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传龙]:王宪昭著《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书评
数字时代大部头纸介著作的数字化关照
——评《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
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神话研究在整个人文科学领域中取得的学术成果格外引人注目,这与人类社会发展面临困境时神话恰恰能够给人类生存注入理性和智慧的文化基因有些许关联。特别是近数十年来,神话学取得长足发展,神话研究的各种著述蔚为大观,同时也应看到,中外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步履维艰,走过不少弯路。世界学术之林正在渴求“打上中国烙印”的学术成果的诞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宪昭的《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不久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 。该书凸显了中国本土文化研究的实绩,成为中国神话母题研究集大成之作。该书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尤其在神话母题学方面着力颇多。中国各民族神话母题类型与各层级母题代码检索目录,是关于中国各民族包括一些中国古代民族神话母题的工具书,也是一部全面提取中国各民族神话母题名称与系统拟定母题代码的神话学著作。通过抽取和归纳神话文本中的母题,有助于把握神话相对稳定的功能要素和进行各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神话的整体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均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中国神话学的完整图式
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神话包括汉族神话和少数民族神话两个部分”。该观点的提出,得益于作者对中国神话学学术史的熟谙,得益于作者对新的学术增长点的理性判断。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本书作者有着古典文学、民族文学和神话学的长期专业训练,在长期学术实践中另辟蹊径,在中国神话研究领域主攻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神话母题学、比较神话学和神话类型学等专题研究。他敏锐地发现,以往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大多受汉族神话中心论的囿限,对少数民族神话重视程度不够,而少数民族神话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与价值。无论是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事实着眼,还是从中国神话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言,少数民族神话都是中华民族神话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对少数民族神话的学术审视,中国神话的整体研究是不完整的。
在这一完整图式的愿景下,作者对作为中国神话学学科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资料学的重视。对中国神话学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使用的相关论证与实践,同样对中国神话学的学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本书提取的神话母题所依据的资料,不仅包括历代典籍中的神话文本,亦包括田野采录的口承神话;既包括汉族神话,又包括少数民族神话。作者用神话母题学的理念和方法,穿针引线似的将纷繁复杂的中国神话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勾连起来。作者从理论探索和资料学两方面尝试勾勒出的神话研究的完整图式,对中国神话学科建设具有典范意义。
当然,构建学科体系完整图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学术共同体的存在,更是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入。作者关注到中国神话的“民族”维度,将母题析出的神话文本的民族属性逐一标注出,有助于学界更方便和更实证性地进行比较研究。诚如作者所言,“利用母题类型化的母题编码,可以洞察各民族神话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有助于各民族神话间的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有助于中国神话的宏观研究与比较分析,也可以促进中国神话与世界各民族神话对话与沟通”。比较是学术研究的不二法门。跨学科、跨民族、跨地区的比较研究,恰恰契合了神话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特质,同时也彰显了神话学的博大精深与独特学术价值。
二、母题编目与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
任何研究成果都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者对其研究方法和学术史在书中已有详细交代,同时也认识到,母题分析是当今文化解读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可以说,《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是走在学术史中的,因为它与目前国际母题研究领域通行的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搭了把手”。
汤普森索引,一个包含了世界五大洲许多国家的著名民间故事的母题索引,已然是20世纪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它涉及文类众多,具体包括“民间故事、叙事诗、神话、寓言、中世纪传奇、轶事、幽默笑话以及地方传说”。《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对汤普森索引进行批判式借鉴,参考了汤普森索引中许多神话母题和非神话母题类型,将W编目全部神话母题与汤氏母题编目对应列出(这种意义上的对应关联,包括对象相同、功能相似和含义互补等情形),以供研究者对照使用。王宪昭通过细致研究发现,汤氏索引设计的23个类型过于繁杂,各类型之间缺少规则性的关联,同类型母题的排序也随意性较多。为尽力避免或改进这些问题,他并没有采用汤氏母题索引的母题类型代码与母题编码,而是根据中国各民族神话母题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神话母题数量;根据神话叙事与母题分析的需要,界定了神话母题范围;根据对“母题”识别、类型结构的系统建构,调整了神话母题排序。
《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以作者搜集的中国各民族12600余篇神话文本为基础,共提取了10大类型3个层级的33469个神话母题,包含了情节性母题、名称性母题和语境性母题三种类型。这些母题的提取与表述,表面上看似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但其本质却体现着科学归纳与演绎的内在逻辑,努力建构着叙事文学内在的类型结构和叙事结构模型。因此,母题不是一个个简单罗列的概念,而是从理论上能够对任何一篇神话进行量化分析、定性分析或比较研究。
母题编目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神话研究体系,读者亦可以据此较好地发现各种神话类型的组合规律,立足中国各民族神话的实际,发现神话叙事结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步了解或批评国内外其他相关故事类型或母题索引的著作起到重要的鉴别作用。
三、纸介文本的延伸阅读与数字化实践
翻阅《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每一位读者也许都会有与阅读一般纸介著作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这一切源于作者的精心设计,他在这部书的表述形式、内在逻辑等方面,处处为数字化表达与实现预留了空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重视过程描述。本书所列举的母题代码与母题名称是作者所言“集市”或“商店”中的“成品”,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还要展现“成品”的制作过程,即《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实例》。这些“过程描述”恰恰也是数字化工作和数据库建设所强调的关键环节。反之,只有研究过程经得起检验,“成品”的科学性才能有所依托。诸如作者在该书说明中详细交代的母题提取的方法和研究过程,“其基本过程是,先从复杂的神话文本中分析出最简单母题项,然后在若干母题归纳的基础上再逐步探索各类型母题项间的逻辑关系或时空关联性”,在神话母题编目实例中,我们可以查询到母题的属性和原文出处等相应信息。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母题逻辑体系的分类依据,以利于读者更容易上手使用该工具书。同时,作为“实证性”研究,作者敢于将研究过程置于前台,以便于接受学界更广泛的检验和学术批评,为营造更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也不无裨益。
2.重视“用户”体验。《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的读者可以从任何一页翻看,便可开卷有益,这有些类似于我们在浏览网页时常见的“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因为作者通过目录检索、关联项检索、页眉检索和母基检索的多样化检索手段的设置,为读者提供了最大使用便利。为了便于读者查询检索,作者最大效度地发挥了纸介著作原有版式的所有功能,将目录、页眉、附录互补使用。目录提示了主要层级的类型母题的查找信息;页眉提示了当前页码上的母题类型和母题编目范围等信息;附录则是对目录的扩展使用,读者可以从中查找到近10000个自然数编码的母题,以及“自然数编码母题”之下的第二级、第三级母题。除此之外,最具还原神话知识系统之“网状结构”的手段,也最“费工”的是关联项的设计。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不厌其烦地标注出每一个母题析出对应神话文本的民族归属、神话叙事中相关联的母题和相对应母题的母题引例,我们不妨将这部分工作称之为“研究者注”,这些信息对读者的阅读具有引导或补充说明作用。
3.重视“价值增殖”。数据的不断更新与兼容是数字时代的永恒命题,数字化应该允许和欢迎这种价值增殖。作者在书中这样论述到,“本书中的神话母题编目,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同时又是一个开放性的母题体系。就本书母题编码体系而言,虽然针对中国各民族神话叙事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但这个体系不是封闭的,具有明显的兼容性,能够实现自我修补和完善。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即使提炼出数量再多的神话母题,也是有限的。”本书在母题编码过程中根据开放式的特征,为今后母题的增加保留了空间。每一个神话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判断将新发现的母题增加到合适的位置,以便使中国神话母题数量变得更为丰富,母题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者在与浩如烟海的神话文本的十年如一日的碰撞中,找到了他的母题之“器”,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部鸿篇巨著,为学界贡献了几乎囊括可以作为民族文化比较研究与文学创作的所有素材。但正如上文所述,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作者并非为我们提供了一本书的“成品”,而是借助中国神话学的学科对象和母题自身的学理特点,作者意欲与读者共同继续“书写”这本书,表现出超乎当今纸介出版物之上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这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约定,是数字时代的一种共享,也是学术未来的一种见证。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读者们通过这部书,也会找到能够推动学术研究和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属于自己的“利器”。
【作者简介】毕传龙,法学(民俗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口头传统的数字化与档案化、传统手工技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