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经验】民俗学的日本实践—来自中国视角的考察

回复 1# 的帖子——国别民俗学

晓葵兄是民俗学的中日桥梁,你把自己架在两条河上,我们就看风景了。
   民俗学的在地发展,本来是各有资色。我们个人都太局限,学科里面没有这个学养,还远远做不了世界民俗学(复数)的表述。尽管folklore是不可数的或单数的,把“世界民俗学”看作单数还是复数,既是方法与立场的问题,也是各国学科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不知周星、何彬、刘晓峰等教授是否能够介入进来?
   还有简涛、王霄冰、吴秀杰、户晓辉等人能否把德国民俗学梳理一下?
   知道多国的民俗学实践,我们会找到看待中国民俗学的新支点。
   期待中……

TOP

回复 7# 的帖子——各自调味

前天看了晓葵的题目与释题的文字,就想到了我最近断断续续写的几行关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基要主义的文字。民俗学是有核心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是单一的(在经验上,多国、多派的民俗学不接受单一基质的认定。我们可以概括一些基质,再回到学科史、学科潮流,可能用若干基质的组合能够解释不同的努力。学者的研究总是个人及其富于个性性的创新,但是又总不出民俗学的学科意识(或者我们根据创新会调整学科意识的内涵,就像老大、吕微近几天论述过的)。
    早期的民俗学更多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组合,晚近则更多是用整体主义(较常见)涵括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较少的人突出实践主义。但是,即使是当前,形式主义仍然能够做出精采的文章,甚至是彰显专业本色的文章,例如史诗、神话与故事的研究。当然,采取整体主义甚至实践主义,也能够把神话研究做活,如杨利慧等人一直在尝试的。
    要理解日本同仁的主张(民俗学式的分析),不知能否在四种基要主义中搭配一个组合作为框架,或者需要新的东西进来?

TOP

期待霄冰的德国浪漫主义正解

霄冰能否正式报出自己的论题,单独开题,方便大家参与讨论?
霄冰说的挺有文章,德国民俗学因浪漫主义而兴,也因浪漫主义而伤,还因对于浪漫主义的反思而新生。这个有意思,让我们对德国民俗学的几个大转向有了一个连贯的线索。
这也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中国民俗学如何经受后国家、后民族、后现代的思潮的洗礼,然后还能够是可以成立、可能更有魅力的学术、学业。
也正好和吕微对于中国民俗学与浪漫主义的关怀构成呼应。
同时在与德国民俗学、日本民俗学的互参之中讨论中国民俗学,则是一个新境界——中国民俗学的心境还不曾如此开阔、大度。
值得期待!

TOP