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 民间文学 何金凤 第五小组

110 民间文学 何金凤 第五小组

同学们,民间文学课堂的网络讨论在此成立啦,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领略知识的无疆,碰撞思维的火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间文学,共同进步!
:loveliness

TOP

民间文学网络课堂讨论第一波: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容与意义?(引述他人的话要注明出处哦)

TOP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将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部分纳入法律范围,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本法由六章组成:总则、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附则。分别从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措施和规划、部门分工和申请保护的流程、违法责任等方面详尽地展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化、法制化。
意义:一方面,《非物资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使得我国大量濒于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也使得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更加有效和条理分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同时,这一法律的颁布也表明我国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此法的颁布提醒了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对自身历史的回顾和保护,并且意识到悠久的历史文明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珍惜这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对拉动经济的发展,立足世界民族之林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TOP

张晓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管理、保护和传承传播进行了一系列的阐释,并从国家到以下各级各地方再到个人层面履行的职责与义务做了详细的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和实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有法可依,顺畅了各层各级和各部门的沟通合作与管理,明确的奖惩规章规范了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的失职失责行为。同时,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清明节、端午节被设为法定节日,有利于带动全社会重视和尊重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俗节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一些稀有而濒临消失的民俗技艺和传统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护而免遭失传的厄运。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它的出台和实施收到了一定的积极的效果,我们要继续改进完善,保护我们民族的特有文化遗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TOP

2011212925 扈雅璐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共六章。第一章总则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奖惩制度;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是对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统计、传承与传播的规定;第五章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违反法律的惩罚规定;最后一章是具体实施保护法的相关附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的意义:
㈠文化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针对保护非物质文化而颁布的法律,其对于文化方面的意义是最主要的
  ①有利于继续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逐渐被抛弃,有些偏远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中医药方、民俗歌曲等,在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灭绝。所以这部法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②对文史学科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大都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造而形成现有的完整的形式的,所以对其的保护也是对历史保护,根据某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探索其历史就变得更加容易。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第五章中对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这对于文化的保护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就标志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制力和责任性。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保护伞
㈡政治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涉及到海内外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还提到了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这有利于在国内外团结各族人民,在对文化有互相的认同感的前提下,人们更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繁荣。

TOP

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收录在目的是随州花鼓戏。
随州花鼓戏,也称“地花鼓”、“花鼓子”,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其演唱声腔分为 “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主要活动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樊、应山及河南省桐柏县、信阳等地。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花鼓戏鼎盛时期,有近三十个职业和半职业戏班,演唱艺人达300余人。解放后,成立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4个,演出剧目有200多个(本),常演剧目有100多个(本),其中《打裁缝》、《雪梅观画》、《血汗衫》等在随州地区及相邻县市颇具影响。花鼓戏代表人物有郁大块、罗银、杜永义、李福元、刘凤梅等。演出剧目以创作、改编、移植为主,内容以爱情戏为主,兼演一些清官戏。服饰衣箱沿用京剧的规制,分大衣箱、小衣箱、盔帽箱三种。伴奏乐器以大筒为主,配锣鼓、云板、唢呐、笙等,表演手段丰富多样,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改革开放后,随州花鼓剧团创作编演的《翠平卖猪》、《千古绝响》、《古墓花魂》、《大鹏歌》等剧目分别在省、地文艺调演中获奖,其中《大鹏歌》荣获随州市人民政府的嘉奖,1986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戏曲电影片对外公开发行放映。                                                                     
                                                                    以上出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

TOP

为什么像白素贞这样的女性会选择许仙这类比较软弱老实的男性呢,范围也可以更大一点,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TOP

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理由:
1、从传说的设置上看,许仙这类男性的本分老实、诚实孝道的品格合乎当时的教化礼仪,是古代社会所希望树立的典型,有利于维护统治。
2、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分析,古代的女性大多地位低下,男女不平等,所以更愿意选择这类善良可靠的男性度过一生。
3、从故事的受众者来看,社会上像许仙这样的男性很多,能真正找到一个貌胜天仙,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做妻子的人却极少,所以这样的故事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故事成型的土壤丰厚,也更容易被接受。
4、从女性角度分析,女性在婚姻选择中一般更看重情感,心之所系才是所选。

TOP

回复 19# 的帖子

的确很有地区特色,福建的茶文化很出彩

TOP

看完《红河谷》的影片,百感交集。
   这是一个有着一定年代感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动乱时期,然而地点却是远离了烦乱世界的另一片天地——西藏。这里的人们虽然只有浅陋的物质条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他们也都有着虔诚信仰与淳朴的心灵。同样是信奉神灵,汉族少女雪儿被要求活生生地作为祭品献给河神;而藏族的人们则是对于触犯神灵的罪魁祸首予以严刑。而当雪儿无意闯入藏族成为达娃时,没有人把她作为异类,却是以仁慈对待,甚至在她不慎触犯神灵,在规定日期之外下湖洗澡,人们并没有按规矩惩罚她,而是尊重了她汉人的身份;从这点看,藏族的人民虽敬畏神灵,但并不是完全盲目的崇拜,其实他们的敬畏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地域的原因。西藏地区,尤其是临近雪山的地方,气候恶劣,生存条件十分贫瘠,人们对于自然灾害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预防,所以每一份资源都变得十分珍贵,反而让他们养成一种惜福感恩的态度。
    然而,即使是这样贫瘠的地方,侵略者还是把他们的贪婪之心抛向了这里。用他们先进的武器,用欺骗的手段,野蛮的屠杀着这里的一切;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使俘虏了这一切,也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里最美的不是环境,而是人心,是还没有被所谓文明开化的人们的淳朴。在战争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双方都要付出流血牺牲,践踏另一个人的生命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然而还是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下,这样的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受侵略者,侵略者也是人,他们都会害怕;我想这个影片的深度正在于跳出来了自身的民族身份,而是以作为人类的身份去审视战争,去看待生命。影片很巧妙地用一个外国人的心理,在他痛苦的挣扎中一切答案更加明晰。而丹朱这一形象则是女神的原型,她美丽,高傲,直爽,敢爱敢恨,最终牺牲自我成全大我。看似很完美,然而却令人心寒,在那样的动乱中,这样女神般的人物只能有死这样的结局吗,造成她悲剧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想到这里,我只能怨恨人心的不足,这样的文明究竟还算文明吗?

[ 本帖最后由 何金凤 于 2013-11-17 23:02 编辑 ]

TOP

回复 41# 的帖子

是啊,这个故事真的很有启发力。有感于猫与人之间的温情与深情,也对人性与生活进行了思考。故事中的猫想要成仙必先集得九尾,然而当它终于成为八尾猫后,它却陷入一个轮回,为得一尾必须帮人实现一个愿望,然而实现愿望又必须坠一尾,这是一种种类似西西弗斯的无望,但幸运的是,它遇到一个男孩,因为爱它而成全了它,许下愿它成为九尾猫的心愿。九尾猫如愿了,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就像它和男孩的感情还在紧紧维系着一样,直到男孩度过安然的一生,直到九尾猫接走了已经成为老人的男孩。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实则蕴含哲理,通过老师的点拨,我才看到了其后所蕴藏的深刻性,有佛教轮回的思想;有探寻人的幸福理念;有对于成仙的平等性要;也有宣扬行善;以及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更可贵的是,这个故事有着独特的叙事结构,两条主线交叉而又独立,耐人寻味。很感谢能有这样有意思又发人深省的民间故事让我们增进了对民间文学的了解!

TOP

回复 44# 的帖子

论“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民间叙事
一、        简述植物大战僵尸这一游戏,从而引出僵尸这一概念。
二、        论述僵尸的起源与形成(分中西两部分)
三、        对僵尸进行分类,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1、        湘西赶尸传说
2、        清末尸变
四、        探讨僵尸这一形象会被社会认同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僵尸这一概念)?
1、        在西方,主要是宗教观念
2、        在中国,主要是“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思想
五、僵尸传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僵尸这一形象能够被大家崇拜和喜爱的社会根源

TOP

亲们,你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呢?大家赶快来说说自己家乡的传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我的家乡在随州,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而这里的炎帝实则出自随州烈山哦,随州已经建起了炎帝神农故里,央视也有直播过,欢迎大家来参加哦。我了解的是炎帝神农的传说,还有随州的花鼓戏最为知名。

TOP

炎帝神农传说

所属地区: 湖北文化
遗产名称:炎帝神农传说
遗产编号:Ⅰ-9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神农架景区
遗产级别: 省
娲伏羲之后,不知隔了若干年代,又出现了一个太阳神炎帝。他和兽身人脸的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南方的天帝。
太阳神炎帝是一位极慈祥的大神,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慈爱的炎帝教人如何播种五谷,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源。那时候,人类共同劳作,互相帮助,没有奴隶,没有主人,收获的果实大家均分,感情象兄弟姐妹般亲切。 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称他为“神农”。传说他是牛头人身。这大概因为在农业时代象征几千年来帮助我们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吧!
这太阳神兼农业之神的炎帝刚诞生时,完全不需要半点人力,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连,若是取出其中一眼井的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波动起来。[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传记

炎帝和黄帝曾有姻亲关系[2],为神农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3],炎帝部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
据说因炎帝部落屡次被封王,而造成黄帝部落不满被炎帝部落统治,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双方势同水火,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是中国学者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传姓姜,这或许显示其曾以羊为主要肉食(有说因为生于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可见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崇拜。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后祝融这样的火神。
据《山海经·北山经》,白嘴赤足的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并驱逐炎帝及其后裔榆罔,并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不死战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属。
神农氏与炎帝

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神农氏存在了五百年。神农氏是一个氏族,为中国传説历史中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由神农开创。其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在炎黄两大部落融合之前,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史记》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在黄帝时代,神农氏部落已经衰落)。神农和神农氏最后一代炎帝为两人,炎帝为神农后裔。
根据传説,神农氏部落有五个方面的贡献:
第一,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
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
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
第四,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
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发明养蚕的嫘祖便是神农氏的后代。
神农氏族部落后期的杰出首领炎帝和黄帝两部落融合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炎帝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神农为三皇之一,炎帝也被列为五帝之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