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座笔记】钟进文:藏边社会“兄弟民族”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以保安族叙事为例

【讲座笔记】钟进文:藏边社会“兄弟民族”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以保安族叙事为例

藏边社会“兄弟民族”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以保安族叙事为例

钟进文(中央民族大学)
(录音整理: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冰华同学)


  耽误大家时间了。我的话题非常小。这次给大会提交文章,一个是这几年来对藏边社会比较感兴趣,第二个是选了这个题目,这次会议有个议题是有关丝绸之路,当然了丝绸之路现在很热,但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还是不太一样。像昨天的德国学者,大面上认识就是说丝绸之路是互惠的,也是非常伟大的,也是阳光灿烂的这样一个工程。但是呢,生活在丝绸之路上的历代的民族其实也是生存着非常之艰辛。所以丝绸之路,每个民族如果不小心走到这条路上,有可能就是死亡之路,“丝路-死路”。所以这条路上有些名字还是很奇怪的,如果你发音稍微不准,你看酒泉啊、安西啊、玉门啊、阳关啊等等。很多东西对族群来说都是非常要命的一些文化元素。那么,所以呢我就从这个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今天我所说的这个题目呢,其实就是想说一个关键历史就是,尽管这个地方曾经其实是发生了很多的冲突,很多民族其实就是在这条路上没有了,消亡了。像我这个姓“钟”,这个“钟”名称其实在汉朝就已经没有了,不过好在我们融进了别的民族里面去了,所以把“冏论”这样一个家族,这样一个名称还给保留下来。但是这个地方的族群能生存到今天的这样一些民族,它在民间发生了一些冲突之后,它还有民间自己的一些修复办法,民间有他自己的一些智慧,原来我在几次会议上讲过,藏边社会的这个英雄祖先,那么还有“脱帽人”(音译)的遗产与身份的相悖等等。这次我就讲兄弟民族,就是以保安族为例,讲一下这个民族能够今天还活在一个独立的民族身份,在民间它是是怎么生存,怎么修复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我就照着我的说吧。第二,再强调一点就是,我只做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以对其他的一些学科的知识就不怎么介入。我就以文学文本为主,就是在文本里是怎么叙述的。第一就是保安族的这种兄弟民族的叙述内容。在这我就选三个经典的,也算是保安族这样一个没有文字民族的典籍,像昨天徐老师(徐光建)对汉文典籍做了重新阐释,我就以保安族的这个口头典籍来阐述一下兄弟民族的民间叙事。第一个是保安族腰刀,这是他的民族传说,这里头透漏这么一个信息就是,保安族以前有三个庄子,叫保安三庄,有上庄、下庄。这里面住着汉族、藏族、保安族、土族,四个民族。这里面还有一个信息就是,最初保安族人数是最多的。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像兄弟一样,喝着一道河里的水,吃着一块地里的粮食,就像一家人一样的过着。但是,后来有一个保安族兄弟拿出了一把自己的保安腰刀之后就被财主看到了。因为这把保安保安腰刀就发生了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呢,这个财主就是断了保安三庄的水,让这三庄的老百姓都没法活命。那么保安族为了不连累其他族群,就把这个地方留给了其他民族,把自己的保安腰刀也赠了其他民族,然后自己在一个老人的带领下离开了。这样一个表述。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神泉”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在其他民族都会有的,待会儿还会说到。这样一个“神泉”里面有个神马,神马保佑着[保安]三庄。但是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想独占神马,它的结果也带来了灾难。那么在灾难中有三个小伙子幸存下来了,分别娶了回族、蒙古族、藏族[女子]为妻,然后分别居住在庄子里面,后来成了今天的保安三庄。那么这个也透露着兄弟关系。

  第三个就是三联神(音译)这样一个能够说唱的故事。这里头有风眼、穿山眼和万能手三个有绝技本事的三个人。那么他们团结和睦的时候可以战胜河神、瘟神,但是后来他们听了魔鬼的挑拨以后,各奔东西,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一个的都死去。但是他们在临死的时候才觉悟过来,就是祝福各自的子孙一定要团结和睦、齐心合力,这样之后他们的子孙们接受了祖先的遗训之后,终于变成了三个繁盛的民族,这就是住在大河家的保安族,住在太子山的东乡族和住在萨尔家的土族。那么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保安族兄弟民族的民间叙事。我想这种保安族兄弟民族的民间叙事价值和意义,可能这样去理解。第一呢,这个民间叙事它深刻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他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沉淀于某一时期深层的历史记忆,从显性和隐性这样两个方面都体现了一个民族心灵世界。保安族他原来居住在青海的同仁这个地方,今天的保安族已经离开了这个地方,是居住在甘肃的积石山这一带。他怎么从那个地方走到这儿呢?其实据历史资料显示,他们在哪儿就是和汉族、回族、藏族其他不同民族之间杂居的一个状态,后来也是因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不同,发生了持续的大规模的民族之间的抗争。那么在这样的一些对抗当中,保安族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他们就从这个地方逃出来。逃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藏族的部落给了帮助,土族的部落也给他们一些帮助。这些事件在保安族的

  因为我在之前讲过,像裕固族、撒拉族他们对历史的叙事是英雄祖先的叙事。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觉着自己是从土库曼斯坦啊、西域啊等地迁徙过来的。那么所以呢,这三个故事呢在全国各地都有议论、流传,但是保安族在接收或传播这样的一些民间故事时的一个策略就是把自己的祖先曾经经历的这种民族械斗、被迫迁徙的这样一些历史,非常巧妙地移植其中,同时也透露一个信息就是对其他族群的一个友好表示,那么这样一种情况下形成一种指向物来说清楚,一种创造性的民间叙事。这种叙事我们想有这样两个价值和意义,一个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能量,其他就是我就不说了。有些比如说未来可持续的(?)文学理论,它也是有些阐释的。看似是老百姓平常讲的非常散漫的这样一些故事,但是其实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有一种积极向上、指向未来的核心价值,那么这三个民间故事,如果将这些东西抛开的话,这几个故事在其他民族都存在的。比如说我做了个对应,“神泉”这个故事如果按民间故事类型分类的话应该属于太阳山系列。所以近代AT分类法来说应该属于无物A型,那么这个故事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大概有一百多篇,甘肃跟保安族相似的地方就有这样的一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在流传在保安族当中时候,他们在进行民间叙事时做了很大的一些调整,那么三兄弟[故事]也属于AT分类法里面的,属于513型的“超凡的好汉弟兄”或“个性勤劳的群体”故事类型。

  那么弟兄祖先这样一些故事作为本土历史,我觉着它叙事的内容也许不是历史本身,但毕竟作为一个族群从本质而言,他们毕竟希望和睦相处,这个我引用一段王明珂的一段对这故事的阐释吧,不说了。后面我想,这种保安族的民间故事当中,具有的兄弟祖先这样一些的叙事内容,我想它的目的是族群之间的具有一种空间资源与血缘关系进行结合,由此消除一种空间资源的一种紧张关系。这个其实大家很容易理解的,当我们两个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如果是亲兄弟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局面。那么所以这些族群之间,其实是主动的治愈这样一些内容之后,实际是在空间资源的利用方面相对能够缓和,或者能够将血缘的这种关系植入其中,这是第一个价值和意义。

  第二个就是民间叙事将过去的这种记忆日益遥远,想象的空间越大,这样其实与过去比较可靠的历史产生了冲突,往自己个人的一种心愿方向去发展,我觉着这在人口较少的民族或者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当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我觉着也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那么从这种新形势的发展,实际是走向了一个从口传到文本、族群叙事向个体叙事这样一个过程,尤其是傅一勇(音译)的文化多样性这样一个观点深入之后呢。那么现在这种兄弟祖先或者英雄祖先这样一种民间叙事,其实已经传递到了各民族文化精英或文人手中,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开始将这些东西充分利用起来了,其中保安族女作家马少琴(音译)创作的花儿歌舞剧《桑木尔》(音译),其实他的这个歌舞剧自始至终其实表达的就是前面叙事中兄弟关系。我觉着应该是这种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历史上的民间叙事其实在今天的作家创作当中或者各个民族在缓和紧张民族关系当中也是不断的在利用。是吧。
        
  我这后面就是其实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这首歌,这首歌现在是首藏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其实她不是藏族歌曲,就是这两个作词作曲的人创作的一个歌。其中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们之间用血亲关系来缓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最近我刚从西藏回来,拉萨市政府政府最近也是花了很大的价钱排演《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演出的一张门票差不多500-800块钱,那么它动用了上千名演员来参与,其实也就是为了缓和藏族和汉族,通过历史的叙事来缓和二者之间关系。所以我觉着我今天给大家的汇报,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保安族民间叙事的个案,但是我觉着民族在发生冲突之后呢,民族其实自己在民间也有它自己的修复和一种和好的办法,其实民间的这样一些资源或者说是乡土知识,今天我们作为学者可能还需要积极的去吸收。

[ 本帖最后由 王倩 于 2015-5-24 06:56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cfngroup 宝葫芦 +50 精品文章 2015-5-24 22:51

TOP

不发注水贴啦,求监督~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评议人:
才让(西北民族大学)
       我是没有资格做这个点评的,我虽然生活在西北地区,但是对于保安族方面也不了解,我们学院也没有设立相关的研究所,可是我们接触过一些保安族的人,在西北民族大学里面有保安族的学生,那么我就谈一点自己小小的感受和一些困惑的地方。
        第一个钟老师的论文符合我们这个会议的主题,研究了保安族的叙事故事的现代意义,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以前的研究这些问题时可能光从文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这样一种民族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那么我觉着这种视角是全新的。虽然这些个故事都是老的,同时这些工作都是新的。他从这样一个视角来新探讨,我觉着非常的有意愿,同时与我们这个会议的主旨是相吻合的。那么我的一些困惑的地方呢,我觉着保安族虽然是一个比较小的民族,但国内的不管是那个民族都是平等的,这样一个小的民族也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这种平等是一种文化的平等对待,我们应该认可它的这种文化。就像曹老师(曹顺庆)讲的,各民族的文化、文学都应该进入中国文学史,这个我是非常的赞同的。那么这个保安族呢我觉着肯定复杂,为什么复杂呢?就是这个民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到底应该怎么定义,等等。我觉着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民族史在不断的建构起来,现在的知识分子也在不断的建构自己各民族的传统。很多的传统可能不符合,可能建构起来的知识可能与历史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与我们的时代可能有一定的关联。
      我看到保安族的一位学者在讲,“我们虽然是小民族,但是大文化”,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大文化呢?我们的民族里面融合了中亚的伊斯兰文化、西域的突厥文化、蒙古高原的蒙古文化,还有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当然还有中原地区的汉文化。那么用“融合”这个词汇对不对呢?但是我看到他的这么民族语言的东西之后呢,觉着这样讲也有一定的道理。从它的语言上来讲,词汇中蒙古语基本上占40%,研究语言的专家说,保安族讲的语言是中世界的蒙古语。那么藏语的词汇又占了17%左右,现在是大量的汉语,同时有阿拉伯语,还有古波斯语。所以你说它的这个民族里面没有这些文化成份吗,的确有。但是它的人口仅仅是两万多人,所以我觉着这样一个民族该怎样去定义、去看他的文化,应该讲,我就想我们讲多元性,或者是多样性,同一个民族的文化里面也有多元性。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完全独立的,完全绝对的是与中国的其他的民族文化没有关系,我觉着这可能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相互之间存在着交涉,多层面地存在着交涉,从保安族也可以看出。
         我们学历史的过去在讲保安族的族源时,早期都讲保安族的族源是蒙古族,是和蒙古族有关系或者蒙古族的一支。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和回族有关系。那么现在的研究发现,保安族的学者倾向去自己的民族起源于中亚的色目人。那么这没有文献的资料,主要是一些口碑的资料,但现在有现代科技的支撑,我们研究民族成分和民族遗传基因,现在东乡族学者,不是,保安族学者有一个有力的依据,根据DNA的分析,保安族与中亚民族基因非常地接近。这是从基因上讲的,这就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色目人的问题。我觉着这是否和历史符合呢,还存在很多质疑的地方。因为民族文化也是存在不断的变迁之中,也在不断的建构之中,这可能也是现代的建构之一,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认识上可能更多地倾向于中亚色目人,可能有这样一个关系。
         钟老师叙事故事里面讲到的这样一个兄弟情谊,我想钟老师从文学的角度,特别是修复民族记忆的关系讲,同时这里面反映了他们这几个兄弟民族的血缘关系,比如我们知道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都是蒙元帝国的产物,也就是随着蒙古军队来到这个地区,从他们早期血缘上来讲的话,有可能有一定的共同性。所以为什么没有单单讲别的民族讲到这几个呢,那么同地区的藏区、回族呢,因为现在保安族自己也承认他们的族群里面融入了藏族、回族,所以这个我觉着这个历史可能是不是一个特别客观或者标准的叙述,但是与大量的历史总的方向是相吻合的。
        另外一个就是讲到,保安族从青海的同仁迁徙到大河家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械斗问题,很多地方的表述并不清晰,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的解释,为什么呢?一方面说藏族的文化和中亚的保安族,他同时有藏族的部落给他指路了,保护了他。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叙述上的矛盾,同一个民族怎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我在镇压,另一方面又在保护。这里面我们需要在表述上更准确一点就更好一点。因为好多的民间的记忆没有历史文本的依据,我觉着最大的冲突可能是在于信仰的差距才导致了生存的艰辛,最终迁徙到了大河家这个地方,发生没发生的大规模的民族械斗,我觉着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疑惑的事情,实在是个疑惑的事情。我就说这么点,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