲过程与《东京梦华录》相似:“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盂,女则添备双盂,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日`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则婚事不谐矣。既已插钗,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此时的相亲是男女双方约在一定的地点比如说花园或湖舫内相见。相媳妇后,如果双方家长都没什么意见,就要定聘。选择好日子就送聘,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亦称“下财礼”,财礼视家庭贫富情况而定。此时,即定聘之后即使未完婚也受到法律保护。相亲习俗也是自宋开始。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亲的形式也有所变化,那就是由宋朝的男方亲人或家长相女家替当事人“相亲”,逐步演变为后来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自己相亲,同于现在的相亲形式。现在相亲仪式在偏僻之地也很盛行。男方选个吉日,由媒人告知女方父母,在相亲吉日,让女儿多加打扮,男子及其家人观察其外貌,其他方面单凭媒人说项,男方认为满意即可。男方到女方家“看厝相亲”,女方家要给每一位客人准备一碗煮熟的鸡蛋,俗称“月老蛋”。一则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再则也有借此观察对方的用意。“月老蛋”是由女子亲自敬送,如果男子及其家长对女子感到满意,便吃下“月老蛋”;反之,则不吃。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当事人的心意,比较有人情味。还有一些地方也有女家往男家“相亲”的习俗。招待的点心可以是长寿面。女方亲友如果对男方感到比较满意,便吃下长寿面,反之不吃。经过“看亲情”,男女双方以及家人都同意,这门亲事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