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中的鲧“不待帝命”谈起
从《山海经》中的鲧“不待帝命”谈起
[摘要] 有人认为鲧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为人类献身的英雄,但我认为不是。鲧之所以为人们铭记,主要是因为其死而不已的精神。
小时候我就听过鲧因为治水不利,壅而不导,后来被舜帝杀死,改派他的儿子禹治水的故事。这个故事也确实存在于一些文献资料上,《尚书·洪范》中记载:“其云: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这个故事的版本与我小时侯听闻的十分相似。而在《山海经》中,也载有这个故事,但版本略有不同: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这里,有人说鲧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为其被杀的原因不再是治水不利,而是不待帝命。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前面说过,鲧治水不利是因为其方法不对,只知壅塞而不知疏导。而“息壤”传说是天帝的一件法宝,是可以自动生长的土壤。我想鲧和普罗米修斯的区别就在于,普罗米修斯违反宙斯的命令,给人类盗来的是火种,而鲧“不待帝命”,盗来的是壅塞洪水的“息壤”,用不断生长的土壤来壅塞洪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召公谏厉王弭谤》) 这才是鲧被杀的原因。
但是后世,一直有人为鲧鸣不平,比如屈原“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离骚》)我想应该是用了山海经中“不待帝命”的意思。此外,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说鲧死后化为某种神物的说法。比如《山海经》中说:“鲧复生禹”,郭璞则在注中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国语·晋语》中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无论是说,“鲧复(腹)生禹”(把肚子剖开后,从肚子中生出禹),禹继承鲧的意志完成了治水大业,还是说鲧化为某种神物的话,都是说鲧人虽然死了,但精神长存,有时这种精神由其子嗣继承,有时这种精神化为神一般的存在。这种精神不死的例子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比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表现了原始人类认为灵魂不死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上古时代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产生。而屈原等人为鲧命不平,一是为鲧的这种顽强精神所激励,不管怎么说,鲧的目标是伟大的,只是方法错了而已,这就使他的例子比精卫或者刑天为了个人利益更加高大。此外,失败者总是比成功者更让人扼腕叹息。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以后总有人为鲧命不平的原因。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尚书·尧典》
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尚书·洪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