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问题】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基要主义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基要主义
理解民俗学,要理解民俗学人的思考在明里暗里遵循的理念,采取的方法论。推进民俗学的发展,也要必要自觉到民俗学的立场和尺度。概括地说,支撑民俗学思维的有若干基要性的主义,如形式主义、历史主义、整体主义、实践主义……
形式主义:民俗学的学科化得益于文化形式主义。自己社会的民俗是公众所熟悉的文化事项,以其中一些奇风异俗吸引知识的兴趣是一方面,但是民俗学真正成为好的学问是靠对民俗的形式方面的解析或建构所支撑起来的,如母题、故事类型以及后续相关的索引。“民俗学问题格”(调查所依据的民俗分类与事项分解)是民俗学形成期间的看家工具、品牌产品,虽说是以问题体系出现,实际上是民俗学的形式研究的结果。对于“俗”的界定是民俗学的对象生产的基础工作,而这一工作是以民俗模式的建构为操作进路的。因此,形式主义理应是民俗学的技术工作的基本的、核心的理念。
形式主义的成就奠定了民俗学的基业,也长期制约着民俗学的全面、多向的发展。要让“民”回到学术的中心,形式主义就要从学科的中心让位,成为学科的工具、技术的部分。
历史主义:因为时间的连续性而有民俗(文化传承,传承的文化),但是时间的连续性不是历史,历史要由理念的发展阶段来决定。民俗,无论在发生学还是进行曲里,都是因为卷入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发展理念分期中而具有历史性。历史,有编年史(中国的二十四史),有理念史(黑格尔主义)。由时间的连续性而构成民俗,由时间在连续中的断裂或在断裂中的连续性构成历史,构成民俗学在现代历史性巨变中出现的必然性。
传承构成民俗,历史性构成民俗学的核心理念。民俗学上的一些争论,可以归于关于民俗与连续性、民俗与断裂性(断裂的必要性、必然性或破坏性)的两种历史观的分歧。
整体主义:英国绅士从碎片好古,到原始社会的文化清单,民俗以特定的社会为参照,作为生活方式而具有整体性。现代化进程冲击民俗,导致传统生活方式(民俗)的碎片化。遗留物说也是在背后有一种整体论的:“整体”是指向过去的形态,文化碎片仍然给人关于消逝的整体的观念(想象)。民俗学人把探询的眼光转向当下,必然是要在当下看到整体,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民俗生活,都在于努力寻找支撑民俗作为整体的可能。
民俗,从来不是作为观察对象的整体而出现,在现代生活中民俗只是部分的文化。把支撑性概念延展到“民俗生活”,民俗的理念才承载整体性,此时再需要下一级台阶,用“生活世界”的概念支撑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整体主义(整体观)。
实践主义:人的实现目的的活动是实践,民俗生活是一种文化实践,也是人的全面的实践的内在构成部分。吕微对康德的民俗学意义的阐发,户晓辉对自由对民俗学的普世情怀的张扬,都在民俗生活作为实践的理论关怀中有位置。
整体主义预设了“我”作为主体的位置,历史主义则假设对“我”及其主观性的超越,传统的形式主义是藏匿“我”的,让民俗的各种解构与模式都似乎是可观现象,而实践主义假设了民俗生活的内外诸方面的卷入,也假设了多角色的主体间性,因为实践总是在多主体的互动之中发生的,也必须在多主体的关联中解释。实践是现实生活中的整体主义,而整体主义是定位在理念的实践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