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提出的话题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论争,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无论在现实抑或学理上都是这样。它的起因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传统民俗生活)确实被打击过,无论这种打击来自外部抑或内部,无论对这种打击的力度、深度抑或对错如何评估(大家关于革命与瓦解的讨论)。它面对的是当前中国人(包括知识人)、中国政府的文化不适和危机——尽管我们现在的不适并非完全归咎于前述文化打击,但二者肯定有关联。如果大家对目前中国文化的状况尤其是它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没有任何不适,感到很满意,那么我们无需作此讨论。
对于张勃十五问,我最关心的是后面几问。原有的生活秩序即便是理想的,我们也回不去了。再者说,过去理想的未必现在就理想——语境已经改变了。正是基于我们普遍的文化不适、不满意,我们要探寻一种相对合理的中国文化的建设方案。这是话题的终点,当然也可以说是起点,因为它要问:什么是相对合理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如何通过户老师提及的“理所当然”(顺便一问:是否有一种持续性的“理所当然”生活)的民俗生活而建设?
还有一个民俗之民的思维结构、精神空间的持续问题。文革期间农村家中供奉祖先、神灵、天地君亲师的位置换上革命领袖画像,现在有的地方寺庙给毛泽东、邓小平留出神位(神格),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插旗的位置还在那里,就如同象棋的格局和走法有某种深层次的东西,虽然每次的棋子和弈棋人不一样,棋盘是一样的。不知道与思维关联的社会是否有类似结构。民俗现象背后的民俗思维结构是否值得我们挖掘?
第一次尝试发帖讨论,还不太习惯,是以言不及义,语无伦次。得以领教诸位师友的思想光芒、感受思想共同体“态度的同一性”,即乐在其中,三生有幸。
[ 本帖最后由 李立 于 2014-3-11 22:3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