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藏族诞生礼中体现的特殊现象和实质内涵

藏族诞生礼中体现的特殊现象和实质内涵

“藏族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它的许多人生仪礼都受到宗教信仰、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传说故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阅读和研究价值。我在这里想整理一个关于藏族人生仪礼的专题,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分成‘诞生礼、成人礼、婚礼、丧葬礼,‘四个帖子分时段更新,谢谢关注!”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非常丰富的民族。 她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大部、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自称“博”或“博日”。其中,居住在西藏地区的又称“博巴”,居住在川西一带的又称“康巴”, 居住在青海、甘南和川西北等地的又称“安多哇”,居住在川西北部分地区的又称“嘉绒哇”。由此亦可知藏族文化具有广泛性和较大的地域差异性。藏族人在其一生中,也有许多重要的关口需要面对,这就牵扯到人生仪礼的问题。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 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它是一种世俗仪式,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也就是帮助个人通过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关口”,使之在自己的心理上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上能顺利达成。而人生所经历的四大礼仪——诞生、成年、婚嫁、丧葬,莫不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衣着装扮有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头饰是构成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作为服饰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头饰,毫无疑问,它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作为一个民族的显著标志,在人生仪礼过程中,也一定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体现出应有的变化来。在藏族人的生命旅程中,其头饰也一定会随着生命的延续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会显现出藏族的民族特色来。  

       诞生礼居于人生四大礼仪之首,是人从所谓“彼世”到达“ 此世”时必须举行的一种仪礼。 它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涉及到许多文化现象。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传承着一套与妇女产子、婴儿的新生息息相关的民俗事象和礼仪规范。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仪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似乎是一种势在必行的做法。比如:汉族民俗中就有为初生婴儿剪胎发及与此相关的“三朝礼”、“满月礼”和处理胎发的一些仪式,并且“三朝礼是人生礼仪中,表示小孩脱离孕期残余,正式进入婴儿期的标志”。由此可见头发对于初生婴儿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在广大藏族人的实际做法中,却有着与此迥然不同的另 一面。 由于藏族地区的自然环境较恶劣,为了生存,藏族人都习惯了适应环境,因此 ,他们的体质较健壮,具体到藏族妇女身上,她们及其家人根本不把生育当回事。 在对待初生婴儿上他们不是把婴儿看得金贵无比,而是按其民族习惯来对待婴儿。孩子在出生之后 ,得到的待遇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婴儿产下三日后,“遍身涂抹酥油,晒于日中。一七,即调糌粑而灌之”。
在外界的眼里,上述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难以理解。 然而,这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着且延续了若干年的文化。其实,只要我们站在“主位”的立场上,这一切又都是合乎情理的。由于藏族妇女有强健的身体作基础 ,因此她们不把生育当一件多大的事儿。在孩子出生后,她们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为了孩子能适应环境。孩子出生后,母亲用酥油洗浴和晒太阳。 酥油洗浴婴儿,可防止藏区高寒的气候给婴儿皮肤造成的干裂伤害,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晒太阳则是让孩子接受日光的照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更主要的则是有利于婴儿钙质的吸收,是促进婴儿骨骼发育的有效途径。 喂给婴儿以调好的糌粑汤,首要的含义在于给婴儿开胃,使之能先适应自己民族的传统饮食,以便有一个好的胃口,多吃快长。 但实际上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做法并不见得绝对有效 ,甚至会起一些不好的作用 ,因此 ,现在在某些地方已改进或干脆废止。


        尽管如此 ,在婴儿诞生及其后的时间里,藏族人仍然有自己的一些与婴儿头发有关的仪礼,并要通过举行这些仪式来期冀孩子健康成长。 比如 ,在西藏地区的一些地方,“婴儿之初生 ,即以兽指 (脂 )涂擦其身,惟留头部,必经十五日始为淋浴。 生女二日,生男三日,朋友、 知己及近邻皆来庆贺、举酒、 送哈达以哈达缠生儿之头”。以酥油给婴儿擦身但却保留头部,因为,“在许多民族中 ,都把头部看得特别神圣 ,不允许他人触摸 ,不许可有什么 东西随便凌驾于它之上”,藏族亦不例外。 而哈达却不一样,它在藏区有着极高的地位,是神圣的物品,是用来敬奉给神灵、佛祖和最尊贵的客人的,用之缠婴儿头,亦可看出藏族人对新生婴儿的关爱 。他们希望用之来祈求佛爷的保佑新生婴儿健康、 平安。 与之相关的是,藏族人在小孩出生后举行的“呛酒” 活动。 “女儿产后两日 ,男儿产后三日,亲邻皆来相庆,称为` 呛酒’ 。祝幸福而送哈达也。 以哈达一缠儿头”。西藏地区的藏族人在小孩出生后的几天内 ,还要举行一个名 叫“旁色”的仪式 ,其中也有与婴儿头发有关的内容: “小孩生下来的第三天 (女孩子是第四天 ) ,亲朋好友便要前来祝贺。 这种活动叫做` 旁色’,‘ 旁’ 是`‘污浊’ 的意思 ,` 色’ 是` 清除’ ,也就是清除晦气的活动了。城里人带的礼物是青稞酒、 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 帽子等。 客人一进屋,先对生母和襁褓中的婴儿献哈达,给生母敬酒、 倒茶 ; 然后端详初生婴儿 ,对孩子的出生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在农村,亲友除带上酒、 茶以外,还要带上满满一` 唐古’ (羊皮口袋 )糌粑及一块新鲜的酥油,这是进门的贺礼。农村人用古老的风俗来祝贺孩子健康成长,客人要在敬酒、 倒茶奉献给生母以后,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粑,放在初生儿的额头上,表示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 其中,与婴儿头发有关的做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客人们送给小孩的礼物之一的帽子很显然是为了遮盖头发、 保护头部的 ,这也是藏族人对孩子重视的表现之一;给婴儿献哈达的做法与上述异曲 同工。 农村人也用最朴实的做法表达他们对新生命诞生的欣喜和对孩子能够顺利成长的期冀与祝福。 在农村藏族人的眼里,糌粑作为维持生命的“圣物”,用它放在婴儿的额头上,也许是最最诚挚和永恒的祝福吧;此外,这还可以理解为起到涂抹婴儿额头折皱的作用,以此来保护婴儿娇嫩的皮肤。青海藏族地区也有一种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剃头礼:有的地方在孩子周岁这一天为孩子剃头;有的地方则要在孩子“五岁 时有剪发之典礼。 ”至于剪发之典礼的细节,则不太详细。 据汤夺先的猜测 ,这应该是一种宣布孩子已经脱离死神的危险、 能够继续茁壮成长的信号。 孩子的家人及亲朋好友希望藉此来祝福孩子成人成才。 这也是与当时藏区婴幼儿成活率低的客观现实相一致的,同时,它也是汉藏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结果。

(整理自汤夺先的论文《论藏族人生仪礼中的头饰》,因为关于藏族诞生礼的图片不多,没有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在下一个帖子”婚礼“中会给大家做更多的展示。)

[ 本帖最后由 子非鱼Vivian 于 2014-11-3 18:35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