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越学困惑越多,求《儿歌三百首》来指点

回复 1# 的帖子

这也是令人困惑的问题。
首先,中国有很多眼见为实的好东西基本都不在大陆了,所以,近代民俗学研究就偏向野外考察。
其次,老师历来谆谆教导,科学探索的小道的行走是艰辛的,但是不是有捷径呢?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精力又有多少?所以,阅读前人留下的资料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至少是启迪。
第三,有了以上的想法,但一个人苦苦思索,耐住寂寞,对探索究竟帮助得益几多?所以,要讨论,互相启发。
第四,这也是我到这个网站多次呼吁的是,社会对民俗研究并不重视——我是指普通的绝大多数人,这很容易理解。但如果在这个网站的人——号称研究或对民俗研究感兴趣的人都自顾自,都对别人的研究麻木不仁,都甘做旁观者,那么确实是一种可悲。
第五,希望所有的民俗研究、爱好者醒悟,互相支持、鼓励,可以讨论,针锋相对地辩论,但不要互相翻白眼、互相贬低,互相打击讥讽,不要文人相轻。
第六,任何东西都有其程式及规律性要求,但不能成为八股。期望多一些清新、创新,哪怕是白日梦。对研究者最要命的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人云亦云。对自己的东西要能自圆其说。
       个人心得,不针对任何人。

[ 本帖最后由 梁勇 于 2013-11-11 10:26 编辑 ]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其实中国历史、语言学等基础知识的把握很重要,包括哲学等,没有这些,就没有文化背景与总体把握能力。丧失了这种背景认识基础和把握能力,即使田野考察时重大的发现摆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常常有这种情况,学术讨论离题发挥节外生枝,也是学风不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