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您举行仪式了吗?起床的时候,用卫生间的时候,早餐的时候,工作的路上,或与爱人告别的时候?
仪式是日常生活中的魔力时刻,它们随处可见: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甚至政坛。
显而易见,仪式正在渐渐复兴,这是因为人有一种对仪式的天然需求。即便人们不再是教堂的一员,在子女出生、受洗、婚礼或葬礼这些重大场合,人们依然会将极大的精力倾注在这些教堂仪式中。
在一个家庭中,大家共进晚餐或共同玩耍都是一种仪式。它表明:我们属于一个整体,彼此关爱,相互支持。
亲密的女友们会专门留出一个晚上来闲谈,在这样的夜晚,我们会觉得自己受人喜爱,有可以信赖的朋友。
每天傍晚,我们都会抱抱小猫,或带着小狗一同去散散步,这些活动令我们心情平静,为紧张的日常生活添加了一座宁静的岛屿。
恋人或父母子女之间也有充满爱意的仪式,如清晨的亲吻,或傍晚的温馨时刻,这些能令我们更坚强,更自信。
在今天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传统的交往形式和安逸感几乎流失殆尽。因此人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能获得一种结构,一些温暖的特别之处。
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我们的祖先就已领悟了这一点,他们通过仪式在自然能量和四季更迭间建起了联系。
仪式的特点尤其体现在生活的转折点和危机时期:出生、成年礼、参加工作、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或亲人的逝世。
在对仪式意义的重新发现中,我们获得了导向,生活也变得充满灵感和生气。不仅是节日庆典或重大过渡性质的仪式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的小型仪式也不可或缺,它为我们赋予了静谧的一刻,为我们灌输能量和灵性。然而仪式必须要为个人风格留出空间,这样一来,履行仪式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意义。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应在生活中重新引入仪式,让其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习惯。因为它能为生活赋予一套结构。缓解每日的压力,调和与爱人的关系,丰富人们的家庭生活,例如人们可以每天下班后喝一杯清茶,或每天清晨赶在全家人不同的上学或工作时间前一同吃顿早餐。如果说从前每周日的教堂礼拜是一种惯例,那么在今天的社会,每天清晨在大自然中的慢跑或散步也是一种有益的仪式。
仪式与节日都是一种不断重复的行为程式,它们铭刻了我们的社会——无论社会本身是否意识到了生活的仪式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曾对生活的仪式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人们的怀疑情绪主要出于政治和宗教对仪式的滥用,人们谴责政治与宗教对人的摆布及其建立的等级秩序。
最近几年,人们对仪式的态度开始转变。仪式的意义越来越得到了认可。尤其在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刻,仪式使人们超越了普普通通的每日程序。每年一度的生日,某些地区流行的起名日、婚礼、圣诞节、复活节、新年等,我们每年都会经历无数节庆。然而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仪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每天夜幕降临时,爱人、朋友们坐在烛光中,一起随意聊天,这样的生活不也宛如节日吗?
这些根据个人喜好举行的仪式无需遵照单一呆板的模式,可以随时更改。它能在规范性和自发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如果将仪式视为一种心爱的习惯,那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增加新仪式,或舍弃陈旧无用的古老仪式。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为生命增添了一些愉悦的亮色。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一切习惯的日常仪式——如餐桌上的碰杯——曾经都是一种迷信。以前的人认为,玻璃器皿碰撞发出的吱嘎声能驱走恶魔。
此外人们还相信一分钱带来的好运气。每逢新年佳节,我们都会互寄印有幸运硬币的贺卡,或互送带有幸运硬币的小猪、三叶草、烟囱清扫工玩偶等吉祥物。这种传统同样起源于古老的迷信。以前朋友和恋人之间经常互赠铜币,人们认为铜能够驱散恶毒的魔法,而且由于铜属于维纳斯的管辖范围,因此它能够增强人们爱的能力。
这些一度是迷信行为的日常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我们已不能认出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
重新发现仪式
近年来,仪式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视域中。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人们已在重新思索仪式对社会性的形成、社会群体的构建以及集体感所起的作用。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逝世和新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登基仪式清楚地向世人证明,仪式对生与死的过渡和机构的延续有多么重要。通过媒体,一个重要事件会对世界所有人发挥影响,并进入他们的生活。仪式的魅力,即使那些平日远离教堂甚或反对教会的人也无法逃避。
宗教仪式和政治庆典也是权力的演绎。它们从情感上打动、吸引观众。参与仪式活动的人相信仪式的功效和必要性,而这种信仰又会引发和强化仪式的作用。
当今社会,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都可以被称做仪式。除了教堂的礼拜仪式、庆典和节日,根据不同的情况仪式还可以分为:过渡仪式(出生、成年、死亡)、就职仪式、定期仪式(圣诞节、复活节、生日、纪念日和国庆日等)、强化仪式(庆祝、爱、性)、反叛仪式(和平运动、生态运动、青年仪式)、交往仪式(打招呼、告别、冲突)。
仪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孩子和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家庭仪式包括圣诞节、孩子的生日、餐桌仪式和至少每年一次的家庭度假。一同吃早餐,看电视,共度夜晚和周末,这些仪式让家人感到他们彼此属于对方,珍重对方。星期天早上平静地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心中就会顿时明亮起来;抽出时问来一起聊聊家里的事情,对大家都有益处。
对孩子而言,上床睡觉的仪式非常重要。通过晚上的仪式,孩子学会毫不害怕地从白天进入黑夜,从清醒进入睡眠。孩子过生日的时候,父母策划一次庆祝活动,让过生日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们成为当天庆祝活动的主角。此外,家庭度假也能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度过一段特殊时光,它不同于平时的日常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并了解许多新事物。
近年来“仪式和象征”这个主题重获生机,人们似乎开始转换思路,许多人为重要的生活情景寻找新的仪式,或将古老的仪式拿来为己所用。像过去一样,在这样一个纷繁喧闹的世界,仪式为人们提供导向,它能唤起生命的意义,增加集体的凝聚力。
在瑞士苏黎世的一家医院,治疗师们在工作中采用许多新仪式。他们为那些医治很久之后即将出院的病人举行告别仪式。在仪式上,继续住院的病人送给那些离别者一些象征性的礼物,并告诉后者这些一起度过的岁月对他们多么重要。其中一位参与者送给一位离别者一个火柴盒,里面装着许多小石块,其数量与医院的病人数正好重合。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位离别者每当遇到困难,只要摇摇火柴盒,就能想起他们在医院一起度过的时光。这样一个美好的仪式也许能激发您去构想自己的仪式。
意义深远的象征导向意义本身,因此它们往往优美动人。为仪式的庆祝投入一点想象、对细节的喜爱以及时间,让它在自己的关注之下完成,将会很有意义。
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仪式传递情感上的安全感和社会可靠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时代,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仪式的再度复兴其实并不奇怪:失业像吓人的怪物一样潜伏在生活中,即使想要得到一个实习的岗位都非常困难,许多人濒临破产,退休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此时,重新发现仪式,充分利用仪式的魔力,为其加入新的生命,这对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都很有帮助。
什么是仪式?我们为何需要仪式?
仪式意味着人类共同体的神秘秩序吗?一个细密的网络,覆盖着万物,为我们的行动赋予意义?抑或它是一件我们无法摆脱的文化紧身衣(比如说,圣诞节时全家人一定要在一起)?
20世纪70年代反对空洞仪式的浪潮渐渐平息之后,人们慢慢衍生出一种对仪式的渴望和对其内在价值的感受。
如果有人试图找一个“仪式”的清晰定义,他一定会遭遇到各种文化限制下的不同评判。文学中也总是不断出现各种阐释。因此诸如“礼仪”、“庆典”、“风俗”之类的称呼也就慢慢为世人所接受了。
虽然我们无法对仪式进行科学意义上的阐释,它都在日复一日地发挥作用: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觉,在季节的循环返复之中,还有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但仪式从哪里开始,习惯在哪儿结束?
仪式的象征及其含义构建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它将习以为常的行为归人大的关联体系中。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仪式不是过去的残留,而是人类成长中重要的认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