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导师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导师

敖其教授


一. 基本情况
敖其,女,蒙古族,1954年11月生,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蒙古民俗》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蒙古民俗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兼任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蒙古国科学院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委员会外籍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副会长,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民俗学会副会长,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学文艺发展中心北方研究基地副主任,内蒙古传统祝颂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二.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8—1982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读本科          获学士学位。
1982—2003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任教           蒙古民间文学 、 民俗学 、 蒙古古代文学教师,研究室主任。
1985—1988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读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7—1999年 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读博士   获博士学位。
2003—至今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任教   民俗学 、文化社会学教师。
1997年 晋升为副教授。
1998年  任研究生导师。
2000年  晋升为教授。
2003年  任社会学民俗学系主任,2006年任社会学民俗学学院院长。
2009年 任博士生导师。

三. 教学情况

自从1982年以来为本科生、研究生用蒙汉两种语言讲授“蒙古文学史”、“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蒙古民俗”、“民俗学概论”、“民俗学史”、民间文学概论、“文化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课程。

主编教材:

1.《蒙古民间文学》, 独立编写,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内教材,1986年。
2.《蒙古文学史》,参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3.《蒙古民俗学》,参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4.《蒙古民间文学导论》,主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5.《 民间文学概论》,(汉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蒙古民俗》,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
7.《蒙古民俗知识》,(汉文)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
8.《社会学概论》,副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9.《蒙古族文化习俗》,编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


四.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专著:
1.《察哈尔格什罗桑楚勒图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3.《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7年)。
4.《中国民俗知识-内蒙古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年)。
5.《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年)。
学术论文:
  在蒙古民间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向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五.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1.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察哈尔格什传校注与研究》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
3.文化部科研项目《科尔沁潮尔史诗保护与研究.
4.文化部科研项目《中国节日志·大招千灯节》     
5.文化部科研项目《中国节日志·春节志·内蒙古卷>

六.获奖情况

1. 《蒙古民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012年,内蒙  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2. 《蒙古民俗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3. 《蒙古民间文学导论》,(修订版)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将二等奖,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4.《蒙古民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2008年,教育部。
5.《蒙古民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2009,教育部。
6.《蒙古民间文学概论》,首届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化“阿尔丁将”一等奖,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联合会。
7.《蒙古民间文学导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大中专蒙古文教材一等奖,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8.《蒙古游牧文化溯源》,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9.《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10.《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11.《蒙古族妇女服饰的特征》,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儿童研究成果二等奖。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妇联。
12.《蒙古民俗》,全国高校蒙古文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二完成人),1996年,教育部。
13.《蒙古族文学史》,全国高校蒙古文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完成人),1996年,教育部。
14.《察哈尔格什罗桑楚勒图木思想探析》,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15.《察哈尔格什罗氏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16.《察哈尔格什作品的世俗化倾向》,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17.《卫拉特蒙古祝词的民俗传承》,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一等奖,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18.《察哈尔格什作品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
19.《主干教程与相关课程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









http://shms.imnu.edu.cn/n76c25.jsp[/url]

[ 本帖最后由 史笔昭世 于 2016-9-26 08:03 编辑 ]

TOP

扎格尔教授





一、基本情况
扎格尔、男、蒙古族、1949年2月生,内蒙古正蓝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二、学习及工作经历
1978.02——1982.01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  本科学习  获学士学位
1982.02——1985.01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  攻读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5.02——1997.02  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院  攻读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1985.02——2003.03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  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3.04——今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教授
1992年  晋升为副教授
1998年  晋升为教授
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
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3.02——2000.01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0.11——2008.06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
2002.09  内蒙古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
2008.12  内蒙古自治区民俗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三、社会兼职
1995年  国际蒙古学协会会员
1996年  亚细亚国际民俗学会会员
2000年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  内蒙古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会会员
2010年  中国蒙古学学会常务理事
2008年  内蒙古民俗学会理事长
1999年  蒙古国科学院民间文学民俗学博士学位授权委员会外籍委员
2002年  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2005年  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2008年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民俗学学科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9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四、教学工作
1、自1985年留校任教以来,从事蒙古族古近代文学、蒙古民间文学、民俗学与蒙古民俗、文化人类学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蒙古族古代文学史”、“蒙古族现代文学史”、“蒙古民间文学”、“民俗学理论”、“蒙古民俗”、“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蒙古及北方民族民俗研究”等10余门课程。
2、教学研究项目及教材
⑴ 蒙汉兼通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2005年
⑵ 蒙古民俗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2005年
⑶ 《高考作文解析》,(合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⑷ 《内蒙古旅游知识》,(副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⑸ 《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⑹ 《社会学概论》,(副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⑺ 《蒙古民俗》,(副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五、科研成果
1、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族古近代文学、蒙古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
2、学术著作(1993——2010年共6部)
⑴ 《史诗江格尔研究》,(独立),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⑵ 《蒙古语言文学研究》,(主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⑶ 《蒙古秘史多视角研究》,(副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⑷ 《蒙古游牧文化溯源》,(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⑸ 《草原物质文化研究》,(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⑹ 《蒙古民俗百科全书·民俗》,(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3、学术论文(1981——2011年共90余篇)
在蒙古民俗研究、民俗学理论与草原文化理论研究、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等方向上发表了90余篇论文。
六、科研项目
1991——2011年共主持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厅局级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乐施会项目1项。
⑴ 内蒙古自治区哲社项目《史诗江格尔研究》(1991——1993)
⑵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江格尔词汇解释》(1993——1994)
⑶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蒙古族经济民俗研究》(1993——1995)
⑷ 教育部社科项目《十章本〈江格尔〉校勘》(1996——1998)
⑸ 内蒙古自治区哲社项目《江格尔民俗研究》(1996——1999)
⑹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蒙古文化研究》(1999——2002)
⑺ 国家哲社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2000——2004)
⑻ 国际合作项目《游牧文明变迁研究》(2000——2002)
⑼ 内蒙古自治区哲社项目《蒙古族传统生态观与现代生态意识研究》(2001——2003)
⑽ 国家哲社项目《蒙古族传统生态观与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2007)
⑾ 国家哲社项目《草原物质文化研究》(2001——2007)
⑿ “乐施会”资助项目《内蒙古农牧区中小学地方性课程实施项目》
——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2005——2006)
⒀ 内蒙古自治区哲社项目《蒙古族“那达慕”研究》(2007——2009)
⒁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全史编委会项目《蒙古族全史·民俗》(2007——2009)
⒂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蒙古民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007——2010)
⒃ 国际合作项目《跨境草原文化研究》(2007——2010)
⒄ 内蒙古自治区哲社研究基地项目《蒙古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2008——2012)
⒅ 文化部科研项目《中国节日志·蒙古族“那达慕”》,(2011——2013)

七、科研奖励
1988——2011年共获17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厅局级一等奖2项,其他获奖8项。
1、《江格尔艺术形象分类》蒙古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88年,中国蒙古文学等备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学学会
2、《江格尔盟哲仪式》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
3、《史诗江格尔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4、《蒙古秘史中的结拜仪式》《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1996年期间优秀论文一等奖,1996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处
5、《高考作文解析》全区首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6、《蒙古族摆“失兀速”(羊宴)习俗》全区首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7、《史诗江格尔研究》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1998年,教育部
8、《史诗江格尔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哲社规划项目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9、《蒙古族酒文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
10、《江格尔民俗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11、《蒙古游牧文化溯源》内蒙古自治区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12、《蒙汉兼通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集体成果)
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13、《蒙汉兼通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集体成果)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
14、《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哲社科研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15、《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内蒙古自治区哲社科研成果政府奖三等奖,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16、《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建设30年标志性成果奖,2009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17、《草原文化理论建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






http://shms.imnu.edu.cn/n101c25.jsp

[ 本帖最后由 史笔昭世 于 2016-9-26 08:04 编辑 ]

TOP

铁安教授





   铁安,异名,铁木尔胡伊格,男,蒙古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民俗学系主任。1961年6月16日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敖干出鲁嘎查出生。1970年至1976年在本嘎查读小学,1976年至1981年在本苏木中学学习,1981年至1985年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至2002年在赤峰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工作,1992年评定讲师,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晋升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进行访问学习获国内访问学者结业证书,2002年至2005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攻读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学院工作。
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
主讲课程:
硕士生:《北方民族文化史》、《民间文学理论》
本科生:《人类学概论》、《民俗学概论》、《蒙古民俗》、《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蒙古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学术成果:
1、专著、主编教材
《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 专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中学语文教学法》,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月
《教师学》, 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0年6月
《教学技能》, 教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6年10月
2、论文:
《蒙古人太阳崇拜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心理》,《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4期
《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流传的金银阿日盖故事》,《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3
《蒙古民间孤儿故事的文化历史渊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3
《论蒙古族儿童口承文学的教育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4
《蒙古民间阿仁珠拉故事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2
《蒙古民间阿仁珠拉故事与金马驹传说的传承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3《蒙古民间“青蛙儿子”故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
《对流传于蒙古地区天鹅仙女故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
《蒙古人传统教育思想及素质教育》《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1
《蒙古民间流传龙女故事特征及类型概貌》,《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2
《蒙古民间故事中幼子获胜母题的社会历史基础》,《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
《蒙古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留存福禄习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
《蒙古民间“羊尾巴儿子”故事类型研究》,《中国蒙古学》   2006年,2
《国外民间故事研究评述》,《蒙古语言文学》 2004年,3
《蒙古民间流传的“灰姑娘”故事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4
《蒙古萨满教翁根的产生发展及其称谓》,《蒙古学研究》   2004年,1
《蒙古民间动物故事文化内涵研究》,《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蒙古人的亲属称谓制度及其文化内涵》,《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论文集》,2007年10月,民族出版社
《满族与蒙古族民间流传“金马驹故事”之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1
《满-通古斯与蒙古族民间流传“珠玛珠嘎故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3
《从文化交流与传播视野探究科尔沁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
科研项目:
①2012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②2007年主持完成内蒙古师大课题《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蒙古民间魔法故事中的仪式、习俗反映》
③2011年主持内蒙古师大课题《科尔沁地名文化研究--以科尔沁地名传说为中心》
④2007参与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卷》
获奖情况:
2008年11月专著《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三等奖。
2000年1月教材《教学技能》在全国大中专教材评选中获教育部二等奖。
业余爱好:
爱看电视纪录片,喜欢听蒙古民间原生态歌谣及音乐,旅游、逛古镇、博物馆。
http://shms.imnu.edu.cn/n94c25.jsp

[ 本帖最后由 史笔昭世 于 2016-9-26 08:05 编辑 ]

TOP

席·哈斯巴特尔教授




席•哈斯巴特尔,男,蒙古族,1964年1月出生,内蒙古奈曼旗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一、个人简历
  1984—1988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8—1995年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师进修学校任教;
  1995—1998年在内蒙古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1998—2000年在内蒙古教育学院蒙文系任教;
  2000—2003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2000年9月—2010年12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任教;
  2011年1月—至今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学院任教。                                          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
现为内蒙古民俗学会理事、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内蒙古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二、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蒙古民俗》、《民间文学概论》、《蒙古史》、《民间文艺学》、《文化人类学》等多门课程。参与撰写的教材《蒙古民俗》,2010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学、蒙古文学。
1、承担科研共12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2项、参与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主持1项、参与3项,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主持1项、参与1项。
2、出版学术著作6部,其中独立完成3部、参与撰写3部。
3、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4、科研成果获奖共7项,其中省部级4项,厅局级3项。
(1)、专著《蒙古族马鬃尾之探》,内蒙古社会科学第八届评奖委员会,获三等奖,2006年。
(2)、专著《蒙古族生态保护习俗》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三等奖,2008年。
(3)、专著《灵魂及其文化嬗变》,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八届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三等奖,2007年。
(4)论文《蒙古族草场保护习俗》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第九届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得三等奖,2009年11月。
(5)、《蒙古民俗系列教学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学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7月。
(6)、《蒙古民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及其作用》,在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评选中获得优秀论文奖,呼和浩特,2007年8月16日。
(7)、《“蒙古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演唱技巧的重要性》,2010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四、受表彰奖励情况
本人在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诗歌、小说,其中部分作品曾获奖。


http://shms.imnu.edu.cn/n83c25.jsp

[ 本帖最后由 史笔昭世 于 2016-9-26 08:06 编辑 ]

TOP

双金副教授




双金,男,1973年生,科尔沁左翼中旗人。现职称为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民俗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一、承担的教学工作有《民俗学概论》、《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社会工作概论》、《农村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族民俗文化与历史文献民俗学。

二、科研工作方面:任职以来完成11篇学术论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项。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3项、校厅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了本人承担的科研任务。参加3部教材,1部专著的编写工作。

1.图腾崇拜起源与祖先意识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
2.论蒙古族苍天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关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
3.论蒙古先民的图腾信仰与祖先崇拜的关系  蒙古学研究2006年第四期
4.蒙古部图腾动物之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
5.东乡语与汉语相互影响的社会背景及其未来发展态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三期
6.蒙古族古近代文学研究综述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年鉴》2010年
7.民俗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一期
8.元代宫廷饮食文化探秘                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一期
9.蒙古族古近代文学研究综述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年鉴》2011年
10.《蒙古秘史》的文献民俗学价值         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
11. 敖包的重建与社会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论文集2011年7月
1.社会学导论(教材)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蒙古民俗(教材)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
3.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教材)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4.中国民俗知识丛书·内蒙古卷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1.《社会工作概论》主干课程建设        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主持
2.蒙古族祖先崇拜意识的文化探源    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主持
3.《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主持
4.蒙古经典历史文献的民俗学研究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主持
1.《内蒙古农牧区民族中小学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 省部级  参与
2.《内蒙古高校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研究》         省部级  参与
3.《蒙古民俗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省部级  参与
4.《乌拉特口传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级  参与
5.《内蒙古游牧文化与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       国家级  参与
6.《中国节日志·春节·内蒙古自治区卷》         国家级  参与
7.《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蒙古民间魔法故事中的仪式、习俗反映》 校级  参与
8.《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以乌里雅斯太镇第三产业从业者为例》       校级  参与
9.《中国节日志·蒙古族那达慕》         国家级  参与   2011——2013

三、学科建设:
2004年教育部教学评估,承担秘书工作;主持完成校级主干课程建设项目《社会工作概论》试题库建设,《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等。

四、获奖情况:
1.“蒙古民俗”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2008年
2.“蒙古民俗”国家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2008年
3.“蒙古民俗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获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政府奖2009年一等奖
4.《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2008
5.优秀班主任2004—2005学年度
6.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

http://shms.imnu.edu.cn/n91c25.jsp

[ 本帖最后由 史笔昭世 于 2016-9-26 08:06 编辑 ]

TOP

「外聘教授」呼日勒巴特尔·悟哲德教授





英文名:Hurelbaatar Ujeed

个人基本情况
1958年 8 月 生, 男,中国·内蒙古·奈曼旗人,英国国籍(British),结婚,有两个孩子
高等教育背景
l 1997年10月-2002年4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读研究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l 1996年10月-1997年9月,在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读研究生。获 得 哲学 硕 士 学 位
l 1984年9月-19987年8月,在中国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 获得 文学硕士学位。
l 1979年9月-1983年8月,在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本科学习。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附加培训
l 2002年, 2004年 和 2007年,在剑桥大学参加了分别六周的 机算机应用培训班。
l 1998年7月,在剑桥大学影像馆参加了做人类学纪录片培训。
l 1997年6月-7月,在剑桥大学影像馆参加了人类学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班。
l 1996年8月-9月,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参加了‘环境保护的科学’培训班。
语言:蒙古语,母语 ;汉语,流利;英语,流利;日语,阅读能力;俄语,阅读能力。
工作履历
l 2009.4 -  至今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呼日勒巴特尔协作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l 2010.10 –至今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科尔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l 2007年8 月至今: Senior Researcher (高级研究人员), 附属于英国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
l 2003年12月至今: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学学院(呼和浩特)。
l 2002年 5月至2007年7月: Research Associate (协作研究员),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所和社会人类学系。
l 1987年 9月至1996年9:  教师, 从事蒙古文化、民俗、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
l 1983年 9月 至 1984年8:  教师,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 (赤峰学院 )蒙语系。
学位论文和田野调查
l 博士论文:“‘Tradition’ as differently practiced by the Buryat Mongols of Russia and China” (俄罗斯和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对传统的不同实践)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田野调查:1998年3月–4月, 1999年4月–9月在内蒙古鄂温克旗悉尼河布里亚特,1998年9月–1999年3月,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布里亚特。
l 硕士论文:“Grass-roots Buddhism in Inner Mongolia” (佛教在内蒙古基层社会的的实践).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田野调查: 1996年3月-4月。内蒙古奈曼旗。
l 硕士论文: “Horchin-u shog üliger-un sodulul” (科尔沁笑话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田野调查: 1986年11月-1987年2月。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左后旗, 库伦旗和奈曼旗。
l 学士论文: “13-19 dugar jagun-u teuhen sorbolj bichig dehi Chinggis Hagan-u düri-yin hubiral” (13-19世纪蒙古史传文学中成吉思汗形象的演变).
科研项目和田野调查
l 《清代蒙古族的汉化和汉族的蒙古化比较研究——以土默特地区蒙古族和汉族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认同关系及其变迁为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50001); 2010年 – 2013年之间年,共七次带课题组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进行田野考察。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系列研究》,第一期,2010年9月, 带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20名研究生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进行两周田野考察。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系列研究》,第二期,2011年8月, 带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7名研究生在兴安盟科右中旗进行两周田野考察。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系列研究》,第三期,2012年10月,2013年9月分别带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7名研究生在通辽市科左后旗进行两周田野考察。
l “Sacred landscapes and spatiality in Inner Mongolian: case study of Mergen Monastery” (蒙 古 人 的 神 圣 的 风景和 空 间 观 — 以梅 力 更 庙 为 中 心) 。合作者: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1995年8月–2009年2月。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 剑桥大学;田野调查:1992年9-10月,1995年8月,1998年7月-8月,1999年6月-7月,2000年7月-8月,2002年8月, 2005年8月,2007年8月, 2009年4月分别在内蒙古包头梅力更庙;乌拉特前旗;登口和阿拉善。
l “History and ethnography of millet cultivation in Mongolia” (蒙古种稷米的历史和民族志). A project associated with “The spread of farming across Asia - the East West millet project,” directed by Professor Martin Jones¸ Th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学研究所马丁琼斯教授主持的“亚洲的农耕传播— 东西方的稷米研究项目” 的人类学子项目);田野调查:2009年3-4月,2011年7-8月,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赤峰市巴林右旗; 2010年12月在蒙古国布力根省。
l  “Psychic bone-setting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 documenting the practices of the ‘Black Dog Doctor’ family” funded by the Perrott-Warrich Fund. (内蒙古东部包氏正骨个案研究,Perrott-Warrich 基金会资助),2008. 田野调查:2009年3-4月,在通辽市科左后旗。
l “Oral narrative on Mongol-Chinese relations” (蒙汉关系的口头叙述). Firebird 基金会资助, 2007 ;田野调查:2007年8月,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票市.
l “Reconstructing the memory of an Inner Mongolian national cultural hero: the case of Injannashi and his family monastery” (内蒙古民族文化英雄的记忆重建:尹湛纳希和他的家庙个案研究). 合作者:Dr. David Sneath , 2007;田野调查:2006年9月;2007年8月,在辽宁,北票市。
l “‘Mongolised’ Han Chinese in Liaoning, China – a Case Study of a Family History from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funded by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British Academy. (清代蒙古化的汉人研究—从18世纪至今的辽宁王氏家族历史个案研究). 英国科学院资助项目.2007.
田野调查:2007年8月–10月,内蒙古;辽宁阜新。
l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n multi-language inscriptions in Mongolia,” funded by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British Academy. (蒙古国多种语言碑文的多学科研究),英国科学院资助项目. 2006. 田野调查:2006年8月-9月,蒙古国六个省两个市。
l “Mongol – Chinese Relations in Liaoning, China: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and Everyday Practice,” funded by the British Academy (辽宁的蒙汉文化交流史研究 - 跨文化协商和日常实践). 英国科学院资助项目.2005;田野调查:2005年7月-8月,辽宁阜新,北票和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宁城,喀喇沁,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
l “Documenting rock art in Mongolian Plateau,” (“蒙古高原上的岩画的文档”);田野调查:2005年3-5月, 2006年8-9月在蒙古国中央省,乌兰巴托市。
l “Understanding history of Mongolian political thought through keywords: from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democratic Mongolia” (通过关键词研究蒙古政治思想发展史—从13世纪到21世纪初的民主蒙古).  合作者: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2002年5月–2007年7月。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田野调查:2003年8月-9月,2005年3月-5月,在 蒙古国。
l “Creating Super-ethnic identity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 with a case of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t Chinggis Khan Temple,” funded by the Cambridge Committee for Central and Inner Asia (超民族认同和地区认同 — 成吉思汗庙的创建和创新个案研究). 英国科学院,内亚与中亚剑桥协会资助项目. 2004;田野调查:2004年8月,呼和浩特和乌兰浩特。
l “Different ways of making history: Narrativ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andalwood statue of the Buddha among Nepalese, Tibetan, Chinese and Mongolian,” Ethnography of the project derived from fieldworks for my Ph.D. program (创造历史的不同方式—尼帕尔,藏人,汉人和蒙古人的檀香佛像的历史阐述).
l MacArthur “Environmental & cultural conservation in Inner Asia”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麦卡阿斯“内亚地区环境与文化保护,” 国际 合作项目 .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 1992-94;田野调查:1992年7月 – 1993年12月,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乌珠穆沁,巴彦诺尔,阿拉善和鄂尔多斯,乌审旗。
l “搜集整理蒙古族风俗习惯”,1987-1991,内蒙古教育厅资助项目;田野调查:1987年9月–12月,新巴尔虎左旗和右旗,陈巴尔虎,布里亚特, 厄鲁特和鄂温克;1988年3月–7月,奈曼旗,库伦旗和科左后旗;1989年9月–12月,东苏尼特。
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
l “科尔沁蒙古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元文化心态研究 ——以方位, 方向观念为核心”蒙古语族语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内蒙古,阿尔山, 2013.08.
l “蒙古族和汉族方位观的文化史比较研究——兼论当代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蒙古族和汉族建葬传统”(合著者刘晓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呼和浩特:2012年12月.
l “Approaches to Horchin-Harchin Studies”,  seminar given to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China (Sep. 2010).
l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question of Tümed Mongols in the contemporary Huhhot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 seminar given to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Groupe Sociétés Religions Laïcités, Paris (June 2010).
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omadic Wisdom Tradition”, presentation in 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hot, P.R. China (June 2009).
l “Embodiment and ritualization of oral history: Mongolian oral narratives on Chingünjav” (口述历史的体现和仪式化-蒙古口述青滚乍卜的个案研究). 合作者:Sampildondov Chuluun. ‘Oral Histories of Socialist Modernities: Memories and Lived Experiences in Central and Inner Asia’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口述史-内亚和中亚的记忆和 经验) 的国际学术会议。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 2008年12月16-17.
l “Fortune in the wind” (运气在风中). 合作者: Professor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Economies of fortune and luck: perspectives from Inner Asia and beyond’ (经济运气和幸运:从内亚角度透视) 的国际学术会议。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2008年6月 5-7.
l “Reconstructing the memory of an Inner Mongolian national cultural hero: The case of Injannashi and his family temple” (内蒙古民族文化英雄的记忆重建:尹湛纳希和他的家庙个案研究). 合作者: Dr. David Sneath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8年6月。
l “Being  Chinese and being Mongol:  a study of Mongolised Chinese  with the case of the Wang families of Liaoning, China” (清代蒙古化的汉人研究-从18世纪至今的辽宁王氏家族历史个案研究). 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剑桥大学。2007年11月。
l “Autonomy in Practice” (自治的实践). 合作者: Dr. David Sneath 。“Defining the Field: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April 2007.(研究领域的定义:当代中国研究的主题学术会议)剑桥大学, 2007 年四月。 
l  “Patterns of Chinese migration and changing Mongols-Chinese relations in Liaoning in 18th – 19the Centuries” (18-19世纪辽宁汉族移民模式和蒙汉关系的变化).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6年3月。
l “Creating super-ethnic identity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in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 with the case of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t Chinggis Khan Temple” (内蒙古的创建超民族认同和地区认同 - 成吉思汗庙的创建和创新个案研究).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5年3月。
l “Evaluation of törü in history of Mongolian political thought” (蒙古政治思想史中的 törü 一词的研究). 合作者: Professor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the French/British workshop on Inner Asian Statecraft and Technologies of Governance”(法英两国合办的对内亚的国家管理和统治技术的研讨会.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2003年10月。
l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history: with the case of the Sandalwood Statue of the Buddha” (创造历史的不同方式-檀香佛像的个案研究).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0年2月。
l “The revival of Buddhism among post-socialist Buryats in Russia” (佛教在俄罗斯的后社会主义 布里亚特的复兴).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ongolia from City to Country”, Copenhagen.“蒙古从城市到乡下”国际学术讨论会,哥本哈根,1999年11月。 
l “Buddhism in local context of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基层的佛教实践).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1997年11月。
l “Change and reviving of tradition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蒙古传统的变革与恢复). The Mongolian Society and Department 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in Indiana University, U.S.A.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蒙古学会和中亚西亚研究系讲座,1995年4月。
l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present-day Inner Mongolia” (当今内蒙古的社会政治变革).  The Asia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亚洲基金会,华盛顿, 1995年3月.
l “A survey of Mongolian culture in the present-day China” (当今中国的蒙古文化概况).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ater Mongolia in Twentieth Century",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二十世纪全蒙古”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2月.
l “On the questions of the four culture areas of Mongols in China” (当代中国蒙古族四个文化区域的划分).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1990年5月.
教学和专业兼职
l 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与实践 (研究生培训)-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0年, 2011年, 2013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2007年,2009年,2010年, 2011年,2012年, 2013年。
l 本土人类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2009年,2010年,2011年
l 民族学研究方法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2年
l 文化人类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3年
l 科尔沁历史文化化研究专题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3年
l 内亚地区佛教和萨满教(seminars  on Buddhism and Shamanism  on Inner Asia Paper)-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系列研讨讲座. 2004年1月-4月. 合作者: Dr. Hildegard Diemberger.
l 蒙古文字历史导论 -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系列讲座. 2004年10月-12月.
l 中国人类学 - 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研究生课程 。 2004年10月- 2005年6月。
l 硕士研究生导师,剑桥大学音乐系人种音乐学专业。
l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2003年12月-至今。
l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籍特聘教授: 2010 – 2013.
l 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中心执行主任。1994年-1996年。
l 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1996年-至今。
l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2年5月-2007年8月。
l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 2002年5月-至今。
l 剑桥大学 ‘内亚’ (Inner Asia)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ISSN 1464 - 8172).
主要著作,论文
著作
l A Monastery in Time: The Making of Mongolian Buddhism  (一个寺庙的历史:蒙古佛教的形成). 合作者: Caroline Humphrey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13年.
l 《文化接触——民族文化的变迁、延续与民族认同:近现代呼和浩特土默特蒙古族和汉族移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比较研究》 – 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50001最终成果,将2014年出版)。
l 《语言、文化、文化心态和民族认同: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汉族移民的“蒙古化”、“本土化”和蒙古族的“汉化”、对汉文化的“本位化”》,合作者:刘晓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50001最终成果,将2014年出版)。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研究》(系列研究,第一辑), 主编,将2014年年初出版。
l  ‘Tradition’ as differently practised by the Buryat-Mongols of Russia and China, submitted to Inner Asia Library, Brill.(俄罗斯和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对传统的不同实践).。
l “Shine Bargu-yin neigem ba soyol” (新巴尔胡蒙古的社会和文化). 已投稿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l  “Horchin-u jang agali” (科尔沁风俗志)。合作者: 乌仁其木格。198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论文
l “蒙古族和汉族方位观的文化史比较研究:兼论当代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蒙古族和汉族建葬传统”
(合著者:刘晓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蒙古学集刊》2012年第3期;《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年。
l “文化接触:“表层的涵化”与“深层的本位化”——以呼和浩特土默特蒙汉杂居村的神圣景观和历史景观为案例”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学集刊》2013年第1期。
l “土默特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的“本土化”和被蒙古族的"本位化"”(合著者:刘晓峰)《西部学刊》2013年第10期。
l “一种语言两种文化:所谓‘汉化’的土默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实践和重构”(合著者:刘晓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学集刊》2013年第3期。
l “科尔沁蒙古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元文化心态研究 ——以方位, 方向观念为核心”蒙古语族语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将2014年年初出版)。
http://shms.imnu.edu.cn/n104c25.jsp

[ 本帖最后由 史笔昭世 于 2016-9-26 08:07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