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郑也夫:《文明是副产品》

昨天把文字章节看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似乎汉字是当今比较孤立的一种书写系统,其他文字大多是拼音文字。汉字能够传承下来与西周继承殷商文化有关,随后随着西周的分封制度扩散到东亚地区。本来汉字也有可能分化成若干文字系统,类似欧洲的民族文字架空拉丁文字。但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就走出了另一条发展轨迹。之后,汉字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扩展影响,与其后来相应的文化、政治、宗教、军事、经济等综合影响力有关。相反,拉丁文字的后裔,英法西班牙文则在世界范围扩展开来,并在殖民地创造出许多延伸文字体系。从而最终确立了英语的文化霸权。

TOP

造纸一章的重点是将树皮衣与造纸术联系起来,由此表明蔡伦的出身底层民间社会与树皮衣可能的联系。即汉以前民间依赖树皮衣,且作者倾向接受树皮衣是从内陆传向沿海和太平洋诸岛,最终内陆逐渐为其他取代,而在太平洋诸岛残存。

TOP

又,这里面暗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上层社会的人是不太可能利用树皮衣技术来开发造纸术。而只有蔡伦这样来自底层社会的人,既知道底层的造纸术,又知道上层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才有可能将技术和需求结合起来。

TOP

印刷术一章,线索如下。印章起源于两河流域。以后传入中国。再以后发展为石刻,东汉石经延伸出拓经,由拓经发展印刷。而印刷的主要需求是佛经。

TOP

活字应该是印刷术的衍生。作者比较了中韩的活字运用,大体是两国没有本质区别。差别在于成本和具体国情而导致一些技术运用差别,总体而言两国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之所以在西方兴起,有两个技术原因,一是文字构成,西方是字母文字,将字母文字与雕版印刷术结合,很容易跨越到活字;二是冶金技术,活字印刷在于磨损率要与雕版能够比较,铜活字之不能竞争就在于成本高且磨损率大。铅的铸造成本低,但比铜软,需要添加锑构成合金增加硬度。朝鲜就是没有解决这个技术而放弃了铅活字。西方冶金技术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因而在铸造过程中解决了这个难题。
最后,以上还仅仅是经济和技术的问题,作者又从社会制度角度谈印刷技术的发展条件。他指出中国和朝鲜阅读市场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王权控制下形成的科举导向的教科书市场,皇家主导和控制了印刷的方向(技术)。而在西方,推动技术发展的始终是市场需求。当然这个论证有些笼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