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110课堂李新宇第四组

民间文学110课堂李新宇第四组

亲们,告别了民俗文化视频网,从此这儿就是我们的家。
我们是最积极,最踊跃的第四组。
未来的日子,大家携手共进。
多多发言啊!!!!!!

下面隆重介绍我们的组员:边文君,余雪琴,严日娜,王雪莹,张晴,魏珊,杨瑞盼,谭沅,肖丹娜,李新宇

TOP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还未远去,那香甜的月饼滋味儿恐怕还留在我们的舌尖儿上。
你所聊了解的中秋习俗有哪些呢,你的乡人是如何过的呢?

古今咏月的诗文你知道哪些?
快来谈谈吧。

TOP

注意注意

注意了,注意了。课程安排要牢记!

民间文学课程相关安排
一、课程考核
平时表现(作业、发言、讨论)30%+小组参与30%+期末闭卷40%(教材很重要)
考试内容:课堂讲授内容+教材+作品

二、购买教材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参考书目(推荐作品,尽量多阅读!)
《希腊神话》 《伊索寓言》 《一千零一夜》 《格林童话》 《阿凡提故事》

四、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法和网络讨论、分组展示相结合的方法,每组确定一个课题,分工研讨(民俗文化视频网网络论坛),最后确定主讲人,课程结束前三周集中讲授十个小组调查报告;
选题范围包括:作品集中的作品、鬼故事(校园故事)、地方的民俗文化等。

五、课堂活动
每小组必须上讲台讲故事两次。故事类型不限,要有吸引力,同时立意深刻(自己分析),时间控制在3—5分钟之内

下一次估计就是我们了,大家要提前准备毛遂自荐啊。

TOP

回复 2# 的帖子

中秋传统习俗
来源:火凤网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TOP

我们家乡的活动已经没有这么多了,吃月饼,赏月还保留着。

TOP

很有趣哦

中秋节过的一般,下面跟大家分享我写的一篇文章,大家多多指正哦。



                                                                    
   “哟,今儿初九了。”
   “还有几天就中秋啦。”
   回来的路上,身边的两个同学淡淡地说着。我抬起头,可惜得很,白天阴得很重,这会儿天上是暗沉沉的,看不到一点儿的月和星光。心里不禁想着,若是十五那天还是这般天气,可就太遗憾了。圆月不是没有看过,但中秋毕竟是特殊的日子,假如看不到,若说不遗憾,就是假的。
   在武汉过中秋,不用算,已有两个年头。细细回忆过去的两年的中秋,脑中实在没有什么印象。去年月饼倒是没少吃,滋味儿怎么样,实已忘记。至于前年,更不消提。前年和去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如何,自然也不知道了。其实,中秋望月,嘴里嚼着香甜的月饼,是件美事儿。农家小院儿,桂花树下,竹篱一旁,小桌上堆满各式的月饼,桌边围坐着亲人,头顶悬着圆圆的皓月,氤氲在桂子芬芳之中,享受最美的景,体验温馨的情。幼时的中秋佳节情景,宛然在目。那时虽小不懂,抬头呆呆望着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听大人们讲故事,心里是甜的。
   因为不知道,月亮其实是冷的。
   浪漫的古诗人早就告诉了我们。它也从未背叛过古诗人。“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秋寒露重,只怕没有冰冷的玉阶令女子足底生寒,女子还是会感到遍体凉意,只因帘外那一轮秋月。“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欲寄相思,相思难却,人再有情,却抵不住无情的月亮,既无情又如何不冷?
   月虽冷,却与我们丝丝相连,它何尝不是人间最美的留恋呢。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有月宫仙子、玉兔的浪漫神话故事……无不昭示着天地间最美的情怀。
   月,带给我们的还有思念。艾青有一首诗叫《我的思念是圆的》。中秋之夜,圆月当空,圆圆的它摇曳着游子心尖上关于故乡和母亲的记忆。繁忙之余,人们也要抽点儿时间抬头望望,寄愁心与明月,想想远方的人。月亮总是牵动人的情思,从远古到现在,千年难绝呵。
   如今,我心里默默盼望,几天之后的中秋,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