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行走的笛音——呼麦

行走的笛音——呼麦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是蒙古先祖留给后人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蒙古人形象称之为“人声马头琴”。呼麦与马头琴声彼此呼应、错落有致,尤其呼麦的高音区在马头琴声的映衬下悠扬而出,经常给人以错觉,以为那是行走草原牧人的笛音。
   呼麦(浩林•潮尔)远在匈奴、至少在蒙古民族形成时期,就已是北方草原民族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内蒙古、新疆阿尔泰山、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蒙古族居住区,以不同的模式、形态分布且流传,以古至今绵延不绝。
    呼麦或“浩林•潮尔”的神奇之处,就是一个人利用自身的发声器官,可同时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常和谐的声部。呼麦或“浩林•潮尔”一般可分为低音呼麦、中音呼麦和高音呼麦。
    呼麦探源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于深山中狩猎,见河汊分流,飞瀑奏鸣,山谷回应,声闻数十里,动人心魄,遂加以模仿,产生了呼麦。
    又有一说,相传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战前必高声歌唱潮尔合唱,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于是恢宏的潮尔声浪中,不期然间产生出飘渺的泛音。聪明的蒙族先民希冀模仿出这样缥缈的泛音,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歌唱形式,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移植到一人身上。
    且不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为可信,二者共同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呼麦这一独特的演唱艺术,是牧民与草原和谐交汇、相交相融的产物。 
   发声原理
    充沛的丹田气是呼麦发声的原动力,同时予以娴熟的调控,进行必要的阻碍、挤压进而产生异乎寻常的发声震动和共鸣。此时,不同部位的发声器官分处于不同的状态,或紧张、或松弛、或阻闭、或挤压,在主要部位形成流畅的共鸣,多器官的同步的组合与完美互动遂产生呼麦。与其他歌唱艺术不同甚而相反,呼麦打破了基音与泛音之间的处理规律,特别强化泛音,使泛音成为基音之上的较为清晰和非常具有听觉感的声部。
     呼麦的曲目
    由于受到特殊演唱技巧所限,呼麦的曲目不是很丰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咏唱自然风光的,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如《布谷鸟》、《黑走熊》等;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的,如《四岁的海骝马》等。
    呼麦是大草原给予人类的珍贵礼物。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对于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探求声音奥秘,蒙古人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呼麦伴着马头琴悠扬响起,牧民驰马而过,低沉的歌声悠然而出,穿越草原上空,仿佛天籁回音,歌声与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一起。置身其间,天空、草原、人、歌声、琴声共鸣,共同奏出一个自然的和声,人间仙境哪里还分得清?
 

TOP

去内蒙吧,想怎么听就怎么听,而且夏天不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