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一、民间故事本身则是故事,不能够与现实生活作过于认真的比较,更加不能和千百年后的现实比较。白蛇的故事更多地传达出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梦想,白娘子是作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对象被塑造的。而古代甚至直到现代的爱情和婚姻现实,也很少有那么完美的。二、白娘子这一形象包含了人的情和欲,有的版本说白蛇见到许仙起了欲念,后来也有为了报恩的说法。是为了报恩也好,为了自己的爱情也罢,或者是身心需要,都表明白娘子她并没有超越世俗的感情,达到神仙那样的无欲无求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朱力 于 2013-10-12 14:05 编辑 ]

TOP







我的家乡是四川达州。达州位于四川东部,素有“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不再赘述,由于是民间文学课程,就讲讲民俗和文化吧。



首先想到的就是元九登高。达州元九登高节这一传统已沿袭千年,每年正月初九,数十万人倾城出游。相传公元815年,元稹(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通州“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民众便于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每年元月初九这一天,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绝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



还有石桥火龙闹春的习俗。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民俗风情,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到了元宵节晚上,数条火龙游街走巷穿梭,居民家家用硝磺、柴碳等原料配制成烟花,尽情地对火龙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已


民风民俗方面,达州有着宣汉曲艺,太平腰鼓,千人坝坝宴,牛灯,竹琴,土烟棒等等。我见过最多的则是竹唢呐,已列入省首批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数百年前,当唢呐这种民间乐器传入竹乡,精明而质朴的大竹人凭借当地竹多、竹质优良的优势,仿照木唢呐形状,再潜心研制,用本地竹子制作成与众不同的一种唢呐。竹唢呐的音色之美,表现在连音的缠绕、吐音的欢快、舌尖的巧用等,散发出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垫音、人声、鸟鸣等。竹唢呐的音韵极为传神,精湛的演技别具风格,堪称民俗瑰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重阳节的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TOP

      看了《红河谷》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两点和其他影片所不同的地方。      一、爱情并不是影片的唯一主题,它更着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江孜保卫战是一场惨烈无比的战斗,资本主义文明凭借先进的坚船利炮,打败了封闭落后,与世隔绝的奴隶制社会西藏。影片所展现的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其教育意义是积极的。其次,阿妈所讲述的民间故事:雪山女神珠穆郎玛刚生下来时, 是一个大海中的贝壳, 她有十个雪山姐妹, 生下的孩子中有三个最要好的兄弟: 老大叫黄河, 老二叫长江, 最小的弟弟叫雅鲁藏布江… …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表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艺术层面上对臧教文化的变现。让我们领略到西藏神秘而独特的美:飘扬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美丽的神话传说,朝觐者的虔诚,雪山圣洁的光芒,藏族人民淳朴的风土人情。但同时,影片也通过洛克曼,琼斯现代人的眼光,展现了藏族的贫乏、封闭、落后、野蛮的一面,这也是导致最后的民族悲剧的重要原因。

TOP

游戏创作中运用民间文化元素的作用有:
    1.增添了广泛新颖的题材。
    2.加强了游戏界面的审美感。游戏中角色面貌、衣着的不同,进而揭示出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表现他们独特的气质、个性。
    3.增强文化内涵,提升益智功能。民间文化元素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人民的智慧结晶,有利于展示出游戏的文化特色。
    中国拥有丰厚的传统历史背景,丰富的民间故事,反观现在,中国的电子游戏中,很多都只拥有简单的娱乐功能,民间文化元素还有待开拓。

TOP

中国神话之源——山海经

《山海经》古称夏禹、伯益所作,自然不可相信,它实际上是从战国年到汉初这一段长时间内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初步推断可能是楚地和巴地人的所作。有巫师文人参与其事。但是追本溯源,还应当推寻到传说中的夏禹、伯益那个时代。如果历史上夏禹、伯益是实有其人的话,他们都该是原始社会末期酋长兼巫师身份的人物,好些神话故事由他们口头直接传承下来是大有可能的。   
    《山海经》基本上属于以神话为主流的巫文化综合体的范围内。以单纯的文学形式而言,它还带有许多属于宗教意识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物产的和医药的、民族志和民俗学的等等范畴的东西。因而山海经不仅是中国神话之渊府,并且是古代人民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山海经》所记的中国古代神话,确实是比较原始的,带着浓厚的如泰勒所说的万物有灵论的色彩:半神半兽、神鬼不分、人神无别、莽莽苍苍、朴野的气息随在而见。其尚未经过多少文学化的藻饰润泽,犹存原始社会巫师口传的本貌。

TOP

三汇彩亭会

[tr][/tr]
所属地区: 四川 · 达州 · 渠 县文化遗产名称:三汇彩亭会遗产编号:Ⅹ-4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达州市渠县三汇镇人民政府遗产级别: 省

       渠县三汇彩亭会是以亭子造型和表演为主要内容,每年农历3月16—18日在街道或广场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三汇彩亭会形成于清初,盛于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彩亭是彩亭会最突出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在约4平方米的平台上,竖立一根铁杆,杆上支架横伸斜展,将从戏文或生活中提炼的人物、情节层叠3—5层,高8—10米,“四人舁之以行,游曳大街,游乐码头”,亭子闪闪悠悠,似坠非坠,观众牵魂撩魄,惊叹不已,凸显了“高、惊、险、奇、巧”的艺术特色。伴随彩亭表演的还有10多种民间文艺。彩亭会期间,“男女游观,填街塞巷,邻封士女不远数百里争赴盛会,殆有举国若狂之概。”
        三汇镇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北段西侧,跨州河、巴河、渠江,形成三江六码头,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经济活跃,形成了彩亭会产生发展的特殊地理环境。彩亭的产生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中的高竿技艺“寻橦”,渠县汉阙石刻有生动的描绘,到了唐代“寻橦”从杂技中分流成为“高台社火”,其主要特点是用绑扎在高台上的人物造型来表现主题。至明代,发展为“行香走会”,其主要内容就是“抬阁”,抬阁与今天的彩亭已无二样。至清代,三汇有了亭子会,主要由居民自由组织举办。三汇的亭子会与当地独特文化现象密切相连,抬彩亭首先抬“三圣娘娘”敬神娱神,祈子攘灾,到民国初年,彩亭会主要由商会、行帮、礼社组织举办,彩亭内容既承续传统,又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了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主题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三汇彩亭会焕发时代风采,形成政府、民间团体主办的格局,成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民间主要文化活动。三汇彩亭会在当地和邻近县市深入人心,在该区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世代三汇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汇彩亭曾多次赴县、市、省大型文化艺术盛会或物资贸易会表演,中央、省、市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广为宣传报道,三汇彩亭会已成为当地和相邻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品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

所属地区: 四川 · 达州 · 渠 县        文化遗产名称:渠县刘氏竹编工艺        遗产编号:Ⅷ-2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四川省渠县        遗产级别: 省

    渠县素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竹编之乡”的美誉,渠县刘氏竹编从简到繁,从粗到细,逐渐由适用到欣赏,使竹编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刘嘉峰先生是渠县竹编工艺的主要传承人,自幼喜欢竹编,跟随其祖父和父亲悉心学习竹编技艺,17岁时师从自贡“龚扇”艺术,并发明了“提花编织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刘氏竹编工艺。
    渠县竹编工艺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受到国内外人士广泛喜爱。30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展评大奖,成为四川省竹编行业唯一四川名牌,该企业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003年,渠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渠县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工艺品,设计新颖,技术精湛,薄如绫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艺术与技艺和谐统一的上乘工艺佳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拗棒

所属地区: 四川 · 达州 · 开江县        文化遗产名称:拗棒        遗产编号:Ⅵ-1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遗产级别: 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大词家辛弃疾《元夕》一词,极写正月十五闹花灯,灯海、花海、星海,璀璨绚烂;箫声、歌声、笑声,清脆婉转;鱼灯、龙灯、玉壶灯,灯火阑珊。这样的热闹情景,我们年年在开江县的新宁镇和普安镇都能看到,而且还能在火树银花中看到开江群众娱乐的一大绝活——拗棒!

    一、概述

    开江拗棒产生并流传于达州市开江县的新宁镇和普安镇。新宁镇和普安镇可是高山打锣——名声在外。新宁镇是开江经济文化的中心,普安镇是川东北四大重镇之一,两镇过去相距5华里,现在的城市建设把两镇连在一起,更为壮观,尤其两镇不夜景色,最是耀眼。两镇座落开江的风水宝地——宝塔坝,宝塔坝一马平川,芳田潋滟;金山古刹紫气东来,巍然雄峙;飞云温泉依山傍水,热泉喷涌;文笔宝泉双塔,黑质白彰,相映成趣;宝石明月两湖,碧波荡漾、秀色可餐。绚丽的景色,纯朴的风情,悠久的历史,豪放的人民,创造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积淀下丰厚精湛的文化,生龙活虎的文化娱乐热闹非凡,滑稽可笑的拗棒应运而生。

    开江拗棒指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新宁镇和普安镇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表演。开江拗棒的雏形是人们在劳动歇憩时,用抬石头的两根杠棒“十”字相架,让一人坐于棒上,被伙伴们拗上拗下的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后来,人们将抬石头的杠棒换成专门制作的由八人肩抬的大拗棒,让穿上古代官服,化妆成“拗老爷”(贪官、昏官)的表演者,坐于拗棒一端,再由二至三人将杠棒另一端时而按下,时而放高,使坐于另一端的“拗老爷”时而升空,时而落下,并让“拗老爷”表演一些滑稽动作。杠架两旁,由装扮成“差人”的演员举着写有“回避”、“肃静”的牌子。杠架前面,由两名“差人”分别鸣锣和“道板”(旧时用来打人开道的工具)开路;并由一名“狗腿子”肩挑一担,担子的一头挂着一个“烘笼”(旧时人们冬天用的取暖器),烘笼里放着马粪或牛粪;担子另一头挂着一只“夜壶”(旧时男人用来解小便的土陶器皿)。伴着锣鼓点子,“狗腿子”在“拗老爷”落下时,以舞蹈动作给“拗老爷”送上“点心”(烘笼里的粪)和“老酒”(夜壶里的尿)。此时,围观的群众便发出“吃粪”、“喝尿”的喊声,意为应该让昏官、贪官吃粪喝尿。

    二、杰出价值

    开江拗棒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用独特的“搞笑”方式,表现开江人民群众对腐败吏治的嘲讽和痛恨,对为官者有着特殊的警示作用;同时,它还有着将多种艺术因素融为一体的艺术价值,所以爱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新宁镇的邓维程是开江拗棒的第 代传人,至今已经古稀高龄,还在为开江拗棒的传承奔忙。她介绍说,拗棒最初是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方式。据1983年开江县文化馆编印的《开江县民间舞蹈集成》所载:“拗棒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清末。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群创造出这种娱乐来嘲讽污吏取悦民众,逐渐形成这种独具一格的民间表演形式,并且一代一代地往下传。”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新宁镇(当时叫城关镇)和普安镇,几乎每年春节都有拗棒上街表演。“文革”期间,拗棒被封禁。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拗棒重新走上普安镇和新宁镇街头。
    开江拗棒的基本特点有:
    1、独创性。逢年过节的娱乐方式很多,腰鼓、秧歌、龙舞、车灯、钱棍、花灯,都是载歌载舞,正面歌颂,拗棒却是着重表现,讽刺反面,因此出类拔萃,独具一格。
    2、综合性。拗棒集融戏剧、杂技、舞蹈、打击乐于一炉,有很强的综合艺术特点。拗棒的音乐一直沿用川剧锣鼓的一些曲牌。
    3、喜剧性。夸张的人物造型、重复的表现手法、喝尿吃烘的辛辣讽刺,赋于拗棒浓烈的喜剧特色。


    三、濒危状况

    因受商品大潮和多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拗棒在上个世纪80年代销声匿迹,一过就是20年。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传统民间艺人的传承断代,使拗棒艺术一直处于深藏不露的尴尬境地,直到2005年,为了抢救濒危的拗棒,县文化馆和新宁镇政府方派人找到当时唯一的一位拗棒传人,重新制作了拗棒杠架,并且改进工艺,增添了轴承,使杠棒可作360度旋转,还添置了行头道具,以全新面目与世人见面。目前,拗棒仍处于高度濒危状况,亟待抢救和保护。因为拗棒艺术一旦恢复青春,她将焕发出灿烂的艺术光辉。这是因为她的认识价值有目共睹,民众观之,寄希望清明政治,廉洁清官;执政者观之,当警策自己勤政为民,一心为公;她的艺术价值更为可观,工艺美观,表现精湛,诙谐风趣,美不胜收;她的娱乐价值尽在其中,爽身娱心,陶冶情操,逗人捧腹,令人开心,真是演者乐不疲,观者笑呵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巴山石工号子

所属地区: 四川 · 达州 · 开江县文化遗产名称:巴山石工号子遗产编号:Ⅱ-8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人/申报单位: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亦称“岩工号子”、“送石号子”。流传于南方的开山采石工地,其中以四川、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为最普遍石工号子的歌词有两种 一种是无特定内容的劳动呼号;一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和传统叙事歌词,如《孟姜女》、《唐僧取经》之类。后者歌词多为 7字上下句或 4句为一段。歌唱时每句第4字和第7字之后常加入节奏性很强的呼号声    
    音乐特征   
    ①多为套歌结构形式  根据劳动程序,一般都包含有:到采石场时唱的“开场号子”;用大锤钻打巨石时唱的“大锤号子”;巨石开缝后用钢条、木棒撬动石料时唱的“撬石号子”;用绳索将石料拉走时唱的“拉石号子”;集体将石料抬走时唱的“抬石号子”等  
    ②成套石工号子中的各单个曲目,彼此间风格各异,如大锤号子多由劳动者在挥锤前唱出自由辽亮的山歌性腔调,然后在举锤和落锤时唱出极有力的呼喊式歌腔,音乐粗犷豪壮;“撬石号子”因劳动强度较轻,动作协调,曲式多为呼应式对句结构;歌腔则比较柔和流畅,“抬石号子”,因歌腔需配合集体步伐(分快步和慢步两种),节拍清晰、规整,节奏鲜明。其中走快步的歌腔轻快活跃,结构多为短句接应式,走慢步的歌腔稳健有力,结构多为长句接应式  
    ③曲调大都与当地其他民歌,特别是山歌,有密切联系。

石工号子      

(嘿佐,嘿佐,嘿佐,嘿佐)  

对面那个幺妹啥,你看过来哟。石匠那个号子啥,响遍了几道弯哟呵。  

千斤重的铁锤,举上了天哟呵。辛勤的汗水,汇成了幸福的泉哟。  

家乡的面貌,谁改变哟呵,匠儿哥的双手喂,汇蓝图哟。  

(嘿佐嘿佐,嘿呀个佐啊,嘿佐嘿佐,嘿呀个佐啊。  

嘿呀个佐佐,嘿呀佐。嘿佐嘿佐,嘿呀个佐。)  

嘿呀个佐勒,(嘿呀个佐)嘿呀个佐勒,(嘿呀个佐)  

嘿呀个佐佐,(嘿呀个佐)嘿呀个佐勒,(嘿呀个佐  

嘿佐佐嘿佐佐,嘿呀个佐,嘿佐佐嘿佐佐,嘿呀个佐,)  

用劲搬噢!使力拗噢!喝二两烧酒,好睡觉哦。  

(嘿呀个佐,嘿佐嘿佐,嘿呀个佐,嘿佐嘿佐,嘿呀个佐。

嘿呀个佐佐,嘿呀佐。嘿佐嘿佐,嘿呀个佐。)  

千斤重的铁锤,举上了天哟呵。辛勤的汗水,汇成了幸福的泉哟  

家乡的面貌,谁改变哟呵。匠儿哥的双手喂,汇蓝图哟。  

(嘿佐嘿佐,嘿呀个佐啊,嘿佐嘿佐,嘿呀个佐啊。

嘿呀个佐佐,嘿呀佐。嘿佐嘿佐,嘿呀个佐。)  

嘿呀个佐勒,(嘿呀个佐)嘿呀个佐勒,(嘿呀个佐)  

嘿呀个佐佐,(嘿呀个佐)嘿呀个佐勒,(嘿呀个佐  

嘿佐佐嘿佐佐,嘿呀个佐,嘿佐佐嘿佐佐,嘿呀个佐,)  

对面那个幺妹,莫要笑哦。我铆足了尽哦,用力拗噢!  

千斤重的铁锤,举上了天哟呵。举上了天哟呵!


TOP

蚕丝祖神传说

所属地区: 四川 · 绵阳        文化遗产名称:蚕丝祖神传说        遗产编号:Ⅰ-9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绵阳市盐亭县文化旅游局        遗产级别: 省

前  言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民俗活动独步天下。祭祖时节和仪式,含义深刻。都融汇着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织绢之术的深厚内涵。记忆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闪烁着先祖们开创人类文明的智慧光芒,是藏在巴蜀深山中的母亲文化瑰宝
    中华民族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神话传说时代。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并由考古发掘不断证实的历史。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之魂,也是我们寻根溯源的源头。
    人类早期的历史,正是凭借这些口耳相传的传说得以保存。有些故事随着历史变迁,在流传中或多或少地渗入后世的观念和说法,甚至出现历史与人物的错位。但是,不管是原始的神话,还是后人的加工,都掩盖不了其合理的内核。合理的内核亘古不变。承载着古老文化的信息,记载着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一旦为考古发掘所印证,便成为不可动摇的史实。
    我们今天研究它,不惟是扬先祖之神威,育天地之正气。亦是亲和九族,合和万邦,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让我们用心灵的土壤培育它,使它吐艳的奇葩,芳香流泽,继世不绝。

桃子龙协和百族

    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后,西陵部落男耕女织,人人安居乐业,部落一派欣欣向荣。周边小部落见了,纷纷前来投靠联盟。联盟不久,这些入盟的部落之间常常为狩猎地或争男夺女发生争执,闹得西陵部落极不安宁。嫘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各入盟部落虽需然入了盟,但人心不齐,要协和各族,必须要人心齐,志同道合。她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一天,她走到桃树边,见树上桃子个个粉红,十分可爱。她想起天上王母娘娘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蟠桃大会。其目的是要各路神仙齐心协力,为天庭办事。于是她想出了办法。
    这天,嫘祖召集入盟各部落大小头领前来开会。大家到齐后,她对大家说:“天上王母娘娘每年都要开一次蟠桃会,我们今天召集大家来开个桃龙会”。
    众头领从来没听说过桃龙会,都感到十分新奇。
    嫘祖将手一挥,只见七个小伙,身穿粉红色绸衣,手用丝绸做成的桃子上场。嫘祖一拍手,上场的小伙们舞动手中的桃子,边跳边舞。丝绸做的桃子上下左右翻飞,舞着舞着就乱成了一团,各舞各的。使人觉得眼花缭乱,头领们都摇着头。
    这时,嫘祖拿着丝桃走上场。让一个小伙跟在后面,叫大家跟着她舞。小伙们见嫘祖上场,精神一振,整齐地排成一行,跟着嫘祖翩翩起舞。嫘祖快,大家快,嫘祖慢,大家慢。其舞姿似浇水,捉虫,除草,摘果。让头领们看得如痴如醉,不由自主地鼓掌叫好。
    舞终。嫘祖说:“各位头领,你们看开始的桃龙舞和后面的桃龙舞,谁个好?”
    大家齐声说:“后面的舞得好!”
    嫘祖说:“为什么后面的好?”
    大家说:“有你领头,人心齐了。”
    嫘祖点了点头说:“这和我们的西陵部落一样,大家虽然加入了西陵部落,人心不齐,能把西陵部落搞好吗?”
    众头领心知肚明嫘祖的意思,都低下头不作声。
    其中一个马部落的头领站起来说:“我们虽然加入了西陵部落,但人心就像开始的桃龙舞一样,各顾各,不互相照顾。我们今后不能这样,要人心齐,跟着酋长干。”
    众头领都站起来说:“不能各干各的,要人心齐,跟着酋长干!”
    嫘祖叫人端来一篼桃子,给每人发了一个说:“桃树是天树,神树,有镇邪扶正的作用,桃子是神树之精。如有不愿同心者,可把此桃扔掉!如大家同心协力,天神会知道的。”
    各头领手捧着嫘祖给的桃子,如获至宝。回到各自部落。改为耍桃子龙的办法教育本族族民。从此西陵部落人心齐了。嫘祖怎么说,大家就跟着干。
    嫘祖用桃龙会协和了各族,被各部落传为佳话。“桃子龙各耍各”成了人心不齐,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民间谚语。
    嫘祖在中原衡山病逝后,嫘祖故里祭祀嫘祖,人们都用耍桃子龙来纪念她,并给她献上寿桃。
    至今,嫘祖故里还传承着这一古老而有意义的耍桃子龙习俗。
    2007年,耍桃子龙因造型独特,桃型如蟠桃,舞动方式也与其他龙种大不一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列为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  舞“桃子龙”的场景

“桑梓”新说

    《诗经•小雅•小弃》曰:“维桑与梓,心恭敬上。”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尊重,后人用来比喻故乡,将回归故乡称为“回归桑梓”。
    但盐亭嫘祖故里的人们却认为“桑梓”是指黄帝嫘祖的儿子们回到故乡的地名和江名。
    盐亭古为西陵氏部落,至今有“桑、丝”命名的的山地不少,如:桑林坝,桑林坡,桑树垭,丝姑山等,更让人寻味的是:盐亭至今的地形(包括前些年划出的大坪乡)是一片桑叶的地形。这片桑叶南北长58公里,东西宽49公里。南,金鸡镇是桑叶的顶尖。北,茶亭乡系桑叶的柄部。周围边界如桑叶的锯齿,境内的河流是桑叶的叶脉。它活生生是一片1629平方公里的大桑叶,镶嵌在巴蜀的大地上。
    更奇的是,盐亭境内水系中有一条江名“梓江”,汉时为梓潼水,似桑叶的主脉。江中水流湍急,势如一条蛟龙躺在嫘祖故里的大地上。人们称它是嫘祖故里的龙脉。该江全长185公里,水量占全县总水量的90%,两岸山峦叠翠,林木繁茂。田野桑树成片,绿叶婆娑,娇嫩欲滴。沿江两岸村落点缀,炊烟袅袅。 梓江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平静处碧水蓝天,时有小渔船飞驰江中,鱼鹰鸣叫,潜水捕鱼,溅起朵朵水花。此景胜过丽江山川、江水秀美。江水常年不断滋润着沿江16个乡镇的人们。
    梓江汇集有弥江(汉名潺水),湍江,榉溪支流,这些支流好似桑叶的叶脉,将整片桑叶(盐亭)连成了一体。梓江水与射洪涪江合流后北可上绵阳,南下重庆, 汇入长江。人们传说盐亭地形如桑叶是嫘祖养蚕桑叶,梓江是黄帝来西陵的龙神化身,盐亭县地形,系人文始祖黄帝、嫘祖神形的结合体。
    说也怪,绵阳人常说:“安县水多,盐亭龙多。”确实盐亭原来乡镇称龙的地名很多,有五龙乡、九龙乡、龙江乡、新龙乡、玉龙镇、龙泉乡、巨龙乡、来龙乡、灵龙乡、龙凤乡、龙顾井、双龙乡。带龙的村更是不少。
    《史记》载:“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其中11人没有姓。”得姓者都系嫘祖元妃所生,没姓的是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所生。恰好按数字和地名排列,我们惊奇地发现,盐亭乡镇至今有25条龙名。五龙、九龙两地共有14条龙,其于11条龙各分布在全县各地。
    人们传说,五龙,九龙是黄帝有姓的龙子回母亲故乡的所居之地。其他10处是没姓的龙子回来时分居之所。故称盐亭是黄帝嫘祖的龙子们回乡省亲之地,故盐亭名为“桑梓”之地。
    后人将桑树、梓树作为父母所植之树喻为故乡,太牵强了。因为桑树、梓树遍野都是。难道到处都是一个人的故乡吗?

TOP

川菜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
    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
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
    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
    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风靡海内外的麻辣火锅(或称毛肚火锅、火锅)发源于重庆,因为其内涵已超出川菜的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膳食体系而不被视作川菜的组成部分。
    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自贡盐帮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便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顺豆花、火爆黄喉、牛佛烘肘、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笼) 、风萝卜蹄花汤、芙蓉乌鱼片、无汁葱烧鲤鱼(又名合浦还珠) 、火爆毛肚、谢家黄凉粉、郑抄手、酸辣冲菜、李家湾退鳅鱼等。
  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盐帮川菜是新式川菜。以做回锅肉为例,蓉派做法中材料必为三线肉(五花肉上半部分)、青蒜苗、郫县豆瓣酱以及甜面酱,缺一不可;而渝派做法则不然,各种带皮猪肉均可使用,青蒜苗亦可用其它蔬菜代替,甜面酱用蔗糖代替。而具体烩制手法两派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在于蓉派沿袭传统,渝派、盐帮推陈出新(虽然未必较传统做法更加美味)。
   川菜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 本帖最后由 朱力 于 2013-12-6 13:0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或称四川方言,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四川方言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四川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四川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 

  四川方言的形成:四川话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TOP

●抓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抓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 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外地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个(go四声)嘛。”
  ●你娃——你小子!
  ●莫——别。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