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北帝诞

佛山祖庙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宗教性、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它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 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建立以来,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规矩, 使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神权为一体的著名庙宇,华南著名的民间信仰中心之一。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佛山祖庙北帝神诞,在诞期不仅要建醮贺诞,而且还举办各种祀神庆典活动。北帝诞的活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北帝诞庆典期间的仪式,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二是与北帝诞相关的祭祀活动,如正月初一至十五及每月的初一、十五的行祖庙,正月初六至三月三十的北帝坐祠堂,二月十五、八月十五的春秋谕祭,九月初九的北帝崇升“飞升金阙”等,因此祭祀仪式规模宏大,“举镇数十万人,竞为醮会”。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民间信仰得到尊重,民间遂自发恢复起北帝诞活动,并呈现出一年比一年兴旺的景象。近年来的北帝诞,又开始逐步呈现古代北帝诞“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的盛况。

TOP

银坑村的故事

高州有个银坑村,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重峦叠嶂,古树参天,山寒水冷,贫穷落后。大山脚下有条丘家村,村中有个名叫丘宝山的人,是个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数的人得了心痛病,当地医生说一定要新鲜的银参才能治这种病。为了医治村民的病,宝山主动进山找参。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银参,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见银参。此时他已精疲力尽,十个手指都划破了,鲜血染红了泥土,突然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时间,他醒过来,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银坑上,手中握着一支亮晶晶的银参薯。他高兴得飞快地跑回家,熬好参汤,分别送给病人吃,果真汤到病除,众人欢天喜地。这时,宝山又把发现银坑的事告诉大家。喜讯传开,方圆数十里的山民百姓络绎不绝地前来一睹银坑奇观。只见两岸银砖堆叠半里长,宝光闪烁,灿烂刺目;入口处,有威武的银将军把守;两侧,有银狮银象、银猪银牛、银猫银狗。好一个银的世界!从此以后,丘家村易名银坑村。坑内的财宝,丘宝山分文不要,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使周围的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不久,有个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宝山发现银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马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猫一只,用于练兵。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派人把银猫送去,殷太守把它藏进了自己的密室。事隔数日,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猪一头用于抗击异族骚扰。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又派人送去银猪一头,太守又藏进了自己的密室。半月后,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火速缴纳银牛一头,用于保国安邦。接着,县老爷又传令丘宝山缴纳银宝各二件,奉献皇上。丘宝山暗想,一月之内,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宝,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于是派人偷偷打听,察知了殷太守贪污银宝的事。大家对官府如此********都很气愤,坚决拒绝向官府送宝。州官、县官知道后,十分恼怒,立即发兵上山抢宝。宝山率领百姓英勇护宝,但由于手无寸铁,寡不敌众,终于战败。正当官兵下银坑抢夺银宝的时候,骤然狂风怒气,吹得官兵睁不开眼、直不起腰。那时银虎、银狮募地变成活的猛兽,咬着抢宝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掷还财宝,抱头逃命。从此以后,银坑虽在,但银包却无影无踪了。

TOP

仙鹤献玉的故事

信宜的玉石为什么藏量这么丰富?这里有个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围(今信宜市金垌镇)到处都是山。山里有一座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姑娘。这姑娘勤劳勇敢,聪明伶俐,生得花容月貌,且为人心地善良。
一天,姑娘上山打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忽然“隆”的一声,从空中掉下一团白色的东西。她走近一看,“咦,原来是一只遍体受伤的白鹤”。她立即从身上撕下布块给它包扎。说也奇怪,刚包扎完,顿时风停云消雨散,山里恢复了平静。她用手摸了摸白鹤的心脏,它还在跳,于是,便立即取下头上心爱的珍珠,研成碎末,铺在伤口上止血。白鹤慢慢苏醒过来了,只见它睁开一双机灵闪亮的眼睛。从口中吐出一颗碧玉并说道:“善良勇敢的姑娘,如果你要什么东西,只要三呼碧玉,它就会帮你忙的,万一遇到危难时,只要四呼碧玉,它就会替你排危难。”说罢,白鹤化作一朵祥云,向西北方飘去了。姑娘又惊又喜,把宝玉藏进笼子里,并叫了三声,于是满满的一笼鸡鸭出现了。她把这鸡鸭分给穷人。接着她又把宝玉拿到谷围里,连叫三声,满满的一围稻谷就出现了。她又把这些稻谷分给了乡亲父老,以解除他们的饥馑。此后,凡是乡亲父老有什么困难,她都有求必应。乡亲们都尊称她为“再世观音”。
话说邻村有个无恶不作的村霸,花名叫作“大头蛇”。他听说这个农家妹美若天仙,早已垂涎欲滴,今又有那宝玉,就顿生歹心,带了家丁和豢养的狼狗去抢,妄想连人带玉占为己有。好心的村民传讯给姑娘,并放出看家狗去阻拦,让姑娘赢得时间,爬上了山头。村霸喝令家丁急起直追。眼看村霸越来越近了,她突然想起那仙鹤的话,急忙从怀里掏出宝玉,连呼四声,话音未落,一根大棒从天上飞打下来,“劈啪”一声,村霸脑袋便开了花。此时,被姑娘治好伤的白鹤领着六只白鹤从云端口含碧玉翩翩飞来,在云开大地上空盘旋三周,将碧玉撒播在云开大地上,欢叫三声,然后托着姑娘振翅离去。白鹤播下的碧玉,后来入地变成一座座蕴藏着碧玉的大山。

TOP

广东电白望夫山

电白县与阳江市交界之地,有一座望夫山,那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住着一个勤劳的小伙子,名叫阿海。
阿海从小失去双亲,无依无靠,但他却在艰苦的劳动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能在水底里睁开双眼,是打鱼采珠的能手。
一天,阿海在海上打鱼时救起一位遇难的姑娘阿珍。这个姑娘是春山(即现在的阳春)人,只因恶霸要强占她为妾,她不甘受凌辱虐待,与其父半夜乘船逃跑。谁知中途触礁沉船,她有幸遇救,父亲却不知去向。
姑娘深感阿海救命之恩,阿海亦很同情姑娘的不幸遭遇。不久,这两个青年便结成了夫妻。
阿珍勤巧,阿海能干,生活过得很和睦。阿珍不但心灵手巧会持家,而且还是个好歌手。她常常自编歌仔,教阿海一起唱歌:
“茅棚一间网一张,粗茶淡饭几甜香!
妹不嫌哥哥爱妹,同喝粥水胜蜜糖。”
“哥哥唱歌阿妹编,哥哥打鱼阿妹藤。
哥妹合力勤快做,不愁吃来不愁穿。”
俗话说:好花难栽,好景不长。遥遥万里的皇帝,听说南海有珍珠宝贝,便派了个采珠使带着几千官兵,到沿海一带拉船抓丁出海,给皇家打捞珍珠。阿海也被抓走,阿珍哭得死去活来。但官兵如狼似虎,穷家妹有什么办法呢?阿珍一路送夫,一路唱着凄凉的歌:
“送哥送到漠江滨,泪洒江边雨淋淋。
大河水涨鱼分路,哥妹分路不分心!”
丈夫被押去出海采珠后,阿珍每天傍晚都站在小山坡上眺望,盼望着阿海快点回来。
然而,人间有恨,大海无情。日子一天天流逝,却不见阿海的踪影。半年后,一位逃跑出来的渔夫告诉她:阿海在采珠时,遇上了鲨鱼群,为了大伙,他勇斗鲨鱼,血把海水都染红了…… 阿珍听了晕倒在地,三天三夜吃不下东西。她爬到山坡顶上,面向大海,用沙哑的喉咙唱着:
“想哥日长夜更长,眼泪流了一筐筐。
若把眼泪当海水,海潮涨过漠阳江。”
唱罢,泪雨滂沱,大海咆哮。据说当天海潮大涨,漫过漠阳江,把好几船运送珠宝的官兵都淹没了。风雨过后,阿珍化作了一块挺立的石头。年长月久,这一带海滩变成了陆地,小山坡也变成了巍峨葱郁的大山,人们遂叫它为望夫山。

TOP

广东电白虎头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电白沿海一带风光旖旎,物产丰阜,人们男渔女织,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里的南海岛上有一条高凉俚村,村里有一后生,因属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伟岸,智勇双全,百般武艺,样样皆能.且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深得乡民的爱戴。
传说海龙王有个女儿叫龙三妹,芳龄十八,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因长锁宫禁,整天闷闷不乐。那天突然春心躁动,便偷出龙宫到海岸游玩。当时,正值阳春三月,南海岛上春光明媚。龙三妹游到南海岛时,便沉醉在美丽的景色里。忽然她看见一个后生捕鱼归来,全身洋溢着男性的青春魅力,简直令她惊呆丢魂,顿生爱心。她一经打听,得知他叫阿狗并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心想,今生今世能与阿狗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的幸福啊。于是,龙三妹借故认识阿狗。阿狗也为龙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所倾倒。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两颗心就进发出爱的火花,他们谈世情,讲天理,越谈越投机。在一个风清月朗的晚上,他俩指月为媒,结为伉俪,并发誓:海枯石烂不变心。不久,龙三妹身怀六甲。
海龙王不见爱女,心急似焚,派出身边大将独眼龙带领一大队虾兵蟹将四处寻找。经过六六三十六天的查找,最后得知龙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结了婚,即回报海龙王。海龙王火冒三丈,即令独眼龙将龙三妹拉回龙宫。独眼龙带着虾兵蟹将来到高凉俚村,要村民交出龙三妹。村民不但不从,反而组织数条村的村民与独眼龙的兵将展开了搏斗。阿狗与独眼龙打了七七四十九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时,怒火中烧的独眼龙使出“震天术”。顿时,电白一带地动山摇,雷雨交加,冰雹不断。如此三日三夜,独眼龙再次威胁村民交出龙三妹,村民还是不从,并组织更多村民与其抗争。气急败坏的独眼龙心生毒计,使出绝招,口喷毒火。只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龙三妹知道独眼龙的毒火会将在场的数千名村民烧死,而要镇住独眼龙喷毒火,则要男女阴阳结合。因此,她毅然吞下定身石,抱起丈夫向独眼龙方向飞去。很快两人着了火,像一火龙扑向前方。独眼龙被这突如其来的双飞人吓呆了。说时迟,那时快,阿狗将独眼龙扑倒在地,借助定身石的法力,阿狗夫妇将独眼龙打死了。但由于烈火无法扑灭,阿狗夫妇便成了一座小石山。从此,这里的乡民又得以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阿狗夫妇,便叫这山为石狗山。
1958年大跃进时期,省委书记陶铸前来视察检查,当他踏上石狗山时,看见群众造林有一股虎劲,加上这石山更象虎头,虎视南海,便提议将石狗山改为虎头山,并在山顶建了绿海亭。从此,虎头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TOP

佛山盲公饼

盲人名叫何声朝,八岁时由于家贫患病,无钱医理,而致双目失明。十岁开始学卜易,学成后,就在本市教善坊口开设"乾乾堂"卦命馆,颇得当时一些人士信仰。生二子,长子名叫奋兴,字豫斋,次子名荫源;豫斋长大后在馆中侍奉父亲。由于问卜者多携带小孩,喧闹啼哭,影响工作。豫斋乃想出一法:用饭焦干磨成米粉,加上芝麻、花生,用生油和匀,制成米饼,称为"肉饼"。盲公饼其实并非盲公所创,而是其儿子创制的,由于购买者习惯了到盲公处买饼,并将饼称为“盲公饼”。 (现盲公饼饼印仍旧有肉饼二字)这样既可卖给问卜的人用来喂小孩,又可以多赚一些钱补助家计。由于制作别出心裁,甘香美味,价钱便宜,购买者日多。邻居为了获利,也仿制出售,但质量不及"正货",人们都拥向何声朝处买,向盲公买饼的人们都叫肉饼为"盲公饼",辗转相传 ,盲公饼遂由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里,盲人最忌别人叫他盲公,因此百多年来,市场上盲公饼虽已名闻遐迩,但他的子孙后代,也不拿 “盲公饼”作招牌,而以合记肉心饼为名。直到1952年解放后我市参加华南物资交流大会,为了推销佛山土特产品,才正式定商标为盲公饼。

TOP

佛山南狮的民间传说一

乃源自广东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现一头怪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不断呼出年年之声。乡人故命其名为年兽。此年兽每年出现之时,不伤人畜,只到处嚼食田间蔬菜而去。乡民不胜其扰,乃召集村人,议定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扎成兽头,涂以各色,再以各种布料剪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两人持而舞之,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向器,伏于田间桥下,候年兽出现时,群起击动向器,声震田野,果然掠走年兽,从此不复现矣!民因纪念纸扎头兽能驱走年兽,便每年制此种兽头,于除夕鼓舞,即与舞年,后经乡老们研究后认为狮子为兽类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动物,便将舞年改称为舞瑞狮。

TOP

佛山南狮的民间传说二

说是在清代干隆皇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干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据古籍记载,狮子舞在早期中国社会已非常普遍,《陕西通志》记载:“杂戏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高纽凤凰,象人、怪兽之戏。”而狮艺则成熟于南北朝时代。狮子舞在那时唤作太平乐,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客,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文状。”而到了唐朝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据唐《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划衣,执红狮子,谓之“列狮子郎” ,舞太平乐。”可知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

TOP

冯氏世家与佛山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主要包括门神、年画、神相等,以木印(套印)、木印工笔、手绘原画等方式进行生产,体裁与形式多以岭南地区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劳动群众的民俗习尚为主,形象精细,线条粗犷简练,刚劲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性,这是明显区别于其它各地年画的广府特色。其精细显其入微,饱满寓其祥瑞,粗犷示其力量,刚劲露其个性,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年画题材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佛道神仙为内容,同时与佛山地方的手工业及商业经济、民间信仰的需求相适应,充分表现了佛山民间艺术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以红、绿、黄、黑色木版套印,吸收了佛山剪纸、刺绣、铜凿金花等民间艺术特色,加上工笔绘彩、勾金粉等表现技法,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使画面富丽堂皇,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其中以硍硃填丹的年画最具特色,因此佛山木版年画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清代是佛山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清末《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当地有专门生产门画、年画、神像的“门神行”,在普君一带有“木版年画一条街”,制作年画的店坊达200多家,一年可产八百万对门神,从业者超过4000人。如今仅剩的“冯氏世家木版年画”成为目前广东省唯一一家传统的木版年画作坊。

TOP

冯氏世家与佛山木版年画

一百多年前,冯氏世家从祖父冯均开创“冯均记”字号获得“门神均”的美誉以来,冯氏世家一直是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也是广东迄今尚未倒下的最后一杆年画大旗。

清末,在广东省花县冯家庄有一位名叫冯标的冯氏后人,投奔佛山的远房亲戚——同记年画作坊。当时“同记”是佛山数一数二的年画大作坊。冯标在同记年画作坊学习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后来成立了自己的作坊。但由于鸦片的冲击,年画作坊生意一落千丈。这时候冯标的儿子冯均接手了作坊,努力钻研木版年画技艺,凭着过硬的本领和信誉把冯氏木版年画发扬光大,创立“门神均”这一木版年画的知名品牌。

冯均做的年画中,灯笼处各有一个“均”字和“记”字,“冯均记”之称由此而来。由于冯均制作的年画质量非常出色,“冯均记”的名声也远播东南亚、香港、台湾、日本甚至欧美等地,只要说是“冯均记”的年画一律免检,在当地华人中广为传扬,冯均也被人称作“门神均”。文革时期冯均忍痛改行,但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叮嘱儿子冯炳棠,要他无论如何也要把木版年画传承下去。

冯炳棠自小跟随父亲冯均学习木版年画技法中耳濡目染,加上自身对木版年画的雕板、印制、工笔、开相、描金等技法的深入钻研和不断的探索,成为了佛山木版年画近代史上唯一一个能将整套工艺流程掌握于一身的民间艺人。因为父亲的嘱托,在年画行业最为萧条的时期,从业者中老者已逝,年轻人纷纷改行时,冯炳棠也一直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夙愿。

冯锦强在九十年代初曾跟随叔叔做电器批发,生意非常红火。但看到父亲冯炳棠长年累月艰辛地从事着几已无人问津的年画工作,于是就慢慢地开始收集一些年画的历史资料,才了解父亲为何那么执着地从事着这门曾经辉煌的祖传手艺。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已经风生水起的电器生意,回家帮忙父亲做年画,为了祖父的遗愿和父亲的心愿而努力坚持着木版年画的传承。

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一直在为广东仅存的木版年画命脉而奔波。在木版年画的低谷时期,他们经常用经商赚来的钱投入木版年画的制作之中。为了不让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失传,冯炳棠在复业后开始着手对年画整套制作工艺整理和研究,终于成为了广东省近代史上唯一一位掌握全部工序的木版年画大师。

近些年来,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冯炳棠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人,从事佛山木版年画创作和保护工作。2004年10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荣誉奖项;2007年获得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百名杰出传承人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称号。2006年4月,佛山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佛山木版年画行业开始慢慢恢复,冯氏父子仍然没有松一口气,又开始奔波于广州、佛山各地大学校园举办讲座,为的是守望佛山木版年画这份传统文化精神家园。

TOP

清远凤城之名传说

清远又称凤城,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凤城之名还源自一传说:在清远市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树上栖息了一窝凤凰,树下住一青年,名张易,靠泛舟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滥,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可见洪水之汹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张易撑着小艇到处救人,救到梧桐树下,听到凤凰吱吱喳喳,才发现水位快浸到树顶,大凤凰都出去找吃的,小凤凰翅膀还没长齐,眼看水已淹没梧桐树,张易赶紧游去树中心抱起窝里的小凤凰,但张易的脚被树的寄生藤缠住,无法脱身,只好将小凤凰放置艇中,自己却不幸被水淹没,母凤凰飞回来,见此感人一幕,觉得人为救凤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应当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让落水的人踩着它的背逃生,最后因体力不支,也牺牲了,化成清远两条街,所以清远看上去像一只凤凰,而凤凰牺牲的地方,称为起凤里,清城因此得名叫凤城,而广东有两个凤凰,是因另一父凤凰飞回来发现爱妻已逝,伤心不已,带着爱子飞走了,飞了去顺德大良,故而顺德大良也叫凤城。

TOP

祭公潭传说

很久以前,石印径一带风景宜人,五谷丰登,老百姓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只山妖精,盘踞石印山之后,常常兴风作怪,时风时雨,不仅使五谷连年歉收,还给百姓带来不少病痛,搞得上村下寨很不安宁。
村里有个懂点武艺,叫做祭公的人,不忍目睹这般惨景。横下一条心,誓要斩除山妖精,为百姓消灾除害。
祭公怕敌不过山妖精,便到罗定、阳江一带拜师学艺,经过数月肯心苦练,己把功夫磨得炉火纯青了,祭公便磨利长矛,来到石印山寻妖决战。
山妖精从来未遇过对手,这次也没把祭公放在眼里,他挥动三叉刀,杀将过来,祭公迎战,左右开弓,杀得尘土飞扬,拼了七七四十九个回合,也不分胜负。山妖精喝了一口神仙水,顿觉力量大增,又冲祭公杀过来,两人厮杀在一起,祭公不慎,失手被山妖精砍伤肩肿,鲜血直流。祭公毫不畏惧,把从师傅那里学来的“钻天矛”拿出来,一矛刺中山妖精的心脏。山妖精垂死挣扎,也拿出绝活“五雷盖地”,重重一拳把祭公头胪打碎,打沉到一个深潭里。山妖精受了重伤,不敢再在石印山盘踞了,只好带伤回南山。
再说祭公用尽力气挣扎起来,当他浮出水而时,看见山妖精逃走,这才想起口袋里有个暗器,便取来朝山妖精掷去。正中山妖精的头部,山妖精跌倒下地再也爬不起来了。顷刻间化为一座石山。那就是厚洞村梅洞村自然村的石人山。而祭公再次沉下潭便也起不来了。后来人们为纪多这位驱妖功臣,便将深潭起名为“祭公潭”。
再说山妖精身死而心不死,在石人山上长出一个人头石(挂在峭壁,酷似人头,十分逼真),这个石人头经常咒骂祭公,还继续兴妖作怪,见了路人乱喊乱叫,尤其是见有新娘过路更加疯狂,并喷出妖气,使新娘在轿里坐不住,要下来步行而过。
祭公死后上了西天,他知道后非常气愤,便找玉皇大帝告状。玉皇大帝便叫南天门把守五雷下凡来查处。五雷下凡时,正遇上漫天大雾,看不清楚,把雷斧劈偏了。只劈中对面村庄的一尊石山,后来人们就叫那里为“雷打石”。五雷再挥起第二斧,才劈中石人头,把它的下唇打崩,牙齿一飞,飞到北南村大坪岭山上,后来人们管叫那里为“石牙头”。石人头从此再也不叫喊了。如今石人头、雷打石仍在。

TOP

鸡血麻传说

过去石印峡谷林木参天,山泉叮咚。狮山有一条鸡血麻藤凌空伸到象山顶,成为两山之间空中通道,人们可以攀住这条数丈宽的鸡血麻来回于两山,打柴、狞猎都十分方便。

有个财主听信风水先生胡言,说这条鸡血麻牵住狮象,村里人无法发达。他便派人上山去把它砍掉。长工上山足足砍了一天,才把鸡血麻断一半。当第二天上山再砍时,鸡血麻却生了回来。

一连数天,长工都没法把鸡血麻砍断,财主便多派数十人上山,日夜轮流砍,可是怎么也砍不断。砍到第十天,山神便偷偷发笑:这班笨猪,用斧怎样砍断鸡血麻,怕就怕两头拉。”恰巧这话被长工听清楚,他便回来学给财主听,财主想来想去,突然楞然大悟、这两头拉不就是锯么?

第三天,财主叫长工打一把大铁锯,派去两人一拉,结果把鸡血麻锯断了,鸡血麻跌下石印河,断口流出红色液汁,泡得河水泛红了三天三夜,一直流到肇庆河水还是红色。

TOP

广东信宜-印石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放羊老阿公,人们叫他做羊公,他天天放羊上山。当时平塘山坑垌下到处都是石头,耕种十分不便,老百姓怨声载道,羊公听多了,心里十分难过,决心搬掉这些石头。可是,这么多石头,凭自己一双手怎能搬掉呢?
一天,羊公放牧上山,他躺在一株乌榄树下歇息,朦胧间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位大仙,羊公便将情况—一禀报,并道出自己的决心,几经恳求,感动了大仙。大仙叫他到三叉须去找一位骑白马的大仙,助一臂之力。后来羊公把羊卖掉,得来盘缠,便上山去寻白马大仙,找呀找,涉过六六三十六条河,爬过七七四十九座山,找了八八六十四天。走得他精疲力竭,终于去到大湾村的三叉顶,找到白马大仙。
白马大仙见羊公有助民之心,便把一条马鞭交给他,并进行一番授意。羊公接过马鞭,刚要叩头道谢,白马大仙骑着一匹白马一闪使钻入一座山峰。后来,人们把这座山起名叫白马岭,流传至今。
羊公回来之后,就按白马仙人的教授进行作法三天三夜。然后挥起马鞭便满山遍野去赶石头,把所有石头赶着走了,准备赶到东海去,路过官府门前,羊公愤然而起,连抽三个响鞭,竞把官府的官印和门前石狮、石象一齐赶走。
羊公一路顺风,来到林垌河口忽然从山上飘来一团薄雾,羊公感到一阵眼花了乱,他擦了擦眼,才看清迎面走来一位妇女,羊公看不清河上石头,便问道:“大嫂,你见找赶的那群羊没有?”由于这位妇女怀孕,邪气上冲,法术没有掩住她眼。在她看来河上走的是石头而不是羊。她照直说:“那有羊,只见一河石头往下走。”
就这一句话,揭穿了羊公的“天机”。顿时天雷大响,石头聚在河里不走了。石印立在河中,石狮、石象便浮成两座山头。成为今日石印径的奇景。

TOP

金江圣母三姊妹

相传,金沙江龙王的三个女儿,到苍山洱海间游玩。她们来到凤仪县莲花山下时,山下正值闹旱灾。大姐叫两个妹妹先回龙宫,独自留下为百姓解决引水问题。大女儿化作一老妇人,深入田野、村寨查看旱情,见到处无水栽秧,连人畜饮水都感困难;村民们吃的是稗子饭。于是,她在莲花山脚化出一股水桶粗的清泉,让山下的坝子栽下了秧,永不缺水。为感激大女儿的恩泽,山下的华营、普和、班庄三村的百姓盖了本主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本主。封号金江圣母。

龙王二女儿长得如花似玉,在大理赶三月街时,遇上海东的一公子董家罗龙。董是好色之徒,见二女儿美貌非凡,把一朵鲜花插在她的头上。二女儿觉得董家罗龙当众出了她的丑;就和三妹到海东去惩罚董家罗龙。妹妹俩到海东的石子山,正遇大旱,二女儿不忍心勤劳善良的百姓受难,下了一场透雨,让山腰涌出清泉,使山下永不干旱。姊妹俩惩罚了董公子后,回到石子山,见这里风光秀丽,就在山上的慈云溪住下。山下的几个村子知道,为她盖了本主庙;尊她为本主。封号慈云普润金鸾圣母。

二女儿尊为本主后,她怕妹妹孤单,派了身边的五仲爷陪妹妹去青龙山住。妹妹到青龙山后;为当地村民引水施雨,也被尊为本主。封号金灵圣母。后来,金江龙王来看望三个女儿;见苍洱风光迷人,三女儿又有点孤单,就留在青龙山住下。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二十五日,是金江三姊妹的本主节。届时,她们所在的十个村要唱大本曲,耍狮、耍龙。因金江三姊妹喜欢春游,所以本主节期间,要挨村用轿子轮流接送,待游完十个村子,再将其像送回各自的本主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