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 民间文学 何金凤 第五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容与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内容:
首先,指出立法目的在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1]。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明确定义的方式来划定范围和具体名录,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以及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2]为目标等两大原则;通过采用认定、记录、建档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并且明确了包括政府等机关单位、相关组织以及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责任和要求,并且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项制度”,即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和传承与传播制度。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政府门户网)


意义:
1.有利于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获得法律方面的支持,提高保护的力度和扩大了保护的范围;
2.这部法律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丰富法律层次,提高法律水平;
3.通过这样一部法律能够保护人类文明遗产,有利于丰富我国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保护和丰富,是我国在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建设方面的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安霖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2011213115


TOP

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一些民俗

“晴窗细乳戏分茶”——福建武夷山茶百戏
福建省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在悠久的茶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茶文化、茶美学、茶道、茶艺等,更是值得后人发扬的民间文化。今天,我就想像大家介绍一下福建武夷山的“茶百戏”。第一次看”茶百戏“都会觉得它和咖啡中拉花相似,其实这项工艺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提到的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古代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抹茶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章志峰:《浅析分茶》[J],《中国茶叶》,2010年,第4期,第38页。) 北宋人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而唐代刘禹锡的诗作《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是对茶百戏雏形的描述。

茶百戏盛行于宋代,明代之后由于战乱、动乱以及饮茶文化的变迁导致失传。福建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多年系统研究,在近年抢救性恢复了这一古老而又珍贵的传统文化。现代茶百戏艺术在保留古时茶百戏技艺的同时,突破了古时候仅依靠绿茶作为演示的局限,将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多种茶类纳入演绎体系,并将图案文字的保留时间由古代的瞬时延长至2—6小时。
茶百戏这一独特传统艺术中,是宋代文人雅士斗茶的主要形式,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茶美学与哲理意味。

像”茶百戏“这一类的茶文化活动,并非文人雅士专属,是一种特色的民间活动,在其独特的茶艺和茶艺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其中有文人雅士淡泊名利的追求、妙悟自然的禅宗韵味、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是一个由中国古老的文化宇宙意识建构起来的艺术世界,蕴含着无尽的艺术美。



安霖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2011213115





[ 本帖最后由 木木雨林 于 2013-10-11 21:4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



在福建保留的不少古代传统民间文化中,戏曲文化算是一朵奇葩。其中木偶戏最有名气。其中以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戏最出名。因为我是漳州人,布袋木偶戏比较了解。

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风格独特、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划人物性格。”(百度百科)

小时候经常在一些农村的庙口有搭着木偶戏的戏台子。有的戏台子是弄的很高,看不到人的操作。有的就是在普通的戏台子上面进行表演,操控木偶的人观众也可以看到的。他们都是用很老的闽南方言进行吟唱的,所以我不是很听得懂,虽然旁边也有字幕,但是是用毛笔写的,而且是繁体字,我也看不懂=___=。但是我还是觉得小时候每逢初一十五看一场木偶戏是一件很欢乐的事情,因为觉得那些偶像好神奇,晚上做梦还梦见过。

电视上也有播过木偶剧。当然,也是说闽南语的,但是比较听得懂,而且有简体字字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窦娥冤》中的张驴儿陷害窦娥投毒,反而害死自己的母亲。不过木偶戏中利用蜘蛛丝下毒。蜘蛛丝是木偶线,让木偶蜘蛛通过这条线向面里下毒,十分逼真。此外还有台湾地区的“霹雳系列”十分出名,现在电视台还在播放,网上也有视频。不过小时候觉得有点恐怖,因为它的光影效果,而且都是晚上播放的。


安霖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2011213115

[ 本帖最后由 木木雨林 于 2013-10-11 21:3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福建传统民俗——博饼
虽然中秋节已经过去了,但是还是要提一下福建独特的中秋民间风俗博饼。

博饼,最早起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有人说,博饼活动是郑成功发明的,为了提高士气,抚恤士兵的思乡之情。

其实简单说来,博饼就是掷骰子。

具体的玩法:(http://bobinglipin.com/plus/view.php?aid=299这个博饼礼品网站的)
 方法/步骤
  现在闽台地区流行的博饼名目与中国古代的科举科名基本一致,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科举的情况。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探花)2个,三红(会魁)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

  1、一秀:六个骰子中有一个点数是“4”


  2、二举:六个骰子中有两个点数是“4”


  3、四进:六个骰子中有四个点数是相同的,其余两个点数若都为“4”,则可多得一个二举,若一个为“4”则可多得一个一秀;



        4、三红:六个色子里面有三个点数是“4”


  5、榜眼(对堂):六个骰子的点数刚好是顺子“123456”


  6、状元:六个骰子中有四个点数是“4”,两个是“1”为最高级,称作状元插金花,可以获得状元和未被博取的两个对堂奖品;六个骰子全部的点数都为“4”,称作六杯红,就可以拿走所有的奖品,但是一般为了大家友好相处,得主一般只拿状元和两个对堂的奖品,可被追缴;六个骰子全部的点数都是一样的,称作遍地锦,可被追缴;六个骰子中有五个点数是“4”,称作五红,可被追缴;六个骰子中有五个点数是一样的,除点数是“4”,称作五子登科,可被追缴;六个骰子中有四个点数是“4”,称作“四点红”,可被追缴。

  注意事项
  如果在投掷的过程中上面任何一种情况都没出现或者骰子掉出碗外,那么投色子的人将要在下轮被轮空一次。
  博饼开始时是按大家投出的点数大小来规定由谁先开始,接下来就按顺序投骰子准备的奖品要按等级划分出来。


虽然说起源于泉州,但是在厦门发扬光大,并且厦门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这个风俗在厦漳泉等地都有,而且台湾地区,潮汕地区都有类似的活动。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民间文学、民间风俗不要认为它就是某个地区、某个人特有的,这个往往都是集体的智慧,劳动人民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


安霖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2011213115

TOP

白娘子为什么选择许仙

首先,白娘子的故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文化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美人”情结。文人在失意愤懑的时候,希望通过思怀美人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像白娘子这样的美人自然是许多人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幻想。久而久之,他们希望这样美好的事物不仅是自己思怀的,对方也要心仪自己。

其次,这也反映了一种小市民阶层对美好婚姻家庭的向往。封建社会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使得人们对正当性爱的追求受到压抑。而且等级制度森严的婚姻制度使得许多年轻男女都没有找到心仪的对象,而往往因门第而结合,所以,他们希望通过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爱情、正常性爱关系、幸福夫妻关系的向往。而且,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寻不得美好的爱情,就通过人与妖(白娘子许仙)、人与仙(七仙女董永)、人与鬼(小倩宁采臣)这样夸张的男女伦理关系来寻求突破。

再次,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讲究“仁”。许仙、董永、宁采臣这类男性虽不是大富大贵之流,但是在本性上面却不坏。而且都是读过书,有知识的好青年。女妖、女仙选择他们,也代表对主流“士”文化的认可。向民间的百姓传达“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只要好好读书,行的正坐得直,自然有美女投怀送抱。其实,儒家文化是表,本质还是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一种对异性、对美的渴望。

而且,这也是男权社会下,女性这一类弱势群体的一种意识表现。虽然白娘子神通广大,但是却不是飞扬跋扈,类似母夜叉一类的泼妇,也不是像潘金莲一类的淫妇,而是贤良淑德、知性优雅、大方包容的贤妇。这是有别于现在一些女权主义思想,将女性等同于男性,女性要想男性一样骁勇善战。而是将男女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许仙之类虽然在体力上柔弱,但是本性是善良的。而且和白娘子的能力获得互补,从而达到一种男女平等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朴素的平等观念,也是一种较为温和的男女平等表现。




安霖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2011213115


[ 本帖最后由 木木雨林 于 2013-10-12 00:09 编辑 ]

TOP

《红河谷》观后感

《红河谷》观后感

这部电影应该是CCTV6曾经重温国产电影环节一个重要作品了,之前在电影频道断断续续看过几次,具体境界记得不大清,只记得宁静美丽的藏族扮相和她爽朗豪放的笑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只可惜最近几年鲜少看电视,不知道电影频道还有没有放它。这次终于在民间文学课上重新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

怎么说呢……如果单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这部电影是在称不上是什么佳作,故事整体性不够,情节过度生硬,部分演员表演做作,台词生硬……这部电影在技术方面的硬伤的确有点多。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电影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战争、爱情、汉藏冲突、中外冲突等等,这样太考验导演的功力了,事实也证明,冯小宁还是不能够驾驭的。许多人觉得这个16年前的片子,我们要体谅一下,但是我恰恰认为中国在90年代至2003年电影制度改革之前的国产电影的总体质量是很高的,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要知道正是在这段时间,我们出了像《霸王别姬》、《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多部国产佳作,而且这些电影都比这部电影来得早啊。而且冯小宁导演应该拍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比较多吧,这部电影里面散发着强烈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实在是有点别扭。不是说电影不能表现政治,而是能不能说好政治。表现这样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冲突的电影有很多,而且正是这种激烈的矛盾恰恰能够展现一部电影的深度,像美国的《通天塔》、《撞车》其中对于美国当今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的种族冲突都有深刻的表现。李安的《喜宴》,张艺谋的《红高粱》都对文化冲突有很好的表现。虽然说侵略的耻辱历史我们不能够忘却,但是对于这种电影中俗套的表现方式,我们依旧会形成审美疲劳,我们不希望仅仅通过“惨烈”的方式来消费我们的民族爱国热情,我们更多地需要的是进行反思和理解。或许真的是以为这部电影年代久远吧……不过想想冯小宁之后的“经典”的《举起手来》和“中国版”《2012》的《超强台风》,我真心觉得《红河谷》还真的是冯小宁的良心。


好了,不吐槽了……

排除掉种种之后,来看看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的意蕴,或者说导演希望我们看到的——文明冲突。

象征着进步文明的帝国主义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来使得仍旧停留在奴隶社会的落后西藏得以”进步“。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自作多情。格桑的痛苦与困惑也是当时许多落后被侵略地区的人共同的感受,为什么善待的朋友会残忍的杀害自己与同胞,摧毁自己心爱的家园?这种情况我们在历史中其实并不少见,美洲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




看似文明进步的人发动战争,看似不文明落后的人维护和平。这里的文明反倒成了一种讽刺。片中美到令人窒息的西藏风景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令人会想起草原和蓝天的《雪儿达娃》,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神圣且浪漫,也许传说中“去过西藏之后回来就会辞职”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吧……不过我觉得电影有点美化西藏了,西藏的奴隶制度在有些地方有比片头将女性扔到河里祭神的方式还要恐怖的仪式,比如初中音乐课的时候教过的一首叫做《阿姐鼓》的歌,据说是歌中这个男孩的姐姐因为违反了族规而被生生剥皮了,将皮做成了鼓,所以叫做“阿姐鼓”。所以,西藏虽然很美,藏区人民创作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歌曲和诗篇,但是奴隶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弊端,废除是好的。




其实我还是想吐槽一下藏区人民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其实用藏语,底下打字幕会更好……


安霖

2011213115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 本帖最后由 木木雨林 于 2013-11-9 00:31 编辑 ]

TOP

九尾猫的故事

没想到自己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获得这么大的反响啊。

记得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孙正国老师给这样类似的故事进行总结:佛法、轮回、凡人皆可成仙。
平安、健康、多子多孙、家境平和,这些就是中国儒道释三者融合下的产物。

记得网上有句话简单但是感人:“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没有价格。”像友情、爱情、亲情、健康、快乐……这些东西似乎就伴随着我们,可是往往是因为我们不珍惜而失去的,可是等到我们失去之后,才想到它们的重要性,可是这些东西缺再也回不来了。无价的东西是无价的。看似悖论却是真理。我们现代人早就产生了异化心理,经常想凭什么他们过得比我们好。我们往往将这种差距归结为他人和命运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像九尾猫这个故事中的小男孩追求的那样简单的幸福经常被人所忽视,但是却是传统思想的期待的成功。

还有,像类似九尾猫的故事有很多,在这些故事中,往往小男孩的名字、九尾猫具体的名字都是抽象的。正是因为抽象,才能够使得故事得以流传,人们可以为这些主人公命名,冠上自己家族、村落的事情,但是故事的内核是不会改变。

TOP

推荐一下类似的书

其实这个《九尾猫》的故事并不是我的原创,是我在一本书上面看到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来看看,这个作家写了好几本,我是初中时候借同学的看的,本身对这些灵异故事很感兴趣就借过来看的。

网上有很多这个的TXT,图书馆也有这个的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借来看看哟~~~
《异闻录——每晚一个离奇故事》《异闻录——每晚一个骇故事》《每夜一个离奇故事 三 》 、《每夜一个离奇故事 四 》

PS:提醒大家一下,我看了他的这几本书,其实……除了那个《九尾猫》,其他的都有点灵异和恐怖,胆小的人还是要慎重


[ 本帖最后由 木木雨林 于 2013-11-24 21:59 编辑 ]

TOP

僵尸……为什么怕糯米

我们看很多鬼片里面,都会给僵尸投掷糯米。一种说法是:糯米可以除尸毒,被僵尸咬了可以用糯米拔毒,渐渐地演化就成了僵尸怕糯米。还有一种:《葬经》有云: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天光下监。地德上载。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越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阳阴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福恃势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聊斋志异》(卷十)第二篇

胶州王侍御出使琉球。舟行海中,忽自云际堕一巨龙,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睛半含,嗒然若丧。阖舟大恐,停桡不敢少动。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龙也。”王悬敕于上。焚香共祝之,移时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龙堕如前状。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备白米,戒曰:“去清水潭不远矣。如有所见,但糁米于水,寂无哗。”俄至一处,水清澈底。下有群龙,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有蜿蜒者,鳞鬣爪牙,历历可数。众神魂俱丧,闭息含眸,不惟不敢窥,并不能动。惟舟人握米自撒。久则见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问掷米之故,答曰:“龙畏蛆,恐入其甲。白米类蛆,故龙见辄伏,舟行其上,可无害也。”

僵尸一旦腐烂就会剩下骨头,就不是僵尸了。所以它们害怕腐烂,而腐烂的话身上会爬满蛆……


所以,咱们看可爱的糯米像什么?

是不是像那啥……所以将心比心一下,为什么僵尸会害怕糯米了……


其实还有一种……就是僵尸有的地方也叫做粽子……生糯米它们害怕……盗墓梗




上面有位同学传了一些僵尸的照片是不是让大家觉得不适?所以,我来给大家调剂一下……







其实僵尸也很萌的,你们不要黑他啦

TOP

漳州三宝

漳州三宝八宝印泥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八宝印泥冬不凝固,夏不吐油,用于印章,有"入水经火永不褪色"的特点,也是漳州历史悠久的特产。 水仙花是龙海市的名优特产。片仔癀是一种名贵的中成药,可以治疗多种肿痛病症,效果非常好。


八宝印泥冬不凝固,夏不吐油,用于印章,有"入水经火永不褪色"的特点,也是漳州历史悠久的特产。早在清初已经驰誉国内,清未"五口通商"后,更成为行销海外的中国珍品。孙中山题词"品重珍珠",海外华侨题词"金石增辉"、"驰誉神州"。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获优等到奖。


水仙花是龙海市的名优特产。因龙海隶属漳州,故历来以“漳州水仙花”名世。水仙花、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宝印泥素称漳州三宝。它以球大、形美、花多、味香、期长而驰名海内外,素有“天下水仙数漳州”的称誉。水仙花是漳州市花,福建省花1987年6月入选中国十大名花;产地龙海市九湖镇,于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后降格为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评为“中国水仙花之乡”。


据说,宋代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还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
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代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


片仔癀牌片仔癀是一种名贵的中成药,可以治疗多种肿痛病症,效果非常好,一粒药目前的售价就在200元以上,可以称做“灵丹妙药”。片仔癀牌片仔癀据说还是国家批准使用野生麝香的四个中药之一,关于“片仔癀”还有个小故事。传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父子掌权,贪官污吏当道,朝政每况愈下。有一位御医,因痛恨奸相残害忠良,就逃离京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福建漳州东门外璞山岩寺出家为僧。当时寺中和尚多习武强身护庙,舞棒弄枪免不了皮肉受损或刀伤骨折。御医见状,即多方采集药材,按家传秘方精制成锭,并将药锭切成片状,即可吞服,亦可外用。和尚们用此药后,跌打损伤不日痊愈,无不拍手叫绝。久而久之,附近百姓闻之,一染痼疾便到寺中讨药。凡红、热、肿、痛者,只要吞服一片,立见功效。因当地人称各种炎症为“癀”,又因一片即可退“癀”,所以名“片仔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推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里面是按省份对故事进行划分。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系列的故事集。有的省份有好几卷,是很好的参考文献。

TOP

这些东西有没有传说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它们都很好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