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植物大战僵尸》[4]是一款极富策略性的小游戏,可怕的僵尸即将入侵,唯一的防御方式就是栽种植物。此游戏集成了即时战略、塔防御战和卡片收集等要素、游戏的内容就是:玩家控制植物,抵御僵尸的进攻,保护这片草坪。

  植物大战僵尸对玩家的要求也是大脑的智慧和小脑的反应,有了正确的战略思想之后,要靠战术将战略实现出来。战术范围包括很广,植物的搭配、战斗时的阵型、植物与僵尸相遇时是战是防这都属于战术的范畴。正确的战术是玩家在战斗中胜利关键。选择正确的战术,需要先分析情况,再做出决定。那么提高战术水平也是要提高分析情况的能力。

  作为一款小游戏,它成功地借鉴了一些战略游戏的要素——采集资源并利用资源建造其它单位。甚至有一些玩家在拿星际的战略往这款游戏中套用,以阐述这款游戏需要在何时发展“经济”,何时发展“兵力”。游戏中可以选用的植物有40多种,而每个场景最多只能选用10种植物,这就需要玩家根据自己的游戏策略来作出取舍。

TOP

首先谈一下里面的背景。在背景里面植物大战僵尸2融入了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沙漠、法老等文化。
其次是僵尸的设计上面。在原有民间僵尸的形象基础之上,《植物大战僵尸》沿用了慢动作,手臂伸直,身体僵化等方面,并同时附加了现代社会的游泳圈、投石车、冲浪板、潜水镜、舞蹈等因素 ,使得游戏更富现代活力。
这些设计都是是遵循着民间的文化传统,并在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TOP

课堂作业

谈一谈你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名录——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里面寻找 并附上相关论文以及自己的说明内容

TOP

保定 哈哈腔

名录图片:       
名录名称:        哈哈腔(清苑)
编号:        1—5—5
名录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保定市
名录简介: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游寺》(《西厢记》中的一段)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德州、惠民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哈哈腔唱腔属于板腔体,[流水板]是核心板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快三板]、[垛板]、[尖板]等。哈哈腔各行当唱腔大体相同,分男腔、女腔两种,男女同调,惟旋律稍有区别。其乐器以“拙笙、巧弦、浪荡笛”三大件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于民间吹打乐的特点。
    哈哈腔传统剧目以喜剧风格见长,代表性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卖水》、《杨二舍化缘》、《唐知县审诰命》等,另外还有《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以及《全忠孝》、《乌玉带》等从梆子移植的大戏。这些剧目乡土气息浓厚,戏文通俗易懂,深受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欢迎。
    保定市清苑县设置于北魏太和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苑人历来崇尚文化,清苑县籍元杂剧作家李好古创作的《张生煮海》被誉为传世之作。
    清苑哈哈腔属东路哈哈腔,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发展而成,演出场所起初是城乡庙会。清苑哈哈腔传统剧目有《王小打鸟》、《搬窑》、《三拜花堂》、《皂袍记》、《下陈州》、《白云山》、《唐知县审诰命》等近二百个。清苑哈哈腔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和器乐上。唱腔已经同当地语言韵律融为一体,唱腔的音乐结构以上下句为基础,上句、下句的交替结合、循环衍变,就构成了各种大小规模、相对完整的段落。器乐分为文场(管弦乐)和武场(打击乐),在文场长期衍变过程中,主奏乐器组(板胡、笙和竹笛)的基本组合形式,逐渐形成了三层叠置的织体。在伴奏上 “拙笙、巧弦、浪荡笛” 的特色尤为鲜明,音色柔美的笙以其传统和弦(五度和音)、演奏与唱腔基本相同的旋律,能动地起着托腔保调、调合音色、稳定音准、稳定节奏的重要作用,是文场“三大件”中的基本声部;板胡(定弦1、5)以其清亮、刚劲的音色,围绕笙的旋律进行加花,引起音程、节奏的局部变化,并还时常作装饰性的即兴演奏,成为“三大件”中的加花声部;音色清脆、富有光彩的竹笛(三孔作1),则常运用“抹、滑、飞、颤、剁”等多种冀中民间吹歌的演奏技法,灵巧地在板胡旋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是“三大件”中的色彩性声部。演奏过程中,板胡、竹笛这两个声部,既自由,又灵活。它们在音区部位、演奏手法、节奏处理上,相互配合得非常紧密而自然,使其音乐语言的陈述起伏跌宕,洋溢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哈哈腔的打击乐,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在一定的场合中,有时还用大鼓、小堂鼓、大铙、碰钟、星子、吊钗等。哈哈腔的打击乐套由两部分构成,即唱腔打击乐套与表演打击乐套,总称“锣鼓经”。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是“花板花鼓”,目前的表演打击乐套已基本和京剧、河北梆子相同。
    清苑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的表演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哈哈腔汲取提炼当地人民丰富的生活语言,具有通俗质朴、生动活泼的特点,极富表现力。拖腔手法最富特色,俗称“小抬杠”。
    目前,由于造诣较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哈哈腔处于濒危境地,急需弘扬和保护。

TOP

保定徐水狮舞

名录图片:       
名录名称:        徐水狮舞
编号:        1—4—3
名录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        保定徐水县
名录简介: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建国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狮舞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狮舞分文狮和武狮,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另有小狮子穿插表演。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主要神态有:表现睡狮眼睛的睁与闭、嘴巴的张与合、肚子的呼与吸,表现狮子习性动作的“挠痒”、“舐毛”、“打滚”、“抖毛”、“弓腰”、“啃爪”、“打舒展”、“嬉戏”等,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的威猛的性格,其套路有“高桌技巧”、“梅花桩”、“踩球过桥”等。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狮舞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徐水狮舞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由于狮舞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狮舞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TOP

保定市涞水县 高洛音乐会

名录图片:       
名录名称:        冀中笙管乐(高洛音乐会)
编号:        1—3—1
名录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地区:        保定市涞水县
名录简介:            高洛古乐的分布范围以涞水、易县为中心呈辐射状向京南保北延伸。高洛村音乐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河北涞水县高洛村古名“高乐”,该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花会——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会,其中的祭祀礼仪是相传为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0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礼仪的留存,其中的音乐则是起源于秦末汉初民间“鼓吹乐”的变存。高洛音乐会有一条“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进行演奏(表演),不准走样”的会规,因此,尽管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高洛音乐会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鼓吹乐“奏、打、舞、唱”的遗风,当然,也能看到几千年来释、道、儒等宗教及军乐、宫廷乐对它的影响。
    高洛古乐的社会功能,解放前主要是为易县后山“后土黄帝庙”祭祀服务,为民间丧葬仪式服务,同时也主持民俗活动,如求雨、迎喜神、祈福、祈祥、祈平安、净宅、消灾、除厄、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解放后主要是主持民间的丧葬仪式,节假日期间也自娱互娱。
    高洛古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引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03年4月3日,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亚欧21个国家的30多名传统音乐保护与研究专家学者和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国内的有关领导与专家学者曾齐聚南高洛,对古乐进行现场考察。

TOP

保定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

名录名称:        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
编号:        2—2—9
名录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地区:        保定安新县
名录简介:        属地:保定安新县
    类别:民间音乐      
    圈头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城东南,白洋淀的中心地带,四面环水。圈头音乐会始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其乐谱、乐曲是僧传,属北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铙、钹、铛子等乐器组成,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曲目完整,历史悠久,几百年来传承至今。该音乐会形成以来,一直在本村及周遭地区为丧礼、民间祭祀及社会、政府部门庆典活动无偿服务,在当地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圈头音乐会演奏技艺也很有特色,所使用的乐器均为“E”调,全套曲目共40首和一套打击乐即(坐禅谭):其中小塌曲14首,小尖曲10首,小大曲13首,大曲3首,所有乐曲在节拍类型上分为五种:即散板、倒板、节子板、慢流水板和快流水板。“文革”期间也受到限制改为演奏革命歌曲,如《东方红》、《大海航下靠舵手》、《毛主席语录歌》等,后又恢复传统乐曲。
    音乐会信奉的先人是药王扁鹊及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如邳彤、华佗、孙林、张仲景、孙思邈、刘河间等。鄚州(属任丘市)春秋时代称为渤海鄚,是著名医生扁鹊的故乡,因此,在他的家乡以及全国各地人们建立了许多药王庙来祭祀他。圈头原属任丘(鄚州),历史上圈头音乐会有去鄚州药王大庙参加庙会祭祀药王的传统。关于鄚州药王庙,《任丘市志》中记载:初建于元代,为祭祀扁鹊而建。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始具规模。有“天下大庙数鄚州”之说。清乾隆年间(1785)被大火焚毁,现又重建,工程宏伟,壮观。
    鄚州大庙被火焚毁后,圈头音乐会依然保持了祭祀药王的传统,不过是把早年乘船前往鄚州祭奠药王的仪式,改为在自己村中搭棚祭祀的行为。所以,圈头村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祭祀药王,实际上就是当年前往鄚州庙会祭祀药王的延续。
    关于音乐会中的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音乐会之所以能够经过岁月的沧桑而传承至今,关键在于村民们对于心目中药王祭祀的虔诚。正是由于这个因素,音乐会才能够历经数百年而近乎不变的传承下来,离开了音乐,整个仪式将变得索然无味,因此,音乐成为整个祭祀仪式中的“粘合剂”,不可或缺。

TOP

保定 黄金台传说

名录名称:        黄金台传说
编号:        3—1—14
名录类别:        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        保定定兴县
名录简介:            黄金台又名金台、郭隗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所筑,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其台高约10米,台面面积10亩,台上建有后人修筑的殿、祠、共分三层,其中头层殿为昭王殿(明代修建),昭王居中而坐,左有郭隗,右有乐毅;第二层殿隆兴寺(元代修建)为佛殿,左有药王殿,右有观音阁,并有石像多尊,钟鼓楼矗立,其大钟高6尺,重1吨;第三层殿为圣人殿,有夫子造像,也是陈村的私塾学馆。其台上有井一口,传说井上筑“台”,井深近30米,供台上众人生活之用。台上楼、殿、祠、阁建筑共25间,人众几十,为后人歌颂敬仰昭王礼贤下士之所。
    传说,定兴有“八景”其中“金台夕照”就是说的“黄金台”,每到傍晚太阳快下山时,从狼牙山鞍部西缝之间会有一道非常艳丽的余辉照射到黄金台上,别有一番景色,金台陈村口碑相传的一首诗亦说明了“金台四景”即“金台夕照日,松身柏叶枝,芦苇通天草,甘泉圣水池”。
    传说金台上有棵古树,为松柏环抱相串而生,身为松皮,枝叶为柏树枝,台上井中长一芦苇,一直爬到大殿顶上,井已很深其,殿亦伟,足见其高,台上孔夫子殿后有一大理石,其间一泉池,常年有水,因传说能治眼病,故曰甘泉圣水池。
    现今只有石碑(正德二年昭王祠碑,大明万历重修金台寺碑)二通,石雕佛像数尊,古井遗址、战国瓦砾犹存,昭王礼贤下士的精神为历代文人称颂,表达着人们对荟萃贤人,走民富国强之路的美好愿望。

TOP

从《山海经》中的鲧“不待帝命”谈起

从《山海经》中的鲧“不待帝命”谈起
                           
  [摘要] 有人认为鲧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为人类献身的英雄,但我认为不是。鲧之所以为人们铭记,主要是因为其死而不已的精神。
  
  
  小时候我就听过鲧因为治水不利,壅而不导,后来被舜帝杀死,改派他的儿子禹治水的故事。这个故事也确实存在于一些文献资料上,《尚书·洪范》中记载:“其云: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这个故事的版本与我小时侯听闻的十分相似。而在《山海经》中,也载有这个故事,但版本略有不同: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这里,有人说鲧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为其被杀的原因不再是治水不利,而是不待帝命。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前面说过,鲧治水不利是因为其方法不对,只知壅塞而不知疏导。而“息壤”传说是天帝的一件法宝,是可以自动生长的土壤。我想鲧和普罗米修斯的区别就在于,普罗米修斯违反宙斯的命令,给人类盗来的是火种,而鲧“不待帝命”,盗来的是壅塞洪水的“息壤”,用不断生长的土壤来壅塞洪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召公谏厉王弭谤》) 这才是鲧被杀的原因。
  但是后世,一直有人为鲧鸣不平,比如屈原“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离骚》)我想应该是用了山海经中“不待帝命”的意思。此外,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说鲧死后化为某种神物的说法。比如《山海经》中说:“鲧复生禹”,郭璞则在注中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国语·晋语》中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无论是说,“鲧复(腹)生禹”(把肚子剖开后,从肚子中生出禹),禹继承鲧的意志完成了治水大业,还是说鲧化为某种神物的话,都是说鲧人虽然死了,但精神长存,有时这种精神由其子嗣继承,有时这种精神化为神一般的存在。这种精神不死的例子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比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表现了原始人类认为灵魂不死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上古时代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产生。而屈原等人为鲧命不平,一是为鲧的这种顽强精神所激励,不管怎么说,鲧的目标是伟大的,只是方法错了而已,这就使他的例子比精卫或者刑天为了个人利益更加高大。此外,失败者总是比成功者更让人扼腕叹息。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以后总有人为鲧命不平的原因。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尚书·尧典》

   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尚书·洪范》
  
  

TOP

武汉的春节民俗

武汉的春节民俗


 
[摘要] 在武汉,许多春节民俗都趋近消亡,仅存的大概只有年夜饭、吃饺子、放鞭炮、串门等几项
[关键词]春节 过年 武汉 民俗

   我的祖籍在湖南省凤凰县,也就是沈从文《边城》所描写的地方。但由于从我祖父辈开始便迁居武汉,到今天,我与凤凰的联系已经很少有联系了。所以我还是写一写我所熟悉的故乡——武汉在春节时期的民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可见,“年”的本意是指庄稼成熟的意思,那么“过年”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除夕,忽然有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走进村来。人都逃避了。只剩下村头一个老婆婆。老者便告诉婆婆,他能制服怪兽“年”。这时,老者把灯火点燃,手里拿着刀子剁肉.灶里燃起枯竹,不时发生劈劈啪啪的响声,门前贴上两张大红纸。这样,果然把“年”吓跑了
第二天村民回村,见村里平安无事,那位老者也不见了,才知道他是天上下凡的神仙,于是都敲锣打鼓,又唱又跳,以示庆贺。后来,过年便形成一些习俗:放鞭炮,贴对联,剁肉包饺子。
   中国人过春节本来有很多传统活动,然而到了今天,大多数活动都消亡或者改变了。我就说说我所见到的武汉是如何过春节的。在腊月下旬,人们便要开始置办年货,这时,街上买东西的人明显变多了,所谓的年货,就我家而言,通常都是过年时招待客人的食品,如糖果、瓜子之类,另外就是年夜饭所需要的食材,最后还有过年时要用到的其他东西,比如包红包用的外包装,餐桌上用的碗筷、餐布。当然,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情况,要是现在腊月下旬街上人很多的话,我想他们未必是在置办年货,更有可能是庆祝圣诞。
   小年在我们这边一般是不过的,有时候老一辈的人会提一下,“今天过小年”,但是,这已经和“祭灶”几乎没有了关系,我们过小年的时候,也不一定会特意的吃年糕或者其他的什么,就我而言,仅仅是知道“大年”前有个“小年”而已。但从小年以后,人们精神上便放松了,进入了即将过年的状态,我想这一点是传承不变的。过了小年,就天天盼着过年了。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好多年不看了)因为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但平常不常走动,不少亲戚我都不熟识。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很多亲戚都要到我们家来,大家围在加长了的桌子边吃非常丰盛的年夜饭。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两张拼起来的大方桌上几乎没有空的地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桌子中间放着电火锅,热气蒸腾的,驱走了冬日的寒冷。大人们围着桌子,谈天说地,劝酒尽欢,好不热闹。等我上初中的时候,年夜饭基本就只有我的直系亲属在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我的父母,一家人聚在一起,且吃且看电视,也有一分惬意。其实我觉得,在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的今天,过年早已不重在吃,而是重在团聚了。相比而言,我不喜欢太过热闹,反而喜欢一家人一起吃吃饭、看看电视、说说话。
  过年常常要吃饺子,小时候饺子都是家里自己和面、作陷,自己包,我当时很小,还够不着桌子,于是就站在椅子上赶饺子皮。我也试过包饺子,不过,我包的饺子下锅以后基本就皮是皮、肉是肉了。所以我的任务后来也就只限于赶饺子皮了。早已忘记从哪一年开始,我们家就不再包饺子了,也许大家忙了,也就没了那个心情,(我也上学了)直接开始在超市里买速冻饺子。不过我到现在都还点怀念当年站在椅子上赶饺子皮的情形。为什么在年三十吃饺子呢?这种习俗始于明代。起初是必须在除夕(也就是年三十)晚上包成,只限于在半夜l2点开始吃。因为半夜l2点正好是子时,年三十的子时恰是正月初一的开始。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交,谐音“饺”,因而人们就把它叫饺子了。以前的北京人还把饺子叫“煮饽饽”。据《燕京岁时》的记载:“每逢正月初一, 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有些人家暗以金银小锞或铜钱包在饽饽中,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① 我家以前似乎也有说要把硬币放在饺子里的提议,不过后来家里人认为这样太危险,终于作罢。
  小时候,过完年夜饭是要放鞭的。那时候,我家里认为鞭炮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通常我放鞭都是在家人的陪同下进行。挂鞭我们这里很少放,小孩通常喜欢冲天炮之类。小时候我喜欢的就是拿在手里的筒状鞭炮,点着之后,每隔几秒就会有一颗闪耀的火星划过天空,那时我还没有见过流星,当时想,书上说的流星也就不过如此了吧。还有好多其他的鞭炮,可惜我都记不出名字。我小学的时候,武汉市发出了禁鞭令。我记得那最后一个允许放鞭的除夕,已经深夜12点了,然而外面仍然是一声声鞭炮声不断,我就这样一直躺着,想到以后自己再也不能放鞭了,心里还真是有一点难过。不过鞭炮并没有禁绝,即使是在禁鞭的时候,仍然可以偶尔在院子里听到鞭炮声,看来这么久的习俗,并不容易改变。最近几年更是出台了新的禁鞭令,在某一时段某些地区是可以放鞭的。人们大概觉得,没有鞭炮声,总是少了点过年的气氛吧。
  从大年初一开始,武汉流行串门,即亲戚间互相走动,互相问候。现在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忙,平时没事时很少有时间联络一下,亲戚们之间也生疏了。过年串门就很好的联络了亲戚们之间的感情。串门的时候,通常都是辈分小的,年纪青的到长辈家里去问候。因为我外公在家里年长,所以通常需要我出门的时候不多。但大年初一,我家通常都是要去我爷爷那里的。(我从小和外公外婆父母住一起)而后的几天,就天天有好多亲戚到我们家里来拜年,也幸亏过年时互相拜年,不然我恐怕连家里亲戚都不认得了。
  在武汉的一些小巷中,还保留着贴春联、门神的习惯,只是这种习惯已经越来越淡薄了。春联的前身叫桃符,又称“桃版”。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宋代起即用桃木做桃印、桃版、桃符等避邪。关于桃符,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灵魂必须赶同鬼域。鬼蜮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问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二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以往民间的门神除了神茶、郁垒二将以外,人们还把唐代
的两位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作门神,后来还有各路财神的门神、送子的神仙当作门神的。

    在武汉,很多民俗都消亡了。很多人都抱怨现在年味淡了,我想,这应该与民族文化的消亡有一定的关系吧。



①引自  丁定 白帆 《过年的传说》第1页   《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 第1期
②引自  马卓昊 《中原地区春节民俗研究》第1页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
   

TOP

小谈古神话的浪漫精神

小谈古神话的浪漫精神

  内容提要: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历来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多侧重于文本表现层面,而忽视了文本中更有生命力的意蕴层面的浪漫主义内涵即浪漫精神。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不仅是悲剧性的,也是喜剧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这两则经典神话,来挖掘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浪漫精神,弥补以往理解神话的浪漫主义上的缺失。
  关键词:古神话 浪漫精神 悲剧 喜剧
  
  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历来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多侧重于文本表现层面,比如强调语言风格上的瑰丽飘逸,表现手法上则突出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而忽视了文本中更有生命力的意蕴层面的浪漫主义内涵。这种内涵,则来自于贯穿文本的浪漫精神。神话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这样,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形式技巧方面,而且蕴藏和表现在文本的精神境界中。而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不仅是悲剧性的,也是喜剧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这两则经典神话,来挖掘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浪漫精神,弥补以往理解神话的浪漫主义上的缺失。
  李长之先生在论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时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浪漫即是对现实的超越,对理想的追求。所谓浪漫精神即是为信念与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参见李长之《屈原作品之真伪及其时代的一个窥测》)。古神话中众多形象身上都具有这样一种为信念与理想奋不顾身的浪漫精神,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操干戚而舞的刑天无一不是如此。但是,李长之先生的定义未免太过泛化,而就古神话而言,李长之先生所谓的理想,就是自由,建立在对死亡和虚无的超越上的自由。没有比死亡和虚无更大的现实,也没有比自由更具有原初和终极意义的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古神话中的浪漫主义内涵:浪漫,即是对死亡和虚无的超越,对自由和价值的追求。所谓浪漫精神则是为证明自身存在和追寻终极意义而奋不顾身的反抗精神。
  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作为人类最早最有影响的精神活动,神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接近人类,感悟生命和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具有元典的哲学意义。而作为原始社会人类的精神创造,“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构系统和人的本质实现过程来看,全部神话,无论怎样离奇怪诞、丰富多彩,都有一个基本和统一的主题,即人,表现人的本质。”(刘魁立,《神话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页52)神话虽然说的是“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人的世界。神话既然是表现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自由。(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中说:“人的本质是自由”。)那么,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对“通过全部的感觉与力量在客观世界中肯定自身”的渴求,便成了古神话应有的题中之义。而这,正是浪漫精神的核心内涵。
  正因为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建立在对死亡和虚无的超越的基础上,古神话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鯀禹治水,湘妃竹,莫邪剑,甚至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无不有着死亡的底色。从这一点来说,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是悲剧性的。但这种悲,是悲壮而不是悲哀的,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恐惧和怜悯的崇高的悲剧。我们来看看夸父和精卫的神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此。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次三经》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夸父与女娃的死亡,正是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造成毁灭的施动者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是特定情境中的必然。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说过:悲剧感中能打动我们的事物,正如在崇高中一样,其基本特征都是在体积上,超乎寻常或在强力上,超乎寻常……能给我们留下悲剧印象的是非凡人物的超乎寻常的痛苦。
  夸父和精卫的神话都有一个相同的因子:不量力。夸父和精卫虽然是非凡人物,(夸父是巨人,精卫是炎帝之女),但是逐日景,填沧海终归是太过伟大的事业,结局和死一样早已注定,命定的无法实现和完成。但是夸父和精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夫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古神话中已见端倪。在这两则神话中,日景,东海,无疑是束缚自由的超乎寻常的未知的力量。由这不可抗的力量注定的悲剧性结局,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怜悯。但正是对不可抗的毁灭性力量的反抗,使夸父和精卫成为悲壮而崇高的浪漫主义英雄。而这种力,就是所谓命。
  人的自由是对人所有力量的肯定与展示,是对束缚生命的羁绊的超越与解脱。而束缚自由的最强大对手莫过于命。以追求自由为核心内涵的浪漫精神,只有在与命运的较量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其悲壮与崇高。
  与古希腊悲剧相比,中国文学里,虽然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浓厚的“命运意识”,更没有将命运观念化身为三个有形象的女神,但是同样有命运观念。只不过中国人的命运形象不是人格化身,而是空白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象。正如卡西勒在《人论》中说:“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联系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超越它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神话思想中,空间和时间从未被看作是纯粹的或空洞的形式,而是被看作统治万物的巨大神秘力量,它们不仅控制和规定了我们凡人的生活,而且还控制和规定了诸神的生活。” 陈世襄先生也说:“我们中国文学里不出现命运之神,但常拿时间不可抗的流动,和空间无穷的运化来暗示命运的力量。”
  夸父追逐的太阳,正是时间的象征。屈原的“望崦嵫而勿迫”,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表达的都是日落西山的死亡逼迫感。而精卫填补的沧海,正是无空的空间的象征。夸父也好,精卫也好,都是要在无穷运化的时空中确立自身存在的证据与价值。这是异常悲壮的。时间的无情流逝,会让人有限的生命在瞬间走向死亡;空间的无穷变动,则会使我们所追逐的意义显出其渺小和虚无。而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正是这种对死亡与虚无的深刻洞察与尖锐痛苦,激发出人类潜藏的意志与力量,并因此产生反抗命运的决心和追求自由的浪漫精神。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加缪在《反抗者》中指出,在荒诞的世界中,惟一的出路是反抗。“我反抗,因此我们才存在。”反抗是人对某种事物的发展超出限度所做出的反应,是人的本质之一。西方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学者罗洛·梅也在她的《自由与命运》中说:“我将命运定义为人类的极限与能力模式,这模式将‘命定’的种种组构起来……我们将会看到,与这些极限相遇时,人类的创造力从交界处爆发出来,命运是不可能被抹消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如何活出自己的能力。”夸父和精卫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正是与命定的极限相遇时爆发出的勇气与力量吗?命运越是强大不可抗拒,反抗的主体便越是显得悲壮与崇高。
  很多评论家对古神话的悲剧精神已有详细论述。但是他们忽略了古神话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的是,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也是喜剧性。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则是把人生无意义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如果说中造成毁灭的力量不是来自被毁灭者自己,而是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来自特定的“戏剧”情境。喜剧则是小丑的自我表演,他表演得越起劲,暴露的无意义的东西越多,越是引得观众发笑,而他可能并不明了观众发笑的原因在于他自己的“无知”。悲剧的结局往往是一种意义的被抽空的虚无感,喜剧的结局则恰好相反,喜剧往往以大团圆收场,实际是对人生的一种肯定,是对希望的肯定。喜剧强调的是有意义。悲剧始于崇高的信念和理想却以虚空告终,喜剧立足于虚无,却在虚无的背后传递给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浪漫精神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会遭到命运的打击和毁灭,主人公因此成为悲剧和崇高的英雄。但是古神话中,有个重要的母题:垂死化生。正是这最终的“复活”,将主体从死亡与虚无中拯救出来,超越命运的束缚,在无穷的时空中获得存在的永恒意义。夸父追逐的不仅是太阳,也不仅是时间,而更多的是光明,是生命,精卫反抗的,不仅是沧海,也不仅是空间,而更多的是命运。夸父死后,其杖化为邓林,而邓林,就是桃花林,是陶渊明构建理想社会的桃花源的原型意象;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沧海;在命运而前,神话主人公或许如小丑一样,并不知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反抗行为的“可笑”,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不能逃脱死亡或被毁灭的结局,但是垂死化生使得神话主人公超越了死亡和虚无。此生此世会有终结,但灵魂中追求自由的浪漫精神永远不会被毁灭,它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神话的结局给予我们的不是意义的被抽空,而是意义的延绵。从这个方面来说,对意义的肯定,构成了浪漫精神喜剧性的一面。
  无论是悲是喜,古神话力图要证明的是人类存在于世界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尽管这个世界有许多未知的神秘力量,面对宇宙、自然与命运,人的浪漫精神的光芒能穿越命运布下的黑夜,点燃希望的灯塔。人类面对命运,不仅是悲壮的,更应该是崇高的。而在人类所在的时空中,超越死亡和虚无,追逐自由,寻得存在的证据与永恒的价值则是可能的。马克思将神话称作人类艺术中高不可及的范本,我们认为,和古神话中这种儿童式的纯真的浪漫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TOP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经典理解的偏差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经典理解的偏差

关键句:传统文化背景不再的情况下 我们将如何解读那些渐渐逝去的文化

  《礼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为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向我国的传统文化寻求精神上的皈依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而要理解千年前的文化,我们不得不依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在对典籍的解度、理解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一个传播学上的问题。
  
  中国古代,无论是先秦的封建社会,还是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社会(其后亦间或有诸侯割据),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和家族宗法制的基础之上。于是著书者著书时自然受到下列条件的制约:
传播者的社会环境:典籍中必然打上农耕文明和家族宗法制的烙印。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和世界观:著书者是在此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为那个时代所认可的人格结构和世界观,他会以此种人格结构和世界观来取舍评判他所见的事物。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著书者认为他的书是写给与他处在相同或者相似社会背景下的士大夫阶级看的,他决不会想到今天这样的社会。
以上的因素毫无疑问的影响到著书这对内容的取舍,以及对事物的评判。
    传播过程中,文字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法,只是承载字的媒介由竹简变为纸,个别字的写法发生了变化。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到了今天,在我们再来看这些典籍之时,会发现有许多文字明白但是无法理解。原因有三:
1. 语言环境的变化:虽然我们用的语言仍叫汉语,但从先秦到唐宋再到近现代,汉语的语法语义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文言文的模糊、笼统、感性被白话问的准确、清晰和理性所取代。
受者的社会环境:我们处在相对民主、开放的社会主义社会,农业文明早以被工业文明甚至后工业文明所取代,家族宗法制也以被完善的法律制度、道德舆论所取代。
受者的人格结构和世界观:我们人格结构和世界观的形成受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我们同样以次评判事物。

以上因素可能导致我们对文字涵义的理解出现偏差。
这里举《论语·学而》中的一句为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要理解这话,首先碰到的就是上面说的第一个问题,即文义理解上的偏差。在这个问题上,即使大师级人物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就好象中文翻译成英文多少会丢失点什么。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是这样翻译的: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把“犯上”翻译成“触犯上级”把“作乱”翻译为“造反”,这样明显是不遵从原意的。这里的“上”首先指父母、兄长,而由父母、兄长推及一切在“上”之人。——儒家是“亲亲”的,儒家的仁爱是从对自己的血缘亲人的爱开始,推而及于天下人,乃至花草鸟木瓦砾。而上级却只是在组织中自己所隶属的单位。 正是由于现代汉语语境把“上”的范围狭义化了,所以才导致了这个偏差。
   除了文本本身的意义,对于孝梯本身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就是上面说的第二三个问题。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统一后,面对庞大的版图和众多的百姓,在技术条件还很落后的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的统治者推行家族宗法制去稳固他们的国家。家族宗法制是基层行政的延伸。在一家之中,家长拥有绝对权威,如一国之中的国君,家长用他的权力和威望解决家族内部的纷争,维护家族利益与稳定,所以要提倡孝,让儿子顺从父亲(家长)。家长死后,家长的嫡长子继承家长的权力,称为大宗,拥有对家族的绝对权力。其他儿子成为小宗,拥有对他们各自家庭的权力,这就要求弟弟必须遵从哥哥(嫡长子),也就是所谓的梯。 在一国之中,同样实行宗法制,天子的大宗为天子,小宗为诸侯;诸侯大宗为诸侯,小宗为大夫;大夫大宗为大夫,小宗为士。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大家族,所以在治国时,统治者极力宣扬孝梯,并要求事君如父,以次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而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孝梯变得相对苍白无力,就是因为在技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相对健全的法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不再需要家长的裁决权,子女不再是上一辈的延伸,不再肩负着家族的担子,所以整个家族宗法制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对于孝梯的理解恐怕也永远只能停留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两句话上。
   
   今天,我们说礼崩乐坏,渴望重回汉唐。可这绝对不意味着复古。可是社会环境完全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之后该如何诠释经典成为了首先碰到的难题。我不愿如朱熹一般曲解经典,把他们纳入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去,回到经典文本的创作语境中去。至于对深层文义的理解,则需要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同。

TOP

一学姐的课堂展示——日本动漫舶来语现象的语用思考

日本动漫舶来语现象的语用思考
                               

  近年来,日本动漫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其在我国动漫市场的比重相对我国本土动漫以及欧美等其他外来动漫占有绝对优势。日本动漫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气势如虹,其附加产品也迅速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在这种外在的市场现象的背后,其语言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青少年的群体中,日本动漫用语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在日常交流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在网络中,已经成为必备语言。这些“潮人”用语,虽然有些“超常搭配”,但未常不是一种饶有趣味的语言现象,并且具有独特的语用意义和语用价值。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浅谈之。
  
一 ,别具一格的日本动漫语语义以及语用效果
 
 “哇,这个女孩好萝莉吖~萌死她了”
  “不是吧,你最近怎么成了萝莉控了?”
  “呵呵,御姐也有转型的时候,萝莉控才是王道啊!~”
  “唉,我还是比较控正太……”
    ……
   看完上面的对话,你是能够理解其中含义,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言?事实上,这便是日本动漫用语渗透进日常对话后的效果。要看懂这样的对话,就必须对这些常用的日本动漫语言有所了解。在此略举几例作谈。
 
“萝莉”与“正太”
  ①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在动漫语用中,萝莉一般认为是实际年龄或外表在15岁以内,生理尚未发育或刚开始、且为可爱型的女生。 而它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条件。
    ②正太:可爱少年。意义类似于“萝莉”,一般被认定的“正太特质”即是年纪小、身高不高,没有胡子、很可爱的小男生。至于有喜欢这类小男生的倾向者,则可说成带有“正太情结”。
     语用举例:
作形容词使用时,表示可爱的形态:
这个人的打扮真萝莉。
我就喜欢这么萝莉的女孩子。
都到这么大岁数了,你不要太正太哦。
作名词使用时,表示可爱的女生和男生:
现在大街上的萝莉越来越多了。
这个正太真是太讨人喜欢了!
   
“ 萌”:
   在日本动漫中,此字代表刚刚从脑海里一闪而过的不夹带其余杂质美好的感情(喜爱,欣赏,使人感到愉快等)。代表喜欢,激动人心,激发荷尔蒙,可爱等等的含义。
   而在汉语中,“萌”是发芽,发生的意思。虽然在日本动漫舶来语中的“萌”,在这里不能以汉语的基本意义去理解,但意会时,却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仿佛它在这里的意义,是从汉语本意中衍生出来的。这也许正是汉语与日语之间关联的一种微妙体现。
         而“萌”一词的词性也不是单一的,既可作动词,也可做形容词。
做动词时,表示特别喜欢某事物:
     我实在是太萌这本漫画拉!
     你什么时候开始萌这种类型的书的?
做形容词时,起到一种语法上的转换效果,也表示对该事物的喜欢。
     哇,这个玩偶好萌啊!(意义上可转换为:我很萌这个玩偶。)
     你这身打扮很萌。(意义可转换为:你这身打扮我很喜欢。)

“控”:
  出自日语“コン(c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基本的解释和“癖”相似,也可以放在名词前面做动词。表示强烈的嗜好和喜欢,有时候过于极端会给人不好的感觉,所以“控”是有些贬义意味的。但现在,大家把普通的喜欢某一事物的人也称为XX控,有时并不含贬义。
放在名词之前,做动词使用时:
我姐姐最近特别控这部漫画。
这个小女孩好萌啊,我控死她了。

放在名词之后使用时,表示对某种事物的喜爱时,我们可以说面包控,动漫控,萝莉控等等:
         我最近成为了一个面包控。
         小红是一个标准的萝莉控。

  “同人”:
  来自日语的“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而作为一种文化的用词,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干扰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 
  有人认为“同人”一词的语源并非来自日本,在五四运动时鲁迅或《现代文学》已曾使用“同人刊物”一词,更有人上追至《易经》的同人卦,指出这是“同人”一词的最早起源。然而,现在这个同人文化的兴起,是由日本动漫文化传入为主的。
  在具体使用时,主要有“同人志”、“同人圈”、“同人漫画”、“同人小说”等几种说法。
  “同人志”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所出版的书籍、刊物,当中以漫画或漫画文化有关的为主,绝大部分都是自资的,有别于商业漫画,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同人圈”则是指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因为共同爱好而形成的一个活动圈子。“同人小说” 就是指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小说作品。可以是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小说作品,可以是原著原人物在原著设定下所发展出的其它剧情,也可以是原著原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其它故事。比如我们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家后的故事续编出来,并完全按照原著的人物设定和场景设定进行,便是一种同人小说。
    
“王道”:
  “王道”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自孟子学说,原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圣人统治之道”。而到了日本动漫语言之中,则解为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单指一样人或事物时,说的人一般对所说的人或事物充满崇拜或向往之情,并且对所说的人或事物强烈支持。
           我们可以说: 只有好好读书才是王道。
                        永远支持XX动漫才是王道。
      
        

  日本动漫用语舶来的溯源、影响及其未来
 
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条件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根源和背景。日本动漫用语舶来的语言现象自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和普及与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密不可分。90年代以来,日本动漫以如火如荼的速度发展壮大,并在中国市场占有越来越多的比率。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很多“90后”,从小便与日本动漫有很广泛的接触,受到此种文化的影响也颇为深重。
  动漫语言随动漫文化的“舶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电视、新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之下,逐渐由动漫用语领域渗透进日常用语领域之中。我们无法忽略的是网络在动漫语言渗透中所起到的重要催化作用。伴随网络文化在青少年中大面积的普及,网络用语也极大地丰富了。动漫语言虽然并不能划归于网络用语的范围,但其发展是伴随网络用语发展的脉络而进行的。网络信息的巨大涵盖面与超快的更新速度,使得这种“新新用语”成为炙手可热的语言现象。
  再者,日本动漫语言在中国的发展还要得益于年轻人积极的创造和追捧。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并且追逐新奇事物,对外国“舶来”文化的知觉十分敏锐,热情十分高涨。这种动漫语言正应景了他们的跳跃性思维和不拘一格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逐步走出网络而渗透进他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并逐渐漫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其对汉语语言以及语用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辩证的角度看待这种语言现象对汉语言及其文化的影响。
  日本动漫语言“舶来”,它既是现代汉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数千年来形成的既定的汉语言规则造成了冲击和威胁。一方面它是革新换代的时代精神在语言语用方面的体现,它的新进词语与不规则用法使我们的言语交流与表情达意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这种语言现象打破了传统语言规约,有的甚至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它们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既有的语法和语用规约产生了一定的异化,使语用变得过于随意和无所顾虑,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发展前景以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随及网络文化、动漫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动漫在中国的长久进驻,日本动漫语言“舶来”现象在中国必然也是不断地发展更新的。其社会基础也将会越来越广泛,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有着重要的认知意义和研究价值。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具有稳定性,都必须经过一个时间的考验过程,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阶段。日本动漫舶来语并不具有稳定的语用特征,而是一种流行文化,一种短暂的语言潮流趋势。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将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新的语言的诞生而被覆盖被遗忘,只有极少的部分,会被吸纳入汉语词汇或者语用的大家庭中。
  所以我们这一代,作为潮流文化的领头人,对于这种语言现象,要持有一种理性、清醒的态度。我们既需要它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使交流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和新奇性;同时,我们不能趋之若鹜,过分追新求异,而忽略了基本的汉语语言规约,“得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存在时,加以应用;湮灭后,旋即忘却。对于这种语言现象的未来,只有时间可以给以定论。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几千年宏大的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融入新的成分而浩荡前行。
   
  
  
 

TOP

(原标题:元旦放假一天 除夕恢复上班)

楚天金报讯 根据中国政府网11日消息,明年春节和国庆分别调休放假7天。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恢复为正月初一至初三;元旦放假1天;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全部调休或连休放假3天。

  国务院日前决定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第二项,将春节放假起始日恢复为农历正月初一。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介绍说,经调研发现,很多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原本在农历除夕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而且并不安排工作,从除夕开始放假让很多员工觉得浪费了一天假期。

  由安排可见,2014年只有春节、五一和十一假期通过调休方式放假,其余元旦、清明、端午、中秋都是“赶上哪天放哪天”,不进行调休。与今年的放假安排相比,明年的调休次数由7次降低到了3次,体现了民众的诉求。

  根据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明年节假日安排通知,2014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具体安排如图。(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解读

  最受欢迎方案被采纳

  减少调休更加人性化

  为使长假安排科学合理,上个月,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在多次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新浪、搜狐、腾讯等6家网站开展问卷调查,就三套调休备选方案公开征求意见。312万余名参与调查的网民中,只有第三套方案获得半数以上支持。这套方案保留春节和国庆两个7天调休长假。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专家组长石培华说,公布的放假安排是目前条件下统筹兼顾的优选方案。这种调整顺应民意、顺应发展新变化和新需求,是对法定节假日制度的不断优化。“我认为方案三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回归了节日休息或纪念活动的本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说。

  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安排与2013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减少了调休,更加人性化,尽量使原有假期不被打乱,避免出现2013年混乱放假的情况。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全部连休3天,有利于大家更好安排工作和旅游。

  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熊剑平称,由于放假天数没有变化,该方案对2014年的旅游、交通整体格局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我希望国人能淡化黄金周,逐步向带薪休假方面发展。”熊剑平表示,上世纪30年代,带薪休假从法国兴起,现在已被全球大部分国家所接受。事实证明,带薪休假才是实现全民旅游的根本途径,黄金周只是满足现有阶段国人旅游的一个过渡方案。休假方案调整不应该去炒作、渲染,要正确认识黄金周。(记者雷闯)

  ■影响

  元旦出游量或降一半 春节长线游将供不应求

  与今年相比,2014年休假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元旦节将只有1天假期。对于新的放假安排,武汉本地的旅行社负责人表示,跟2013年同期相比,元旦出游人数至少会减少一半,不过春节长线游将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武汉春秋国旅董事长齐心坦言,旅游法出台,加上新的放假安排迟迟没有出台,一些大的旅行社都持观望态度,并没有事先安排元旦的出游线路。对于游客来说,如果对元旦假期不敏感,比如退休的老人团体,新放假安排对他们没有影响,如果是一些上班族,不一定能请到假,可能面临退票、退团。跟2013年元旦相比,势必呈现收客量下滑的趋势。

  另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旅行社负责人也表示,2014年元旦旅行社的收客量预计会下滑一半左右。

  不过,旅行社纷纷表示,这对春节出游市场却是个利好消息。中国国旅相关人士表示,元旦出游计划被阻断,就会在春节集中释放。一般来说,春节期间10天左右的长线游比较热门。齐心表示,该旅行社1月31日出发的一个欧洲团,只有40个名额,却有80人报名,缺口达一半。(记者彭鹏)

  除夕不放假对年夜饭影响不大

  2014年除夕不放假,是否会影响江城酒楼的团年饭消费?昨日,众多江城酒楼人士表示,不担心这一问题,因为年前三天的团年饭预订本就火爆,不存在因为一天没假期,就会影响生意的可能。

  记者昨晚咨询多家酒楼人士,仅有武昌一家大型酒楼的执总告诉记者,这一消息有点意外,也有点担心影响生意,但他认为总体影响不大。更多的酒楼人士表示,这一消息不足为虑,总体而言,一天的假期取消和春节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相比微不足道。虽然也会造成少数人年三十中午无法吃年饭的可能,但相对于当天紧俏的订座情况,应该并不构成影响,完全可以即时消化。

  (记者严华)

  ■链接

  除夕放假6年后被废止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于1949年12月23日由原政务院第一次发布,分别经历了1999年9月、2007年12月和2013年12月的3次修改。春节3天假期经历了“初一、初二、初三”到“除夕、初一、初二”又回到“初一、初二、初三”的过程,其中除夕被纳入春节假期为2007年12月那次修改,从2008年至2013年共实行了6年,将于2014年起被废止。(据人民网)

  ■思考

  破解黄金周拥堵

  落实带薪休假是关键

  近年来,法定节假日集中出行导致一些地区交通和景区拥堵,调休则造成节前或节后连续长时间工作,而供求失衡带来旅游质量下降和价格上涨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董克用建议通过各种方式,督促用人单位切实落实有关带薪年休假法规。这样既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又避免全国同时休假出现交通和旅游高峰。

  石培华说:“要真正解决黄金周人满为患的问题,的确需要落实带薪休假制等措施,以更分散均衡地配置旅游资源。但也需要增加旅游景区,特别是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不断完善节假日安排,提高旅游相关行业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他建议制订出台相应的扶持带薪休假鼓励政策:“能否考虑在春季、秋季增加学生两个5天假期,减少暑假和寒假各5天时间。这样有利于形成与长假对接的假期,方便家庭组织休假。”

  一些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根据自己的个人与家庭需求,自由安排出游时间,才能大大缓解节假日期间人流集中出游对景区造成的压力,提升人们休闲旅游生活质量”。 (据新华社)

  ■声音

  “不用再连续上班七八天”

  昨日,2014年放假安排发布后,立刻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觉得,2014年的总体休假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网友则呼吁,希望能真正落实带薪休假。

  网友“@_风知雨”将新的放假安排与往年做了比较后表示,“感觉没什么变化。”网友“@南米饭北馒头”调侃称:“还是原来的配方啊!”

  网友“@莎浪黑”则庆幸,过去为拼凑7天假而需要连续加班七八天的情况,在2014年将不再出现。取名为“@iam葉”的网友则表示,将根据假日表,做好明年的出行计划。

  同时,也有一些网民呼吁,与其长假大家集中拥堵过节,不如广泛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见习记者曾予星)

  

TOP

觉得除夕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的假日,长这么大一直觉得除夕就是要和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所以说 假期调整,有些接受不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