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

户晓晖是民俗学圈内最思辨的作者,在看完《民俗学的自由叙事》之后。总的来说,从现代性与民间文学,到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高丙中老师的博士论文,以及吕微也都很抽象。这三位估计可以排在前三了。

TOP

户老师的三本书里,这本书应该是相对容易读一些的。当然我虽然读过一遍,还是发现没有读透,最近正在把它重读一遍。
一个基本感受是这是一部关于民俗学发生学的书,是民俗学史的发生学考察。因此我个人认为比较适合民俗学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读。而一般选修民俗学的外专业学生读则有些负担过重了。当然如果能力强,精力旺,时间够,效率高的同学不妨读读。而且读户老师的三本书,必先读此本书。

TOP

《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与这本书。难度大抵也是依次排下。

TOP

新收获之一:现代性话语以传统的死亡和消失为前提,确立自己的特性世俗化、理性化。传统和民俗在此话语下都变成了过去。用费边的话说就是否定同时代性。基于此,我们能够理解民俗学者以及一般学者在使用民俗和传统时,都是在过去时态的意义下使用它,因为我们依赖的学术体系是现代性话语,这造成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和惯习。

TOP

新收获之二:格林童话成功的小秘密,格林兄弟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再加工和创造,以适应新读者,而不是针对原有搜集对象以及故事流行的狭隘的文化区域。
读者是资产阶级(儿童),因此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文体即童话,该文体剔除了民间故事里的暴力、粗俗、夸张幻想等元素,将资产阶级的世故、文雅、识字等元素附着进去。自然广受教育阶层(资产阶级)欢迎。
而通过这一改编,民也变成了资产阶级颠倒的镜像。

TOP

收获之三:中国的民间话语塑造。按照作者之总结,来自两个线索,一是中国传统的重集体轻个人,二是实现民族国家的策略。
具体呈现就是吕微所指出的在80年代之前,对现代性的追求,以发现民众的群体性为目的,五四学者从具体的个人走向抽象的集体。
说白了就是到最后阶级斗争为纲了。80年代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阶级斗争为纲就被搁置了。似乎从未被彻底否定?不排除在特定条件下卷土重来。

TOP

收获之四:提到周作人被边缘化的原因,虽然没有展开分析,但很有意义。周作人由于其在抗日期间的表现,以及他和中共册封的文坛圣人鲁迅的家庭矛盾和学术分歧,在中国语境里,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有趣的是他也没有被彻底抹黑。
这里谈到周作人被边缘化,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话语权力剥离。即在国民党掌权之前就离开了话语权力核心地带。也就是说,周作人在国共两党其实都不是看好的人物。在北洋政府时期,周作人的思想(不是政治立场)就和左派是有分歧的。当时的左派的主力是国民党。从这一点看,胡适这个自由派也是亲左翼政府(国民党)的自由派。
作者这里提到的周作人的观点是一种阶级调和论的观点,与李大钊等左翼到民间去的融合论,代表论是不同的。当然具体怎么个不同还需要展开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点上,顾颉刚、钟敬文都是左派,而且一个比一个左。这也是他们在新中国取得更高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然,要想获得体制内的发展,在49年后仅仅左也是不行的。

TOP

收获五:弗洛伊德是80-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文化热点人物,许多关于他的书都是在那个时期翻译的。其实可以做一个学术史回顾,即80-90年代初,中国大陆学界是如何选择性地补课,包括理解弗洛伊德这样有代表性的人物。
本书作者通过精神分析学来讨论民俗学学科分析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有趣的视角和思路。借剖析精神分析学方法论的形成,来强化我们关于民俗学的方法的特点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我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我当初读了不少关于弗洛伊德的书,似懂非懂,今天看到这里居然有点豁然的感觉,觉得以前关于精神分析的书没有白读。
但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没有读过精神分析方面的书的人,能否理解作者的苦心呢?

TOP

收获六:高丙中之前所倡导的民俗学的转型,在附录一美国的邓迪斯所说的人类学和文学的民俗学之区别中可见其渊源。高丙中所倡导的正是邓迪斯所描述的人类学民俗学路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